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秋 魏 凱 張 群 黃 暉,2 鄧傳遠
(1.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園林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福建 三明 366000)
海島是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儲存池,也是海洋保護和開發(fā)的重要平臺[1]。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獨立性、完整性形成了特殊的海島植物類型[2],同時由于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外界干擾,生境具有明顯的異質(zhì)性[3]。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是森林木本層與草本層間植物的重要部分[4],是古生代至中生代陸生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種類[5]。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是植物區(qū)系組成的重要部分[6],闡明其組成及其區(qū)系特征,對研究植物區(qū)系的起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7]。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對自然條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8],由于海島環(huán)境的異質(zhì)性,海島與內(nèi)陸山地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組成存在區(qū)別,因而研究海島植物資源,可進一步完善補充海島植物區(qū)系與其地理分布特點,從而為海島植物資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目前關(guān)于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內(nèi)陸山地[9–11]、城市[12-13]、公園[14-15]等地區(qū),對海島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研究僅集中于中國海南島[16–18]與臺灣島[19]。海壇島作為中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其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資源數(shù)據(jù)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基于野外調(diào)查和文獻資料收集,對海壇島及周邊24 個島嶼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組成、地理成分分布以及生態(tài)類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與不同地區(qū)島嶼(大崳山島、東山島、長島列島)[20-21]和不同地區(qū)山地(武夷山[22]、觀音崠[23]、樂土南亞熱帶雨林[24]、九阜山[25]、圭龍山[26]、花萼山[27]、幕阜山脈[10]、寧鎮(zhèn)山脈[11])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地理成分進行聚類分析,旨在探明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組成及地理分布,為該地區(qū)海島植物保護與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海壇島隸屬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qū),位于北緯25°15′~25°45′,東經(jīng)119°32′~120°10′,是中國第五大島、福建省第一大島,與福清市、連江縣相鄰[28]。海壇島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周邊分布有中小型海島126 個[29],地理遙感數(shù)據(jù)顯示海壇島周邊部分島嶼存在整島為裸露基巖,無植被覆蓋的情況,因此本研究選取了具有代表性、可達性、植被覆蓋率較高的海壇島、東庠島、大練島、姜山島、北官嶼、嶼頭島、大懷嶼、兀嶼等在內(nèi)的24 個海島作為研究對象(電子附表Ⅰ)。研究區(qū)均為大陸性海島,年平均氣溫19.1~20.5 ℃,年平均降水量1 100~2000 mm,年平均風速近6~8 m/s,7—8 月多為臺風天氣[30]。除面積較大的海壇島有較多的間歇性溪流之外,其余各島僅有少量的季節(jié)性溪流,水源缺乏[31]。土壤類型以紅壤、風沙土、鹽土為主,島上植被優(yōu)勢種明顯[32-33]。島上主要喬木層主要以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臺灣相思(Acacia confusa)、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為主,灌木層主要以車桑子(Dodonaea viscosa)、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福建胡頹子(Elaeagnus oldhami)、算盤子(Glochidion puberum)、濱柃(Eurya emarginata)等作為優(yōu)勢種;草本層主要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鬼針草(Bidens pilos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海濱藜(Atriplex maximowicziana)等作為優(yōu)勢種。
本研究通過實地調(diào)研與文獻資料[20]相結(jié)合的方式,在2015 年開始對海壇島及周邊島嶼進行植被資源實地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分布。于2019 年5—6 月夏季與2020 年9—10 月秋季4 次對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進行重點調(diào)查,采用標準樣方法、樣線法相結(jié)合的方法展開整島全面踏查,詳細記錄樣方內(nèi)和樣線寬度(10 m)范圍內(nèi)的植物種類、拍攝照片并采集標本210 余號,存放于福建農(nóng)林大學園林學院植物標本室。隨著分子系統(tǒng)學的發(fā)展,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科屬界定和分類系統(tǒng)近年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參考《福建植物志(第一卷)》[34]《中國植物志(第一卷)》[35],結(jié)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 版(http://www.sp2000.org.cn),以《Flora of China》[36]為依據(jù),整理并編制該區(qū)域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名錄(電子附表Ⅱ)。
表Ⅱ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植物名錄Table Ⅱ The checklist of lycophytes and ferns of Haitan Island and surrounding islands
