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罡,仲威振,趙 潔,王曉麗
(1.青島濱海學院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代謝科,山東 青島 266000;2.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內(nèi)分泌代謝科,浙江 杭州 310012)
高鹽、高糖及高脂的攝入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肥胖及糖尿?。―M)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其中以2 型糖尿?。═2DM)最多見[1-2]。恒定自然殺傷T(iNKT)細胞為特殊免疫細胞亞群,可通過多條代謝途徑參與機體的免疫應答及維持脂肪組織的免疫穩(wěn)態(tài)。iNKT細胞與脂肪組織炎癥密切相關(guān),而脂肪組織炎癥是DM 發(fā)病的重要機制[3-4]。益生菌為有利于宿主的一種非致病性微生物,已被證實可改善DM 患者的糖代謝及腸道菌群失調(diào)等[5]。本研究中探討了益生菌干預對T2DM 患者的iNKT 細胞、血糖指標、炎性因子及腸道菌群的影響,從而為防治T2DM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T2DM診斷和分型標準[6];無相關(guān)治療或服藥史,且近1 個月內(nèi)未服用抗生素及微生物制劑。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單純降血糖藥不能控制血糖,需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合并嚴重并發(fā)癥;既往有胃腸道手術(shù)史及近期有胃腸道或肝膽系統(tǒng)疾?。缓喜乐匦?、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內(nèi)分泌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例選擇與分組:本研究為隨機對照研究。選取青島濱海學院附屬醫(yī)院和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2018年3 月至2020年12 月收治的T2DM 患者102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51)Tab.1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兩組患者均予基礎(chǔ)治療,包括糖尿病有關(guān)的飲食運動等健康指導、他汀類藥物調(diào)脂等,并予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青島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54,批號為2012159,規(guī)格為每片0.5 g),每次0.5 g,每日2 次,早晚飯后口服;阿卡波糖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05,批號為8J56377,規(guī)格為每片50 mg),起始劑量為每次1 片、每日3 次,以后逐漸增加至每次2 片、每日3 次,餐前口服。觀察組患者加服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批號為20200906,規(guī)格為每粒0.21 g),每次3 片,每日3 次,飯后溫開水送服。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
外周血iNKT 細胞比例及細胞因子水平:分別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各約3 mL,提取外周血淋巴細胞,加入CD3-PerCP 抗體及Vα24-Jα18FTTC 抗體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iNKT細胞比例。試劑盒購自北京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將外周淋巴細胞接種到96 孔板中,經(jīng)過培養(yǎng)、刺激、洗滌及重懸后,加入CD3-PerCP 抗體及Vα24-Jα 18FTTC抗體,染色,在經(jīng)過孵育、洗滌、固定、重懸后,加入白細胞介素4-抗原提呈紅細胞(IL-4-APC)抗體及藻紅蛋白(IFN-γ-PE)抗體,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IL-4+iNKT及IFN-γ+iNKT因子水平。
血糖指標:分別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靜脈血各約3 mL,采用血糖儀檢測外周血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
外周血炎性因子: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脂多糖(LPS)水平,試劑盒均購自北京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腸道菌群分布: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中段大便樣本。采用定量法檢測腸道菌群變化,包括大腸桿菌、球桿菌、雙歧桿菌、乳桿菌。從無菌厭氧罐內(nèi)取出1 g 糞便樣本,溶于滅菌液中,按1∶10(m/V)稀釋,反復多次稀釋直至為原濃度的10-8,將大腸桿菌、球桿菌分別置需氧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24 h,雙歧桿菌、乳桿菌分別置厭氧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48 h。計算各培養(yǎng)基中每1 g大便中的目標菌落數(shù)(平均菌落數(shù)×稀釋倍數(shù)×500)。
療效判定[7]:顯效,血糖指標水平達標或降幅≥90%;有效,血糖指標水平降幅50%~<90%;無效,血糖指標水平降幅<50%、維持不變甚至有增加??傆行?顯效+有效。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首先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檢驗進行正態(tài)性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則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見表2至表7。
表2 兩組患者外周血中iNKT細胞比例及細胞因子水平比較(,%,n=51)Tab.2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iNK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cytoki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表2 兩組患者外周血中iNKT細胞比例及細胞因子水平比較(,%,n=51)Tab.2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iNK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cytoki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表3 兩組患者外周血血糖指標水平比較(,n=51)Tab.3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glucose index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表3 兩組患者外周血血糖指標水平比較(,n=51)Tab.3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glucose index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表4 兩組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51)Tab.4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表4 兩組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51)Tab.4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51)
表5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水平比較[,lg(N/g),n=51]Tab.5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flora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lg(N/g),n=51]
表5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水平比較[,lg(N/g),n=51]Tab.5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flora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lg(N/g),n=51]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0.05.
