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梅
(1.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浙江湖州313000;2.浙江省鄉(xiāng)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湖州313000)
庚款留美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在哲學、教育理論、科學方法論及整個學術界,起支配作用?!保?]68尤其在教育領域,對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及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的形成及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學論作為教育學一重要分支學科,在師范學校和大學教育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庚款留美生對教學論學科的研究更是促進了民國中后期教學論學科的發(fā)展與深化。有鑒于此,本文擬以庚款留美生鐘魯齋為個案,考察其教學論研究的主要貢獻及其影響,以期對現(xiàn)代教學論研究以借鑒,同時也便于人們窺探民國時期教學論發(fā)展概貌。
鐘魯齋(1899—1956),廣東梅縣人,1919年入滬江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于1916年實行選科制,成為“在華教會大學中最早對傳統(tǒng)的美國自由教育模式本身進行改造,使之適應職業(yè)取向下的專業(yè)教育的大學。”[2]891918年設立教育科,系“第一個設大學程度的教育??频慕虝髮W,”[3]98必修課包括教育科學導論、學校衛(wèi)生、教育心理學、實驗教育學、教育測驗、訓導教學法、課程設置原則等;選修課有教育統(tǒng)計、中學管理與訓導、教育史、比較教育、中學教學法等。[4]981925年,滬江大學設研究院正式招收研究生,“以畢業(yè)生之經驗言之,有曾任中學校長或教師者,有曾任大學教務主任者,有在社會上既已樹有聲望者,再進而研究學問。”[5]103次年,鐘魯齋入研究院教育科學習,教育科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時人對其評價道:“我基督教大學之有完滿組織的教育科,而人材設備又比較完備者,在北方有燕京、齊魯兩校,在南部則僅滬江一處而已?!保?]991926年,鐘魯齋入滬江大學附屬中學任教,主講中學各科教學法。1928-1930年,鐘魯齋以“赴萬國主日學校大會中國代表”的名義入美國斯坦福加州大學留學,專攻教育學并獲取博士學位。嗣后,鐘魯齋對英、美、法、瑞士、意大利等國的教育概況進行考察,此經歷成為其日后進行比較教育和教育“科學化”研究的經驗來源。1931年,鐘魯齋任廈門大學教授,于教育行政學系講授實驗教育、比較教育、學務調查、中學各科教學法等課。受美國教育“科學化”運動影響,此時的實驗教育課程擴充為“教育之科學研究”,旨在“注重研究與實驗工作,以期促進教育學術科學化……在實驗方面,是應用所研究的方法,去實驗教育上的重要問題,以期得相當之解決?!保?]3(自序)1934年廈門大學開設中等理科教師暑期講習班,除補習算學、物理、化學外還要補習教學法,由鐘魯齋主講“教學法”一科,該科目包括普通中學教學法原理和各科教學法內容。1936年,鐘魯齋辭去廈門大學教職前往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育學院任教授兼附中主任。勷勤大學教育學院以“培養(yǎng)中等學校師資為主”,[8]37-38由高覺敷任教育學系主任,課程分工具學科、教育基本學科、一般社會人文學科和教育專門學科(三四年級),其中教育專門學科包括課程原理和實施、教學法、教育統(tǒng)計學、教育研究法、比較教育、心理及教育測驗等。鐘魯齋主講教學法課程,在教學中注重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是年,鐘魯齋又被聘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輯并兼任指導教授,講授中學各科教學法課程。1938年,鐘魯齋在香港創(chuàng)辦南華學院并擔任院長,學院成立之初設理工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和附屬中學。在學院創(chuàng)辦一周年之際,因辦學成績斐然,受到國民黨官員嘉獎,“學術救國,以學建國?!保?]68鐘魯齋的教學實踐經歷成為其著述的重要理論來源。
