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欣桐,馬晶茹,金霞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31)
急性心肌梗死(AMI)若治療不及時,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循環(huán)等系統(tǒng)功能,并發(fā)心臟破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附壁血栓形成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生命[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AMI的有效治療方式。既往多采用阿司匹林、肝素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但部分患者術后血小板聚集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較高,臨床將其稱為氯吡格雷抵抗[2]。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同為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進入機體后,經變構調節(jié)發(fā)揮藥理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療氯吡格雷抵抗AMI PCI術后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氯吡格雷抵抗AMI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尾數的奇偶數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對照組男13例,女14例;年齡55~76歲,平均(63.51±2.91)歲;合并癥:高血壓11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癥3例;植入支架數1~6個,平均(2.86±0.87)個。研究組男13例,女14例;年齡52~79歲,平均(65.02±3.11)歲;合并癥:高血壓9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癥6例;植入支架數1~5個,平均(2.15±0.95)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氯吡格雷抵抗AMI臨床診斷標準[3];臨床資料完整;有手術適應證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障礙者;合并藥物過敏者;合并免疫功能障礙或其他器官功能嚴重衰竭,不能耐受治療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氯吡格雷(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5,規(guī)格:75 mg×28片),口服,術前,每次600 mg;術后維持劑量為每次150 mg,每天1次。對照組于術前給予阿司匹林(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6,規(guī)格:50 mg×100片),口服,每次300 mg;同時給予肝素(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制藥二廠,國藥準字H41025473,規(guī)格:2 ml∶12 500 U),靜脈推注,每千克100 U。術后給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并靜脈推注肝素每千克100 U,每天1次。連續(xù)用藥7 d。
研究組術前給予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30020,規(guī)格:90 mg×56片),口服,單次劑量為每次180 mg。術后維持劑量為每次90 mg,每天2次。連續(xù)用藥7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前,術后2 h、24 h、7 d血小板聚集率。②分別于手術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使用邁瑞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S240,測定患者谷草轉氨酶(AST)、血肌酐(SCr)水平。③比較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包括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術前,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2 h、24 h、7 d,研究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
?
2.2 兩組手術前后AST、SCr水平比較 術后,兩組AST、SCr水平均高于術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AST、SCr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ST and SC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AST、SCr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ST and SC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注:AST,谷草轉氨酶;SCr,血肌酐
?
2.3 兩組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術后,研究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7.4%(2/27);術后,對照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3例,腦血管意外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9.6%(8/27)。術后,研究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8.611,P<0.05)。
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后及時實施PCI術,可迅速暢通梗死動脈,加大心肌血流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肌損傷,預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4-6]。但臨床實踐發(fā)現,對已存在血栓的AMI患者實施PCI,術后血栓脫落、微循環(huán)栓塞等風險較高。而在圍術期給予有效的干預手段,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改善PCI預后效果,降低心肌血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具有積極意義。有報道[7]指出,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刺激因素為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體結合,因此,臨床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應以阻斷P2Y12受體結合為主。
氯吡格雷是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可選擇性地抑制ADP與血小板受體結合,抑制繼發(fā)ADP介導的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活化,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8]。但氯吡格雷進入機體后,需經生物轉化才能發(fā)揮作用,且氯吡格雷對血小板ADP受體的作用不可逆,可影響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整個生命周期,停藥后,可延長血小板功能恢復時間。長期用藥后,機體易形成藥物抵抗,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性。替格瑞洛是一種環(huán)戊三唑嘧啶(CPTP)類化合物[9]。用藥后,替格瑞洛及活性代謝產物能可逆性地與血小板P2Y12ADP受體相互作用,阻斷信號傳導和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10]。與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用藥后2 h可達到血藥濃度峰值,且持續(xù)時間可達8 h,具有起效快、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等特點。同時,替格瑞洛用藥后主要經肝臟代謝,在體內殘留率低,安全性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 h、24 h、7 d,研究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提示替格瑞洛片對氯吡格雷抵抗AMI患者PCI術后有較確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替格瑞洛屬P2Y12受體拮抗劑,用藥后可直接作用于P2Y12受體,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替格瑞洛為活性化合物,進入機體后可不經肝臟轉化,藥物效應更高。在肝、腎功能方面,術后,研究組AST、SCr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替格瑞洛可影響肝腎功能。因此,患者用藥后,應加強監(jiān)測。在對心血管的影響方面,研究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替格瑞洛對心血管影響較小,用藥安全性較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突出。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片在氯吡格雷抵抗AMI患者PCI術后抗血小板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肝腎功能,且用藥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