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蘭
《論語》是一本語錄體著作,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直到戰(zhàn)國前期,《論語》的編撰工作才告一段落。全書分為二十篇,共計四百九十二章,記錄著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比較集中全面地闡述了孔子的倫理觀、教育觀、政治觀、道德觀、鬼神觀、義利觀等?!墩撜Z》是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作,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由于《論語》語言簡練且意思完備,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十分符合社會的需求,因此,《論語》對于人們追求幸福安然的人生和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論語》代表著孔子的思想,是孔子踐行的標準,是對中國影響既深且巨的一本書,學(xué)者們應(yīng)當(dāng)將《論語》熟讀成誦,若是無法做到,也應(yīng)當(dāng)多多翻閱,摘抄其中的經(jīng)典語句作為人生警句,并在生活之中踐行,以求內(nèi)外兼修。再讀《論語》時,我們可以通過圣賢的語錄,去思考問題,啟迪心扉。怎樣將新的時代意義賦予《論語》之上,怎樣使《論語》走進生活,既是當(dāng)代學(xué)者應(yīng)當(dāng)思索的問題,亦是一個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在普及、傳播古典文化的過程中,于丹老師是功不可沒的重要使者。在中央電視臺的一些欄目中,如“文化觀點”“百家講壇”等,于丹老師進行了一系列講座,如“《論語》心得”“《論語》感悟”“《莊子》心得”等,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傳播了傳統(tǒng)文化,用自己的青春激活了經(jīng)典當(dāng)中優(yōu)秀的精神基因,在教育界、文化界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她曾先后在我國以及美、法、英、德等多個國家,舉辦了一千多場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的講座,并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掀起了民眾學(xué)習(xí)經(jīng)典的熱潮。著有《于丹〈論語〉感悟》《于丹〈論語〉心得》等。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超過600萬冊的國內(nèi)銷行量,被翻譯為30多種文字,獲得了幾近40萬冊外文版銷行量,榮獲版權(quán)金獎(由世界知識產(chǎn)權(quán)組織頒發(fā))。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于丹老師解釋為:“蒼天在上,靜穆無言。”(《于丹〈論語〉心得》第6頁)
于丹老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此言不對。首先,道家的主張才是“不言之教”。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說道:“宋氏翔鳳發(fā)微云:……行不言之教?!逼浯?,如果儒家真的主張“無言也是一種教育”,那怎么還會有《論語》一書的出現(xiàn)呢,要明晰地了解《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書籍,其中詳細地記錄著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對這一章的解釋為“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庇纱丝芍?,孔子說“天何言哉”是針對“予欲無言”這一特定語境進行闡釋的。最后,在孔子看來,“身教”與“言傳”是同等重要的。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里將《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苯忉尀椋骸翱鬃釉谒膫€方面教育學(xué)生:文獻、行為、忠實、信任?!苯鹇南椤墩撜Z集注考證》:“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淺深之序也?!?/p>
《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戒人慎言也。子曰:‘予欲無言’者,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以言之為益少,故欲無言?!?/p>
