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煒 楊阿敏
謝思煒,1954年生,北京人。唐宋文學及文獻研究專家。1996年獲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起,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唐宋詩學論集》《唐詩與唐史論集》等;整理點校出版《杜甫集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等。
楊阿敏:請談談您中小學的教育經歷?
謝思煒:我小學到五年級就趕上“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就都停課不上學了,進入中學應該是在1967年,小學等于沒畢業(yè)。進入中學之后,那個時候又不能正常教學,文化課就上得很少,經常搞運動和學工學農各種活動。到1970年我們就應該初中畢業(yè)了,但實際上中學兩年多,真正在學習上的時間是不多的。比如說我們的數(shù)學,學到哪里呢?就學到一元二次方程。外語呢,就是英語,是開過幾次,大概就是學了最簡單的一些問候語。
那時候也沒有高中,我們這一屆初中畢業(yè)后還沒有恢復高中,一直到我們下面的一屆兩屆才開始恢復,有一部分學生可以升入高中。我們中學畢業(yè)以后,都是上山下鄉(xiāng),到農村插隊,像我哥哥當時去的就是東北的建設兵團,他比我早一屆,是1969屆的。我們這一屆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大部分沒有上山下鄉(xiāng),因為當時北京市缺工人,前面的好多畢業(yè)生都到外地到農村去了,我們那一屆基本上就都留在北京了,被分配到各個單位,我們中間大概有好幾百人都被分配到一個建筑公司。我做了將近八年的建筑工人,一直到恢復高考,這期間一直是在建筑公司。
我們那個工種叫抹灰工,跟瓦工差不多,它可以歸到瓦工里面,要細分的話叫抹灰工,這是建筑的一個很重要的工種。后來就恢復高考了,但是這之前呢,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差不多都有一個經歷,你沒有一個完整的好好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另一方面,當時沒有后來的應試教育的一些壓力,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找書來讀。
楊阿敏:當時您看書的途徑都有哪些呢?
謝思煒:書當時還是能夠找到一些的,從圖書館也能借到,“文革”剛開始的那一段時間可能借不了,但是到后來也就慢慢恢復了。我父親在中學,他從學校的圖書館能夠借出一些書來,當時社會上也流傳一些書,各種各樣的書都會有一些的。那時候我們讀的比較多的,提倡讀的;就是馬列原著,包括比較難懂的像《反杜林論》《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讀這些書至少讓你對馬克思之前的整個西方思想的發(fā)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這些書也訓練你的思維。后來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學聊,他說他當時把馬恩全集全讀了一遍。我沒有讀那么多,但是也看過一些,包括三卷《資本論》都讀下來了。
也讀過很多像歷史、文學一類的書,《魯迅全集》我基本上都看過。北師大的郭預衡先生有一段時間是做現(xiàn)代文學,就是研究魯迅,他對魯迅是下過好大功夫的。現(xiàn)代文學中比較著名的像茅盾、巴金,能找到的當時都看過,外國的也看過不少。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后就有好多內部書,那時候是由高層組織的一些人專門去翻譯的,那些書翻譯的質量都很好。
楊阿敏:您還記得當時參加高考的情況嗎?
謝思煒:1977年恢復高考,我還算比較幸運,當時大概就幾個月的準備時間,這幾個月我主要就是學數(shù)學。以前只學過一點,我就把從初中到高中的數(shù)學全學下來了,基本上是自學,包括到高中的解析幾何。那年高考也比較有意思,北京市出的題是各個年級水平的都有一部分,比如說你只會初一的,他可能有一道題就是初一的,你能夠得十分,他照顧到不同層面。我是數(shù)學最難的題都做出來了,但是中間也有兩道題是做錯了的,因為審題錯誤。
當時就是考語文、政治、數(shù)學、歷史、地理,好像沒有考外語。高考作文北京市出的題叫《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這個題是北師大郭預衡先生出的。另外還有一些閱讀理解題,出的是魯迅的一段話,讓你談怎么去分析它,大概就是這樣。
當時是考前填志愿,但是那個時候只能填三個志愿,就是你只能報三個學校。我第一志愿填的北大,第二志愿填的北師大,學校也很少,當時三個學校報的都是中文專業(yè)。
楊阿敏:請講一下您的大學生活?
