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英
(湖北省荊州市胸科醫(yī)院內(nèi)二科,湖北 荊州 434000)
肺癌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居全球癌癥首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約80%,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調(diào)查研究[1]顯示,NSCLC患者早期診斷率為12%~20%,5年內(nèi)生存率可達70%,因此,早期診斷該類患者具有積極意義,可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改善預后。X線胸片及痰細胞學檢測是以往臨床診斷肺部病變最常用的方法,但診斷效能較低,不能降低NSCLC病死率,因此,尋找方便、安全、高效的診斷方式是目前的首要任務[2]。血清腫瘤標志物由于具有可便利獲取、重復性高等優(yōu)點,可作為診斷癌癥、判定預后較為可靠參考指標,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在NSCLC中應用較多,但也有研究[3]認為由于器官特異性,三者在NSCLC診斷中診斷效能差異較大,因此,單純依靠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效能并不高。近期研究[4]顯示,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診斷準確度高,定位準確。本研究通過將穿刺活檢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旨在探究聯(lián)合檢測在NSCLC中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肺癌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經(jīng)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肺部腫物,后經(jīng)支氣管鏡檢、痰液細胞學等檢查未能確診。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58.69±7.22)歲。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進行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肺部腫物,支氣管鏡檢、痰液細胞學等未能明確診斷肺部病變;患者先進行皮肺穿刺活檢及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隨后均進行外科手術獲得完整病理標本;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自身不能控制咳嗽等原因無法繼續(xù)活檢者;接受抗凝治療或血小板凝聚障礙者;肺血管病變、肺動脈高壓者;穿刺途中發(fā)現(xiàn)肺氣腫者;接受正壓機械通氣治療者;已進行全肺切除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心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血清CEA、NSE、CA125檢測 清晨,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所有研究對象3 ml靜脈血,并加入枸櫞酸鈉抗凝劑,3 000 rpm離心15 min,CEA、CA125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由羅氏(瑞士)公司提供,NSE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由美國R&D公司提供,先行不同濃度梯度標準品溶液配制,設置空白孔、待測樣品孔,其中待測樣品孔加入稀釋5倍后的樣品溶液,輕柔混勻后置37℃水浴鍋中,孵育30 min,清洗、甩干,并加入50μl酶標試劑;空白孔中加入等量蒸餾水,封板后置37℃水浴鍋中,孵育30 min,清洗、甩干,先后加入50μl顯色劑A、B,37℃避光孵育15 min,最后加入50μl終止液終止反應。采用酶標儀測定待測樣品吸光度(波長450nm),繪制標準曲線,并依據(jù)吸光度計算待測樣品濃度。
1.3.2 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 患者均于穿刺前進行胸部CT掃描,所用設備為荷蘭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前禁食4~6 h,掃描時以病灶為中心上下掃描范圍增加,層厚設定為5 mm,層間隔設定為5 mm。依據(jù)CT掃描結果,確定穿刺進針點,用膠布將塑料膠管固定于進針部位對應胸壁,進行再次掃描確定穿刺位點并用記號筆在患者皮膚作標記。消毒鋪巾后在穿刺點附近注射0.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麻醉時注意勿將麻醉針穿透胸膜。麻醉后根據(jù)CT定位方向、角度進針,整個過程患者摒住呼吸,當穿刺針進入胸壁軟組織時,再次進行掃描,調(diào)整進針方向、角度直至正確進病灶內(nèi)。此時用穿刺針進行1~3次彈射穿刺肺組織,獲取標本,將獲得組織置于甲醛溶液中進行固定。
1.3.3 手術 患者均于本院胸外科進行全身麻醉,在病灶部位進行肺葉切除術或伴淋巴結清掃術,術后將病灶組織送往病理科。
1.3.4 結果判定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及手術獲得病理標本均置于10%甲醛溶液中進行固定,隨后進行石蠟包埋,制備切片4~5μm,脫蠟后進行HE染色。所有病理標本均由本院病理科2名資深醫(yī)師在(100~400)×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病理組織學依據(jù)WHO肺癌分類法進行判定[5]。
1.4 判定標準 根據(jù)NSCLC及不同分型患者血清中CEA、CA125、NSE水平,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三者的臨界值,以此作為NSCLC及不同分型陽性判定標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Z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進行統(tǒng)計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計算診斷敏感性、特異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活檢穿刺與手術病理檢測NSCLC結果比較 手術病理結果顯示,肺部良性病變21例,NSCLC71例,以手術病理作為診斷金標準,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檢測結果符合NSCLC有66例(90.14%),見表1。
表1 活檢穿刺與手術病理檢測NSCLC結果比較
2.2 活檢穿刺與手術病理檢測NSCLC病理類型結果比較 手術病理結果顯示,腺癌41例,鱗癌30例,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檢測結果符合腺癌的有38例(90.24%),鱗癌28例(90.00%),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活檢穿刺與手術病理檢測腺癌與鱗癌結果比較