說明一個好的老師,一定是一個謹言慎行、以身作則、言傳與身教并重的人,不是不說話,而是說話恰到好處,行為世范的老師對自己的主張總是能夠身體力行,在他不說話之時,學(xué)生也可以通過他的行為理解老師的意思。人要學(xué)習(xí),不一定要聽老師講述,孔子把自己與天作比較,解釋自己為什么不想要說話了,這正像上天從不開口言說,卻可以使四季依舊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味。《老子》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自其然也,上天就很自然,生長了萬物于人,從不計較得失,不論萬物是好還是壞,它都公平待之。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墩撜Z·顏淵》)
于丹老師解釋為“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鼻覍⒖鬃踊卮鹱迂暤膯栴}——若三者不可兼得,去掉三者的順序是怎樣的時候,于丹老師回答道:“‘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保ā队诘ぁ凑撜Z〉心得》第9-10頁)
而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里解釋道:“先生說:‘先求充足糧食,次乃講究武備,民間自然信及此政府了?!?/p>
由此可知,于丹老師在這一章中有兩個錯誤之處:第一,將“足”字翻譯為“足夠的”,這時是形容詞的詞性,但此處的“足”字應(yīng)當(dāng)翻譯為“使之足”,乃是使動用法。第二,將“足食”放到了“足兵”之后,無疑是將原文的先后順序顛倒了,“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與孔子不得已才先“去兵”的思想是相悖的。
《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貴信也。‘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者,此答為政之事也?!?/p>
這里正是孔老夫子的政治觀,能否絕對奉行,須看時代與統(tǒng)治者的格局??桌戏蜃拥恼卫硐牒芨叽笊?,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使用過程中,要學(xué)會善于變通,懂得審時度勢,不可太過迂腐。一個國家,要做到自立富強,需要小日子滋潤——“足食”;需要兵強馬壯,國防固若金湯——“足兵”;需要人民對政府有信仰——“足信”。這三者說著容易,做著艱難,假如受時代局限而沒有辦法三者兼顧,要在這三者之間少做一件事時,孔子選擇先減掉軍事的經(jīng)費,縮減人事的預(yù)算。若一個國家極其落后,把軍費撤銷了,依舊無法維持的話,在“足食”和“足信”間,孔子選擇了“去食”,可以貧窮到?jīng)]有飯吃,唯有一“信”,必須始終恪守。這是政治大原則的底線,唯有人民相信政府、擁護政府并且信仰堅定,民族才會有希望,國家才能有力量擺脫落后,實現(xiàn)富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于丹老師解釋為“……這么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保ā队诘ぁ凑撜Z〉心得》第11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道:“程子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
《論語疏證》說道:“樹達按:……顏淵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此孔門弟子中顏淵所以獨為孔子所稱也?!?/p>
這足以證明顏回安于“簞瓢陋巷”,并非是“窮樂呵”的生活態(tài)度,而是他始終明白自己的人生志向是什么,不忘初心,對未來充滿信心,顏回能夠做到“不改其樂”,是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恪守,對心中的大道的堅持??鬃右苍鴨栠^顏回,為何不考慮去做官?顏回說自己家里的田已經(jīng)夠自給自足,鼓琴自娛,自得其樂,因此不愿意出仕。就連孔子都大加贊賞,這就是為什么顏回獨得孔子“恩寵”的原因。顏回的境遇看起來簡單,實則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體會在這樣一個缺衣少食的貧民窟中,還能堅守心中大道,依舊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為環(huán)境所迫,心境還是恬淡舒適,是怎樣不為塵世所及的境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萬事順意,能在逆境中依舊熱愛生活,本是無可厚非,且不論顏回是否真的做到了泰然處之,即使是惺惺作態(tài),也屬不易。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保ā墩撜Z·里仁》)
于丹老師解釋為“‘?dāng)?shù)’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lǐng)導(dǎo))旁邊,……?!保ā队诘ぁ凑撜Z〉心得》第39頁)
此處更應(yīng)該解釋為“子游說:‘對待君主過于煩瑣,就會招致侮辱……’”
“數(shù)”意為密,屢屢,根據(jù)上下文應(yīng)意譯為“煩瑣”?!笆隆币鉃椤胺獭?,于丹老師將“事”譯為“有事沒事”,將“數(shù)”解釋為“距離過近,必然要傷及他人”都是不對的。
楊樹達《論語疏證》:“數(shù)者,不可而不止之謂也。不可而不止,則見辱與疏矣。……”
何晏《論語注疏》正義曰:“數(shù)則瀆而不敬……?!?/p>
