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03-1867)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九州地區(qū)的長崎成為主要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為有效管理外國商船與日本的船舶貿(mào)易,德川幕府允許外國商人在長崎規(guī)定的區(qū)域內(nèi)建造居所。當時與日本進行貿(mào)易的主要國家是中國和荷蘭。于是,在長崎進行貿(mào)易的中國人建造了唐館,荷蘭人則建造了蘭館。長崎成為江戶時代接受外來文化的發(fā)源地和人們向往的繁華地。由于長崎在當時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長崎的畫家們就用畫筆繪制了各種各樣的唐館、蘭館圖,生動地記錄、描繪了唐人(中國人)和荷蘭人與日本人進行貿(mào)易交往,以及他們在長崎生活的各種場景。今天,這些珍貴的圖像成為我們認識江戶時代的日本社會和理解日本與外國特別是東亞各國文化關系的重要史料。
一、長崎“唐館圖”與中國文化的東傳
隨著近年來地方文化研究的顯學——“長崎學”的興起,作為記錄江戶時代長崎地方文化特色的“唐館圖”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據(jù)筆者2018年到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的調(diào)查可知,長崎藤木博英社、長崎文獻社、關西大學出版部等機構曾出版過《長崎名勝圖繪》(1931年)、《唐蘭館繪卷》(1982年)、《長崎古版畫集》(1987年)(1—3集)、《長崎唐館圖集成》(2003年)、《唐館圖蘭館圖繪卷》(2005年,2012年)等多種與“唐館圖”有關的美術圖集。因此,長崎唐館(又稱“唐人屋敷”,即中國人宅?。┑恼婷婺恐饾u浮出水面,為人們所知。
長崎“唐館圖”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江戶時代日本接受中國文化的概況。清康熙二十三年[日本貞享元年(1684)],清朝解除了遷界令,允許中國商船到日本貿(mào)易。于是,以從福建為主開出的唐船把沿海地區(qū)(以江浙一帶為主)的中國文化帶到了日本。到元祿年間(1688—1704),進入長崎的中國商船每年多達八十艘。所以,長崎“唐館圖”的主題除了對唐船入港和貿(mào)易場景的描繪,更多的則是記錄各種“唐館”建筑的實貌和中國人在唐館生活的種種活動場景。比如,《長崎名勝圖繪》[1] 詳細描繪了十禪寺、天后堂、靈魂堂、觀音堂、唐人宅邸、住宿、歌舞庫、龍口井等唐館的具體建筑,“唐館圖”還生動地描繪了因貿(mào)易滯留長崎的唐人宴會、舞龍、祭祀、演出、學習凈琉璃等日常生活場景。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器物和文化,通過長崎這扇窗口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并對日本本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長崎“唐館圖”與中國演劇在日本的流播