據(jù)1929-1937年廈門大學部分教授著作統(tǒng)計表,鐘魯齋發(fā)表的著作和論文共計51篇,[10]392包括《小學各科新教學法之研究》、《教育之科學研究》、《比較教育》、《華虛朋與文納特卡制》、《近年來美國教育進步之幾方面》、《實驗教育與吾國教育之改進》、《中日教育之比較》等?!缎W各科新教學法之研究》系鐘魯齋于1934年在上海滬江大學教育學院講義、廈門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學實驗結果、課外參觀材料以及廈門各小學校長或教師在課堂上研究所得學理集結而成,作為大學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各科教學法教材之用?!督逃茖W研究法》是鐘魯齋于1935年在“教育之科學研究”授課講義基礎上編成,他提議:“教育是應當為一種專門的科學……大家都用著科學方法。”[11]4(自序)鐘魯齋在該書中著力介紹最近通行的各種教育研究方法,如歷史法、問題法、調查法、課程編制法、實驗法、測量法等。1938年,鐘魯齋編成《中學各科教學法》一書,誠如鐘魯齋所言,該書的編寫“得到暑期班理科教師的熱心研究及其在課內交換的意見和經驗所得成為該書編寫材料,以及在梅縣廣益中學和滬江大學附屬中學教學過和實驗過的科目,如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等得來的經驗,以及此后又在廈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講中學教學法課程,及其后于廣州勷勤大學教育學院兼任附中主任時的教學經驗,及最后在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任編者和指導教師時主講中學各科教學法課程并根據(jù)調查研究經驗所得”。[12]1-2(自序)此外,為適應抗戰(zhàn)需要,鐘魯齋還發(fā)表《長期抗戰(zhàn)與吾國高等教育幾個當前的問題》、《關于戰(zhàn)時戰(zhàn)后函授自修問題的討論》、《最近課程研究的進展及其趨勢》、《戰(zhàn)時課程編制的問題及其方法》、《廣西戰(zhàn)時教育的實施及其特點》等論文,上述著作及論文涉及教學法、實驗教育、比較教育、課程等方面內容,表明鐘魯齋開始把比較研究、實驗研究、課程編制法運用到教學論研究中去,為他日后開展教學論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由此可見,鐘魯齋以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為主要平臺和基地,將教學與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的教育著作均在其大學授課講義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為后人樹立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成功范例。鐘魯齋還較早有意識地進行課程的比較及科學化研究,并注重中小學各學科科學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其教學論思想。
庚款留美生鐘魯齋以大學教育學科為實踐平臺,通過開展教學實驗、自編教學論教材、設置教學論課程、進行教學研究等來開展教學論研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自教育學日趨科學化,實驗教育更為一般教育家所注意。實驗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其廣義來說,凡有一種新教育理想而施諸實驗而能改造教育方法與制度,使教育有進步者都可稱實驗教育。就狹義來說,是用科學的方法,在嚴密的控制情境之下,維持幾個不變的因子,然后變化其中之一因子,用標準測驗測量其結果,并用精密的統(tǒng)計而求其實驗的可靠度,方可以稱為實驗教育?!保?3]3鐘魯齋認為,“由于新教育思潮之影響及新教學法之風行,且實驗學校之興起已成為美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保?4]86然而,“吾國人歷來辦理教育都模仿外人的,無獨立的思想,無創(chuàng)造的精神?!蝗狈嶒灲逃龑<?,自當為其主因之一。”[15]4在鐘魯齋看來,美國教育的進步是因為實驗學校的興起,而我國卻缺乏實驗教育精神。為此,他提倡實驗教育:“可為創(chuàng)造新教育的途徑;決定教育方法之取舍;可節(jié)省教育的經費;可增加教育的效率”。