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潘志寧,高 楊
(北京天地華泰礦業(y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綜采工作面通常按標準矩形布置,但礦井在實際開拓過程中,受井田邊界、地質(zhì)構造、煤層賦存條件、綜采設備配套、資源回收等多因素制約,部分綜采工作面往往呈不規(guī)則布置[1-5],諸如采用正向刀把布置或反向刀把布置、半刀把半圓弧過渡布置等,而正向刀把式工作面即刀把式工作面布置較為常見[6-11]。刀把式工作面通常形成前后兩個開切眼,回采過程中,工作面推進到刀把位置時再進行對接[12-19]。工作面對接主要是液壓支架與刮板輸送機對接,難點在于對接精度要求較高,對接后的支架間距不宜過大,更不允許出現(xiàn)支架重疊及咬架[20-23]。對于復雜地質(zhì)條件下大傾角煤層綜采工作面對接技術更難,尤其是礦井的首采工作面即面臨的對接技術難題。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礎上,針對我公司托管運營銀星二號煤礦首采工作面的開采條件,對其工作面快速對接技術設計研究并進行了現(xiàn)場實踐,實現(xiàn)了安全高效快速對接,提高了礦井煤炭資源回采率。
該礦1131001綜采工作面為首采工作面,位于礦井113采區(qū)南翼,工作面長度為222m,走向長度為2040m。開采10#煤層,煤層傾角為12°~23°,煤層厚度平均2.9m。工作面布置了148組ZY6400/17/35D型液壓支架和2組ZYT6400/17/38D型端頭液壓支架。
開采10#煤偽頂為砂質(zhì)泥巖,呈薄層狀,粉砂質(zhì)結構,易破碎,隨采碎落;直接頂為粉砂巖,巨厚層狀,粉砂質(zhì)結構,夾薄層泥巖,層面見大量炭質(zhì)物;老頂為粗粒砂巖,巨厚層狀,粗粒砂質(zhì)結構,見斜層理,夾薄層細粒砂巖,堅硬,鈣質(zhì)膠結;直接底為粉砂巖,厚層狀,粉砂質(zhì)結構,層面見炭質(zhì)物;老底為細粒砂巖,巨厚層狀,細粒砂質(zhì)結構,見斜層理,層面見炭質(zhì)物,云母碎片,堅硬,鈣質(zhì)膠結。首采工作面綜合柱狀圖如圖1所示。
圖1 首采工作面綜合柱狀圖
因受積家井背斜構造影響,工作面掘進期間分為兩段布置為刀型工作面,分別為里側1#工作面和外側2#工作面,1#工作面傾斜長度為122m,安裝支架79組;2#工作面傾斜長度為100m,安裝支架71組,工作面總體走向長度為2040m,待1#工作面推進272m后與2#工作面進行對接,形成正常回采工作面,對接后傾斜長度為222m,支架150組;走向長度剩余1768m。1#、2#工作面對接位置平面如圖2所示。
圖2 1#、2#工作面對接位置平面
工作面掘進時未考慮偽斜角度問題,1#、2#工作面與兩回采巷道成垂直狀態(tài),初采時,需調(diào)整1#工作面?zhèn)涡苯嵌龋阌诳刂乒ぷ髅孢\輸機,但給工作面對接造成一定困難,1#、2#面對接前,需將1#面調(diào)整至與2#面近似平行狀態(tài),以此保證兩面順利對接。又因工作面背斜構造影響,工作面傾斜角度最大達17°;仰斜角度最大可達23°,隨回采,工作面傾角發(fā)生變化,偽斜角度極難調(diào)整,也對回采及兩面對接工作造成很大困難。1#、2#工作面對接位置預想剖面如圖3所示。
圖3 1#、2#工作面對接位置預想剖面(m)
基于工作面開采條件和設備配套情況及存在問題,以現(xiàn)有條件為基礎,設計出1#、2#工作面對接技術。整個工作面對接技術流程按時間進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準備階段、調(diào)整階段、合茬階段、調(diào)試階段,各階段詳細工作安排如下。工作面對接技術流程各階段如圖4所示。
圖4 工作面對接技術各階段流程
預先在回風巷無極繩絞車尾輪上部20m位置及距2#工作面10m位置分別設置了一臺JSDB-16型回柱絞車,將絞車打牢戧、壓柱、地錨,鋼絲繩纏繞整齊,并確保鋼絲繩滿足使用長度。利用絞車結合滑車拖移6塊中部槽至對接位置,并碼放整齊。待1#工作面回采至對接位置后,將原運輸機機尾、電機、減速箱用JSDB-16型回柱絞車拖移至2#工作面機尾位置進行安裝。
1)1#工作面正?;夭芍辆鄬游恢?00m時,開始調(diào)整工作面,利用調(diào)整工作面?zhèn)涡苯嵌鹊姆椒▉碚{(diào)整對接架間距,此過程嚴格按照所給定激光線進行調(diào)節(jié),保證對接后架間距200~300mm。