在描繪唐人活動的“唐館圖”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其中的演劇圖。長崎畫家筆下的演劇圖大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以宗教節(jié)慶為主,刻畫了唐人酬神祭祀時的演戲場景;第二類則反映平民日常生活,類似于人們熟知的描繪繁華俗世眾生相的“浮世繪”版畫,符合江戶時代庶民文化的審美旨趣。我們來逐一介紹以下的唐館演劇圖。
《長崎名勝圖繪》收有一幅名為《館內(nèi)唐人踴之圖》[2](圖1)的唐館演劇圖。該圖因沒有著色,疑為石崎融思繪制圖畫時所打的草稿圖。圖畫配有文字說明:
唐人踴為古神祠之祭禮酬神,于初春二月舉行。二月初二為祭祀日,此前后二三日上演。從前秋祭時也演戲。土神祠前,設一高大舞臺,館內(nèi)唐人擅長演戲者身穿各種衣冠裝束,著錦繡,在舞臺演出歌舞。所演劇目多為《水滸》《三國志》稗官小說事,又或各取其鄉(xiāng)曲故事、俗談搬演,其中更有演佛弟子目蓮尊者救母事跡之《目蓮踴》。表演難度甚高,熟習者少,不易上演。樂器有笛、銅鑼、拍板、喇叭、小鑼、太鼓、提琴……與日本戲劇舞臺相異。其裝扮不同,甚是少見。[4]
文后,附錄了兩首時人觀看了唐館演劇的詩賦,采用日語訓讀法標記。移錄如下:
元夕觀劇[5]
金銀世界繁華地,錦繡乾坤富貴春。
照夜星辰通月窟,清宵歌舞徹花晨。
秦云路渺浮槎迥,郢曲情多舉爵頻。
戲馬臺前蓬鬢在,風雨萬種且娛人。
唐館觀戲[6]
酒氣滿堂春意深,一場演劇豁胸袗。
同情異語難暢達,唯有笑容通欸心。
相同的構圖還見于神戶市立博物館藏高川文筌作《唐蘭館圖卷》(圖2)。從卷末款識可知,該畫于天保十四年(1843)在長崎役所繪制。一般認為該畫是高川文筌模仿石崎融思《長崎古今集覽名勝圖繪稿本》里的“唐館圖”而作。比較石崎融思與高川文筌所畫的兩幅畫作,不僅所畫的唐館樣式、布局一樣,連戲臺上演出的劇目、出場人數(shù)也悉數(shù)相同——正在演一出生旦戲。另外,高川文筌的畫作還增加了細節(jié)部分的描繪,在戲臺正上方增畫了“太平歌舞”“德與天齊”的匾額。
以唐館戲臺演戲/觀戲為主題的圖畫,還見于長崎畫壇名人川原慶賀的筆下。日本大學教授松原剛曾在《“唐人戲劇”說明》一文中,介紹了由該國認定的重要美術作品《唐館繪卷》十幅繪卷[7] 中的第八幅繪卷,就是由川原慶賀繪畫的《觀劇圖》(圖3)。從圖畫內(nèi)容來看,雖然戲臺上演的劇目與之前兩圖的不一樣,但都是描繪唐館戲臺上演劇正前方和左側(cè)看臺上觀眾看戲的場景,構圖也大致相同。細節(jié)部分略有差異,川原慶賀的《觀劇圖》戲臺前方有兩旗桿,兩面紅色的旗幟上寫著“天上圣母”[8] 四字。由此可推測,上演的應是天后誕的祭祀戲。
以上三幅演劇/觀戲圖均描繪了長崎的中國人每逢年節(jié)酬神獻劇的場景。清人汪鵬《袖海編》(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曾描述唐館的敬神演劇:“館內(nèi)廟前有敬神演劇之事,習梨園者,因其構相公廟。相公之傳,自閩人始,舊說為雷海青?!薄坝刑旌髮m,規(guī)制頗宏,每逢神誕,盛陳供筵,張燈設宴者三日”[10] 可知長崎唐館的演出已有固定的演劇場所和參加人員。長崎商人多來自沿海地區(qū),因此尤其重視媽祖祭祀,其次為土地神祭祀。長崎學者大田南畝曾在日記《瓊浦雜綴》中,提及文化二年(清嘉慶十年,即1805年)二月二日在唐館觀看了土地祠演劇。[11]“在住宅區(qū)內(nèi)舉行土神祠的祭祀時,在廟前筑起高高的戲臺,由中國人推選擅長演戲的人,化裝打扮,在中國獨特的樂器伴奏下,在舞臺演出歌舞”。[12] 所演出的內(nèi)容,則大多是“太平舞、有鄉(xiāng)土色彩的南京舞、漳州舞等。