依據(jù)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數(shù)據(jù)(http://www.cvh.ac.cn),參考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CSH)、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PE)、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標本室(FJSI)、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室(AU)、福建農(nóng)林大學林學院樹木標本室(FJFC)等標本館電子標本,選擇采集地為福建的標本進行標本查閱,對本研究所采用的標本鑒定結(jié)果進行全面的種名校對。
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科、屬、種的區(qū)系地理成分類型的劃分參照吳征鎰等[37]、臧德奎[38]及陸樹剛[39]對中國蕨類植物劃分方式進行劃分。由于世界分布科、屬、種不能反映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特殊性,因此在計算科、屬、種比例時除去世界分布科、屬、種[40]。
R/T值為區(qū)系地理成分中熱帶成分科/屬/種總數(shù)與溫帶成分科/屬/種總數(shù)的比值[41]同時依據(jù)物種記錄的生境,參考陸樹剛等[42]及杜維波等[43]對蕨類植物生態(tài)類型的劃分,進行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生態(tài)類型的分類。
本研究采用Jaccard 相似性系數(shù)計算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不同地區(qū)島嶼間的相似性[2],海壇島與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屬分布區(qū)類型的成分比例采用SPSS 26.0 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并形成系統(tǒng)樹狀圖,以探討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不同地區(qū)山地的關(guān)系。
3.1.1 科的組成分析
采用《Flora of China》[36]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分類系統(tǒng),海壇島及周邊島嶼野生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共60 種隸屬于37 屬20 科,分別占福建蕨類植物科(45)、屬(112)、種(397)[34]的44.44%、33.04%、15.11%;占中國蕨類植物科(63)、屬(231)、種(2 600)[35]的31.74%、14.29%、2.31%。
以科所含的種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1),海壇島及周邊島嶼10 種以上的科僅有鳳尾蕨科(Pteridaceae),占總種數(shù)的21.66%;其中含5~9 種的科共8 屬18 種,主要為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4 屬7 種)、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3 屬6 種)、卷柏科(Selaginellaceae,1 屬5 種);2~4 種的科共9 科,合計16 屬22 種,有烏毛蕨科(Blechnaceae,2 屬4 種)、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3 屬3 種)、鱗始蕨科(Lindsaeaceae,2 屬3 種)等,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43.24%、36.37%;單種科(1 種)占總科數(shù)的35.00%,如里白科(Gleicheniaceae)、木賊科(Equisetaceae)、金毛狗科(Cibotiaceae)等。
表1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科屬組成統(tǒng)計Table 1 Statistics on families and genera of lycophytes and ferns in Haitan Island and surrounding islands
3.1.2 屬的組成分析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37 屬分為4 個等級(表1),其中大屬(≥10 種)目前暫未發(fā)現(xiàn)。5~9 種的為鳳尾蕨屬(Pteris)和卷柏屬(Selaginella),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5.41%、18.33%。含2~4 種的屬共11 個,如狗脊屬(Woodwardia)、貫眾屬(Cyrtomium)、鱗毛蕨屬(Dryopteris)、毛蕨屬(Cyclosorus)、海金沙屬(Lygodium)等,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29.73%、41.67%。單種屬(1 種)占比最高,共有24 種,占總屬數(shù)和總種數(shù)的64.86%和40.00%。
3.1.3 珍稀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資源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共60種,依據(j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44],該區(qū)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種有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VU,Ⅱ級)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Ⅱ級)和中國特有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3.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20 科中,泛熱帶分布共9 科,主要為鳳尾蕨科(Pteridaceae)、里白科(Gleicheniaceae)、海金沙科(Lygodiaceae)、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等;北溫帶分布有木賊科(Equiset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2 科。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中,熱帶成分占科總數(shù)83.33%,充分反映了該地區(qū)植物的熱帶性質(zhì)。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在分類系統(tǒng)位置及發(fā)育上除了分布有原始的科,如里白科(Gleicheni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木賊科(Equisetaceae)、海金沙科(Lygodiaceae)和烏毛蕨科(Blechnaceae)等;也有比較進化的科,如骨碎補科(Davalliaceae)、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等[45]。有一些是在古生代就存在的類群,如石松科(Lycopodium)、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等植物。另外一些則處于進化和原始科之間的中間類型,如鱗始蕨科(Lindsaeaceae)、蹄蓋蕨科(Athyriaceae)、鳳尾蕨科(Pteridaceae)等[46]。
