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付寧 夏洪超 孫磊
創(chuàng)傷性股骨頸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多發(fā)于老年病人。手術治療有助于促進早期關節(jié)功能恢復,是臨床治療創(chuàng)傷性骨折的主要方式[1]。據(jù)報道,不同的手術入路療效存在差異[2]。Watson-Jones外側入路是經后外側入路改良的手術方式,對肌肉破壞小,髖部組織損傷少,復位容易,但仍需切開部分肌肉[3]。本研究對比創(chuàng)傷性股骨頸骨折病人行SuperPath入路和Watson-Jones入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股骨頸骨折病人120例,均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依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77例,對照組43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骨折原因以及合并慢性疾病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1)均符合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標準[4];(2)均為首次髖關節(jié)置換術;(3)股骨頸骨折Garden分型Ⅲ~Ⅳ級[5]。排除標準:影響髖關節(jié)功能的內科疾??;凝血功能障礙;既往精神異常;嚴重心腎疾病。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手術方法:所有病人均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由同一組醫(yī)生完成,其中觀察組采取SuperPath入路,對照組采取Watson-Jones入路。SuperPath入路:病人健側臥位,后方支撐髂后上棘,前方支撐髂前上棘,骨折肢內旋10°~15°,髖屈曲45°。于股骨縱軸沿著大粗隆尖端的延長線,從大粗隆尖端切開臀肌筋膜,切口6~8 cm,暴露出關節(jié)囊,清理關節(jié)唇盂,找到轉子窩,鉆開髓腔,觀察髓腔走行,擴髓后確定股骨假體型號。安裝假體、內襯、股骨頭及股骨頸試模,復位顯示髖關節(jié)無明顯脫位時,拆除試模,安裝股骨頭和股骨假體,復位,活動髖關節(jié)時應無脫位發(fā)生(圖1)。Watson-Jones入路:從筋膜闊張肌和臀中肌的間隙進入。病人仰臥位,墊沙袋使股骨大轉子向上,從髂前上棘后外側2~3 cm處切開,經股骨大轉子后側1/3至股外側,露出肌肉,撬開臀中肌,露出關節(jié)囊,鈍性分離關節(jié)囊和脂肪墊,電刀切斷股骨大轉子基底部下緣股外側肌嵴的外側肌,露出大轉子,切斷臀中肌前部肌腱自大轉子,剝離臀中肌,切開關節(jié)囊使切口呈“工”形,牽開關節(jié)囊露出髖臼上緣、股骨頸和股骨頭。在髖臼和股骨頭之間插入彎剪刀,剪斷股骨頭韌帶,露出股骨頭,插入牽開器,充分露出髖臼,安裝人工假體關節(jié)。
A:術前左股骨頸骨折(Garden Ⅳ);B:術后雙側髖關節(jié)正位X射線片,左側假體位置良好,下肢長度和股骨偏心距重建良好
2.觀察指標:(1)圍手術期指標:記錄兩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2)Harris評分 :分別于手術前、手術后7天、術后1個月以及12個月對病人的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術后通過Harris評分評估病人的髖關節(jié)功能,主要評估活動范圍、畸形程度、行走距離、行走輔助器、步態(tài)、疼痛程度等內容,滿分100分,優(yōu):≥90分;良:80分~89分;中:70~79分;差:<70分[6]。(3)切口延遲愈合情況:本研究中,病人術后3個月未愈合為病人切口延遲愈合。比較兩組切口延遲愈合情況。
1.兩組病人圍手術期指標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觀察組病人術后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病人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兩組病人的Harris評分比較見表3。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7天、1個月、12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病人Harris評分比較
3.兩組病人切口延遲愈合情況比較見表4。結果表明,觀察組病人的切口延遲愈合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病人的切口延遲愈合情況比較(例,%)
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多數(shù)合并有骨質疏松以及骨骼強度下降等疾病,會出現(xiàn)切口延遲愈合情況。因此,此類病人應及早下床活動,降低其褥瘡及血栓的發(fā)生率[7]。術后股骨骨折部位的延遲愈合,造成術后臥床時間延長。有研究表明,手術方式的選擇對于病人的骨骼愈合時間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的手術方式以及手術入路方式,對于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及氧化應激水平的產生具有嚴重的影響[6]。目前,針對股骨頸骨折病人采用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還是采取全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臨床仍然存在爭議[8]。采用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對于周邊組織的影響較小,手術時間縮短,操作簡單,但術后局部病灶部位產生疼痛感,對術后康復具有負面影響[9]。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病人住院時間縮短,對術后骨折部位愈合具有顯著的意義,表明SuperPath入路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更好,療效更佳。有研究認為,SuperPath入路是由傳統(tǒng)的后外側入路改良而來,術中無需進行髖關節(jié)脫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外旋肌群和梨狀肌群的完整性,從而保留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促進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10]。同時,觀察組病人術后骨折延遲愈合情況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研究認為,SuperPath入路病人術后磨損降低,周邊組織發(fā)生炎性反應以及氧化應激反應水平下降[11]。炎性因子對于成骨細胞的破壞作用降低,對骨折部位的愈合具有積極的意義[12]。
綜上所述,SuperPath入路治療創(chuàng)傷性股骨頸骨折創(chuàng)傷小,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好,且延遲愈合發(fā)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