黃藝紅,黃 妃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黃佩華的兩篇作品《百年老人》和《生生長流》都描繪了農寶田這個人物形象。《百年老人》發(fā)表于1998 年第4 期的《民族文學》,在這部短篇小說中,百歲老人農寶田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閱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和深刻意蘊的人物形象。黃佩華顯然對這個人物非常喜愛,其于2002 年11 月出版的長篇小說《生生長流》是《百年老人》的擴充版,作者加重了農寶田身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農寶田的個人史被繪寫成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作為家族長老的農寶田,“開始了族系的自我存在的時間河流。這是這個族系的生命之流,它生生長流”[1]。他是桂西北山林的化身,是紅水河子民的縮影,是壯族先民淳樸原始精神的象征。黃佩華在以農寶田為代表的老者身上賦予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通過以他們?yōu)橹行牡募易迨窋⑹?,講述百年來桂西北山區(qū)的社會歷史變遷,這同時寄寓了作者對桂西北大地深厚的鄉(xiāng)土情懷。
《百年老人》和《生生長流》第一章《百歲壽星·法國望遠鏡》情節(jié)近乎一致。在結構上,《生生長流》增加了“楔子”部分,突出和強化了農寶田的主體地位。作者后來增加的一些情節(jié)也強化了人物的形象意蘊,值得深入分析。
楔子是置于篇首,用以點明、補充正文的引子,在元雜劇和話本小說中早有體現(xiàn)。元雜劇的楔子一般在每本之前或本與本之間,作為引入、提示、補充劇情的作用,話本小說中也有類似的“入話”結構,有總體概括或者隱喻情節(jié)的作用。金圣嘆曾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2]《生生長流》的“楔子”正是“以物出物”,一開篇便確立和強化了農寶田的主體地位。
“我”的曾祖父農寶田,是“我很小時起就崇拜得五體投地的那個人”。然而當“我”第一次見到他,卻發(fā)現(xiàn)他是個滿嘴臟話、形容猥瑣的人。他有著“深洞般的獨眼”和“神奇的牙齒”——這和我從祖父、父親那里聽來的英雄形象相離甚遠。傳說和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反轉:既是粗野的農家老者,又是令人欽佩的百歲老人,這使得農寶田這個人物形象更具復雜性,人物的個性也多維立體地展現(xiàn)出來。此外,“楔子”中農寶田粗野的臟話和豪放的吃食動作,無不展現(xiàn)這位老者身上具有蠻性的原始特征。事實上,這種反差強烈的前置印象又與正文中塑造的睿智老者形成了一種互文對照:一位豪放不羈的家族長老形象在故事還未開始,便已初現(xiàn)輪廓。
“楔子”還增加了曾祖父農寶田的生平簡介:生卒年(1895—1996 年)、籍貫(桂西北西林縣人)、婚史(妻妾兩人)、子孫(49 人)。他當過工農紅軍,也干過苦力,行跡遍及滇、黔、桂三地。更重要的是,“楔子”強調了《百年老人》中那副高倍軍用望遠鏡的來歷:與法國煙販交火時繳獲的。一句“晚年踞守家鄉(xiāng),遙望子孫”更引出無盡深意,啟示下文。為避免人物繁多而致讀者閱讀時頭緒紛亂,作者在“楔子”前繪制了“農氏族譜”,族譜的源頭就是農寶田。
“楔子”的重要作用還在于道明作者的寫作緣由?!拔摇钡暮⒆映錾?,當“我”懷抱著粉嫩的小生命遙望西天,一種“血液的流動”使我感受到與長眠于桂西北黃土的曾祖父農寶田的生命連接,感受到紅水河——這條壯民族的母親河持續(xù)的生命律動?!斑@個時候,我想我該動手寫農寶田他們了。”[3]3“我”由孩子的出世感受到家族的血脈傳承和家鄉(xiāng)水土的相連,這切合了題意“生生長流”,由“流”而思“源”,源頭正是在《百年老人》中出現(xiàn)的老人農寶田。
《生生長流》的第一章《百歲壽星·法國望遠鏡》大篇幅借用了《百年老人》的故事情節(jié),內容看似差別不大,但細讀兩部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豐富和擴充了一些細節(jié),以增加人物的形象意蘊。這包括對歷史縱深度的開掘、家族命運的勾連展示,及對桂西北紅水河一帶風土人情的綜合展示。