同時也根據(jù)‘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民間故事編成戲劇性的節(jié)目”。[1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人演戲時還特意邀請長崎當?shù)氐恼賳T觀摩。而長崎官員也會回請?zhí)迫说焦氽⊙輨 !皳?jù)歷史記載上說,1709年、1722年、1734年,長崎政府曾邀請?zhí)迫藨騽〉秸氽∪ヅe行招待演出。”[14] 結(jié)合以上圖像與文獻可知,“演劇”與“觀戲”應該是江戶時代長崎地區(qū)一項頗具地域特色又較為平常的文化活動,同時也是當?shù)匾豁椫匾耐饨换顒印?/p>
以上三幅畫作均為描繪在唐館的固定場所搭建戲臺演出/觀戲的場景,但也有像《崎陽唐館交易圖》[15](圖4)中所描繪的那樣,有露天演出的場景。
左邊文字移錄如下:
唱戲
日本神會,在王府后空地,迎面蓋供佛松棚一座,三面俱蓋席棚。是日備酒飯,請眾商于平明時至棚內(nèi)坐落。戲從街巷來,每出,先搭大木床一張,安放地中,即為壇場,然后挨班上場,或舞扇,或舞花,或舞草帽、花籃等物,齊聲唱舞。
圖冊于大正十三年(1924)六月三十日入藏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襯頁寫有“內(nèi)藤虎次郎寄贈本”,可知該圖為漢學家內(nèi)藤湖南寄贈給京大圖書館的。正如關西大學大庭修教授所指出的,據(jù)畫風以及文中采用“倭子”一詞來看,可推測此圖冊或為中國人所作。[16] 圖冊設色淡雅,筆法細膩。圖畫與文字分為左右兩邊,圖文內(nèi)容均描寫長崎民眾的各種生活、交易場景。上圖所繪“唱戲”即為其中之一。文中記載,“唱戲”是“在王府后空地”上舉行,根據(jù)唐館的風俗,這次活動或許就是描繪“獻神踴”一行從諏訪社祭出發(fā)至大波止的神輿休息處之間巡游的場面。圖中所畫西役所旁邊的空地與唐館實際的情況相符。圖中右上方的看臺上有觀看演戲的荷蘭人,也可與《長崎市史風俗編》中記載的唐人、紅毛人(即荷蘭人)曾在此搭建看臺觀看表演的文字相佐證。
與前面介紹的注重對整個演戲/觀戲活動進行描繪、構圖的演劇圖不同,第二種唐館演劇圖則更為注重對局部的描繪,多刻畫唐人在進行演奏或演戲時的場景。如《唐館圖卷》中描繪了福德宮前一清人裝扮者正在參拜,另外三個同為清人裝扮者從旁演奏鑼鼓的場面(圖5)。《崎陽唐人屋鋪圖形》里,一眾清朝人正在屋內(nèi)演奏不同的樂器,有吹笙、洞簫者,有彈箏、三弦者和敲板者。眾人各執(zhí)不同樂器合奏,自娛自樂,其樂洋洋(圖6)。
文化五年(1808)的《唐館圖說》中有一組“唐人踴”演出場景的組圖,尤其引人注目。所謂“唐人踴”,泛指江戶時代從中國傳入的歌舞、戲劇。長崎流傳的“蛇踴”,也即是“舞龍”,也是“唐人踴”的一種。
唐館演劇圖中以組圖形式出現(xiàn)的圖像并不多見。系列圖畫詳細地描繪了二月二日土神堂前“唐人踴”演出的場面,并記錄下所演劇目的名稱,是這個系列的一大特色。第一幅圖(圖7)是“唐人踴”演出時的“場面”。所謂“場面”,是指在舞臺上演出的伴奏樂隊。樂師身穿清朝服裝,舞臺左邊三人負責鑼、镲;正中有樂師二人,一人敲鼓,一人彈奏月琴;右邊三人分別吹笙、演奏胡琴、三弦。從樂器編組來看,可知所演奏的曲目并非昆曲。第二幅圖(圖8)右邊有文字說明,介紹以下各圖所畫的內(nèi)容?,F(xiàn)把文字移錄如下:
唐人踴題
吳漢放潼關經(jīng)堂殺妻
龍虎斗宗趙匡胤胡延贊
關云長斬貂蟬女
打擂臺潘豹楊七郎
以上為唐人踴所畫[17]