謝思煒:當時是春季入學,春季畢業(yè),1978年春季入學,所以我們后面那屆1978級只和我們差半年。大學還是很好的,當時上很多課。像韓兆琦先生、辛志賢老師、楊敏如老師、啟功先生都給我們上過課。啟功先生是講中間一段,給我們講杜甫。聶石樵先生、鄧魁英先生那時候都給我們上過課。那時候北師大古代文學的這些老師,力量也很強,本科階段基本上都能聽他們的課。
那時候我們還是有很多老先生教的,他們年齡已經比較大了。還有一批基本上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50年代畢業(yè)的老師。當時不夠開放,大家的視野還不夠開闊,能夠了解的學術、思想還是有一定局限的。
楊阿敏:在大學期間,您是如何讀書的,自己買書多嗎?
謝思煒:這個應該是跟我們以前的經歷有關。以前自己已經有讀書習慣,自學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跟我經歷差不多的這些人都是這樣。原來就是主動找書來讀的,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習慣。進了大學之后,條件更好了,也更方便了,好多書都能看到,而且有比較完整的時間。我在本科的時候把《左傳》和《史記》讀下來了,這樣文獻閱讀的基礎就比較好了。另外還讀過古代文學比較重要的一些典籍。
我自己也買一些書,當時我不像有些同學非常執(zhí)著。當時有些同學只要是出新書他都要買,我沒有這樣?,F(xiàn)在來看的話,當時大學買的書后來基本上都沒有用。那個時候因為課比較多,自己的興趣也比較廣,所以可能各種書都會買一些,以后你研究范圍越來越窄,其他專業(yè)的書可能就用不到了。
楊阿敏:有人提倡讀作家要讀全集,您怎么看這個觀點?
謝思煒:讀全集也是要分階段,本科剛開始進入的時候恐怕讀全集是讀不進去的,還是要有一個基礎。像我們當時是跟著文學史的課,它有一個作品選,首先要把這些先讀下來,然后有余力,再選擇一些作家來讀??梢韵茸x專業(yè)課要求你讀的作品選,另外再讀一些重要作家選本,像李白、杜甫可以讀一些選本,以后再進一步。我們是到研究生階段老師才要求完整地讀作家,讀全集。當然像李白、杜甫這種大家,他們的集子的量也非常大,讀一個差不多就要半年,如果在本科階段這樣讀的話時間也不夠用。
楊阿敏:畢業(yè)之后為什么選擇考研究生呢?研究生階段導師是如何指導您學習的?
謝思煒:考研究生就是為了深造,也是學了這么多課程之后發(fā)現(xiàn)還是對這個專業(yè)比較感興趣的。以前也曾經考慮是不是考其他專業(yè),而選擇這個專業(yè)一個是因為我們專業(yè)古代文學前后幾位老師都講得非常好,能吸引你喜歡這個學科。另外我也是在這上面投入了比較多的精力。還有一個很現(xiàn)實的原因是我們那年的研究生招生不是所有專業(yè)都招,有些專業(yè)不能保證每年都招生,有些專業(yè)是今年招,有些專業(yè)是明年招,招生是逐漸恢復的過程,而我們那一年正好古代文學專業(yè)招生的計劃名額是最多的,所以從考試的角度來講,考這個更有把握一點。原來的計劃是招五個,后來好像是錄取了七個。沒有保研,那時候都是統(tǒng)考,全國來考,所以競爭也還是很激烈的。我們那時候考研的比例也是很低的。
我們是春季入學,就是1982年年初入學,如果完整的話應該是到1985年年初畢業(yè),我們當時就稍微提前一點,到1984年年底答辯都進行完了。然后就入職了,按年來算的話其實也還是三年。
當時是啟功先生、鄧魁英先生指導我的。當時就是按段分,從先秦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是一段,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是一段,啟先生和鄧先生是負責指導唐宋這一段,然后元明清是一段。主要是啟先生和鄧先生合作,當時畢竟啟先生年齡比較大了,有些具體事情可能都需要鄧魁英先生幫著來處理。所以他們兩個人就合作指導。
研究生階段老師指導還是很具體的。是唐宋方向,鄧先生就大概分配了一下,一年是讀唐代,一年是讀宋代。老師是有資深經驗的,就說你要選重要作家來讀,要完整地讀,一個學期讀一個作家。所以我們第一學期讀李白,第二學期讀杜甫。李白就是讀瞿蛻園、朱金城先生的《李白集校注》,杜甫還是讀仇注,這是一年。第二年讀宋代,第一個學期讀了蘇軾,當然蘇軾的量很大,讀起來也是很緊張的,詩詞文都讀,后來讀得就不那么細致了。到第二年第二學期就要考慮畢業(yè)論文了,再讀一個大作家可能就讀不下去了,所以當時我自己又讀了一些江西詩派,黃庭堅這些。
我們那個時候上課是不太多的,也不像后來規(guī)定你必須要修多少學分,必須得開多少課。這種要求當時都不是很死。老師就是布置一些這學期要讀什么,最后每學期都要提交一些讀書報告、小論文。