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進行歷史縱深度的開掘,即與《百年老人》相比,《生生長流》中的農寶田體現(xiàn)出更為深廣的歷史內容。兩個農寶田談到農林的日本男友,持同樣的反對意見:“小日本小耳朵,沒什么大出息”。在《生生長流》中,農寶田講述了造成他保守觀念的原因:“當年瓦氏夫人帶廣西狼兵到江浙打倭寇,就是打日本鬼子。后來,他們又在昆侖關和國軍干了一仗,血都流成河了。”[3]12在說到農寶田被迫與妻妾依達、依月其中一人解除婚姻關系時,《生生長流》還對時代背景作了說明:“這種尷尬的關系一直維持到1950 年。土改期間,我曾祖父農寶田被劃成了富農,因為他擁有一妻一妾和兩間瓦房,還有一公二母三頭水牛和一支漢陽步槍。從那時開始,依月和依達其中的一個將被迫和他解除關系?!盵3]21談到望遠鏡的來歷,《生生長流》還涉及《百年老人》沒有提及的20 世紀50年代廣西十萬大山的剿匪故事。這些細節(jié)補充暗繪了時代風云,同時也反映出時代歷史對個人的影響。
抗倭、抗戰(zhàn)、土改、剿匪等事件貫穿于農寶田的生命歷程,他講述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是講述歷史?!渡L流》中的農寶田也因此具有更深廣的歷史厚度,成為一位歷經(jīng)百年歷史滄桑、親歷重大社會變革的世紀老人,小說借人物反映歷史,通過百歲老人敘述百年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
其次,以農寶田為中心對家族人物命運進行勾連展示。即《生生長流》中的農寶田更能體現(xiàn)其作為家族源頭的重要性,增加了人物的“在場”感。換句話說,如果《百年老人》中的農寶田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那么《生生長流》強化了農寶田作為家族長者的身份。農寶田一出現(xiàn),家族其他人物相繼登場,農寶田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他生活處境的任何變化,都貫穿著對家族其他人物命運的展示,個人史由此豐富為一部生動的農氏家族史,更細化為百年中國的社會生活史。
兩個農寶田年輕時都受到村里人的騷擾,在《生生長流》中,受騷擾的原因還包含了“擁有一支羅盤和老線裝書”[3]14。事實上,這些物件是“我”三公農興良當師公(即巫師)做法事的工具,作者借此透露其他家族成員的身份和經(jīng)歷,為小說蒙上一層神秘的民俗色彩;在農寶田受到騷擾時農才君返家“救場”,他“穿著一身四只袋子的軍裝回到鄉(xiāng)里,不由分說就掏出五四手槍一個一個地掀那些穿假軍服的人的胸口”[3]15。這也是作者后來增加的細節(jié),既寫出農才君的軍人身份,也將其個性一覽無余地展現(xiàn)出來。
《百年老人》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講述農寶田的故事,聚焦主要人物的個性、行為及個體經(jīng)歷,不過多指涉其他家族成員?!渡L流》則通過“我”這個他者的視角講述家族長老農寶田,其個體經(jīng)歷是在旁人的講述中展開的,敘述之時就已涉及農寶田之外的家族成員。農寶田的故事是家族長河的起點,農寶田跌宕起伏的一生,寓意家族其他人物生生不息的命運,因此可以說,《生生長流》中農寶田的人物功能和作用實現(xiàn)了最大化。
再次,是對桂西北紅水河一帶鄉(xiāng)村風土人情的綜合展示。兩部小說都描述了殺年豬的民俗及農寶田青年時的趕鴨經(jīng)歷,長篇小說《生生長流》用了相當?shù)钠?,對殺年豬的過程和農寶田在邊境趕鴨時的見聞進行細致的描繪。壯族的民風民俗、桂西北的鄉(xiāng)土風貌主要通過農寶田的語言及其早年的游歷展示出來。這些細節(jié)的增寫,更使《生生長流》成為一部桂西北地區(qū)豐富的“風物志”。
作為一名從桂西北走出來的壯族作家,黃佩華非常重視自己的出身和經(jīng)歷,他的小說有大量關于桂西北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的描寫,飽含著作家對故鄉(xiāng)的赤誠熱愛。作者評價《生生長流》這部小說時曾說,他“把這半生的積累和所理解的壯族文化,全部融入了小說人物的生命過程中,使得地域的特點、民族的特色、人物的民族特性都做到了充分的展示”[4]。這些都源于作者對短篇小說《百年老人》農寶田“人物志”的充實和豐富。作者此處所謂對壯族文化的“積累、理解和展示”,正是他將一位壯族老者“人物志”擴展為桂西北地區(qū)“風物志”的用意,這也是作者暗藏在“兩個農寶田”背后的創(chuàng)作意圖。
