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與寫作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兩個板塊。初中生應以閱讀的方式欣賞文字魅力,品鑒人物性格,學習行文技巧,形成邏輯能力;以寫作的方式,傾吐個人情感,刻畫世間百態(tài),創(chuàng)編動人故事,強化文學素養(yǎng)。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相融共生。文章立足于初中語文課堂,就如何開展讀寫結合以提升教學質量展開詳細討論,以期教師能夠給初中生創(chuàng)設美好課堂環(huán)境,引導其高效閱讀,吸收文本精華,以讀促寫,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讀寫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吳騰輝(1995—),男,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
初中語文教材更具多樣性與層次性,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初中生的審美能力,拓展其視野,強化其情感,訓練其語言,為其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習作模板。寫作教學強調幫助初中生提升寫作技巧、積累素材儲備以及掌握語言邏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存在諸多共通點,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將兩者巧妙融合起來,鍛煉初中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強化初中生的寫作素養(yǎng),為初中生的全面成長奠定基礎。
一、欣賞寫作手法,鍛煉初中生寫作技巧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閱讀文本數(shù)量較小學更多,閱讀難度也逐漸增加,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意味深遠。有的課文雋永清新,描述的是朋友之間珍貴的友誼;有的課文氣勢恢宏,刻畫生動的名勝古跡;有的課文情感深厚,傳遞著濃濃的家國情懷[1]。每一篇課文都有學習的意義與價值,需要初中生認真閱讀,詳細品鑒,領略作者的深意,吸收文本之精華。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引路人,耐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中,欣賞文本特點、語言風格,品味作者的巧妙構思,分析文本的遣詞造句、好詞佳句等,從而學習多樣化的寫作手法,鍛煉寫作技巧,為后續(xù)的文學創(chuàng)作訓練活動奠定夯實基礎。
比如,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老舍以其細膩的筆觸,為讀者勾勒出溫情生動的冬天之景,體現(xiàn)出作者對濟南之冬的濃烈感情,抒發(fā)了作者對濟南這座城市的喜愛,情景交融,為學生提供欣賞的新視角。作者在創(chuàng)作該散文時,運用多種寫作手法,為文章增添別樣美,值得我們學習品鑒。比如,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對于一個在北平住習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濟南的冬天……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在北中國的冬天……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弊髡卟捎脤Ρ仁址?,以北平、倫敦進行比較,以突出濟南的特征—“溫晴”,切實表達作者對濟南這座城市獨特的喜愛之情。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有這樣的文字描寫:“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他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在這句話中,作者用“可愛”“小搖籃”“說”“安靜”等詞匯,描述濟南的小山,通過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展現(xiàn)濟南四面環(huán)山的地理特征,解釋濟南冬天“溫晴”的原因。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描寫道:“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氣!”景物互相映襯,構建出繽紛生動的濟南之冬,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美麗畫卷,讓人不由心馳神往。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文章以情感為線索,巧妙串聯(lián)多個自然段,保證文章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寫景融情,作者代入自身情感,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從而引發(fā)讀者共鳴。對于初中生而言,冬天是十分熟悉的寫作元素。《濟南的冬天》之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是因為作者老舍通過其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濟南冬天的獨特之美。整篇文章傳遞著老舍的濃厚情感,散發(fā)著文學魅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文章,從字到句,從段落到整體,探索文章的多種寫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讓學生任意選擇春、夏、秋、冬其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在寫作時,學生必定多次回顧文章,再次梳理文章脈絡,鉆研作者邏輯思維,有針對性地進行仿寫。這樣能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知能力,鍛煉其寫作技巧,夯實其寫作基礎。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汲取精華,在閱讀中品味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深入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并通過仿寫訓練,強化寫作能力。
二、品鑒文本內容,豐富初中生寫作情感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必須具備鮮明的創(chuàng)作主題,作者往往在主題的支撐下,表達個人思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初中生品鑒文本內容,深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情感,明確作者的所思所想,消化學習內容,完成閱讀目標[2]。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聯(lián)系自身再度品鑒文章,開展寫作練習,用紙筆宣泄自身情感,為文章增添色彩,創(chuàng)作出真正令人動容的好文章。
比如,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作者史鐵生以第一人稱描述其雙腿癱瘓以后與母親生活的日子,看似平淡的文字,卻蘊含著對母親無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對自己年少不懂事,未曾好好珍惜母愛的無限悔恨。史鐵生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深刻的筆觸曾經(jīng)打動過無數(shù)讀者,這篇文章就是代表作之一。在學生初次閱讀該文章后,教師設置問題:“為什么作者會對母親發(fā)火?母親得了肝病以后,為什么不告訴自己的孩子?在兩次面對‘去北??淳栈ā@一事件時,作者的反應為何截然不同?”帶著問題,學生再次閱讀,逐步梳理文章脈絡,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變化。在學生能夠自主探究,掌握文本主旨后,教師設置寫作主題:“在《秋天的懷念》中,作者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高大的母親形象,通篇體現(xiàn)出濃厚的母愛。請大家結合實際,從第一人稱視角,試著寫一寫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故事,感悟母愛的偉大?!痹陂喿x訓練中,學生再次感受作者與其母親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回憶日常生活點滴,回憶自己與母親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出了更具“人情味”的文章。比如,有學生寫道:“家庭主婦,是我媽媽的職業(yè)。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多么絢爛的人生成績,也沒有多么光輝的人生經(jīng)歷,沒有令人崇拜的職業(yè),也沒有精致的外貌,但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婦女,三百六十五天,日復一日,操持家務,叫我起床、為我做飯、輔導我功課……我的媽媽雖然平凡,在別人眼中或許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但是在我眼中,她就是最偉大的超人,我愛我的媽媽!”該生在作文中描述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的兩三事,勾勒出一個勤勞、善良的母親形象,抒發(fā)自身對母親深深的崇拜之情與喜愛之情,贏得全班的掌聲。