另外,啟先生也給我們上課,啟先生特別給我們準備了一門他開玩笑稱之為“豬跑學”的課,就是說,你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他是從俗語來說的,就是說要提供有關古代文史的各個方面的一些知識性內容,很多是在一般的課程或書本上不一定能查到的。
那個時候老師指導我們更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和我們討論問題,我們如果有什么問題也隨時都可以問老師。像啟先生,他有什么想法都會跟我們講。這種方式對于學生來講是很有幫助很有收獲的。你會經常接觸老師,去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老師也經常會想要聽聽我們的看法,聽聽我們對問題的了解,也會讓我們介紹一些學術上新的觀點。沒有什么固定的討論,都是一些日常性的交流,老師也沒有要求你必須什么時間要來參加討論。而且這種交流也不限于讀學位的這幾年,后來我留校工作的十幾年時間還經常會去找老師,當然平常這種交流很隨意,聽老師談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講是幫助很大的。
老師教你一些東西,解答一些問題,直接傳授一些知識包括治學方法等,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見識了一種做人和做學問的境界。
楊阿敏:碩士畢業(yè)論文為什么選擇研究宋代江西詩派的詩人呂本中?
謝思煒:當時唐宋詩讀下來之后,前面讀杜甫花了很大的精力,就想到和杜甫有很大關系,受杜甫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江西詩派。我把江西詩派像黃庭堅、陳師道就基本都看了一下,黃庭堅花的時間比較多,因為他的詩不太好讀。具體到碩士論文選題的時候當然要和導師交流,要選黃庭堅這樣的詩人可能難度比較大,不一定做得下來,碩士論文時間比較緊,我就選擇了相對而言當時討論還比較少,但還是有一定重要性的詩人呂本中。
呂本中的集子保存的還是比較完整的,作品數(shù)量也比較多,大概有一千多首詩吧。而且當時我調查的時候還發(fā)現(xiàn)了他的一個外集,叫《東萊外集》,收藏在北京圖書館,以前其他人都沒有注意到,包括錢鍾書先生,他在《宋詩選注》里面選了呂本中的一些作品,提到呂本中有一組詩只從《瀛奎律髓》里面選了幾首,這組詩現(xiàn)在見不到了,他很遺憾,說這組詩應該是很重要的。那是靖康事變之后呂本中寫的一組詩,這組詩實際上是保存在《東萊外集》里面的。當時發(fā)現(xiàn)這個資料,是大家曾經知道,但是都沒有調查到的,也算是我的運氣比較好。所以當時我還給錢鍾書先生寫信,告訴他我這個發(fā)現(xiàn),錢鍾書先生也給我回信了,他說他們所里面也有一個學者發(fā)現(xiàn)了這些作品,告訴了他這個消息。
我當時做論文還給呂本中編了一個年譜,基本把呂氏家族的材料,從北宋后期到南宋的歷史文獻、各種文集我基本上都翻了一遍,有關的材料都找出來了。論文答辯的時候是傅璇琮先生做答辯委員會主席,傅先生編過《黃庭堅與江西詩派的資料匯編》,所以他看這個論文的時候,說我里面有一個材料是他沒有用過的,就是關于呂本中家族的一些材料。通過這些家族材料能夠說明呂本中跟黃庭堅、江西詩派的一些關系。
呂本中在宋代文學中的地位,我覺得是過渡性的,他位于南北宋之間,但畢竟不是第一流的大詩人。我碩士論文后面有一部分講他的創(chuàng)作,后來發(fā)表了。他在南北宋之交經歷了很大的社會變動。像當時也和江西詩派有一定關系的陳與義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變,他的詩講他事變之后的逃難等經歷。呂本中也是,在這一個階段,有很集中的一些作品記述這個時代。而且當時他就在東京的圍城之內,還參與了一些活動,這都在他的詩里面有記錄。他這種集中的書寫應該是與杜甫有關,包括他寫很長篇的像杜甫《詠懷五百字》的作品。宋代詩人里只有少數(shù)人選用這種形式來創(chuàng)作??赡芘c他的創(chuàng)作經歷有關系,所以他也寫這樣的長詩,另外還寫一些組詩。這些詩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錢先生在《宋詩選注》里對他的有些作品也是評價很高的。
楊阿敏:您碩士畢業(yè)以后留在北師大任教,為什么要考慮繼續(xù)讀博士呢?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什么課題?