3.2.2 屬的地理成分分析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屬的地理分布區(qū)類型中,熱帶分布屬23 屬和溫帶分布屬3 屬分別占總科數(shù)的88.46%和11.54%(表2)。
表2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分布區(qū)類型統(tǒng)計Table 2 Areal types at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of lycophyte and ferns in Haitan Island and surrounding islands
熱帶分布類型中,泛熱帶分布的屬占比最高,主要為鱗始蕨屬(Lindsaea)、鳳尾蕨屬(Pteris)、姬蕨屬(Hypolepis)、復葉耳蕨屬(Arachniodes)、海金沙屬(Lygodium)、腎蕨屬(Nephrolepis)等14 屬,占總屬數(shù)的53.85%。其次為舊世界熱帶分布,主要有鱗蓋蕨屬(Microlepia)、芒萁屬(Dicranopteris)、陰石蕨屬(Humata)3 屬,占總屬數(shù)的11.54%。溫帶分布的屬以北溫帶分布為主,分別是陰地蕨屬(Botrychium)、木賊屬(Equisetum)2 屬,占總屬數(shù)的7.69%。
3.2.3 種的地理成分分析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60 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中,除世界廣布種7 種外,主要為蘋(Marsilea quadrifolia)、紫萁(Osmunda japonica)等;熱帶分布共43 種,占總物種數(shù)的81.13%,以泛熱帶分布和熱帶亞洲分布占優(yōu)勢。其中,泛熱帶分布有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等13 種,占總物種數(shù)的24.53%。熱帶亞洲分布總數(shù)最多,分布有16 種,分別為闊鱗鱗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普通針毛蕨(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貫眾(Cyrtomium fortunei)、半邊旗(Pteris semipinnata)等,占總物種數(shù)的30.19%。溫帶成分以東亞分布占優(yōu)勢,共分布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粵瓦韋(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等9 種,占物種數(shù)的11.32%;中國特有分布僅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一種。
R/T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區(qū)系的性質(zhì)。當R/T數(shù)值越大,則說明該區(qū)域植物區(qū)系熱帶性質(zhì)越顯著[47]。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科、屬、種的R/T值分別為4.99、7.66 和4.29,科、屬、種的區(qū)系劃分表明本研究區(qū)植物區(qū)系具有較強的熱帶性質(zhì),并以泛熱帶分布為主,溫帶成分影響較小。
3.2.4 與不同地區(qū)海島間的相似性比較
為了探討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不同地區(qū)海島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之間的區(qū)系差異,依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的可獲取性,由南至北選擇面積近似的東山島(23°34′N,117°18′E)、大崳山島(26°55′N,120°17′E)、長島列島(37°53′N,120°56′E)進行共有種與相似性比較,探討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不同地區(qū)海島的關(guān)系。
研究區(qū)與大崳山島、東山島的共有種分別為13 種和11 種,主要為烏蕨(Odontosoria chusana)、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熱帶成分的植物。海壇島及周邊島嶼同長島列島共有種5 種,除世界分布外,主要為東亞分布的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井欄邊草(Pteris multifida)等。從種的相似性系數(shù)來看,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大崳山島、東山島、長島列島的種相似性系數(shù)依次為0.21>0.17>0.07,海壇島及周邊島嶼同大崳山島的物種組成相似性最高,關(guān)系密切。
3.2.5 與不同地區(qū)山地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屬的地理成分聚類分析
本研究對8 個不同地區(qū)大陸山地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屬分布區(qū)類型的成分比例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形成系統(tǒng)樹狀圖,選擇不同地區(qū)的山地同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進行對比,對闡明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聚類分析結(jié)果(圖1),當距離取15 時,可將9 個研究對象劃分為2 組。第1 組主要由南亞熱帶分布的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福建的山地區(qū)系與廣東南亞山地等5 個地區(qū)形成一組,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觀音崠關(guān)系最近。第2 組主要位于中亞熱帶到溫帶,福建的武夷山、四川花萼山、湘、贛、鄂三省交界的幕阜以及江蘇省的寧鎮(zhèn)山脈聚為一類。
圖1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不同地區(qū)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屬分布區(qū)類型聚類Fig. 1 Cluster of lycophyte and fern genera in Haitan Island and surrounding islands and different regions
