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讀者主體性塑造
    ——以賦權理論為視角

    2022-02-17 23:54:30韋曉冰海力波廣西師范大學a圖書館文學院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22年3期
    關鍵詞:賦權圖書館服務

    韋曉冰,海力波(廣西師范大學a.圖書館,.文學院)

    1 讀者主體性地位的缺失: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不足與挑戰(zhàn)

    1.1 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定位

    公共文化服務這一概念出現(xiàn)于21世紀初。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是保障人民群眾政治、經濟與文化權利的主要途徑之一[1],由此開始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研究的進程。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均質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概念正式出現(xiàn)。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基本過程,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xiàn)基本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具體建設目標,將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國家的一項戰(zhàn)略目標[3]。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4];201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5](以下簡稱《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將全民閱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首要任務,還規(guī)定了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都應將為居民提供免費或優(yōu)惠的閱讀服務作為基本的服務內容之一。

    201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規(guī)定,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6]。公共文化服務與相關體系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確保人民群眾能夠接受均衡、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充分享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提升科學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公民意識、增強生活幸福感與獲得感;提高社會整體綜合素質、降低政府社會治理成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共空間、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公共文化服務與相關體系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內容對圖書館在服務理念與實務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表明了公共文化服務將成為今后圖書館建設的首要內容,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應將自身定位為更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1.2 當前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要工作及主體性問題

    1.2.1 將弱勢群體作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對象

    弱勢群體通常是指老年人、殘障人士、新產業(yè)工人、未成年人等,他們因為身體功能、經濟條件、工作技能、生活條件等的限制,未能充分享受圖書館提供的文獻借閱與信息咨詢服務,因此他們成為圖書館改進服務機制、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對象。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為老年人和殘障人士提供便利通道、專設座位和特殊閱覽室;注重為新產業(yè)工人提供實用的職業(yè)培訓和技術培訓信息及就業(yè)信息等;開設專門的兒童閱覽室,提供適合兒童閱讀的少兒書籍等。

    除了弱勢群體讀者,在主流讀者中同樣也存在著焦慮感、不安全感以及強大的情感慰藉需求,性別、教育程度、職業(yè)收入有差別的讀者在閱讀和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存在明顯區(qū)別,僅僅關注讀者中的弱勢群體,遠遠未能達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初衷。

    1.2.2 將硬件建設作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側重點

    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制定與完善,我國圖書館的硬件設施近年來得到很大的改善。在當前的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我國大部分城市都較為重視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圖書館常常被打造成為城市景觀中最靚麗的名片之一,一批頗具現(xiàn)代色彩和藝術氣息的“網紅”圖書館成為旅游打卡地。全國各省市圖書館的館舍建設、圖書和設備采購、閱讀環(huán)境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不僅如此,鄉(xiāng)鎮(zhèn)、村的基層文化中心乃至自然村的鄉(xiāng)村圖書室建設也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并已粗具規(guī)模。

    1941年5月19日,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為標志,整風運動率先在黨的高級領導干部中展開。中共中央組織高級干部學習黨的歷史,其目的在于使他們通過認真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弄清楚黨的歷史上多次發(fā)生的“左”和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危害并總結歷史經驗。

    很多省市圖書館在建設規(guī)模上往往傾向超大型、豪華型辦館風格,過于追求藏書量,講究設備與裝修風格現(xiàn)代化、科技感十足。但事實證明,無論藏書量與館舍規(guī)模如何,一所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在地理空間上總是相對固定且有限的,即使是在現(xiàn)代化的城市交通條件下,其邊際效應也大體維持在方圓30 km2的范圍內[7]。城市中一所規(guī)模宏大的圖書館遠遠不如相對均衡地分布在城市各區(qū)域中若干所中小型圖書館為讀者帶來的便利多。