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中,一批批年輕人走出桂西北深山,而踞守山門的老者卻在時代的變遷中不知所措。桂西北作家作品中有不少老者形象,如陶麗群的《冬日暖陽》講述了老抽、李一鋤、黃天發(fā)等人對土地的深刻依戀,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麥田》書寫了被遺忘的城市邊緣老人李四……這些老者形象都體現(xiàn)了舊觀念與新時代的不適應。對于自己塑造的老者形象,黃佩華特別強調他們依靠古老的觀念延續(xù)傳統(tǒng)習俗,顯示他們既有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一面,又透露他們以防衛(wèi)和退守的方式堅持傳統(tǒng)的消極態(tài)度,這就寫出老者與時代的隔膜和疏離,使老者的形象具有多重意蘊。
在《生生長流》中,當“我”第一次見到農寶田,他用粗話抱怨“年豬都殺過了,你們才回來”[3]1;吃飯時,“農寶田坐在首席,手舉大碗米酒吆喝大家喝酒,興奮異?!?,他看“我”把啃得精光的雞腿骨扔到地上,“當著我的面將雞骨放到火盆上燒烤,滋滋地冒著白煙,空氣中彌漫著一陣焦糊味。在我的注視下,他把烤黃了的雞骨塞進嘴里大力咀嚼起來”[3]2,這從側面寫出了這位老者對家族聚合的渴望、興奮的心情。農寶田拿望遠鏡暗自觀察返鄉(xiāng)過年的青年,關注村口的動態(tài)變化,顯示老者對現(xiàn)代生活好奇又保持著距離?!痘丶疫^年》中,母親的固守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在對子女歸家的渴望中,她“垂下頭,神情黯然地望著地上,喃喃地說‘我知道,我知道,他們不把家放在心里了?;丶矣只ㄥX,老婆又不高興,唉,不像我的兒子’”[5]103。當“我”讓母親教祭祀說的話,母親“臉上蒙上一層哀傷,陰郁良久”[5]122。這些細節(jié)描寫能促使讀者反思,在現(xiàn)代文明的強勢沖擊下,以農寶田為代表的壯族老人該如何應變。
新舊時代的更迭,還通過老少兩代人的觀念沖突來體現(xiàn)。在《生生長流》中,老者講究輩分,認為這是維系家庭、社會穩(wěn)定的必要。少輩不遵循族譜輩分取名,農寶田說他們是“不賢不孝”,認為這是“反了”“亂了套了”;農寶田對農盛國學外語考托福表示不滿,“迷上外國話就不回來和我過年了”[3]11;少輩與外族交往,他覺得“沒什么大出息”,對此嗤之以鼻。上述種種都是過度保守和封閉的觀念造成的。當然,也有其他人物的反向展示。《殺牛坪》中,黃永平對牛軛寨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十分愛惜,而肥佬和牛蛋等人不顧牛軛寨的生態(tài)自然,為了一己私利破壞河流和土地,將寨子里的奇石奇樹盜賣。“省城需要美化,牛軛寨就不要美化嗎!一棵樹長成要百把幾百年,賣掉了就沒有了?!盵6]184他們對鄉(xiāng)土自然的態(tài)度形成了強大的反差?!侗淼艿奈璧浮分校吹率鍨槿死蠈嵑竦?,他對壯族師公這個身份非常珍惜,無比虔誠地遵循傳統(tǒng)宗教法事。而年輕的師公土生對這個行當卻有更多私心,“視死者的家境大小來如何操辦。如果大戶人家或是有子女當官吃公糧的,一般會停棺在家搞五到七天的道場……若是小戶人家,家境一般的,就鬧個兩三天。家境貧寒的家庭,一般是入殮后第二天就可以上山了”[7],這種“看人下菜碟”的行徑也是作者極力批判的。總之,老者對傳統(tǒng)習俗的堅守、對故土家園的依賴、對壯族師公的崇敬,在與少輩的對比中顯得更加突出了。
桂西北山水圍繞,形成相對封閉而獨特的民俗文化。壯族老者駐守在山水之間,他們歷經(jīng)歲月磨煉的言行狀態(tài)都體現(xiàn)了獨特的民俗文化內涵。黃佩華塑造的老者寫出老一輩壯族人在現(xiàn)代文明進程中的困惑與迷茫,這是個體的“人物志”。他們保持民族傳統(tǒng)、固守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和處事原則,同時又牽引出一部活生生的桂西北“風物志”記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生生長流》開篇用第一人稱“我”對農寶田進行總體敘述:“我曾祖父農寶田……青壯年時……中年時……老年時……”以今日之“我”回顧農寶田的傳奇。隨著情節(jié)展開,“我”逐漸離場,隱含的敘述者以全知視角隨意出入各個敘事單元,農寶田對依達、依月的深深想念,他對子女遲遲不能歸家的哀傷,對高昌建等人的熱情相待,其富有民族意味的語言,過紅河跑貨的經(jīng)歷等,一幅桂西北的風土人情畫卷徐徐展開。