[16]4為把實驗教育理論付諸于實踐,鐘魯齋積極開展教學實驗和測驗研究。1931年,華虛朋(C.W.Washburne)博士來華,鐘魯齋意識到:“吾國教育正在求新方法以改進之時,得此西方遠來之一大教育家指導之,鼓勵之,將其理論方法實驗一一陳述于吾人之前,必能為吾國教育界開一新途徑。”[17]17通過撰寫《華虛朋與文納特卡制》一文,鐘魯齋率先對文納特卡制實驗的教育情形、步驟及其結果等予以介紹,并提倡把該實驗引入中國,“吾國教育界提倡當此新方法輸入以后,為著改進吾國教學起見,應當由理論而進為實驗?!保?8]323鑒于此,鐘魯齋以廈門大學附屬小學為實驗場所進行文納特卡制實驗,旨在提倡“一種發(fā)揮兒童個性自動自學的理論,風行一時并正適應今日教育上一種新思潮。為此要證明是否文納特卡制比普通教學法好,在施行上究竟有何種困難或其他問題;研究理論和做實驗相結合,實驗與研究并重。”[19]323盡管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學生自學教室缺乏、參考資料極不充足等;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等多變更等。[20]350不可否認,實施文納特卡制在“發(fā)展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養(yǎng)成學生自動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1]350另外,為了“使學生有機會去學習,以符合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原理;研究教育上的重要問題?!保?2]277鐘魯齋還在廈門大學附屬小學開展“兩性學習的調查與研究”實驗以及“小學兒童興趣的調查與研究——調查廈門市452個高年級小學生的結果”等教學調查。盡管“這些調查實驗之所得的結果,雖不能作為定論,然可引起注意本問題的人做個參考,或作更進一步的調查與研究。”[23]275鐘魯齋在教學實驗過程中充分運用調查法、測驗法、統(tǒng)計法、比較煩等科學方法,加快了教學論科學化的進程。
正如侯懷銀曾明確指出的,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教學和訓練的目的一直壓倒了研究和學術的目的,教育學的教材建設成為教育學研究的重心,編寫教材成為教育學研究的基本方式,教育學中國化就成為教育學教材的中國化”。[24]96依此觀點來反觀近代中國教學論的發(fā)展歷史,更是如此。因教學論是近代中國師范學校及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開設的主要課程之一,也由于教學論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一基本特征,近代中國教學論學科的理論構架集中體現(xiàn)在教學論教材的建設上,因而教學論教材也成為考察近代中國教學論構建的主要“窗口”之一。據(jù)統(tǒng)計,鐘魯齋在其授課講義和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成《小學各科新教學法之研究》和《中學各科教學法》兩本教學論教材,對教學法和學科教學法進行系統(tǒng)探討。
《小學各科新教學法之研究》系鐘魯齋于1934年在上海滬江大學教育學院講義、廈門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學實驗結果、課外參觀材料以及廈門各小學校長或教師在課堂上研究所得學理集結而成,作為大學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各科教學法教材之用。教學法具有“改進人的行動或行為的意義?!保?5]2就小學各科教學法而言,教學目的在于“養(yǎng)成適當?shù)牧晳T和技能,陶冶合宜的態(tài)度和欣賞,給予要緊的知識和學問?!保?6]3-4教材選擇須“為日常生活所必需者、適合兒童身心發(fā)達的程度和其學習能力與趣味者、適合本國社會需要者以及為時代所要求者?!保?7]5在鐘魯齋看來,自教育漸趨科學化,科學方法應當運用于教材的選擇和編制,編制教材的方法包括心理的和論理的,前者系指實際經驗的順序,后者系指吾人所得經驗的排列,“此二者互相調劑,不能顧此失彼?!保?8]5確定教材后,教學就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教師和兒童間所生之教學活動一種形式而言”。[29]8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歐美新教育方法相繼傳入我國,鐘魯齋對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等方法進行教育實驗。同時,也對我國新舊教學法進行比較:新教學法重視兒童、課本知識和團體生活、屬于自學式等;舊教學法重視教材、注重教師演講、兒童自動和課本知識,屬于注入式等。[30]48-49在明了教學法原理的基礎上,鐘魯齋對小學各科目教學的目標、過程、方法等進行詳細闡釋,務期給小學教師以教學實踐指導。