2)1#工作面回采至距對接位置20m時,調(diào)整對接點采高,工程技術人員負責測量對接點的采高情況,保證對接時采高一致,對接點上下5臺支架的側護板要收回到位。
3)距對接位置10m時,采煤機上行割煤必須放慢截割速度,并由專人現(xiàn)場指揮,隨時調(diào)整滾筒位置,逐漸將回風聯(lián)絡巷底板用煤矸或坑木墊起,保證運輸機機尾仰采推進順利過渡,確保支架、運輸機順利對接。
4)距對接位置5m時,逐漸調(diào)整1#工作面65#—79#支架段坡度,圓滑過渡使79#架與80#架對接位置坡度及角度盡量平緩,防止對接過程出現(xiàn)困難。
1)當1#工作面煤壁與2#工作面煤壁割透達到對接條件后,首先接通2#工作面支架供、回液高壓管路,并對支架電液控操縱閥逐架進行安裝調(diào)試。人工鋪設運輸機高、低速電纜、采煤機電纜、供水管路等,并安裝在電纜夾內(nèi)。
2)將采煤機牽引停至刮板運輸機機頭位置,切斷采煤機、運輸機電源,在1#工作面機尾位置斷開刮板運輸機上鏈,拆除運輸機機尾(包括電機、減速箱等)及三塊過渡槽,將機尾及過渡槽用JSDB-16回柱絞車拖移至2#工作面機尾位置進行安裝,同時將預留的6塊中部槽對接完好。安裝時,將鏈條及刮板穿過中部槽、過渡槽及機頭部并對接嚴密,待運輸機安設、對接完成后,將運輸機與相對應支架連接可靠。
3)工作面支架及運輸機對接完畢后,鋪設2#工作面刮板運輸機上鏈并連接相應的刮板及聯(lián)接環(huán),張緊工作面運輸機鏈條,調(diào)整支架,使對接的中部槽縫隙吻合,并符合試運轉條件。
運輸機符合試運轉條件后,進行低速點動試運轉,將之前老舊底鏈轉至上部并檢查鏈條情況,及時更換存在隱患的鏈條及刮板、螺栓,確保正常生產(chǎn)。
根據(jù)生產(chǎn)安排情況,1#工作面將于6月27日推進至合茬位置,1131001工作面對接合茬工作計劃6月27日開始,計劃7d完成,計劃工期見表1,作業(yè)代號可替代詳細工作量。
表1 工作面對接合茬計劃工期
實際1#工作面于6月28日推進至合茬位置,合理組織,跟緊相關工作量,將所有工作量進行分解細化,集最大力量保障大小面對接合茬工作的順利進行。僅用4d時間便完成了工作面對接工作,比計劃工期提前了3d。實際工期如圖5所示。
表2 工作面對接合茬實際工期
圖5 工作面對接工期對比圖
大小面合茬工作的順利完成后,合茬處79#與80#支架間距為80mm,該處刮板運輸機溜槽間距為+40mm,自此工作面進入了正常狀態(tài),順利完成當月的生產(chǎn)任務,并使得礦井自投產(chǎn)僅僅兩個月內(nèi)達到設計產(chǎn)能,提前完成了達產(chǎn)目標。
1)測量精準控制糾偏工作貫穿整個過程,是工作面對接技術的重要關鍵環(huán)節(jié)。為保證1#、2#工作面順利對接,由技術人員在運輸巷、回風巷、2#工作面巷道中心及2#工作面中心對應運輸巷位置等相關位置進行測量放線標定。為合面工作更加精準,技術部門在2#工作面80#支架位置安設了一部激光指向儀,用全站儀重新確認了2#工作面方位,標定了準確的激光線位置,同時在2#工作面對應運輸巷煤壁位置標定一條煤壁線以便觀察,以此來確定1#、2#工作面對接支架間的誤差?;夭善陂g,須嚴格按標定的激光線進行作業(yè)。
2)1#工作面推進至距2#工作面100m時,技術部門放置激光線由2#工作面指向1#工作面,來保障1#、2#工作面對接前79#與80#支架間距控制。
3)因2#工作面坡度變化過大,對接處1#工作面推進至距2#工作面10m時,及時調(diào)整1#工作面60#—79#架的坡度走向,以確保對接時79#與80#支架的傾角以保證兩支架合適對接。
4)2#工作面140#—150#支架處為一急下坡,對接后需調(diào)整支架的坡度以保證與140#前部支架順應坡度。
5)工作面煤機電纜與運輸機后驅高低速電纜的后竄及電源搭接,運輸機老舊鏈條的排查及更換。
1)根據(jù)1131001首采工作面開采條件和設備配套情況,設計了工作面對接技術流程,按準備階段、調(diào)整階段、合茬階段、調(diào)試階段四個階段進行。
2)測量精準控制糾偏是工作面對接合茬的重要關鍵環(huán)節(jié),貫穿工作面對接的整個過程,是確保液壓支架和刮板運輸機快速成功對接的重要基礎保障。
3)合理組織施工作業(yè),嚴格執(zhí)行工作面對接技術流程,細化工作量,實現(xiàn)了工作面快速安全高效的對接,工作面步入正常狀態(tài),為今后正常有序的生產(chǎn)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