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海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的民族精神和提高思想道德意識,樹立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課堂相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愛國意識與自身道德素質的提升,新時代青年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體育教學實質就是在“體”中學“德”,將“德”與“體”相結合,為了新時代的青年成長,開展關于“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探究尤為重要。
時代新青年在為民族未來而奮斗的過程中不僅要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有良好的道德觀念,而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作為一種新式的教育推行方式無疑為教育體制注入新的活力,能夠讓學生在享受體育運動快樂的同時明白自身意義價值和為人的道理,實質上實現(xiàn)了意義上的雙贏。如何將兩者良好地結合在一起值得探討,本文對“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重要性、現(xiàn)狀、所要采取的措施進行分析。
1 “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重要性
體育作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比較注重學生運動技巧、身體素質、運動參與以及運動水平的高低,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因此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能夠很好地兼顧兩者,實現(xiàn)雙贏。而在體育運動中有許多的思想道德內涵,如各種運動規(guī)則能夠讓學生樹立自制和規(guī)則意識,明白底線問題。而大多體育游戲都是團體性的活動,能夠在其中磨練自己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競爭意識,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思想,良好地契合了思想教育的主題,有利于思想政治在實際中的良好教學,體現(xiàn)教育立德樹人目標觀念。
2 “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現(xiàn)狀
2.1 學校流于體制形式,做表面功夫
在現(xiàn)如今應試教育大潮流背景下,大多初高中都注重教學質量以及升學率的高低,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知識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競爭壓力變大,更多的學校為了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提高學校競爭力,競相增加文化課程,即使有政府的監(jiān)管以及指示,許多學校流于表面,制定合理的課程安排,卻在實踐上將體育課以及思想政治課換成文化課程,實質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建設和身體健康,缺乏對學生本身的教育意義,實質上是對考試技巧以及學習分數(shù)的過度追求。
2.2 此模式體制的體系尚未完善
新事物成長都需要一定時期,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從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到如今的戶外拓展思政課堂需要各方面的適應,光有政府的大力推廣并不夠,在無強制性的規(guī)定文件下學校雖配合但是卻沒有特定的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綱要,需要學校自身不斷探索與試驗,而試驗的過程具有長期性,曲折性,要考慮到教師與學生的配合度,以及課程安排的合理規(guī)劃,思想課堂本身偏知識型,體育教學偏實踐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較為困難,需要學校各部門的相關配合,政府的指示學校沒有良好執(zhí)行,也沒有相關的監(jiān)管。學校與老師之間沒有積極商討,教師不明白流程與內容,由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把握好,以至于到最后學生并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教育,這歸咎于體系的散亂與未定型,導致整個結構不能實施。
2.3 師資力量的不均衡與欠缺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其實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教育方式最根本在于誰教育和教育誰,想要開展這一新的教育方式,就必須具備優(yōu)良的教資力量,但是現(xiàn)在依舊是傳統(tǒng)教育為主流,導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不足,并且在進行新型的授課方式下,無法發(fā)揮其真正作用,而且意識教育本身就具有差距,在發(fā)達地區(qū)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的思想內涵比較充足,學生的接受度較高,“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這種教育模式實施的效果較好。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條件本身就比較落后,思想政治素養(yǎng)高的教師缺乏或者較少,當?shù)貙λ枷胝蔚膬群c概念存在主觀差異,使教師對思想政治的培養(yǎng)存在忽視性導致學生即使存在這種思政教育模式,但是對此保持排斥。
2.4 學生意識的不配合與主觀排斥
隨著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科技占據(jù)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新時代青年為了能夠更加快捷和順利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通常選擇理工類的知識充實自己,以適用現(xiàn)代社會。許多青年對政治歷史的知識較為缺乏,且在學習生涯中獲取的知識較少,尤其是體育學生本就因為體育訓練而耽誤文化成績,即使體育能力水平較高,但是思想政治方面尤其薄弱,在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和比賽競技下,沒有青年主觀上的自主學習,學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觀念方面缺乏主動性。其次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過度追求對理論知識的功利性追求,忽視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排斥思政課堂的融合和消極對待,以至于“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不受學生的歡迎。
