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周毓瓊
設疑提問并不是單純地設置疑問、提出問題。設疑指的是教師自己設問自答,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問則是結合所教內容設置明確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思考分析,最終得到答案。由此可以看出,設疑是引導教學的過程,提問是推動學生發(fā)展的過程。為此,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設疑提問的價值,掌握設疑提問的藝術,在語文教學中高效利用設疑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教師設疑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在設疑提問時要遵循針對性原則,提高問題的針對性,保證其能夠在教學中發(fā)揮作用,推動學生發(fā)展。另外,提出的問題不僅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還要針對所講的知識點,避免學生因為教師的提問改變思考方向。
教師在進行設疑提問期間,還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首先,教師要在合理范圍內設計問題,保證學生有能力解決教師所提的問題。其次,教師要設計合理的問題,保證提出的問題是可解的,并且對學生發(fā)展有一定推動作用。只要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遵循這一原則,就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初中語文教師之所以要探究設疑提問的藝術,就是因為單一的設疑提問模式過于枯燥,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價值。為此,教師在設疑提問期間一定要遵循多元化原則,搜集不同的教學案例,注重與學生溝通,尋找不同的方法,運用設疑提問進行教學,選擇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續(xù)發(fā)揮設疑提問的作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愿意參與其中。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學生在學習期間很少會遇到較難的問題。為此,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提問時,經常會用“是不是?”“對不對?”等方式。這類設疑提問方式過于簡單,而且教師會提前將答案告訴學生,即便學生想要對問題進行思考,也很難高效參與其中。為此,教師要做出改變,捕捉學生的真實想法,結合其興趣愛好設置問題,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的《皇帝的新裝》一文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好奇心強、敢于冒險等特點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同學們,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件自己看不到,其他人可以看到的漂亮衣服,你敢穿嗎?”當教師提出該問題后,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會被調動起來,他們會對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有些學生感覺不可思議,有些學生感覺不可信。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出課文題目,并為學生布置自主閱讀的任務,讓他們閱讀完課文后,再回答老師所提的問題。此種情況下,學生會邊思考邊閱讀,當他們在閱讀期間發(fā)現“皇帝的新裝”只是一個謊言時,便有了答案。一般來說,學生都會回答“不敢”“不愿意”,他們知道“新裝”是不存在的,其他人不敢告訴皇帝,只是因為害怕。但仍有一些學生未理解“皇帝的新裝”想要傳達的真實含義,他們閱讀后仍認為可能真的存在“看不見的新裝”。針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在后續(xù)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真正含義,以及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趣味設疑提問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為后續(xù)教學打好基礎。
初中語文教師如果想要充分掌握設疑提問的有效方法,就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發(fā)展需要以及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設疑提問。一些教師在設疑提問時隨意性較強,提出的問題有時難,有時簡單。此種提問形式不利于學生發(fā)展,尤其當教師提出較難的問題時,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導致后續(xù)教學工作開展受到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對此進行調整,要認識到只有循序漸進才能夠推動學生發(fā)展。教師可以在設疑時對問題進行分層,由簡入繁,這樣容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以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的《背影》為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當學生閱讀結束后,再進行提問。最初進行提問時要從課文基礎內容出發(fā),如“同學們,《背影》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呢?”對此,學生可以通過總結分析,將故事講述出來,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之后再增加問題的難度:“本文想要傳遞怎樣的情感呢?哪些句子和詞匯表達出了這種情感呢?”隨著問題難度的提高,學生思考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即便如此學生仍會積極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還會結合之前教師所提的問題一起分析,這樣能夠更快速地找到答案。通過分層設疑提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分析不同問題時逐漸了解課文的整體脈絡,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當教師再對文章進行講解時,學生會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分層設疑的提問方式對語文教學開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會發(fā)現學生之間存在能力差異,所以在設疑提問期間要靈活設置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問題難度。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心理較為敏感,所以教師在提問時還要根據學生性格的不同靈活調整提問方式。靈活設疑提問可以有效拉近師生關系,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態(tài)度,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以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的《孔乙己》一文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了解故事梗概。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由于教材中此類文章較少,所以很多學生并不能通過閱讀把握文章的含義。因此,就需要教師設疑提問,幫助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實現對文章的理解。比如,很多學生在閱讀時會對一些看似矛盾的話感到困惑。如“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相互矛盾的。對此,教師可以靈活設置問題。對于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問題給予學生提示:“你認為作者同時使用‘大約’和‘的確’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系嗎?”學生在聽到教師的提問后,會改變分析思路,找到這句話矛盾的原因。使用“大約”是因為沒有人關心孔乙己,所以作者也并不確定孔乙己是否死了,而使用“的確”是因為孔乙己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必死無疑。當面對語文水平較差、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時,教師可以調整提問方式:“你感覺自己會同時使用‘大約’和‘的確’這兩個詞語嗎?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使用呢?”此時,學生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因此,靈活設置問題,可以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語文教師在探究設疑提問時,應充分認識到“合理適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是保證發(fā)揮設疑提問價值的基礎”。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會發(fā)現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偶發(fā)性。因為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是不可控的,整個教學過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想法進行。所以,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對學生進行提問時應找準時機,確保設疑提問能夠推動課堂教學的發(fā)展。
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一文教學為例。學生在閱讀時會發(fā)現,文章內容簡單易懂,所涉及的知識也都與生活實際有關,所以教師可以高效完成課堂教學。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講解蘇州園林的風格,展示一些與此相關的圖片。同時,教師還會向學生提問,例如,“同學們,大家到過蘇州嗎?見過類似風格的園林嗎?”對此,學生會非常積極地回答,教師應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與同學進行討論。此種情況會使課堂氛圍過于活躍,教師難以控制。為此,教師需要調整設疑提問的時間。教師可在講解完所有重要知識內容后,再借助此類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自由討論。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夠給予學生鍛煉表達能力的機會,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看法。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想要了解設疑提問的有效方法,就應該掌握設疑提問的原則。然后,再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不同的設疑提問方式進行分析,了解其在語文教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找到合適的設疑提問方式,推動語文教學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