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夢
(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教學評估概念由Frederich Taylor首次提出,最初主要關注以考試為手段的終結性評價,而形成性評價只是起輔助或補充作用。伴隨著從測試到評價的教學范式的轉變,教學評估模式也在不斷革新,教師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傳遞的過程是“授之以漁”的過程。在教育評估領域,國內外越來越重視其促學功能,評價也由傳統(tǒng)“對學習進行的評價”逐漸轉向“為了學習的評價”。鑒于此,本文在梳理與概述促學評價理論的基礎上,以該評價模式為指導,重點介紹了在外語課堂教學中實施促學評價的策略,以期推動促學評價模式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課堂提問是最常見的一種評價方式,但不同的問題類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般而言,課堂提問可分為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兩大類。但最有名的問題分類要數布魯姆的研究。他根據答問所需的認知水平,把課堂提問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與創(chuàng)新共六類,體現了從低水平認知到高水平認知的內在邏輯。其中,高水平認知問題相對而言更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如果課堂提問大多是低水平認知問題,那么我們的大部分評價也只能是低水平認知評價”。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課堂提問除了用于常規(guī)檢測與思政方面,主要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評估與創(chuàng)新等文化思辨意識與能力。
反饋貫穿促學評價的始終。就反饋的媒介而言,主要有口頭反饋和書面反饋兩大形式;在反饋的時間方面,有即時反饋、階段性反饋和終結性反饋三種形式;就反饋的對象而言,主要有個人反饋和集體反饋。而且,以往反饋只停留在試卷分數和簡單指出優(yōu)缺點上,而促學評價的反饋在此基礎上指出學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這樣便于學生在各類學習活動中明確自己在哪里,到哪里去,該怎么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小組合作教學這一活動中,學生在課前一天把小組準備的課件發(fā)給教師,教師會從內容安排、課件結構等方面給予指導性反饋,并提出修改意見;課間,在學生完成合作教學時,教師會對本次授課進行現場點評,主要是點出本次授課的優(yōu)點,供其他小組學習和參考,而對于一些共性的不足,也會現場指出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如若出現一些個性化的問題,教師會在課后單獨通過線上或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給予學生指導性反饋。除了平時的及時反饋,還可以在本課程結束時,對本班本次合作教學的情況進行一次集中反饋,針對主要問題提出參考性建議,幫助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進行完善。
學生自評與互評,本質上而言,屬于作為學習者的評價,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同伴和自己的學習進展與收獲進行評價。這一策略,主體是學生自己。在學生進行每類活動的評價前,教師對評價標準進行說明與指導,使學生清楚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及如何賦分。以文化實踐表演活動為例,在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前,從語言、角色安排、道具、表演技巧等方面給出說明及其相應的賦分,然后在所有小組現場表演完后,要求各小組自評和跨組互評,全部現場完成。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增強小組表演的動力,提高學生觀看表演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在比較中進行更客觀的自評與互評。
考試是課程結束后以筆試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考核,為教師的課程評價提供成績數據,最終發(fā)揮終結性評價作用。然而,發(fā)揮考試的形成性評價作用,是促學評價區(qū)別于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課程考試都是以閉卷的方式進行,重點考查學生對重要知識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情況??荚嚱Y束后,除了告訴學生分數,還對試卷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并進行書面的集體反饋。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問題,會一一在線進行私下溝通與反饋,便于學生及時查缺補漏。此外,教師會結合本次考試中學生的弱項,調整下次教學的重難點。
促學評價所產生的評價信息,不僅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其課堂教學模式,調整其課堂教學進度,架起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一座橋梁。
教師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與反饋。其促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給予學生更多參與課堂學習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其自主學習的動力。
其二,增強了課堂互動氛圍與效果。學生從整體上參與課堂互動的主動性更強,在課堂提問、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頻率更高,總體上達到了互動的預期效果。
其三,提升了學生教學評價的意識和能力。經過教師的引導,提供自評與互評的參照標準并說明其重要性,通過對各種學習活動的評價實踐,學生在整體上逐步提升了評價的意識與能力,尤其有了對自我評價作用的深入認識。
促學評價在促學的同時,也為教師及時了解、調整與不斷完善自我教學提供了真實的參照,整體上增強了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增強了教師教學反思的意識與能力。通過設計、開展、觀察與指導各類課堂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定期分析與總結各類活動的成效,其中核心的問題是如何不斷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進度等,以達到真正“為學”和“促學”的目的。為此,經過不斷的反復實踐,教師養(yǎng)成了定期撰寫教學日志、收集學生課堂反饋意見、參與教師教學工作坊活動等習慣,對“行動中反思”與“行動后反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而其教學的自我反思意識與能力逐步得到了強化。
其二,提高了教師的教研興趣與能力。教研的選題往往來自教師對實際課堂教學的思考。本質上,教師以自我為資源,以自我教學為媒介,不斷探索促學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遇到問題,除深度思考外,教師有意識地去查閱相關文獻,咨詢同行,選擇需要深入探索的話題。如此一來,教師的教研興趣與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其三,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評價素養(yǎng)。外語教師的教學評價素養(yǎng),關系到外語教師能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并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教師全程參與了該門課程中所涉及的多種評價活動,在多輪的實踐與探索中,逐步提高了其教學評價的意識與能力,其教學評價素養(yǎng)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隨著促學評價在國內外教學實踐中的日趨廣泛應用,外語教學領域模式也開始認同并積極探索此種評價模式,但還處于起步階段。促學評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收到“促學”與“促教”的雙重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因此,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以各種課程為媒介繼續(xù)深化促學評價的實踐探索,不斷驗證此種模式在外語教學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還需培養(yǎng)和提升師生雙方的評價素養(yǎng),強化師生雙方在評價活動中的互動,從而增強評價的實際效果。唯有如此,才能使促學評價模式在外語課堂教學領域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