    1.2.3 將網絡服務與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增長點

    隨著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人們的閱讀渠道更為寬廣,各種網站和搜索引擎的存在使人們可以便捷地獲得各類網絡版、電子版書籍。為了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實體圖書館消亡”危機,圖書館學界紛紛強調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與圖書館網絡服務的重要性。數(shù)字圖書館的出現(xiàn)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圖書館消亡論”[8],但卻未能回答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即隨著數(shù)字圖書館的興建以及讀者將閱讀重心轉移到線上后,線下圖書館應該如何繼續(xù)發(fā)揮自身作用,數(shù)字圖書館又該如何應對日趨多元化的讀者群體及其閱讀要求,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當前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歸納為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尚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并且在圖書館從業(yè)者與讀者之間,前者處于管理、主導的強勢地位,而后者處于被服務、被動接受的相對弱勢地位。只要讀者與圖書館之間未能建立起新型的服務關系,讀者在服務過程中就不能充分享受到幸福感與獲得感,因此,充分重視和發(fā)揮讀者的主體性是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亟待解決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

    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學者已經開始重視讀者主體性塑造這一主題。如,王子舟提出在圖書館學中引入人類學方法來分析研究圖書館管理者和讀者的心理以及看待和解釋相關事務的方式,盡管局限于調查方法的探討,但卻體現(xiàn)了以讀者為主體的研究思路[9];王圓方等分析了歐洲近代早期以勞動大眾為對象的“印刷小冊子”的歷史作用,指出這些小冊子的印刷傳播對新興資產階級與普通民眾的“賦權”功能[10],該研究雖然是對歐洲閱讀史進行了簡短回顧,但是首次將賦權理論運用于閱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 賦權理論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讀者主體性塑造

    2.1 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中圖書館與讀者的關系

    現(xiàn)代圖書館學可以溯源至歐洲中世紀,在圖書典籍的抄寫、收藏、編目與考證等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書籍分類與保管的規(guī)范方法,并形成了將圖書保存收藏者視為知識精英、以高深知識的保存為目標的理念。18至19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圖書館學與公共圖書館體系在歐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形,現(xiàn)代圖書館學的誕生是以現(xiàn)代主義,尤其是啟蒙與人文主義思想為學理基礎的。與中世紀相比,固然具有極大的進步性,但在某種程度上仍然秉承傳統(tǒng)的知識精英(圖書館從業(yè)者)與普通大眾(讀者)的二元劃分,將圖書館視為啟蒙、教育、開化大眾的場所,圖書館管理者不僅掌握專業(yè)技能,也自詡為社會精英,并對自身在知識與道德層面賦予更高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圖書館從業(yè)者素質的提高和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塑造了以知識書籍為載體、以圖書館專業(yè)從業(yè)者為中介、從圖書館向普通讀者單向流動的服務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圖書館與讀者之間并不是平等、單純的價值中立關系,圖書館作為相對強勢的一方,通過對書籍有意無意地進行挑選、推薦又或者將其拒之于門外,實際是對知識、信息、技術加以主觀取舍和有選擇地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主觀并單向度地塑造了讀者的閱讀范圍、知識視野、審美品位與價值體系。

    2.2 后現(xiàn)代主義對知識與權力的批判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聻榇淼暮蟋F(xiàn)代主義思想家對發(fā)軔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代主義及在其理性、平等面紗之下隱藏的權力支配關系進行了反思與批判,知識與權力的共謀關系是批判的重點之一。??抡J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在直接的暴力統(tǒng)治之外,還存在著通過各種非暴力、間接、隱蔽的方式潛移默化地“規(guī)訓”社會成員的現(xiàn)象,存在著嚴格的管理制度,且大多等級分明。??碌热苏J為,這些嚴格的規(guī)則與紀律要求固然有著現(xiàn)實的合理性,但在深層次上卻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微觀層面的細枝末節(jié)來實現(xiàn)權力對大眾身體、行為、思想上的規(guī)訓[11]。盡管??碌热藳]有直接以圖書館作為批評對象,但從??碌乃悸烦霭l(fā),分析大眾對傳統(tǒng)圖書館的刻板印象,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元素:明亮的閱覽室,整齊擺放的桌椅和書架,讀者不得大聲喧嘩、任意走動,進入圖書館的讀者要著裝得體,對書籍和圖書館管理者要保持尊重等。這些要求雖然有著現(xiàn)實的管理上的合理性,但也將圖書館與讀者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區(qū)隔開來,潛移默化地在圖書館運作過程中營造出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權力模式,而這種“權力—規(guī)訓”會令讀者產生抗拒感與不適感,令讀者感到自身與圖書館之間是疏離的、不對等的。福柯等雖未能給出破除現(xiàn)代主義之弊的良方,但至少從學理層面提醒我們,現(xiàn)代圖書館管理體制和理念并非完全價值中立,同樣也存在著權力關系和利益格局。

