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鵬
古代詩歌在語文教學中具備思想、文化、審美等多重價值,古代詩歌鑒賞也成為高考的必考題型。但由于古代詩歌具有意象紛繁、意脈內潛、意蘊含蓄的特點,很多學生在解答該題型的主觀題時常感棘手。筆者通過審視2020年和2021年全國卷古代詩歌鑒賞的主觀題,試圖發(fā)現(xiàn)其命題特點,以展望其命題趨勢,就此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期提高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復習效率。
為了審視全國卷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命題特點,筆者從標題、作者、體裁、題材、題干和考點六個維度,對2020年和2021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tǒng)一命制的9套全國卷進行統(tǒng)整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
?
2021新高考II卷《 示 兒子》陸游 宋詩 教子詩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從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看出,近兩年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具有以下命題特點。
(一)從標題來看,所選詩歌的內容均源自真實的生活情境,體現(xiàn)了高考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比如,2020年全國III卷的苦筍是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食材,意在引發(fā)學生對“苦節(jié)”的思考。
(二)從作者來看,所選詩歌的作者多為熟識的名家,但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語言特色又與學生所知相差甚遠。比如,2021年全國乙卷的作者是辛棄疾,其作品在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出現(xiàn),但是選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是愛國情懷,而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望,語言風格也一改豪放悲壯,變成了清新脫俗。
(三)從體裁來看,所選詩歌體裁多為唐宋詩歌,且偏重考查宋詩。大部分是格律詩,少數(shù)是詞,無論是詩還是詞,都是學生熟悉的體裁。
(四)從題材來看,所選詩歌題材在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涉及。比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就屬于應和詩,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屬于詠史詞,陸游的《示兒》就屬于教子詩。
(五)從題干來看,設問指向詩歌文本本身的解讀,具有具體化、陌生化和思辨性的顯著特征。比如,2020年新高考I 卷的題干從表情達意這個角度來考查意象的作用,這體現(xiàn)出設問的具體化。2020年新高考II 卷的題干要求學生分析作者主張的學詩途徑,設問方式不常見,這體現(xiàn)出設問的陌生化。2021年全國甲卷的題干要求學生分析曾鞏處理“仕”與“隱”兩者關系的人生智慧,這體現(xiàn)出設問的思辨性。
(六)從考點來看,均為古代詩歌鑒賞常見考點,“分析和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為高頻考點,并且一道試題暗含多個考點,指向詩歌意蘊的挖掘。這體現(xiàn)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基礎性”“綜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高考考查要求。如2020年新高考I卷的主觀題暗含了鑒賞詩歌的形象和表達技巧兩個考點。
高考歷來追求穩(wěn)中求變,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近年來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展望該題型的高考命題趨勢。依據(jù)2020年和2021年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命題特點,我們認為2022年該題型會呈現(xiàn)出以下命題趨勢。
(一)作者熟悉化
從2020年和2021年的全國卷來看,高考命題者在命制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時,為了觀照語文教材,會有意識地選擇學生熟知的作者。這些作者大都在初高中的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2022年高考可能會繼續(xù)選擇學生熟識的作者的非名篇命題,讓學生突破定勢思維,走近作者,深入文本。
(二)設問陌生化
設問陌生化是指命題者在設問時運用的非常規(guī)、非常見的言語表達趨勢。近些年,高考命題者在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設問方式上可謂匠心獨運,通過考點的細化、表述的變化、文本的深化等方法讓設問方式與慣常表達迥異。2022年可能會延續(xù)這一規(guī)律,在審題上設置難度,以防止學生機械化刷題,套路化答題。
(三)考點復合化
考點復合化是指一道試題暗含多個考點的綜合性考查趨勢。綜合性是高考評價體系的“四翼”之一,強調融會貫通。比如,2020年全國III卷的主觀題融合了分析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托物言志三個考點,綜合考查了學生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因此,2022年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可能會融合更多的考點,增加試題的知識容量,指向詩歌文本的更深處。
(四)命題情境化
情境是高考評價體系的考查載體。設置真實的情境,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從2020年和2021年的全國卷來看,命題者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著力于引導學生珍惜友情,思考生活,品味人生。2022年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應該會更加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五)體裁多元化
從近兩年全國卷來看,古代詩歌鑒賞的體裁均以唐詩和宋詩為主,2022年可能會加大對詞曲的考查。編者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編排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李煜、秦觀、張孝祥、姜夔等詞曲家的作品。詞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高考加大對詞曲的考查,符合教考一致和立德樹人的命題原則。鑒于此,筆者認為2022年很有可能會更加突破體裁的限定,出現(xiàn)詩詞曲共賞的格局。
綜合考量近兩年全國卷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命題特點和命題趨勢,我們可以從教材、文本和試題三個維度制定出以下應對策略:
(一)立足教材,構建必備知識體系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的主觀題時,要運用大量的必備知識,如詩歌的意象內涵、語言風格、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等。在復習古代詩歌鑒賞專題時,我們可以把教材中的古代詩歌作為研究對象,采用“1+X”的群文閱讀方式,逐一統(tǒng)整古代詩歌鑒賞的考點,從而構建解答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必備知識體系,具體操作如下。