所畫的四個劇目均是各地方戲流傳至今的常演劇目。對照圖中所畫內(nèi)容,“唐人踴題”同頁,左邊畫的是《吳漢放潼關經(jīng)堂殺妻》(圖8),講述吳漢反王莽殺妻投劉秀的故事。王莽篡漢為收買人心,將女南寧公主配婚吳漢,并命吳漢鎮(zhèn)守潼關。吳漢擒獲劉秀,吳母卻放走劉秀,并告知王莽乃殺父仇人,勸其殺妻投靠劉秀。吳漢至經(jīng)堂,公主正念經(jīng),見吳漢帶劍,問明真相后自刎而亡。吳漢遂投奔劉秀?!秴菨h放潼關經(jīng)堂殺妻》是現(xiàn)今多個劇種的常演劇目,京劇劇名為《斬經(jīng)堂》《吳漢殺妻》等,出自《東漢演義》[18]。除京劇之外,川劇有《經(jīng)堂殺妻》,漢劇、徽劇、同州梆子、河北梆子也有此劇目,秦腔、紹興文戲有《散潼關》,豫劇有《收吳漢》,秦腔、湘劇、楚劇有《吳漢殺妻》。[19] 日本學人波多野乾一在1943年出版的《京劇大觀》里也有收錄《吳漢殺妻》的故事梗概。[20]
其二畫的是《龍虎斗宗趙匡胤胡延贊》(圖9),出自北宋《楊家將》第一回。京劇劇目名《龍虎斗》,一名《風云會》。[21] 呼延贊本欲報家仇殺趙匡胤,但二人交手過程中,趙匡胤頭上現(xiàn)龍形,呼延贊頭上現(xiàn)出虎形,二人互相欣賞,最后呼延贊投趙。全劇用嗩吶演奏,有特點。漢劇亦有《風云會》,多不演后半部分;川劇、晉劇、河北梆子、紹興文戲亦有此劇目。[22] 波多野乾一編著的《京劇大觀》里也同樣收錄《風云會》的故事梗概,并標注飾演宋太祖的行當為紅生,呼延贊則為正凈。[23]
其三所畫《關云長斬貂蟬女》(圖9),自三國故事,但不見于《三國演義》,見明人《斬貂蟬》雜劇。[24]《京劇劇目初探》所記劇目名為《月下斬貂蟬》。故事情節(jié)甚為簡單,講曹操欲以美色誘惑關羽,使為己用,遣貂蟬前往,為關羽所殺。關云長殺貂蟬的故事在昆劇、川劇、漢劇、徽劇等地方戲中均有演出。關于貂蟬的結(jié)局,也有多個版本。上述波多野乾一的《京劇大觀》中所記《斬貂蟬》劇目梗概與《京劇劇目初探》有所不同:白門樓之后,貂蟬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將其送予關羽。夜間,貂蟬入關羽帳篷,種種狐媚手段試探,關羽目不斜視,貂蟬媚態(tài)百出,關羽大怒,斬殺之。[25] 貂蟬最終被關羽斬殺的情節(jié),大多數(shù)劇目基本上一致,但對于貂蟬這個女性形象的塑造,不同的劇目則有較大的差別。關于這個題目,筆者將另外撰文討論。
其四是《打擂臺潘豹楊七郎》(圖10),出自《楊家將演義》第四回。講潘仁美之子潘豹擺擂臺,楊令公繼業(yè)之子七郎延嗣怒打擂臺,最終打死潘豹的故事?!毒﹦∧砍跆健酚浘﹦∧棵洞蚺吮?。一名《瓦橋關》,又名《天齊廟》。[26]
此組戲曲圖像,在繪畫風格上和前面幾幅戲臺演劇圖像不太一樣,與石崎融思、川原慶賀等畫家較為寫實性的風格相比,畫風較為抽象、粗糙,更像是小說戲曲的插圖,所畫的戲曲人物形象也與中國戲像畫的人物形象有異。雖然演出的故事都是中國戲曲舞臺上的常演劇目,但從人物造型到演出風格來看,都與中土頗為不同?;蛟S是在域外演出,為迎合觀眾的口味做了一些調(diào)整。從組圖所畫內(nèi)容和所記劇目來看,應該是作者親身觀看演劇后繪制的戲像畫。
三、唐館演劇圖的畫家們
以上所介紹的唐館演劇圖,雖然都與長崎地區(qū)的戲曲演出有關,但題材、構圖不同,風格各異。作為記錄長崎地區(qū)民情風俗的風俗畫,未必出自名家之手,故作畫者情況不詳?shù)囊差H多,其中有名有姓者,皆為江戶時期長崎的知名畫家。