    2.3 賦權理論對當代圖書館建設的指導價值

    2.3.1 賦權理論概述

    20世紀60年代,巴西教育家與社會改革家Freire在致力于巴西底層人民的社會運動中提出“賦權”這一概念[12]。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家Solomon在賦權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對黑人社區(qū)的建設與改造活動,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3]。此后,賦權理論成為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原則。20世紀90年代被稱為賦權的年代,在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學理論研討中,賦權概念得到廣泛的討論。賦權也被稱為賦能、充權、賦能增權等,英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艾德曼對賦權的定義較具權威,他認為,“個體、團體和社群掌管其境況、行使其權力并達成其自身目的的能力,以及個別和集體的,能夠借此幫助自己和他人將生命的品質提高到最大限度的過程?!保?4]人類學家Rappaport指出,賦權是一種行為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集體乃至社區(qū)能夠獲得足夠的能力去改善自身處境,并實現(xiàn)其生活目標[15]。

    賦權理論所指的權力是一種廣義的權力概念,即社會主體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可用來對社會環(huán)境與公共生活產生影響的能力,不僅包括政治和經濟權利,更多的是指主體的學習能力、自尊心與自信心、情緒管理能力、為人處世能力(經營人際關系、扮演有價值的社會角色的能力、社會生活的參與感與歸屬感)等。與傳統(tǒng)的社會工作理論相比,賦權理論更注重強調充分尊重服務對象的主體地位,在服務過程中培養(yǎng)服務對象內在精神力量與主觀能動性,令其對自己的生活擁有充分的權力感和掌控感。

    2.3.2 賦權理論的指導價值

    賦權不僅是結果,更是行為過程。賦權理論強調現(xiàn)實行動的重要性,賦權應是積極投入現(xiàn)實社會生活各場域中并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造、斗爭的過程。賦權行為從最初的針對個體進行,激發(fā)其自我意識與潛能,發(fā)展為人與人之間針對特定社會問題的交流、互動,大家共享信息與能力,組織起來以集體的力量施加影響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并最終通過集體行動促進團結與進步,共同建設所生活的社區(qū),促使其得到良性發(fā)展。因此,賦權是一個從個體賦權向集體賦權發(fā)展的過程[16]。

    除注重主體性的培養(yǎng)、注重個體賦權向集體賦權的過程之外,賦權理論與實踐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強調閱讀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主張閱讀與閱世相輔相成。美國黑人作家、社會工作者Mary Park Follett強調,在黑人社區(qū)中展開識字與閱讀運動對黑人主體性具有積極作用[17]。全民閱讀是當前圖書館工作,尤其是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推廣目標。閱讀兼具功利性和精神性、私人性與集體性,也是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和社會交流的途徑。賦權理論對公共文化服務對象主體性的強調,對閱讀作為一種重要社會行為的強調,為讀者主體性的塑造提供了理論指導。

