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外國語學校 方 劍
今天的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與過去最大的變化是,要由“如何教”向“如何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轉變。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位的美術教學,強調(diào)在現(xiàn)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學習方式獲取知識與技能,并將其運用于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同時逐漸形成美術學科的觀念、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位美術教學基本特征的體現(xiàn)需要現(xiàn)代學校教學整合多學科知識,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掌握,更加有助于培養(yǎng)綜合思維能力,提高美術綜合素養(yǎng)。
如果說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那音樂就是流動的繪畫。藝術范圍很大,其中美術和音樂是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中美術是通過線條和色彩等刺激人的視覺感官,而音樂卻是通過節(jié)奏和旋律刺激人的聽覺感官。比如許多藝術家既是畫家又是音樂家。達芬奇和康定斯基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達芬奇是一位通曉繪畫和音樂的藝術家,他認為繪畫和音樂都存在節(jié)奏,都具有比例關系,美感都是建立在自身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滲透中??刀ㄋ够嵌韲憩F(xiàn)主義畫家,也是一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作為抽象派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音樂、美術的完美結合,筆者在“美術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嗎?——走進抽象藝術”一課中引導學生欣賞其作品的同時介紹其生平事跡,播放不同的音樂,同時讓學生在音樂的韻律中即興創(chuàng)作,感受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靈感體現(xiàn)。在即興創(chuàng)作作品中的基礎上,根據(jù)對不同韻律音樂的理解對創(chuàng)作作品主題元素進行夸張和變形,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加深學生對抽象藝術的語言和藝術美的認識,并完成作品。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在日常鑒賞課程中教師也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適當?shù)卮┎逡魳沸蕾p,比如在教學高中美術鑒賞課“人作與天開——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時,講到中國古代園林的功能時教師播放課件視頻昆曲《牡丹亭》選段,提出問題:“此曲與園林有什么關系呢?昆曲演唱風格與園林有相符合的地方嗎?”學生回答:“取材園林、聆唱園林?!鼻L曲折延綿,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知造園者對園林的愜意和園林景色的暢想,并豐富了學生對音樂的知識理解。
古人云:“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惫P者在進行高中美術鑒賞課“人作與天開——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一課時講到知識點“中國園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間美”時,引入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導入園林門、窗特色;講述漏窗是中國古典園林常見的造景方法。并根據(jù)出題“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回答說明中國園林的造景方法,學生均能夠掌握借景的造景方法。在講述中國園林借景抒情、詩情畫意的人文美特征的時候欣賞周敦頤的《愛蓮說》,先讓學生集體背誦課文,鞏固語文知識,同時引導學生理解造園主人借物抒情,通過對蓮花的形象和品質進行描寫,歌頌蓮花的堅貞品格,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脫的胸襟,不但加強了學生的德育,同時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了中國古代園林的人文美特征。在本課學習最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拓展;根據(jù)所學的知識比較嶺南園林與蘇州園林的風格特色,或對學校的環(huán)境綠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寫一篇500 字的小短文。
積極將信息技術融入美術鑒賞教學,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給課堂教學增添無限的樂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鑒賞、分析水平。比如筆者在“美術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嗎?——走進抽象藝術”一課中帶領學生欣賞抽象藝術大師作品的時候,利用信息技術軟件電子畫板等讓學生進行抽象藝術創(chuàng)作,軟件的強大功能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幫助。在“電腦招貼設計”一課中,帶領學生走進電腦室,引導學生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利用計算機欣賞、評價、招貼畫,再用電腦繪畫photoshop 軟件進行招貼畫設計創(chuàng)作。
積極心理學關心的是人的優(yōu)秀品質和美好心靈,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并倡導的。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關于人的潛能與美德的科學”,研究領域涉及三個層面:在主觀水平上,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例如幸福和安寧、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以及流暢和快樂;在個體成長水平上,研究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創(chuàng)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堅持、前瞻、天才、寬容和智慧靈性等;在群體水平上,研究積極的公眾品質,例如責任、利他、關愛、文明、自制力、容忍力,以及職業(yè)道德。比如筆者在引導學生欣賞名畫《吶喊》時,介紹作者愛德華·蒙克是挪威西方表現(xiàn)主義的代表畫家,在1893 年創(chuàng)作了《吶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畫家的生平事跡,知道蒙克的悲慘經(jīng)歷,同時了解畫家通過創(chuàng)作打開了自己憂郁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覺中表現(xiàn)了自己無意識的情感,使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正如弗洛依德相信夢能使緊張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一樣,通過藝術來表達情感可以使畫家自己達到一種較為平和的狀態(tài)。課堂中教師通過疏導高中生厭學心理,引導學生通過體育運動,找知心人談話談心,繪畫、書法等手段充分緩解平時的學習壓力,從而身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視覺文化時代,美術以其視覺感知、形象思維和圖像表達等優(yōu)勢成為視覺化的學習方式,能參與任何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高中美術教學還有與現(xiàn)實社會情境相聯(lián)系的跨學科課程,比如地方文化的保護、綠色環(huán)境的營造等。同時,還應考慮各層次之間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交叉。美術教師需要走出美術學科,積極聯(lián)系其他學科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美術的視覺感知、形象思維和圖像表達等特長,參與各種跨學科課程的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