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鉆,林志堅,黃敏華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yī)院 檢驗科,廣東 東莞 523000
近年來,臨床檢驗醫(yī)學隨著科技飛速進步也呈現(xiàn)出了技術革新的新局面,準確快速的自動化檢測系統(tǒng)研發(fā)成為該領域新的發(fā)展方向[1]?,F(xiàn)階段,自動化的細菌培養(yǎng)、鑒別設備在微生物檢驗中獲得了迅猛發(fā)展,先進科學的檢測設備促使細菌檢測效率及檢測準確性均得到了明顯提升[2]。但經典檢查途徑通常是對自動化先進檢查設備的校準、驗證及補充,雖然細菌培養(yǎng)是檢查結果的金標準,但該方法耗時比較長,并且難以對菌群相對量進行觀察,不易確定包細胞與細菌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會因此耽誤對患者的臨床治療[3]。涂片檢查是經典的病原學診斷方案,也是常見的試驗方法,有研究指出,對原始標本實施涂片檢查所獲得的結果與細菌培養(yǎng)后再行涂片檢查相差無幾,均具有較高符合率[4]。本研究觀察在微生物檢驗中應用涂片檢查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就診的8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微生物標本采用統(tǒng)一方法獲取,按照檢查方法的差異性將檢驗標本分為兩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6/17;年齡介于31~74歲,平均(53.17±19.25)歲;標本類型:腹腔液5例,痰液21例,膿液9例,尿液8例。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8/15;年齡介于30~72歲,平均(53.38±20.01)歲;標本類型:腹腔液6例,痰液20例,膿液8例,尿液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③患者均簽署了知情意見同意書;④配合能力較好;⑤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性疾病;②伴有嚴重臟器損傷性疾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患者存在意識障礙或有精神類疾病史。
1.2.1 獲取標本
對所有患者微生物標本采用統(tǒng)一方法獲取。①腹腔液標本:將腹腔液標本經3000r/min離心10min后取沉淀物涂片;②痰液標本:在進行標本獲取之前,囑患者飲用純凈水進行漱口,然后進行有效咳嗽,咳出氣道深部痰液,采集并馬上送檢;③膿液標本:采集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創(chuàng)口予以徹底清潔,樣本選擇局部組織膿液或創(chuàng)口分泌物;④尿液標本:首先通過清水對會陰及尿道口等位置進行清潔,患者排尿后取10mL左右的中段標本待檢。
1.2.2 檢查方法
對照組的檢查方法為原始標本涂片檢查,其中尿液標本需先進行離心處理,然后將沉渣分離出來,再進行涂片檢查;對于痰液及膿液標本,在標本獲取之后通過壓片法制備涂片,對玻片進行交錯方向拉動,獲取標本后進行鏡檢;腹腔液標本在完成制備后,借助革蘭氏染色等途徑進行檢驗,完成檢驗后準確記錄病原菌類型。研究組的檢查方法是細菌培養(yǎng)后再行涂片檢查:首先對原始標本加以科學處理,放置在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及溫育時間分別為35℃、5%~10%、18~72h,通過SC及GN增菌液、蛋白胨水、肉腸溶解、復蘇凍干菌種,能夠在恒溫(37℃)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時間介于24~120h之間,培養(yǎng)至菌種呈渾濁生長狀態(tài)且有菌膜。把標本中包含的致病菌、微生物、優(yōu)勢菌群通過VITEK 2 Com pact系統(tǒng)予以鑒定,在進行微生物鑒定時可將鏡檢中看到的病原菌視作篩查重點。
①統(tǒng)計兩種方法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等不同類型微生物的檢出率;②統(tǒng)計兩種方法對腹腔液、痰液、膿液、尿液不同標本間的微生物檢出率。
對照組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的檢出率分別為9.30%、76.74%、13.95%,研究組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的檢出率分別為9.30%、74.42%、13.9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對不同類型微生物的檢出率對比[n(%)]
研究組在腹腔液、痰液、膿液、尿液標本中的微生物檢出率分別為13.95%、46.51%、18.60%、20.93%;對照組在腹腔液、痰液、膿液、尿液標本中的微生物檢出率分別為11.63%、48.84%、20.93%、18.6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對不同標本微生物的檢出率對比[n(%)]