    3 塑造讀者主體性地位的具體途徑

    3.1 確立讀者與管理者對等的行動者地位

    賦權并非奪權,賦權理論并非主張將支配權從一方向另一方傾斜,更非對擁有所謂權力一方的剝奪,而是強調在社會服務過程中,讓本應享受自身利益的弱勢一方能夠充分享受應有的權益,對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和命運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在此過程中,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地位是平等的、也是相互合作的,并共同促進社會工作目標的達成。也就是說,服務者和服務對象都是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且互為主體?;橹黧w意味著雙方都要具備從對方的身份、視角和行為策略的角度來審視雙方的存在。

    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塑造讀者的主體性意味著要擺脫既有的將讀者中弱勢群體作為照顧對象、將其他讀者視為管理對象的傳統(tǒng)模式。讀者與圖書館從業(yè)者同樣是具有思考和行動能力的個體,能夠長期保持閱讀習慣的讀者通常具有更純粹的閱讀興趣,能夠更深入地體驗到閱讀的魅力,對于圖書館的運行和發(fā)展模式可能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思考。因此,穩(wěn)定的讀者群體應該被納入圖書館管理運行系統(tǒng)中,發(fā)揮其更大的作用。當前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屬于公益性事業(yè)單位,自上而下的科層制管理令圖書館的運行與公共服務缺乏足夠的靈活性。而讀者處于被動接受服務的地位,少數(shù)讀者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到圖書館管理運行中。因此,有必要在各級公共圖書館設立管理委員會,作為圖書館管理的輔助和咨詢機構。管理委員會的組成除領導、技術專家外,還應包括讀者代表。讀者代表的構成應具有包容性和全面性,不同性別、年齡層次、職業(yè)、教育程度、城鄉(xiāng)居住地的讀者群體都應該被納入。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品位也應得到尊重,以實現(xiàn)雅俗共賞、多元并蓄的服務目標。圖書館管理委員會作為圖書館管理的輔助機構,主要為了確保圖書館所提供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公平、開放、有效率。在圖書采購上,讀者代表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閱讀品位和需求向圖書館采編部門提供書單,也可以針對圖書館各項服務措施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與建議。此外,管理委員會還可以開展網絡推選管理委員會讀者代表、線上提交閱讀書單等,以確保推選的公平和普遍性。

    在開放式的圖書館管理委員會中,讀者與圖書館管理者、技術專家共同探討圖書館的發(fā)展策略和服務措施,構成與管理者地位平等的服務體系中的一級。讀者代表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并不意味著要從圖書館從業(yè)者手中奪取管理權力,而是讓讀者深度參與到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管理中,對于具體的文獻資源采購、服務設施、服務項目等擁有一定的參與權和評價權。讀者和圖書館從業(yè)者共同擔負起為圖書館謀發(fā)展的責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圖書館的高質量發(fā)展添磚加瓦。

    3.2 將公共圖書館建設成新時代的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一個開放的、集體參與的社會空間,這一空間既是物理空間,也是行為和心理空間。公共空間的存在可以為個體、民間力量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一定的途徑。公共空間的存在是政府公共治理得以有效實行的助力和輔助,也是社會成員公民意識成熟的標志。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中曾出現(xiàn)具有公共空間屬性的社會活動場所,如書院、宗祠、寺廟、會館、戲場、茶館等,這些群眾聚集性場所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存和信息交流的功能。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些傳統(tǒng)社會中的公共空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20世紀50至70年代曾經一度活躍的新的公共活動形式,如夜校、露天電影、群眾文藝演出、業(yè)余體育比賽等,也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消失。因此,建設新時代符合國家安全與群眾利益的公共空間成為社會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遠目標之一。