謝思煒:我們讀博士是在職的。在高校工作,學歷上當時是沒有什么要求,后來還是有要求的。另外讀博的話收獲會比較大,你可以集中一段時間做一個專題。那個時候正是學術積累階段,有這樣一個壓力還是很有幫助的。
我博士論文做的是白居易,后來就以《白居易集綜論》出版了,這是啟先生幫我定的題目。有一部分是討論文獻,就是白居易文集的中國刻本、日本的抄本,還有其他一些文獻的調查,另外一部分是有關白居易的生平、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的討論。
選白居易當然也是考慮到他還是有很多問題可以討論的,有開拓的空間。另外也受啟先生的影響,啟先生對白居易的詩非常喜歡,也非常熟悉。他有時候講其他詩人還有一些批評,會挑一些毛病,但是講起白居易的詩他很少這樣。啟先生的看法和他的詩學觀念是有關聯(lián)的。他書房里掛了一副對聯(lián),是他收藏的清代學者的,上聯(lián)是“元白文章新樂府”,下聯(lián)是“霓黃畫法舊詩傳”,可以看出啟先生對白居易的詩是非常推崇的。
也是受啟先生的影響,當時我想把白居易好好讀一讀。我在讀碩士的階段其實沒有讀白居易,那時候老師也說白居易確實不好讀,因為那時候白居易是沒有注的。到大概1988年,朱金城先生的箋注出來了,但是他的箋注基本上不注典故和詞語,主要注人物和事跡。所以那個時候老師就沒有推薦我們去讀白居易,我是工作以后才開始花時間把白居易完整地讀下來的。
做博士論文要考慮選擇什么題目,我有一段時間還在考慮是不是應該選擇杜甫,因為在這之前我做他的研究還是比較多。但是后來又看到一篇文章講日本白居易文集抄本研究情況介紹,這也是一個因素,就是我了解到有關白居易的相關文獻,還有很多我們不太了解的日本學者在做的一些工作。
日本抄本的源流都是唐抄本,跟中國的刻本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是當時由各種途徑傳入日本的。其中有一個是日本僧人到蘇州南禪院,蘇州南禪院保留有一套白居易的集子,這個叫惠鄂的和尚就把蘇州南禪院的集子整個抄了一遍帶回日本,后來日本的那些抄本就是對這些抄本反復轉抄,所以跟中國的刻本的系統(tǒng)就不太一樣。
楊阿敏:您研究生階段師從啟功先生和鄧魁英先生,啟功先生可能大家比較了解,您剛剛也講了一些,您可以談談鄧魁英先生等其他先生嗎?
