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思海
(隴南市武都區(qū)魚龍中心小學 甘肅 隴南 746031)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一直不適用數學學科,數學學科本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培養(yǎng)數學思維有著重要作用,自主的提出問題,自主的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提升數學思維的最高效的學習辦法,而且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有著促進作用。在解決問題時學會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更是為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探究精神也是數學學科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動力,數學想要發(fā)展是一代一代人秉承著探究精神努力而來的,所以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要靈活運用。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學習的小學階段學生年齡比較小,正是淘氣、愛玩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學習要以興趣培養(yǎng)為主,建立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引導學習方向,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輔助。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作為主要參與者從被動學習轉變到主動探索,從主動探索中汲取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1]。
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是唯一的,如果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老師怎樣教,學生怎樣解,是很難讓學生擁有發(fā)散性思維,去探究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就不會固化學生的思維模式,提出的問題不同,解決方法也就不同,往往學生的解題思路會超出教師的預想,教學效果也會出奇的好,當學生解題思路正確是老師要積極鼓勵,解題思路有問題時,老師不要第一時間否定,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要幫助同學在錯誤中反思,并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樣就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數學問題很多都是抽象的,對小學生來說抽象問題往往都是難以理解的,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可以把這些抽象的問題具象化,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不是哪個具體的知識點,而是邏輯思維能力、建模思維模式等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把抽象問題具象化,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把具象結果抽象化,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深入化,掌握事物的數學本質,在遇到其他學科的問題時,可以運用數學抽象思維解決問題,提高的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2]。
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由于孩子年齡較小,對數學的概念沒有清晰的認識,我們可以利用小木棒、小正方體、圓片、小球等教學工具進行課堂教學,例如,比大小的時候,可以利用小木棒的多少進行比較。再如,二年級學習平均分的課程上,練習二中第一題,把 八根腸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哪種分發(fā)對?在進行這道題講解的時候,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木棒代替腸,去實際操作,可以簡單扼要的讓學生理解并對平均分有充分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利用教學用具,降低教學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維更活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打破課堂沉悶的教學氣氛,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有參與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的課后習題中總會出現“小明”“小紅”等人物名稱,教師可以把這些名字換成班級同學的名字,這樣當問題提出時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有代入感,去感同身受的思考問題,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意識[3]。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例如,在進行相遇問題課程時,可以先請兩位同學從講臺兩邊相向而行進行表演,當學生相遇的時候,抓住時機提出什么叫相遇問題,等同學對相遇問題有了初步認識的時候,利用課件播放兩輛小汽車相向而行的視頻,讓同學去思考兩輛小汽車相遇的問題,這時候學生會自主的去進行思考、對比,同時找到解題思路,教師還可以利用畫圖的方式去幫助同學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把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創(chuàng)設到課堂之中,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學習積極性更高,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實踐操作可以為教學帶來趣味性,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例如,在學習圖形運動之軸對稱圖形時,教師讓學生準備紙張和剪刀,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折紙張,在紙上畫圖,再剪一剪,得到對稱圖形,畫圖時可以讓學生自主發(fā)揮,這樣剪出來的造型也千奇百怪,不僅讓同學對軸對稱圖形有了充分的了解,還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尤其在例4剪出四個手拉手小人的時候,課堂氣氛達到了最高,課后還有同學回家又剪出了冰墩墩造型的手拉手圖案,從而可以看出,實踐操作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非常大的幫助[4]。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不同,每個學生接受掌握知識的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要成立合作小組,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探討,以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例如讓思維活躍、善于表達的同學與心思細膩、內向沉穩(wěn)的同學組成一組,他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相互帶動,相互學習,讓好動的學生靜下心來仔細運算,讓不活躍的孩子可以放開心理壓力,開放思維,多練習表達。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單位換算的時候,需要用到天平,我們可以把同學兩兩一組,一個同學負責操作,一個同學負責記錄,然后再互換身份,教師提前準備好幾樣物品,讓每組同學去測量,看看哪一組測量的既快又準,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增進感情,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在競賽過程中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競爭精神,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想要完成一個項目是需要多人配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只有揚長避短才能使團隊發(fā)揮更大的能力。例如,數據收集與整理之中有一道題“幾個同學正在統(tǒng)計一個路口10分鐘內所通過的各種交通工具的數量”,教師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把這道題做成一道實踐題,給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實際操作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工作,貼近生活的實踐教學活動,往往更是教師需要教會給學生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會把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學習明白,還可以通過此活動,鍛煉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平等的環(huán)境中學會有效交流,首先,小組中要有領導者分配任務,以縱覽活動進程,其次每個學生要發(fā)現自己擅長哪一領域,是對觀察感興趣,還是對記錄感興趣,同時,還能通過活動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發(fā)現他人的優(yōu)點。所以通過實踐合作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5]。
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尋求真理往往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是必要的教學方法,但是以往的課堂上,教師總會問“這個問題明白了嗎?”、“這道題理解了嗎?”,同學往往會回答“明白了”、“理解了”,但實際情況卻不一定是這樣,想要真的掌握,應該鼓勵讓學生去提出問,鼓勵學生學會質疑,例如,數據收集和整理中練習一里面的第二題,第三問“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嗎?”讓學生思考根據已知條件還可以解答出哪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考察出學生對這道題是否完全掌握,還能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提問,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同學的提問可能和老師的預想不一樣,在這里我們教師不要否定學生,要引導學生同時要鼓勵學生,讓學生保持這種質疑精神,學生自主提問一般都是他們所關注的,感興趣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他們的探究精神就會更強,如果沒有牛頓思考蘋果為什么會掉到地上,怎么會有萬有引力定律的產生呢,所以探究精神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讓學生從小就對事物保持質疑的態(tài)度,懷有探究精神,這樣才會有數學未來的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可以是獨立運用,也可以綜合運用,要掌握其靈活性,教師要以提高學生自主性為基礎,以合作共贏為模式去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以探究精神引領學生全程參與。綜合運用,需要注意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明確,合理的構建教學活動,最后教學完成要對學生以啟迪作用。綜合運用一般以實踐活動,競賽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往往要比單獨運用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展示學生的天性,解放學生數學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對學生的質疑能力予以鼓勵,保持學生的探索精神,從小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為數學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