1.統(tǒng)整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分析同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語言風格。
以杜甫為例,我們可以將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登高》、必修下冊的《登岳陽樓》和選擇性必修下冊的《蜀相》《客至》進行統(tǒng)整研究。我們可以分析出杜甫情感的總體趨勢是悲己憂國,但偶爾也有欣喜。杜甫的語言風格以沉郁頓挫為主,但也有雄渾大氣、質樸自然。在全面了解杜甫后,我們在鑒賞杜甫的詩歌時,就不會以偏概全,解讀失誤。
2.統(tǒng)整同一題材的多篇作品,研究同一題材的常用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
以詠史懷古詞為例,我們可以將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進行統(tǒng)整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詠史懷古詩詞慣用的表達技巧有用典、虛實結合、借古諷今、借古傷己,抒發(fā)的思想感情通常是對古人的追憶、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對當朝統(tǒng)治者的憤怒等。
3.統(tǒng)整同一意象的多篇作品,探究同一意象的意蘊和作用。
以杜鵑(子規(guī))為例,我們可以將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選擇性必修中冊李商隱的《錦瑟》和選擇性必修下冊李白的《蜀道難》進行統(tǒng)整研究。我們可得出,杜鵑(子規(guī))的情感基調是悲愁,對環(huán)境氣氛、表情達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除了統(tǒng)整同一作者、題材、意象之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統(tǒng)整同一語言風格、同一藝術手法等古代詩歌鑒賞的知識構件,從而構建出較為完整的古代詩歌鑒賞的知識體系。擁有這些必備知識,我們在鑒賞古代詩歌時,才能成竹在胸,言之有物。
(二)解讀文本,提高鑒賞關鍵能力
古代詩歌的文本具有跳躍性、內隱性和多義性的特點。正確解讀詩歌文本是解開作者情感密碼的關鍵。因此,解讀文本,提高鑒賞關鍵能力,成為了準確解答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重要路徑。解讀古代詩歌文本,主要有三層境界,即讀通、讀懂和讀深。下面筆者以2021年全國甲卷《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為例,談談達到解讀文本三層境界的具體做法。
1.讀通
讀通文本是解讀詩歌第一境界。讀通一首詩歌,就是根據(jù)詩歌節(jié)奏,用“/”劃分層次,然后逐句翻譯詩歌,整體掌握詩歌的表層含義。以2021年全國甲卷《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的首聯(lián)為例,根據(jù)詩歌的節(jié)奏,該聯(lián)的層次應該是:“側徑/籃舁/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整句翻譯為:“在狹窄的山路上,乘坐著竹轎,眼前一片光明,從山中出來還帶著一身清新脫俗。”以此類推,我們就可以大致了解整首詩歌的含義,為讀懂詩歌奠定基礎。
2.讀懂
只是滿足于讀通文本,我們還無法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我們還需要借用標題、作者、注釋、意象等抓手,深入文本,讀出文本的深層意蘊。
(1)標題。標題是詩歌的眼睛,我們可以從中讀出詩歌的時間、地點、事件、題材和情感傾向。從《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中的“和”,我們可以明確這首詩的題材是應和詩,從“南豐先生出山”可以得知南豐先生出山做官。詩歌表達的情感可能是對南豐先生出山的喜悅和贊美。
(2)作者。作者的生平會影響到詩歌的思想情感和語言風格的表現(xiàn)。走近作者,有助于我們走進詩歌的情感世界。面對不熟悉的作者,我們不必驚慌;面對熟悉的作者,我們更要謹慎。因為作者的情感是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我們不能給詩歌的情感“貼標簽”。
(3)注釋。注釋是對詩歌內容的補充說明。借助注釋,我們可以掃除字詞障礙,獲得關鍵信息,有助于我們全面讀懂文本內容。從《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的注釋一,我們可以得知,南豐先生的身份以及與陳師道的關系。從注釋二和三,我們可以得知“側徑”、“籃舁”和“骨毛清”的含義,有助于疏通文意。
(4)意象。意象是承載作者情感的物象,借助意象,我們可以分析詩歌的意蘊。比如,綜合全詩,我們可以分析出“側徑”“籃舁”均指代山中生活,“白云”暗指小人,“鳥”代表著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把握了這些意象的含義,我們就可以推測出曾鞏對隱逸生活的態(tài)度。
3.讀深
讀深是解讀詩歌文本的第三境界。在古代詩歌文本讀通和讀懂的基礎上,我們要忘掉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置身于詩歌的具體情境中,在情境中與作者的心靈共振,與文本的深處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貼近作者的心靈世界,走進文本的精神領域,真正提高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
(三)一題多練,拓展思維訓練空間
具備古代詩歌鑒賞的必備知識體系和鑒賞關鍵能力后,加強思維訓練成為了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提分增能的最佳途徑。高考真題是最好的思維訓練資源,我們可以利用古代詩歌鑒賞高考真題,從考點出發(fā),重構其主觀題,讓學生一題多練,多練多得,從而拓寬思維的訓練空間。以2021年全國乙卷的《鵲橋仙·贈鷺鷥》為例,下面是筆者和學生共同設計的部分主觀題:
試題一
這首詞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在語言風格和情感表達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該題變化了原題的設問方式,意在讓學生鏈接課本所學詩詞,通過對比閱讀,分別探究詞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情感,全面掌握辛棄疾在不同時期的情感傾向和語言特色。
試題二
辛棄疾是如何勸告鷺鷥要與溪中魚兒和諧共處時?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該題意在讓學生從詞的內容和手法入手,品析詞人使用的表達技巧。
試題三
“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有何含意?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該題意在讓學生甄別“聽”字的含義,進而分析句子的表層含義和深層意蘊。
試題四
作者對溪中魚兒愛惜,卻對蝦、鰍厭惡,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該題意在讓學生深入文本,分析作者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態(tài)度。
綜上所述,2022年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命題可能會出現(xiàn)新變化,我們要在教材、文本、試題上苦下工夫,構建詩歌鑒賞的必備知識體系,提高詩歌文本的關鍵解讀能力,拓展詩歌鑒賞的思維訓練空間,從而提高古代詩歌鑒賞主觀題的復習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