表6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n=51]Tab.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51]
表7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n=51]Tab.7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51]
目前,臨床治療T2DM以口服降糖藥物為主,如鹽酸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等,療效已得到證實,但同時也有不良反應,故臨床仍需尋求新的增效減毒治療方案[8]。
iNKT 細胞屬特殊的T 淋巴細胞亞群,其可通過識別由CD1d 分子提呈的脂質(zhì)抗原,進而被激活,活化的iNKT 細胞可分泌IL-4 和IFN-γ 等多種細胞因子,進一步發(fā)揮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9]。研究顯示,肥胖患者外周血中iNKT 細胞比例降低,其分泌的抗炎因子水平也隨之下降[10]。LYNCH 等[11]的研究表明,缺乏iNKT 細胞的模型小鼠通過高脂喂養(yǎng)后出現(xiàn)促炎因子水平升高而抑炎因子水平降低、體質(zhì)量增加、FBG 顯著升高等糖耐量受損現(xiàn)象,直接輸注iNKT 細胞后,可改善模型小鼠iNKT細胞增殖活躍、體質(zhì)量減輕等情況,提示iNKT 細胞與T2DM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T2DM 也是一種由細胞因子介導的慢性炎性疾病,IL-6 和hs-CRP 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可能是T2DM進展的危險因素[12]。IL-6 是由活化的T細胞分泌的促炎細胞因子,其可促進B 細胞活化,產(chǎn)生大量IgG 抗體,進而使殺傷性T 細胞的過度活化,引起胰島B 細胞死亡,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hs-CRP 是當機體受到刺激或損傷時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期蛋白,是機體炎性反應的靈敏性指標。當各種刺激導致細胞因子分泌增多時,肝臟可促進合成hs-CRP,從而抑制胰島素受體活性、加重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減弱對肝臟合成hs-CRP 的抑制作用,進一步促進其分泌增加。研究已證實,DM 患者外周血中IL-6和hs-CRP水平顯著升高[13]。
LPS是革蘭陰性細菌代謝過程中的主要產(chǎn)物,被認為是慢性炎癥的關(guān)鍵刺激因子[14]。T2DM 患者的LPS 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經(jīng)治療后顯著降低[15-16]。
腸道菌群紊亂可引發(fā)組織的慢性炎癥及能量代謝紊亂等,進而導致機體胰島素抵抗等[17],其與T2DM 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T2DM 患者腸道中存在有害菌群增多狀況,通過益生菌干預可顯著增加腸道有益菌含量,改善腸道菌群失調(diào)狀態(tài)[18-19]。鄭雪萍等[20]的研究顯示,益生菌聯(lián)合常規(guī)降糖治療可顯著改善DM 患者的糖代謝指標,并提高原有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SUN 等[21]的研究表明,使用益生菌聯(lián)合降血糖藥治療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顯著降低,說明益生菌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及減輕炎性反應作用。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益生菌干預后患者的臨床療效、iNKT 細胞比例、IL-4+iNKT 比例顯著升高,雙歧桿菌及乳桿菌數(shù)量顯著增加,其IFN-γ+iNKT 比例和FBG,HbA1C,2 hPG,hs-CRP,IL-6,LPS 水平均顯著降低,腸球菌和球桿菌數(shù)量均顯著減少,說明益生菌干預可改善T2DM 患者的免疫內(nèi)環(huán)境、糖代謝、腸道菌群失調(diào)狀況,并減輕機體的炎性反應。此外,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當,表明益生菌干預不會增加藥品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益生菌干預可改善T2DM 患者的iNKT細胞水平、降低血糖和炎性因子水平,并改善腸道菌群失調(diào)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