《館內(nèi)唐人踴之圖》的作者石崎融思(1768—1846)是長崎畫壇的杰出代表。融思為長崎畫壇世家荒木元融之子,初名“慶太郎”,后改“融思”,遂通用此名;字士齊,號鳳嶺,又改“放齡”。自幼從父學畫,花卉翎毛山水人物俱精,掌握多種畫技。因父元融之師石崎元德無嗣,遂過嗣石崎氏。天明元年(1781),融思十四歲時加入“唐繪目利仲間”。所謂“唐繪”,就是學習中國風格的繪畫?!澳坷?,是江戶時代中期設立的長崎奉行所(即地方政府)的一個職種,負責鑒定和評價從清朝運載而來的書畫和器物的價值,常兼任長崎奉行所的御用畫師?!疤评L目利仲間”就是為“唐繪目利”打雜的伙計組織。石崎融思后來正式升任為“唐繪目利”。寬政八年(1796)五月十七日,二十九歲時,他又被任命為“唐方俗式繪圖認掛”(長崎奉行所的一種官職名)。五月二十一日,融思開始出入唐館,接受唐人的指導,繪制中國風俗畫《清俗紀聞》。天保十二年(1841),融思編輯《長崎古今集覽附錄名勝圖繪》。此書記述、描繪長崎的名勝古跡、特殊風俗、丸山游女、唐館蘭館風俗、唐紅毛船[27],等等。書中雖然有未完成之作品,但所畫之圖畫俱佳,頗具浮世繪風格,令人贊嘆不已。[28] 石崎融思作為“唐繪目利”,折衷中國畫和西洋畫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寫實性的西洋畫風。前述長崎學者饒?zhí)镉髁x奉命編述《長崎名勝圖繪》的同時,石崎融思主編的《長崎古今集覽附錄名勝圖繪》也在編纂之中。《長崎名勝圖繪》的插圖使用了多幅出自石崎融思之手的繪畫。[29] 其中,《船主房間游樂圖》《唐人桌子料理圖》《彩舟流圖》《唐館游女出代圖》《孟涵九假名書圖》《陸明齋學凈琉璃圖》等作品中,都有描繪丸山游女的形象,足以證明石崎融思擅于繪制浮世繪風格的畫作。[30] 除了唐蘭館圖外,石崎融思還長于繪制鳥獸圖、名勝古跡、唐人荷蘭人等異邦男女和異域風俗,等等。作為長崎畫壇領袖,石崎融思的作品常被長崎畫家模仿。前述高川文筌和川原慶賀所畫的兩幅戲場演劇圖應該也是參考、模仿石崎融思之作。
《清人館內(nèi)戲場之圖》出自高川文筌(1818—1858?)之手。目前能查到的關于高川文筌的資料較少。他是江戶時代后期一位活躍的畫家,畫作地域色彩較為濃厚,乃江戶時代后期著名畫家谷文晁[31](1763—1841)的門人。本姓或許是“三上”,因為高川文筌早期作品上名字記作“三上文筌”,人稱其為“半藏”,名字為“宣”又或是“惟文”。1852年,32歲的三上文筌過繼信州[32] 松代藩的醫(yī)師高川家作養(yǎng)子,改姓“高川”,以后以“高川文筌”之名為松代藩真田家的御用畫師。松代藩的真田寶物館收藏有高川文筌所繪“佩里來航”的相關繪卷。[33]
長崎市立博物館藏《唐館繪卷》之《觀劇圖》由川原慶賀(1786—1860?)繪制。川原慶賀也是江戶時代后期的長崎畫家,曾拜長崎畫壇第一人石崎融思為師。川原擅畫風俗畫、肖像畫和動植物的寫生圖。人稱慶賀為“登之助”,名(字)“種美”,“慶賀”乃其號,別號聽月樓主人。后改姓“田口”,所以后期畫作有款識“田口”字樣。川原慶賀作為“出島出入繪師”,可以自由出入長崎出島,為當時長崎蘭館的德國醫(yī)學教授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34] 繪制生物寫生圖。[35] 其子川原盧谷也學畫,擅作西洋畫。
以上所介紹的繪制長崎唐館演劇圖的三位畫家,均是江戶時期重要的畫家,因而這些描繪唐館演劇的圖像也尤顯珍貴,在繪畫史和文化史中具有獨特價值。
結(jié) 語
