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陳 瑩
聽說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大語文教學觀念下,教師要有效開展聽說訓練,構建清晰的訓練體系,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聽說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但是,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聽說訓練不科學、師生互動不和諧、訓練效果不理想等情況,限制了語文教學的推進。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立足教學實際,合理選擇聽說訓練的方式和內容,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教學優(yōu)勢,使學生掌握必備的聽說技巧,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诖耍P者擬從四個方面論述初中語文聽說訓練的構建思路。
聽說能力是人與人交流與溝通的基礎,是學生交際能力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聽、說作為實踐技能,需要在特定氛圍中進行培養(yǎng)與鍛煉。所以,語文教師要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產生表達的欲望,把聽說訓練當成一件愉悅的事情,使注入式教學真正變成啟發(fā)式教學。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已經普遍應用到了語文學科教學中,并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促進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特點,構建生動的聽說環(huán)境,提升學生的感悟力。教師還可以發(fā)揮微課視頻的作用,將聽說訓練的重點制作成微課,學生一邊觀看,一邊練習,不斷提升人文素養(yǎng)。
比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岳陽樓的圖片、視頻,帶領學生走進岳陽樓,感受岳陽樓的美景,為課文教學做好鋪墊。然后,教師通過開展聽說訓練,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景象。要求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眼中的岳陽樓,以此為切入點引入課文教學,既能鍛煉說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展現語文學科的魅力,把學生教“活”。比如,在講授《沁園春·雪》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雪,講述生活中經歷的或看到的發(fā)生在雪中的故事,談談從雪中獲得的人生感悟等,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口語表達,活躍課堂氛圍。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使課堂表達更輕松、更愉快,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學習較為被動,表達的機會較少。當前,課堂教學應當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把更多聽與說的機會留給學生,打破傳統(tǒng)“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初中生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推陳出新,滿足學生的需求,強化聽說訓練。比如,在課文《故鄉(xiāng)》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分角色朗讀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別以閏土、楊二嫂、“我”、母親的身份朗讀課文中的對話部分,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學生的閱讀情感。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即興演講。比如,在學習《談讀書》一文時,引導學生以讀書為主題進行即興演講,讓學生做一回“大演說家”,講一講對讀書的看法,讀書中發(fā)生的趣事,談談喜歡的作者等,既能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又能提升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和靈活性。
為了豐富聽說訓練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角色,生動再現故事場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傳達的信息。比如,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聽說訓練,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參與意愿,將課文劃分成了三個片段:書屋鴻鵠之見、朝廷面見莊公、齊魯交戰(zhàn)。形象直觀地再現故事場景,學生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模仿,將足智多謀、有遠見卓識的曹劌和虛心納諫、知人善任的莊公形象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優(yōu)化課堂提問設計,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創(chuàng)造聽說訓練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通過有效地互動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協調好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打破相對孤立、分散的教學模式,在開展聽說訓練時融入閱讀和寫作活動,設計新穎的聽說訓練形式,以讀寫帶聽說,以聽說促讀寫,實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比如,在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設計課堂的導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歌中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些感情又是通過哪些事物表現出來的?這首詩歌中的‘我’是指作者本人嗎?‘我’與祖國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詩歌中的感情色彩是怎樣變化的?”鼓勵學生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的語言和節(jié)奏。朗讀結束后,師生一起研讀,營造開放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fā)言,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
收錄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不僅具有語言美,還有意境美,值得學生閱讀和傳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課文內涵的挖掘,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思路,使其敢想、敢說,達到激活語文課堂的目標,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幫著學生學習”。學生活躍起來了,語文課堂自然就“活”起來了。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當有人回答問題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當有不同意見時,可以在別人陳述完后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歌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真摯而濃厚的愛國情感和以建設祖國為己任的使命感,學完讓人不禁心潮澎湃。教師要把握契機,在學生情感被激發(fā)之時開展寫作訓練,引導學生以課文為范例進行仿寫,或將詩歌改寫成抒情散文,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情感,真正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
在“雙減”政策下,學生自由安排的時間增多了,學習空間變得更加廣闊。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形成。比如,在學完詩歌單元后,教師可舉辦詩歌誦讀活動,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鍛煉學生說的自信,讓學生敢說、樂說,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游戲一直都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巧妙融入游戲教學,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比如,在課后開展成語接龍活動,并建立一定的獎懲規(guī)則,為了取得好成績,學生會傾盡全力調取腦海中的成語,在玩的過程中積極地去說,并且說得精彩。
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見解。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意見分歧延伸到課后,開展小型辯論活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維的交鋒。比如,學習《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學生對魯莊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魯莊公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有的學生認為魯莊公善于納諫、唯才是舉;還有的學生認為魯莊公沒有戰(zhàn)略思想等。為了強化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教師可鼓勵學生參與辯論,表達各自的觀點并進行討論,拓寬思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
聽說能力薄弱一直是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廣采博納,與時俱進,不斷開發(fā)具有時代性和實用性的聽說訓練活動,讓學生在聽說過程中收獲快樂。除了校園實踐活動,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去,到社會中去參加志愿服務、公益宣傳、知識競賽等活動,在真實的場景中鍛煉聽說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
總之,初中語文聽說訓練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實踐,教師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清晰的聽說訓練思路,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聽說活動,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中去,產生持續(xù)參與的熱情。要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供寬松、自由的聽說空間,促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