對統(tǒng)治者盡忠,須得小心為上。君王不對的地方,可以指出來,但不必多次,次數(shù)多了,非要做像魏征那樣的忠臣,就純屬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時甚至連命都會丟掉。對朋友亦是如此,當(dāng)朋友不對時,你勸他勸多了,結(jié)果彼此不歡而散,很可能會導(dǎo)致冤家路窄的局面。我們需要謹記,對他人說的所有話,不過都是建議,別人沒有義務(wù)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改變不了他人,那就做好自己。這樣一來,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將變得容易一些。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于丹老師翻譯道“……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保ā队诘ぁ凑撜Z〉心得》第42頁)
這種解釋,那是不夠恰當(dāng)?shù)?,因為于丹老師談?wù)撨@句話時忽略了孔子說出此話的具體語境??鬃由钤谂`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被“三家”專政的魯國,士大夫行使著諸侯的權(quán)力,而“三家”的家臣又行使著士大夫的權(quán)力。面對這樣混亂的社會秩序,孔子是希冀當(dāng)權(quán)者們以天下為己任,不是將謀其政的政治觀念顛覆為專制者讓老百姓莫問世事的愚民政策。
何晏《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戒人侵官也?!垢鲗R皇赜谄浔韭氁??!辈豢稍劫薮?,行使不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所以才勸導(dǎo)道:“不在此職位上,即不謀此職位上的事。”也就是說從政者不該謀求非本分的權(quán)力,值得注意的是,“謀”字應(yīng)譯為“謀求”,于丹老師譯為“做”,“政”為“權(quán)力”之意,卻又譯為“事”。
如此一來,《論語》中的不要越位“謀權(quán)”,就被輕描淡寫為“做工作”,語義隱約傳達出了莫要多管閑事的消極精神。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勸諫從政者不要濫用職權(quán),行使本不屬于自己的權(quán)力。“謀其政”遠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執(zhí)政者只有在相應(yīng)的位置上才能“謀其政”,在當(dāng)今社會,很多人將這句話作為推托的理由,作為不給他人提供幫助的擋箭牌,這句話對民眾不關(guān)心政治,“安分守己”起到一定的誘導(dǎo)作用。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味在于告訴我們,要學(xué)以致用,要與他人共同處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做真正的學(xué)問。同時也是在告誡學(xué)生,在不了解一件事的真正面目時,不能妄下定語,不可隨意造謠傳謠。
綜上所述,《于丹〈論語〉心得》中對《論語》的解讀存在著多處謬誤,有的是對字詞的解釋偏離原意,有的是謬解了《論語》原文,有的是和孔子的原意背道而馳。在遣詞造句、行文邏輯以及標點運用上,文中也存在著不少欠妥之處。這告訴我們,解讀經(jīng)典需要建立在具備深厚的古漢語語言知識和自己對經(jīng)典真正領(lǐng)悟的基礎(chǔ)上。這不但要做到對古字詞的嚴謹訓(xùn)詁,更要對當(dāng)時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資料有翔實的了解,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解讀經(jīng)典。對經(jīng)典的理解,“一心所得”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的,但是不可曲解原意,在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也應(yīng)該注意文章自身的文字功底和敘述質(zhì)量。
弘揚、傳播經(jīng)典文化是每一個熱愛華夏文明的人應(yīng)該努力做到的事。但我們應(yīng)該深思熟慮的問題是,如何在做好這項工作的同時,還能確保經(jīng)典文化不在傳承的過程中,失去原味。于丹老師的《于丹〈論語〉心得》出版后,在社會上受到廣泛吹捧,不論是其內(nèi)容上,還是其語言文字上,都被人數(shù)次引用、仿效。這無疑會讓當(dāng)今社會的語言文字的使用更為混亂?!扒蟮勒妗睉?yīng)是知識分子與正直之士的終極追求。面對這種不容樂觀的情況,身為語文工作者,應(yīng)當(dāng)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職責(zé),提醒自己應(yīng)為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健康而斗爭。唯有如此,“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才能不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