《中學各科教學法》一書于1938年由鐘魯齋編成。鐘魯齋認為,研究中學各科教學法有其必要性:小學既有各科教學法之研究,中學當然也必不可少;從吾國現(xiàn)在的教育情形來看,自1921年孟祿博士來華調查后認為中國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中學教學法之不良,……中學各科教學法乃是應時代之所需求等?!保?1]6-7為此,鐘魯齋綜合運用調查法、問案法、測驗法以及心理學等知識對中學生各方面差異進行深入調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比較系統(tǒng)的中學教學法原理。原理一詞含有兩種意義,“一為時間上最初者,二為可用為規(guī)范者,本書即為第二種含義?!保?2]50在鐘魯齋看來,中學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教材的選擇與組織、講授與實驗、學習輔導與教學參考以及成績考查等方面。中學教材選擇“以能合教育目的者,合時代、地方和學生的需要者,教材本身須有最高的價值者,循著這種原則所選得的教材‘雖不中不遠矣?!保?3]56教材組織應當隨教材的性質而定,“科目性質有平行關系者則用并進,有前后關系者則用順進,此法較善,學校多采用之?!保?4]56在選擇和組織好教材后,鐘魯齋對教師的教學提出要求,如上課前做詳細的教學計劃、教學方式應隨教學科目而異、應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注意等,[35]58-70并“指導學生自己學習,能用最經濟的方法,以增進求學的效能”,[36]71以及運用測驗法、考察法等科學方法調查教師自己的教學成績和考查學生的求學成績。根據(jù)近年來教學革新思潮,鐘魯齋認為適用于中學校的教學方式與過程主要包括階段式教學法、道爾頓制式、文納特卡制式、做學教和社會化的教學方法與過程。[37]82-104在詳細闡述中學教學法原理的基礎上,鐘魯齋對中學各科目的實際教學進行指導并予以介紹。
如上所述,鐘魯齋在進行中小學各科教學法研究時,注重把普通教學法原理和各科教學實踐研究結合。普通教學法原理給各科教學以理論指導,而各科教學實踐研究則進一步促進了普通教學法理論的發(fā)展。普通教學法原理包括教學法的性質、分類、歷史、心理學基礎等內容,研究范圍較為廣泛,內容深刻;基于上述原理研究的基礎上,鐘魯齋根據(jù)我國中小學各學科教學法具體情況,在充分吸收國外教學方法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小學各科教學法教學予以詳細探討。在鐘魯齋看來,教學法已發(fā)展成為一門較為系統(tǒng)的學科,通過編寫教學論教材,根據(jù)本國教學實際情況,對教學論進行“本土化”探討。
自19世紀德國柏林大學洪堡提出“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后經美國學者予以推廣并獲得很大成功,且受到庚款留美生的大力推崇,回國后極力踐行之,如胡適、陶行知、廖世承、鐘魯齋、羅廷光等,鐘魯齋即為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鐘魯齋于1928-1930年以“赴萬國主日學校大會中國代表”的名義入美國斯坦福加州大學留學,專攻教育學并獲得博士學位。嗣后,鐘魯齋對英、美、法、瑞士、意大利等國的教育概況進行考察,此經歷成為其日后進行比較教育和教育“科學化”研究的經驗來源。1931年,鐘魯齋任廈門大學教授,于教育行政學系授受實驗教育、比較教育、學務調查、中學各科教學法等課程。因受美國教育“科學化”運動影響,此時的實驗教育課程擴充為“教育之科學研究”,旨在“注重研究與實驗工作,以期促進教育學術科學化?!趯嶒灧矫?,是應用所研究的方法,去實驗教育上的重要問題,以期得相當之解決?!保?8]31934年,廈門大學開設中等理科教師暑期講習班,由鐘魯齋主講“教學法”一科,該科目內容包括普通中學教學法原理和各科教學法。兩年后,鐘魯齋辭去廈門大學教職前往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育學院任教授兼附中主任。