如上所述,長崎畫家筆下所繪制的長崎唐館演劇圖以及相關文獻的留存絕非偶然,它們真實地描繪、記錄了江戶時代中國文化在日本的傳播,以及日本對中國演劇的接受與認知。事實上,不僅《水滸傳》《桃花扇》等經(jīng)典劇目故事被吸收、改編到歌舞伎的劇目中,而且長崎地區(qū)流傳的“唐人踴”的歌曲、舞蹈和明清樂,也曾經(jīng)一度在日本流行,對日本近世乃至近代的文藝、文化發(fā)展有著深層的滲透與影響。
本文系華南師范大學2021年校級“質(zhì)量工程”建設項目(教學〔2021〕72 號)“《日本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階段性成果,并受到“嶺南當代藝術研究中心資助”。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注釋:
[1] [日] 繞田喻義編述、打橋竹云圖畫、丹羽漢吉譯著:《長崎名勝圖繪》(全五卷),收入《長崎名勝圖繪》,《長崎獻叢書》第一集·第三卷,長崎:長崎文獻社,1974年2月10日發(fā)行,第100—101頁?!堕L崎名勝圖繪》于昭和六年(1931)由長崎史談會首次出版發(fā)行。同書的序文,有市長富永鴻的記述:“奉文政年間當時的奉行筒井和泉守之命,由當?shù)氐娜鍖W者時任長崎圣堂助教的饒?zhí)镉髁x、野口文龍淵藏和畫家打橋竹云等人編纂了此書。然至脫稿卻意外耗費了相當?shù)哪暝?,其后稿本一直未能出版,藏于本市役所至今?!笨芍堕L崎名勝圖繪》的成書至昭和初年出版,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堕L崎名勝圖繪》的著者,同書首卷終有記載“西疇 饒?zhí)镉髁x強明編述”;卷之一記有“西疇饒?zhí)镉髁x編述。竹云·打橋喜篤惟敬 圖繪”;二上下卷、三·四卷·五卷下均記“饒?zhí)锞幨觥⒋驑驁D繪”。只有五卷上記載“華陽 野口文龍編述、竹云·打橋喜篤惟敬”。由此可知,《長崎名勝圖繪》各卷的編纂者和繪畫者。另外,從文中記有“奉鎮(zhèn)臺筒井公之命編輯此圖繪”可知此書是在筒井和泉在長崎擔任奉行的文政二年(1819)九月至文政三年(1820)十月期間完成。筒井奉行命饒?zhí)锸暇幾搿睹麆賵D繪》的具體時間應為赴任的文政元年(1818)。據(jù)《長崎縣人物志》得知,編述者饒?zhí)镉髁x名喻義,字君饒,又號強明、齋信或?qū)嶟S等。饒?zhí)餅槿撕V實溫厚,與人無爭。曾跟隨櫻井訚齋修漢籍,被贊譽其“青出于藍”。文化十四年(1817)十二月,提拔為圣堂助教,精于儒學且廣涉本國書籍,深得國書之精粹。天保四年(1833)四月十四日病逝。著有《天柱錄》《西疇耘筆》《學論》《海魚考》《長崎名勝圖繪》等書。特別是文政年間奉和泉守之命編述的《長崎名勝圖繪》為長崎史研究上不可忽視之良書。筆者譯自:[日] 越中哲也:《〈長崎古今集覽〉和〈長崎名勝圖繪〉》,若木太一編:《長崎·東西文化交涉史的舞臺:.明·清時代的長崎、幕府統(tǒng)治下異文化交流的諸相》,2013年版,東京:勉誠出版,第431—433頁。
[2] 按:該畫右下落款“石崎融思”,可知此作品出自長崎畫家石崎融思手筆。另據(jù)同一圖畫的稿本圖解說可知,此畫作于文政二年(1819)。長崎畫家高川文筌所作的《唐蘭館圖卷》里也有相同內(nèi)容的畫作。參看[日] 大庭修編著:《長崎唐館圖集成》,大阪: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2003年版,第151頁。
[3] 原圖文字為“唐人躍”,疑有誤。改為“唐人踴”。