首先,語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農寶田激烈反駁農財旺,表明自己期盼兒女回家并非是為了他們帶來的禮物,“你、你以為我餓穿他們買的東西?哼!我、我只要他們回來看我一眼……”[3]7。這里的“餓”是“想”的意思,表示強烈的意愿,是一種獨特的壯語語匯,農寶田老人的民族特性,就在三兩句話中體現(xiàn)了出來。給高昌建講故事時,農寶田形容土匪之間的戰(zhàn)斗是“一個打一個”(互相打架、攻擊),形容桂地土匪多時說“哪個敢不是?”(沒有人敢不是,說明幾乎人人都是土匪),“鬼精得很”(十分精明),對人的稱呼如“阿公”“阿妹”“阿哥”等以及“被”字句用的“挨”表達都是頗具風格的壯語方言。幾句對話便讓人置身于濃厚的地域氛圍中,老者身上的壯族特性由此體現(xiàn)出來。
其次,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公的做法儀式通常用以酬神驅邪、迎生送死、預測未來等,在壯族地區(qū)廣泛流行?!渡L流》里三公農興良習得一套法場儀式的技能,從五級師公當上主師。三公法場祭事時舞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師公戲,“他邊唱邊在棺材邊走著戲步,有方步,碎步,梅花步,步伐輕盈而平穩(wěn)”[3]81,點燈時“將一口油含在嘴里,運足氣,又用一只手托著燈碗置在前方,方步走進長幡前,站穩(wěn)麻布。只見‘卟’一聲響,一團白霧從他口中呼嘯而出,到了碗處倏地變成了一團火,直撲龍幡”[3]82。這是桂西北地區(qū)獨特的師公戲表演,其中唱曲、念經(jīng)、多樣化步位、運氣點火等,無不是壯族民間信仰、文化藝術的綜合體現(xiàn)?!侗淼艿奈璧浮分幸灿袔煿淼芙o敬德叔的奶奶做法事的細節(jié)描寫,“他一手敲木魚一手捧經(jīng)書,腳趾頭夾擊銅鈸,半閉眼睛開始吟誦……”[7],具有某種神秘的宗教特性。
再次,老者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原始山林,歷經(jīng)歲月磨煉,更能體現(xiàn)壯族率真質樸、勇敢彪悍的民族性格。在《生生長流》中,家里來了遠客,農寶田招呼大家安頓客人,“頻頻發(fā)號施令,使客人坐到溫暖的火塘邊,然后洗上熱水臉,喝上熱茶。過了這些程序,農才旺已經(jīng)加炒了一碟酸菜和一碟酸筍辣味魚,還打來了兩碗土酒”[3]10??腿烁卟ㄏ矚g聽故事,農寶田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渡孢^紅水》的巴桑不顧年邁無力,安葬從紅河漂下的尸體,即使漂下來的是昔日的仇家,也一一埋葬安置。紅河漲水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些尸體一一安放進水沖不到的溶洞,最后與這些尸體一起被困在被水淹堵的溶洞里?!痘丶疫^年》中,二哥本應該及早抓捕涉嫌販毒的炳叔,但考慮到他們家境貧困,多年沒有宰殺過年豬,便格外照顧,“其實前兩天就可以來捕他。不過想想還是讓他把年豬殺了再走。今年他家有豬殺”[5]113。這些描寫都將傳統(tǒng)中至善至誠的個人品質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此外,老者身上還體現(xiàn)了桂西北“活的”風俗:農寶田一家圍著火塘吃飯、休息、待客,呈現(xiàn)了壯族村寨的日常生活……還有殺年豬、制作辣椒骨、三月三祭拜亡靈等,黃佩華塑造人物“特意把這些飄溢著泥土味和煙熏味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并稱之為風俗”[8]。老者形象既表現(xiàn)立體的個人,又展示了獨特的鄉(xiāng)風民俗,都可以窺見這片土地的風俗人情?!渡孢^紅水》有對壯族撿骨葬儀的細致描寫,“巴桑眼前擠挨著十余只壇罐,壇口被一塊塊薄石片蓋住,上邊罩著雨布。這些壇罐都已經(jīng)裝進了骨骸”[9],無不顯示原始、神秘的文化和地域風貌。
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我們只是樂此不疲地充當?shù)乩碓埠兔袼罪L情的忠實記錄者和見證者,那么文學與人們心靈的距離將會越拉越遠?!盵10]在40 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黃佩華孜孜不倦地書寫著壯民族文化和古老的家族傳承,并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將壯族的精神氣蘊和民俗特質集中于像農寶田那樣的老者身上,從個人史牽引出家族史,再整體豐富為壯民族的歷史,由此描繪出鮮活生動的桂西北風物志,在這個意義上,黃佩華真正做到了拉近“文學與人們心靈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