勷勤大學教育學院以“培養(yǎng)中等學校師資為主”,[39]392由高覺敷任教育學系主任,鐘魯齋主講“教學法”課程,在教學中注重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是年,鐘魯齋又被聘為國立中山大學,講授“中學各科教學法”課程。鐘魯齋的上述教學實踐經歷成為其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經驗來源。據(jù)1929-1937年廈門大學部分教授著作統(tǒng)計表,鐘魯齋發(fā)表的著作和論文共計51篇。[40]392例如,《中學各科教學法》一書就是其教學經驗的積累與總結。誠如鐘魯齋所言,該書的編寫“得到暑期班理科教師的熱心研究及其在課內交換的意見和經驗所得成為該書編寫材料,以及在梅縣廣益中學和滬江大學附屬中學教學過和實驗過的科目,如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等得來的經驗,以及此后又在廈門大學教育學院主講中學教學法課程,及其后于廣州勷勤大學教育學院兼任附中主任時的教學經驗,及最后在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任編者和指導教師時主講中學各科教學法課程并根據(jù)調查研究經驗所得”。[41]1-2
可見,鐘魯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較早對教學論進行科學化研究,并有意識地進行課程的比較及科學化研究,并注重中小學各學科科學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其教學論思想。
自鐘魯齋率先在大學講授“比較教育”、“實驗教育”、“中學各科教學法”、“教育科學研究”等課程后,教學論和課程論作為一門必修課在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大夏大學、南開大學等學校開設,而“課程編制”、“實驗教育”、“比較教育”等課程也作為必修科或選修科開設。此外,鐘魯齋編寫的《小學新各科教學法之研究》、《比較教育》和《中學各科教學法》三書也被商務印書館列入“大學叢書”,其編撰體例、內容等也成為其他研究的重要參考。較有影響的如傅彬然著《小學各科教學法》(大華書局,1933年)、沈雷漁等著《小學各科教學法》(商務印書館,1937年)、胡毅著《中學教學法原理》(商務印書館,1935年)、龔啟昌著《中學普通教學法》(商務印書館,1945年)、孫邦正著《中學教學法》(商務印書館,1946年)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鐘魯齋教學論思想影響。具體而言,鐘魯齋教學論研究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兩方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歐美教育科學化運動推動了國內教學論“科學化”運動的發(fā)展。鐘魯齋即為此次科學化運動的理論倡導者和踐行者。鐘魯齋認為:“教育是應當為一種專門的科學……大家都用著科學方法,則一切教育事業(yè)非有教育學知識者去辦不可,教學非習過教學法和教育原理者去擔任不可。”[42]4從其個人經歷看,1928年鐘魯齋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此時正值美國教育“科學化”運動的發(fā)展時期,課程編制成為美國課程研究的最新趨勢,鐘魯齋無疑受此次運動影響。嗣后,鐘魯齋對歐美各國教育進行比較考察,這段考察經歷為其日后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提供經驗?;貒?,鐘魯齋致力教育“科學化”研究,把“科學化”的研究方法運用于教學論研究。首先是開設教學論“科學化”課程,如在廈門大學開設實驗教育、比較教育、學務調查等課程;在勷勤大學教育學院開設教育統(tǒng)計學、教育研究法、比較教育、心理及教育測驗等課程。其次是通過出版教學論著作或教材等來踐行教學論“科學化”運動。除《比較教育》一書運用比較法對各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外,1935年,鐘魯齋在“教育之科學研究”授課講義基礎上編成《教育之科學研究法》。在該書中,鐘魯齋認為教育科學研究法主要包括問題法、歷史法、問案法、實驗法、測驗法、課程編制法等,這些研究方法運用到教學論學科研究中,促進了教學論的科學化發(fā)展。此外,鐘魯齋在《小學各科新教學法之研究》、《中學各科教學法》等教材中綜合運用了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如在論述教學成績考查、教材的組織、中學教學之普通原理、中學教學的方式與過程等內容時,鐘魯齋綜合運用了測驗法、學務調查、比較法等。