3 “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探究措施
3.1 優(yōu)化“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體系結構
課程制度的改革需要全面調整,從政府與學校的配合,到學校與老師的決策都需要一個固定的大體系統(tǒng)進行指導,國家從2016年開始提出與實施思政課堂教育模式,做到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國家有對“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這一教育方式的積極開展,首先要對其進行一系列調整,必須要用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或者命令文件的方式強制要求各學校開展相關課程,并且設立相關的監(jiān)管機構進行檢查,以防有的地方懶政怠政,不顧當?shù)亟逃聵I(yè)的發(fā)展。有了上級機關的大力支持與監(jiān)督,才能讓學校認真地對待與執(zhí)行,學校不再將這一方式流于表面,就能夠促進“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這一課程內容的豐富,學校與相關的老師制訂相關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從而促進這一課程的完善發(fā)展,使資源與力量凝聚在一起,保障思政課堂的開展和延續(xù)。從政府機關到各地學校到各個老師,每一個結構進行完善與規(guī)劃,從而促進“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整個模式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3.2 體育師資力量的提升與素質培養(yǎng)
為了促進“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順利開展,教師的力量不可忽視,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到體育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知識,首先應該讓老師本身先明白才能去傳授給別人。學校應該組織老師定期進行培訓與學習,開展教師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讓老師學習到更多的示范技能,以及做到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體育內容相結合,將體育理念與體育精神將結合,發(fā)展學生大學體育使命觀,集體意識、奉獻意識公平意識等大學體育道德,大學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內化于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學生的實際行動。要提高教師的眼光與眼界看法,做到與時俱進,跟著最新的思想道德潮流走,培養(yǎng)教師育人意識,將其作為一種教學任務,也可作為一種責任與奉獻來教育他們,腳踏實地地鉆研課程教育,具有良好的主動性能夠因時而變,調整體育技巧與思想政治知識,幫助他們在提高體育水平的同時能夠幫助他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與做人道德標準做到二者相互統(tǒng)一又能融會貫通。不僅要重視對教師個人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構建以體育老師為核心的溝通機制與合作機制,不斷擴大體育與思政模式的教師群體,提高專業(yè)水平。
3.3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教育意識
教育本身是作為一種公益事業(yè),憲法規(guī)定公民所要履行的義務就是要受教育,受教育不僅是為了一種獲取經(jīng)濟手段的方式,更是為了讓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從教育中懂得道理,樹立道德規(guī)范,穩(wěn)定社會秩序。學生固然是以學習為主,但學習不可功利化,增加“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并不是簡單地增加體育時間,也不是一種浪費學習時間的阻礙,應該樹立一種正確的觀念意識去對待它,為了增強學生對此教育模式的理解,政府學校應該積極對學生系統(tǒng)講解教育的含義與意義,詮釋何為“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對本身有何作用,對社會對國家對未來有何作用,走進社區(qū)走進學校,將理念傳達,改變現(xiàn)當代學生固化的學習理念,從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fā)展,積極配合學習思想道德知識,做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3.4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從“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模式受阻現(xiàn)狀的分析來看,最主要的還是我國教育體制機制的缺陷導致,我國的教育傳統(tǒng)影響以及為了促進人才的培養(yǎng),長期采用應試教育體制,通過知識積累與應用來選拔人才,以至于學生為了追求選拔通過使社會的關注點都傾向于知識而忽略了人格修養(yǎng)方面,“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的關鍵在于將實踐能力與思想政治相結合,而這兩方面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所缺乏的內容,想要改變青年的價值取向與追求,就必須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xiàn)代社會要改變現(xiàn)狀,改變教育是第一步,教育是一切發(fā)展的基石,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想要發(fā)展立足,都要依靠教育。一方面,全面促進是必然趨勢,“課程思政”視域下體育教學中開展戶外拓展作為時代背景改革下的另一方面,有著國家大體方針的指引和各方面政策的支持,會越來越完善并得到普及,在未來對促進教育事業(yè)不斷轉型優(yōu)化有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上海健康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