情感是寫作訓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情感真摯的文章才能夠打動人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強化學生感性認知,讓學生能夠將自身情感融入寫作之中,創(chuàng)作出立意深刻、情緒飽滿的好文章[2]。
三、開展續(xù)寫訓練,創(chuàng)新初中生寫作思路
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靈活性與多樣性。學生在寫作時無須拘泥于一種寫作風格或者寫作手法,而是要打開思路,勇于創(chuàng)作。很多初中生面對各種寫作要求雖然能夠快速下筆,完成寫作訓練,但是其創(chuàng)作內容大多千篇一律,無法在中考之中贏得高分[3]。因此,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從不同的文本中找到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新寫作思路,通過續(xù)寫訓練,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能夠明確文章結構,掌握人物性格,體會作者情感。
比如,在《桃花源記》一文中,作者陶淵明用武陵漁人這一線索,串聯(lián)理想與現(xiàn)實,描繪出幸福安逸的桃花源之景,引起無數(shù)人的向往。在完成閱讀目標以后,教師可讓學生依據(jù)課文內容,展開續(xù)寫活動。學生可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在文章結尾處,作者添加南陽劉子驥找尋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為文章續(xù)寫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的學生以此為基礎,從劉子驥的角度出發(fā),描寫其探尋桃花源的經(jīng)歷:“后人以為劉子驥未曾找尋到桃花源,其實這只是劉子驥的一個謊言。當年劉子驥根據(jù)前人留下的種種線索,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進入桃花源中。正如民間流傳的那樣,桃花源中阡陌縱橫,百花盛開,百姓安居樂業(yè),與桃花源之外的世界千差萬別。劉子驥進入桃花源,得到村民的歡迎,樂不思蜀。直到身體抱恙,預感命不久矣,才告別桃花源村民,回到現(xiàn)實世界?!痹撋v述了一個奇異的故事,以全新的角度,解讀桃花源,帶給人們別樣的閱讀體驗。有的學生則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尋找二十一世紀與桃花源的契合點,講述了一個貧窮山村中,村民靠著開農(nóng)家樂—“桃花源”致富的勵志故事,全文充滿正能量,為桃花源賦予更多現(xiàn)實意義。還有學生以“尋找桃花源”為寫作主題,講述從古至今多個朝代的多個人物的探尋經(jīng)歷,尋找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并重點描述杭州、北京等幾個城市,側重于景物描寫,為讀者呈現(xiàn)絢爛多彩的自然風光,引起讀者遐想。
讀寫結合,開展續(xù)寫訓練,以續(xù)寫的方式,能使學生打開思路,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從全新的角度解讀所學內容,豐富情感體驗。這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寫作動力。
四、增加課外閱讀,拓展初中生視野
進入初中校園以后,學生的身心得以快速發(fā)展,理解能力不斷提升。這一階段,學生的閱讀需求增加,課本中的文本素材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們。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增加閱讀量,為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閱讀書籍,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能夠主動進入多彩的文學世界中,了解世界,探究人性,擴充素材庫,實現(xiàn)審美能力的有效提升[3]。
比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每周閱讀一本書,在閱讀過程中,用摘抄本將好詞佳句或者優(yōu)美段落記錄下來,強化記憶力,同時,學生還可隨時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人物特征,記錄寫作手法等。教師應選擇恰當?shù)臅r間,在班級內定期開展閱讀交流大會,讓學生分享閱讀內容,交流閱讀心得。比如,有一位初中生發(fā)言道:“在本周,我閱讀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閱讀后,我久久無法平靜,為祥子的命運感到悲哀,也為封建社會的殘酷感到憤怒。在那個年代,有許許多多個駱駝祥子,他們的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被命運所裹挾,被迫前行。因為老舍先生是北京人,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能夠領略到豐富多彩的北京文化,如‘雞腸子帶兒’‘殺好了腰’等北京方言;‘八大胡同’‘雍和宮’等北京獨特的建筑。除地域描寫外,許多優(yōu)美的句子也值得我們欣賞,如‘這世上真話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和‘亂世的熱鬧來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等。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值得反復品讀的文章,推薦大家去看!”在該生的帶動下,大家積極發(fā)言,分享閱讀體會。在分享結束以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分享內容,寫讀后感,以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閱讀課外書籍,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讓其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看到更為廣袤的世界。古人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將自身的智慧與情感凝聚在文字之中,留給后人閱讀和品鑒。學生要抓住閱讀機會,在閱讀中積累素材,逐步提升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在初中語文課堂之中,教師要尋找閱讀與寫作的連接點,將二者完美融合,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讓學生自覺進入文本學習中,以讀促寫,強化寫作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范勝昔.依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J].家長,2021(33):157-158.
[2]張春華.以讀悟寫下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教學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1(29):35-36.
[3]吳春華.“以讀促寫”:語文讀寫結合策略探究[J].高考,2021(2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