經(jīng)過分類整理,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生態(tài)類型主要分為土生植物、石生植物、附生植物和水生植物4 類。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土生型共33 種,占總種數(shù)的55.01%,主要種類集中于蕨屬(Pteridium)、鳳尾蕨屬(Pteris)、毛蕨屬(Cyclosorus)等。其中大部分喜酸性土壤,如烏毛蕨(Blechnum orientale)、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等;也有如井欄邊草(Pteris multifida)、蜈蚣鳳尾蕨(Pteris vittata)等堿性鈣質(zhì)土的指示植物[14]。石生植物共17 種,占總種數(shù)的28.33%,主要有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劍葉鳳尾蕨(Pteris ensiformis)、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深綠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貫眾(Cyrtomium fortunei)等,其中全緣貫眾(Cyrtomium falcatum)、闊片烏蕨(Stenoloma biflorum)生長于沿海海岸巖石縫中,是典型的具有濱海特色的蕨類植物。水生植物有5 種,占物種數(shù)的8.33%,如槐葉蘋(Salvinia natans)、蘋(Marsilea quadrifolia)和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附生植物主要有槲蕨(Drynaria roosii)、杯蓋陰石蕨(Humata griffithiana)、粵瓦韋(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等5 種,占物種數(shù)的8.33%。
土生或者石生的生態(tài)類型共50 種,占總種數(shù)的83.33%,為該區(qū)域的主要生態(tài)類型。這些物種多以旱生為主,這與海壇島及周邊島嶼高溫干燥的亞熱帶氣候特點基本一致。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共有20 科37 屬60 種,該地區(qū)占比較高的科為鳳尾蕨科(Pteridaceae)、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及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這與中國的優(yōu)勢科[39]相類似。中國優(yōu)勢科多以喜馬拉雅為分布中心[48],雖然海壇島及周邊島嶼地理上遠離喜馬拉雅山脈,但由于地理區(qū)位和特殊的海島環(huán)境,其科的區(qū)系成分具有明顯的熱帶性質(zhì)。在系統(tǒng)發(fā)育上,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中既存在原始及進化的科,也存在介于二者之間的科[49],不僅分布有中生代前期的紫萁(Osmunda japonica)、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也分布有侏羅紀時期的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烏毛蕨(Blechnum orientale)[50],這表明該地區(qū)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51],也說明該地區(qū)長期保存著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6]。
對比福建省境內(nèi)鄰近山地,梅花山[9]、牛姆林[52]與梁野山[53]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三者優(yōu)勢屬均為鱗毛蕨屬(Dryopteris)、鳳尾蕨屬(Pteris)、卷柏屬(Selaginella)等,而海壇島及周邊島嶼以單種屬為主,優(yōu)勢屬現(xiàn)象不明顯。從地理成分來看,海壇島及周邊島嶼區(qū)系在科、屬、種水平上熱帶親緣明顯,在種水平上以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和東亞分布為主,具有熱帶向溫帶過渡的特點。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20 科37 屬60 種)對比中國臺灣島(57 科42 屬599 種)和海南島(55 科135 屬466 種)[19]物種豐富度偏低。這主要是由于海南島面積為3.39 萬km2,最高峰的五指山海拔高度1867 m[54],中國臺灣島面積3.6 萬km2,島上超過3 000 m 的山峰有268 座[55],而海壇島面積為267 km2,島上最高峰君山海拔為434 m。有研究表明,島嶼面積、海拔、生境類型等因子是影響物種豐富度的因素之一[56],較大的面積、高海拔和復雜的自然條件是中國海南島和臺灣島植物比研究區(qū)植物豐富的原因。
種的相似性能反映出不同地區(qū)間的近代自然地理聯(lián)系[57],海壇島及周邊島嶼與緯度相近的大崳山島、東山島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和明顯的熱帶性質(zhì),說明三者的植物區(qū)系同質(zhì)性較高且關(guān)系密切。隨著緯度的增加,研究區(qū)與大崳山島、東山島、長島列島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熱帶成分逐漸減少,溫帶成分逐步增加,這表明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向性[38]。從屬的地理成分聚類分析結(jié)果表明,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區(qū)系與熱帶成分較強的南亞熱帶觀音崠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與典型中亞熱帶性質(zhì)的武夷山(南坡)、北亞熱帶的四川花萼山、溫帶性質(zhì)較明顯的寧鎮(zhèn)山脈以及湘、贛、鄂三省交界的幕阜山脈的植物區(qū)系關(guān)系較遠,具有強烈的熱帶性質(zhì)特點,符合其所處的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qū)的地理位置。
海壇島及周邊島嶼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生態(tài)類型多樣,以土生、石生為主,二者占總種數(shù)的83.33%。海壇島及周邊24 個島嶼,因海島開發(fā)和城市發(fā)展進行的森林砍伐和改變原有土地利用類型,使一些原始林改變了原有的群落類型,而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對于環(huán)境變化敏感,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較差[58]。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生境的改變,其生存環(huán)境遭遇嚴重的挑戰(zhàn)。海壇島及周邊島嶼擁有比較豐富的植物資源,如全緣貫眾(Cyrtomium falcatum)及闊片烏蕨(Stenoloma biflorum)是抗逆性強的海島適生植物。此外,該區(qū)域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VU,Ⅱ級)、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Ⅱ級)以及中國特有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對海壇島及周邊島嶼加強植物資源保護的同時,可合理利用和開發(fā)海島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