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知識;教學手段;教師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3-
語文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關鍵組成科目之一,該學科的教導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運用、語言審美相關的素養(yǎng),還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個人的文化氣質修養(yǎng),由此可見,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對小學生的個人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小學語文現階段的教育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聯動信息技術、巧設探究群組以及合理拓展探索等方式進行教育革新,一改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同時,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一、聯動信息技術,改善學習視聽體驗
國家科技領域的發(fā)展,使得諸多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出現在廣大教師群體的視線當中,沖擊傳統(tǒng)教學格局的同時,也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聯動信息技術是指教師借助各種便捷化的信息設備輔助語文知識的講解,通過發(fā)揮前者獨有的優(yōu)勢來彌補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不足。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可以優(yōu)化小學生的課堂學習視聽感受,還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學習專注程度。
例如,教師在教學《楓橋夜泊》這一文章時,可以聯動多媒體投影設備輔助教導。該詩主要講述了深秋時分詩人夜宿江畔的所見、所思,塑造了寂寥清冷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的羈旅之思與家國之憂。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詩文相關的視頻,借此引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賞析詩文時,教師可以根據文中提及的事物,動態(tài)展示相關的圖片,以此為小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采用信息化的方式進行授課,既能夠展現詩文所描繪的畫面,還能夠為小學生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進而提升小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
二、巧設探究群組,發(fā)展合作學習技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多以“師授生從”的模式展開教學,教師處于主導位置,主動傳授學生當前的語文知識,小學生則處于從動位置,被動接受教師傳達的知識內涵。這一教學方法雖然能夠讓小學生掌握現階段的語文內容,但卻容易影響小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設置探究群組的方式進行授課。即,教師將班級小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其通過組內探究、合作探討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掌握當前的語文重點與合作學習的技巧。
例如,教師在教學《四季之美》這一文章時,可以將班級小學生劃分為前后四人的合作學習小組。該課程主要描繪了四季不同的優(yōu)美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因此,教師可以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階段劃分。其一階段為教導,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對文章全部內容進行整體分析,闡釋其中涉及的所有知識點;其二階段則為探索,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為各個小組分別設置組內探究的任務,讓小學生在小組內部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問題的答案。教師選用合作化的方式進行授課,既有助于激發(fā)小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助于活躍語文課堂的教學氣氛,進而發(fā)展小學生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技能。
三、合理拓展探索,充實學生知識儲備
教材課本是小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首要途徑,但教材受排版的限制,無法將全部的語文內容呈現出來,為了保障小學生知識基礎的全面性,教師在教導課內知識點時,也應合理拓展課外的語文內容。拓展探索教學是指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擇與之存在一定關聯性的課外事物作為教學的載體,讓小學生通過課外探索的形式,探尋其中包含的語文內容,從而充實小學生自身的語文知識儲備。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之余或周末的時間,組織小學生開展課外書籍閱讀活動。在此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其推薦更為合適的課外讀物。如,詩文賞析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推薦《品盛唐之韻》、《唐詩宋詞十七講》等書籍,該類型的讀物不僅呈現了諸多教材以外的詩詞,還對詩詞涉及的知識內涵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小學生閱讀該類書籍,既能夠獲取全新的詩詞知識,還能夠增強自身的詩詞鑒賞水平。教師選用課外書籍閱讀的形式延展語文教導,既有助于滿足小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文化需求,還有助于拓寬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渠道,進而塑造小學生全面、堅實的知識基礎。
總而言之,教師欲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手段,不斷優(yōu)化小學生課堂學習體驗的同時,不斷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構建更為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徐芹.淺談如何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小學生(中旬刊),2020(09):50-50.
[2]許業(yè)亮.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J].小學生(下旬刊),2020(09):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