另外,鐘魯齋還在教學實驗中運用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如兩性學習差異的調查與研究、文納特卡制的教學法等??梢?,鐘魯齋在教學中運用各種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了近代中國教學論的科學化發(fā)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學論學科發(fā)展呈現(xiàn)分化趨勢,即作為教學論重要組成部分的課程遂成為獨立學科。課程論的形成與庚款留美生在留學期間受到美國課程編制運動的影響不無關系。毋容置疑,鐘魯齋率先對課程進行比較研究,遂成為近代中國比較課程研究的先驅之一。早在1931年,鐘魯齋在《近年來美國教育進步之幾方面》一文中曾對中蘇、中日、英美、德法等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其中涉及各國課程內容。1935年,鐘魯齋在廈門大學授受比較教育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編成《比較教育》一書,在該書中,通過對各國課程的比較研究,鐘魯齋認識到:各國課程均有其發(fā)展歷史且受教育制度影響;各國均重視中小學課程編制等。因而,鐘魯齋把“課程編制法”作為課程研究的重要方法。他指出:“前人編制課程,并不知用什么科學的方法,常以一人的嗜好或主張即定為學校的課程。學生的能力與社會的需要可以置之不問。自近代教育科學方法發(fā)達以后,編制課程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保?3]191課程編制“要合時代性的、地方性、學生性的。要用適當?shù)牟牧先ミm合普通生活和特殊生活,要用科學方法而非個人成見去專斷。”[44]192抗戰(zhàn)爆發(fā)后,鐘魯齋對戰(zhàn)時的課程編制及編制課程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促進了戰(zhàn)時課程研究的科學化和實用化。為此,鐘魯齋發(fā)表了《課程編制的原理及方法》、《最近課程研究的進展及其趨勢》、《戰(zhàn)時課程編制的問題及其方法》等論文,對課程編制的原理、方法及實施進行具體闡述,把課程編制理論付諸實踐??傮w而言,20世紀二十年代,鐘魯齋對課程進行系統(tǒng)研究時特別注意進行課程的比較研究并把課程編制法作為課程研究的一種科學方法,課程編制始成為我國教育研究的一種趨勢。鐘魯齋把課程編制法作為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加以論述和運用,為課程作為一門學科研究奠定基礎。也可以說,鐘魯齋的比較課程研究及其課程編制理論與實踐,引領了近代中國課程的研究方向,并促使學界最終將課程比較法和課程編制法作為指引了課程論研究方向,從而加快了課程論作為一門學科發(fā)展的步伐。
概言之,20世紀二十年代以前,中國高等教育各系科設置較為單一,特別是教學論學科,自清末從日本傳入,教學論發(fā)展一直處于“仿日”階段,致使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科學化程度較低。然而,庚款留美期間恰逢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繁榮期,涌現(xiàn)出了一批教育學和心理學大師,如杜威、桑代克、克伯屈、孟祿等,這些也深深影響了庚款留美生的教育思想,回國后,庚款留美生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治學理念,以大學教育學科為實踐平臺,成為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宣傳家和踐行者,并且積極開展對近代中國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其中包括教學論學科,并涌現(xiàn)出了一批教學論研究學者,如陳鶴琴、張耀翔、陶行知、鐘魯齋、廖世承、羅廷光等,鐘魯齋即為其中代表之一??梢哉f,近代教學論從“仿日”到“學美”的轉型,庚款留美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促使近代中國教學論學科的發(fā)展逐漸走向深入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