臨床常見感染類型的疾病主要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呼吸系統(tǒng)感染、傷口感染等,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感染類疾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5]。對于不同類型的感染疾病,如果在治療前沒有對病原菌類型加以明確鑒別,很難實施準確的抗菌治療,有可能因此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威脅患者生命[6]?,F(xiàn)階段,臨床治療感染類疾病的主要方案是抗生素療法,但抗生素的濫用問題也隨著感染類疾病發(fā)病率的提升而日益加劇[7]。因此,為促使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性的有效提升,借助微生物檢查對病原菌類型加以明確以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涂片檢查是臨床比較常用的微生物檢查方案,包括對原始標本進行涂片檢查以及先行細菌培養(yǎng)后再進行涂片檢查兩種方法,兩種檢查方案各具優(yōu)勢。其中前者的優(yōu)勢有以下幾點:
(1)該方法能夠準確鑒別細菌類型,并依據(jù)細菌種類的差異輔助判斷患者的疾病類型,在痰液標本檢查中,如果檢查出葡萄球菌,那么患者疾病大都為肺炎,而如果檢查出結核桿菌,則大部分為肺結核患者。相關研究指出,膿腫、胸膜炎都是因患者機體侵入特殊形態(tài)細菌而引起的感染[8]。在疾病診斷期間參考涂片檢查結果,對于早期明確診斷疾病具體類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該方法能夠對標本合格與否狀態(tài)進行判斷,如果標本不合格,有很大概率會致使檢查結果存在誤差,進而延誤疾病的明確診斷及后續(xù)治療。檢查期間涉及革蘭染色的操作流程,在此操作過程中能夠看到鱗狀上皮細胞數(shù)量,若數(shù)量龐大且少有膿性細胞,提示標本達不到合格標準,要重新進行取材。
(3)該方法有助于細菌的鑒定,通過該方法鑒定微生物,有些微生物所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更加典型。因此,該方法對于提升鑒別細菌準確性有較大幫助。本研究中,對照組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的檢出率分別為9.30%、76.74%、13.95%;在腹腔液、痰液、膿液、尿液標本中微生物的檢出率分別為11.63%、48.84%、20.93%、18.60%,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先行細菌培養(yǎng)后再實施涂片檢查的突出優(yōu)勢在于能夠對培養(yǎng)結果加以科學解釋,細菌培養(yǎng)期間常會發(fā)生微生物生長狀況不良的情況,出現(xiàn)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可能正在進行抗生素用藥治療,另外如果無法滿足培養(yǎng)條件也可能會引起微生物不生長[9-10]。相關臨床研究指出,部分病原菌能夠在染色片中被觀察到,但細菌在培養(yǎng)期間易被正常菌群抑制,導致難以觀察到的問題,需對該問題引起足夠重視[11]。與此同時,通過該方法進行微生物檢測對于病原菌類型的明確也有很大幫助,能夠為抗生素治療方案的科學選取提供一定參考借鑒。本研究中,研究組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的檢出率分別為9.30%、74.42%、13.9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兩種檢查方案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研究組在腹腔液、痰液、膿液、尿液標本中的微生物檢出率分別為13.95%、46.51%、18.60%、20.93%,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更加證實了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實施涂片檢查的實際應用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微生物檢驗期間,標本質量的優(yōu)劣對檢查結果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因此檢驗期間需對標本質量加強控制,以保證標本不被污染,降低各種因素對標本質量的影響,最終提高檢查準確率[12]。
綜上所述,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無論采用原始標本涂片檢查,還是細菌培養(yǎng)后再行涂片檢查的方法,對微生物均有較高檢出率,且能夠對病原菌類型進行明確分類,為選擇針對性的疾病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和指導,實現(xiàn)合理用藥,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