    賦權理論注重“助人自助”,并將“常民(FOLK)社區(qū)自助傳統(tǒng)”作為自身的理論和現(xiàn)實來源之一。普通民眾利用本社區(qū)傳統(tǒng)的民俗生活和民間組織互幫互助、互相交流信息,賦權理論著重強調的賦權方式之一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保持社區(qū)認同、形成公共活動的凝聚力、維系對鄰里及其生活世界的尊重和愛心。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社會在賦權理論的主張下,掀起了“還我路權”(reclaim the streets)運動。運動參與者認為,在傳統(tǒng)的英國社會,城市街道不僅僅是交通道路,也是市民休閑、娛樂、交際的多功能空間,更具有舉行各種集體儀式慶典、政治集會、交流信息的公共空間性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對城市道路實施交通管制、對道路兩側的景觀加以商業(yè)化的處理,都是以有利于工商業(yè)資本利益最大化為考慮的,是對市民日常公共活動空間的侵犯。因此,在保證城市街道交通安全便利的前提下,也應將街道部分區(qū)域向公眾開放,恢復其多樣化功能與公共空間的色彩[17]。如果繁忙的現(xiàn)代街道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開放,成為民眾溝通交流的集體活動空間,那么公共圖書館不僅具有秩序井然、威嚴靜謐的一面,還可以成為社區(qū)居民自由交流、眾聲喧嘩的公共空間。

    將讀者塑造為具有主體性的行動者是對讀者個體賦權的表現(xiàn),那么將圖書館打造為公共空間則是集體賦權的結果。公共圖書館因本身的行業(yè)特點和主要職能而具有良好的開放性、親和性以及積極的正面印象。公共圖書館建設在我國已經粗具規(guī)模,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其地域分布也會更為均衡、普及,圖書館的系統(tǒng)分布與其開放性可以形成一個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的公共空間系統(tǒng)。21世紀以來,將圖書館打造為“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空間”已經成為國際圖書館界的共識,并被認為是未來圖書館革命性變革的發(fā)展方向。2018年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建成并投入使用,該圖書館被視為全球第三代圖書館的典范,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自由閱讀,還可以觀賞影視作品、錄制影像、做游戲、吃便餐、辦公、做手工、娛樂休閑等,與傳統(tǒng)觀念中拘謹肅穆的圖書館不同,新的“頌歌”圖書館在功能上更為多元,更具包容性和親切感[18]。我國公共圖書館可以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嘗試將實體書店、書吧、會展活動等引入圖書館服務中。

    作為新時代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不僅僅在功能上有所擴展,更重要的是將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將公共圖書館打造成新時代的社區(qū)公共空間,為社區(qū)居民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場所,供大家交流對社區(qū)公共事務的意見。社區(qū)居民還可以針對社區(qū)集體事務組成自發(fā)的活動小組,將圖書館作為社區(qū)小組的活動中心。圖書館根據(jù)社區(qū)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還可以主動承擔民情調查、輿情引導、下情上傳、政策宣傳、群眾性活動的服務與組織等責任,這就要求圖書館從業(yè)者不僅要有豐富的圖書館專業(yè)知識與工作經驗,還要具備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要成為一名積極的行動者。而這些都將對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及圖書館建設提出新的要求,也為圖書館的發(fā)展開拓出新的前景。

    猜你喜歡
    賦權圖書館服務
    論鄉(xiāng)村治理的有效賦權——以A縣扶貧項目為例
    中國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企業(yè)數(shù)據(jù)賦權保護的反思與求解
    南大法學(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試論新媒體賦權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基于改進AHP熵博弈賦權的輸變電工程評價
    測控技術(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飛躍圖書館
    景德镇市| 溧阳市| 甘德县| 民权县| 澎湖县| 堆龙德庆县| 乌拉特前旗| 兴安县| 龙井市| 什邡市| 庆阳市| 莲花县| 三亚市| 文安县| 康平县| 阳山县| 色达县| 潞西市| 镇康县| 剑川县| 彝良县| 页游| 台前县| 丰原市| 乳山市| 晋江市| 大丰市| 望都县| 苍梧县| 景德镇市| 甘泉县| 堆龙德庆县| 信阳市| 高陵县| 顺昌县| 乌恰县| 华容县| 和平县| 行唐县| 乌鲁木齐市|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