[4] [5] [6] [日] 長崎史談會編:《長崎名勝圖繪》,長崎:藤木博美社,1931年版,第221頁。書中原注,謂作者方臥庵名瑾,系茞亭道本之友人。方臥庵或為中國人。另書中原注謂作者鎮(zhèn)臺筒井君,和泉守號鑾溪,日本人。這二首詩,《長崎市史·風俗篇上》亦有載,見清文堂昭和五十六年(1983)11月20日復刻發(fā)行,見第444、450頁。唯間有誤字。
[7] 繪卷:指以日本民情風俗為題材的大和繪長卷圖畫。
[8] 筆者推測原本旗幟上或書“天后圣母”四字。
[9]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插圖部分第13頁引此圖,附文“十八、十九世紀間日本繪制的華僑演劇圖”,語焉不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 汪鵬:《袖海編》,載《叢書集成續(xù)編》第65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891頁。
[11] 詳參李莉薇:《日本江戶、明治間上演中國劇史料四則》,載《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1輯,2016年。
[12] [13] [14] 松原剛:《“唐人戲劇”說明》,叢林春譯,載《中國戲劇》,1996年7月,第64頁。
[15] 崎陽,也是指長崎。
[16] [日] 大庭修編著:《長崎唐館圖集成》,大阪: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2003年版,第147—148頁。
[17] 同[16],第57頁。
[18] [19] 陶君起編著:《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8頁。
[20] 波多野乾一:《京劇大觀》,盧茂君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104頁。
[21] [22] 同[18],第153頁。
[23] 同[20],第232頁。
[24] 同[18],第61頁。
[25] 同[20],第124頁。
[26] 同[20],第157頁。
[27] 唐紅毛船:即是中國清朝和荷蘭到日本貿(mào)易的商船。
[28] 詳參[日] 長崎縣立美術館編:《唐繪目利和鑒賞團》,1998年版,第27—29頁。
[29] [日] 越中哲也:《〈長崎古今集覽〉和〈長崎名勝圖繪〉》,若木太一編:《長崎·東西文化交涉史的舞臺:.明·清時代的長崎、幕府統(tǒng)治下異文化交流的諸相》,,2013年版,東京:勉誠出版,第433頁。
[30] 同[28],第29頁。
[31] 谷文晁(1763-1841):江戶后期寶歷至天保年間的畫師。江戶人士。日本南畫(文人畫)家。人稱“文五郎”或“直右衛(wèi)門”。號文朝、師陵、文晁。別號寫山樓、畫學齋等。廣泛學習日本畫、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技法,其南畫自成一家。
[32] 信州:今指日本長野縣一帶。
[33] [35] 同[16] [日] 成澤勝嗣:《資料解說》第152頁。
[34] 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1796—1866):德國出生的醫(yī)學家、博物學家。1823年,就任長崎荷蘭商館的醫(yī)師。研究日本的動植物、歷史和語言。曾開設私塾“鳴滝塾”,邊開診邊傳授醫(y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