2.3 血清中CEA、CA125、NSE測定結果比較 腺癌、鱗癌血清CEA、NSE及腺癌CA125水平均高于良性組,鱗癌CA125低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腺癌組CEA、CA125水平均高于鱗癌組,NSE水平低于鱗癌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血清中CEA、CA125、NSE水平比較
2.4 ROC分析血清中CEA、CA125、NSE在NSCLC不同分型中的臨界值 ROC分析血清中CEA在NSCLC及其分型腺癌、鱗癌中的臨界值分別為7.56、11.07、5.86 ng/ml;CA125在NSCLC及其分型腺癌、鱗癌中的臨界值分別為26.52、24.12、25.65 U/ml;NSE在NSCLC及其分型腺癌、鱗癌中的臨界值分別為16.49、18.32、20.16 ng/ml,見圖1。
圖1 ROC分析血清中CEA、CA125、NSE在腺癌和鱗癌中的診斷價值
2.5 不同類型腫瘤血清CEA、CA125、NSE診斷效能比較 CEA腺癌中的靈敏性、特異性均高于鱗癌,CA125在鱗癌中的靈敏性高于腺癌,NSE在鱗癌中的特異性高于腺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表4 腺癌中CEA、CA125、NSE診斷結果
表5 鱗癌中CEA、CA125、NSE診斷結果
2.6 不同檢測方式診斷效能比較 穿刺活檢聯(lián)合血清CEA、CA125、NSE檢測在腺癌、鱗癌的符合率、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血清CEA、CA125、NSE單項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7。
表6 腺癌單項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能比較
肺部病變僅依靠影像學檢測,較難定性,而研究[6]顯示,腫瘤標志物多由腫瘤細胞或經(jīng)腫瘤刺激后由機體細胞產(chǎn)生,對反映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意義。因此,其已逐漸發(fā)展為無創(chuàng)診斷和疾病監(jiān)測的重要潛在標志物[7-8]。
表7 鱗癌單項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能比較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屬于診斷肺部病變的微創(chuàng)法,操作安全、簡便、快速,目前在臨床上應用較多,可提高穿刺準確率[9],臨床研究[10]顯示,其對于血管、心臟等特殊部位進行穿刺時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研究[11]報道,在CT引導下對肺癌進行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能達到90%以上。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皮肺穿刺對NSCLC診斷靈敏性為90.14%,特異性為90.48%,符合率為90.22%,與以往研究[12]結果相符,提示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在NSCLC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為探究在不同腫瘤類型中的診斷效能,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鱗癌、腺癌中穿刺檢測靈敏性約90%,符合率約95%,在鱗癌、腺癌中診斷效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對不同類型NSCLC進行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診斷效能均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雖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假陰性,結合文獻分析原因可能為,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容易受到病灶大小的影響,在對體積較大的病灶進行取材時,易忽視病灶內(nèi)部非病變組織的存在,獲取液化組織、壞死組織,降低穿刺取材的準確性;穿刺體積較小的病灶時,受效應容積的影響,無法準確達到病灶位,導致假陽性結果,因此,應進行多次取材,以確保穿刺診斷準確性[13-15]。
CEA主要存在胚胎、癌組織中,有研究[16]顯示非小細胞癌者CEA水平明顯升高,且與腫瘤產(chǎn)生、復發(fā)密切相關,因此,其CEA對評估非小細胞癌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NSE屬于神經(jīng)元細胞分泌的酸性蛋白酶,可用于NSCLC、甲狀腺髓質(zhì)癌等癌癥病情監(jiān)測及療效評價,如商玉珠[17]報道,鱗癌NSE陽性檢出率最高,超過CEA,常作為患者治療及病情監(jiān)測的分子標志物。CA125作為卵巢癌相關抗原,在肝、胰腺、胃癌等惡性腫瘤呈高表達,且在NSCLC中也呈高表達,具有半衰期短、代謝速度快等特點,檢測該指標可觀察腫瘤生長變化情況[18]。本研究結果顯示,腺癌、鱗癌血清CEA、NSE及腺癌CA125水平均高于良性組,鱗癌CA125低于良性組(P<0.05);腺癌組CEA、CA125水平均高于鱗癌組,NSE水平低于鱗癌組(P<0.05)。與王秋波等[19]研究結果相符,提示NSE在不同肺癌病理類型中差異表達。進一步研究顯示,CEA在腺癌中的靈敏性、特異性高于鱗癌,CA125在鱗癌中的靈敏性高于腺癌,NSE在鱗癌中的特異性高于腺癌,提示根據(jù)NSCLC患者血清CEA、CA125、NSE水平變化可鑒別NSCLC種類。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NSE水平對于鑒別診斷腺癌和鱗癌的靈敏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鱗癌診斷中特異性較高,分析原因為,可能是部分樣本采集后操作不當存在一定溶血現(xiàn)象,造成NSE假性升高,致使鑒別診斷鱗癌特異性高,應進行下一步實驗驗證。本研究結果顯示,穿刺活檢聯(lián)合血清CEA、CA125、NSE檢測在腺癌、鱗癌的符合率、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血清CEA、CA125、NSE單項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lián)合診斷在NSCLC病理類型診斷中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聯(lián)合血清CEA、NSE、CA125檢查在NSCLC中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在進行穿刺活檢診斷時,還可結合腫瘤標志物進行輔助診斷,避免漏診、誤診的發(fā)生,進一步提高診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