謝思煒:鄧魁英先生和聶石樵先生是夫妻,所以我們實際上跟兩位先生都接觸,他們會跟我們談各種問題。我覺得鄧先生和聶先生做研究很有經驗,所以對我們學習、做研究的指導很具體,可以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比如說我選擇一個研究題目,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做一篇學位論文,鄧先生、聶先生聽一聽你的想法,就能幫你判斷這個題目做得成還是做不成。
這個對學生來講確實是很重要的,我們沒有經驗,可能覺得自己有一點想法,就把它做下去吧。但是這時候如果有一位有經驗的人幫助你評價一下這個題目是不是有價值,就現(xiàn)有的研究、材料來看,你有沒有必要繼續(xù)做下去,這很有益處。
這兩位先生都是那種非常謙和,從來也不張揚的知識分子,對學生也都非常關心,有什么事情他們都會幫助你。
我當時從這些老師身上學了不少東西。比如像郭預衡先生,他也給我們上過課。有一次我調查杜甫的集子,發(fā)現(xiàn)杜集原來有好多小注,我判斷它應該是杜甫的自注,但是過去有一個說法,自己寫的詩不能給它作注。所以杜甫詩里面的這些注怎么來判斷是不是自注,也有好多懷疑。后來有一次課間我就問郭先生:中國古代文人有沒有給自己做自注的情況?什么時候開始有的?郭先生馬上就告訴我像謝靈運的《山居賦》里面就有大段的自注。就使我比較有底了,知道詩文自注實際上是有這種習慣的。
在本科階段,郭先生有給我們的講座輔導。他講了怎么學習,說學習要學三方面,一個是要學一點記問之學,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說你必須要記一些東西;第二個叫學一點章句之學,這個主要是指要理解它的篇章大意;還有是要學一點通人之學,這個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還有聶石樵先生,本科的時候要寫畢業(yè)論文,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寫論文,我們就請老師輔導一下。我記得當時聶先生給我們開一個講座,就是講怎么寫論文。他講“首先你的論文題目是從哪來的?”當時大家都覺得這個題目很重要,希望老師告訴我們一個秘訣,怎么去找論文題目。聶先生說論文題目是從長期的研究工作積累中得來的。這個大家聽了就有點失望,覺得這個還用老師說嗎,但是我感覺聶先生這個話都是甘苦之言。就是說你不要急于求成,忽然間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題目了,這不太現(xiàn)實,需要靠你學習研究的積累。
聶先生當時還特別強調一點做學問包括寫論文,不要發(fā)怪論。聶先生這些講法其實都是有針對性的,是多年來他自己做研究看到一些現(xiàn)象之后的認識。比如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人研究杜甫,講杜甫是“農民詩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這種觀點的,這個就是怪論。就是故意找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說法,看起來好像很新穎,但是其實這種提法并不能說明問題,也站不住腳。聶先生的這些告誡對于當時還是學生的我們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楊阿敏:您在數(shù)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豐厚的成果,您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讀書經驗和方法吧?
謝思煒:經驗倒是談不上。我自己讀書后認為,一個是要有比較好的基礎。剛才說過本科的時候和我之前是有一個轉變的。之前讀過哲學、經濟學之類的書,所以高考的時候我特別想選擇這樣的專業(yè),但因為剛恢復高考,好多專業(yè)都沒有,而我們家庭又不太支持我選擇哲學專業(yè),我就選擇了中文專業(yè)。我一開始對中文專業(yè)的文藝學比較感興趣,后來逐漸地轉到對古代文學的研究上。想在這一方面多花一點時間,就去讀《史記》《左傳》,這些其實都不是老師要求的,是自己覺得需要這么去做。把這些書讀下來,我就有了比較好的閱讀基礎。做古代文史研究,小學的訓練非常重要,像文字、訓詁、音韻,我自己也確實讀過一些,有些專業(yè)課也聽過,但是我這些方面學得不好,我的記憶力比較差,像《說文》我也看,但是沒有非常系統(tǒng)地學一遍。這可能是我自己讀書的一個差距。
另外一個是要讀作家。我做唐宋這一段,就從李白、杜甫這些大家開始讀,畢業(yè)以后也是接著選這些作家繼續(xù)讀。宋代的作家也讀了一些。另外各種史料都要讀,在讀碩士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你一邊讀作家(比如你讀唐代作家),一邊要把唐代歷史總體讀下來。
比如唐代這段,老師說一開始讀《資治通鑒》中唐代這一部分就行。這是幫你了解整個唐史的情況,而且《資治通鑒》相對比較好讀,是敘事的,看前面就很想了解接下來會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光讀《資治通鑒》顯然不行,其他的唐代史料要根據(jù)研究需要進一步去了解。
一邊要讀文學作品讀這些作家,另一方面要盡量多讀一些材料,多讀一些史料。大概要有一個計劃,像有的學者說的,你要做哪一段的研究,有一些基本材料你花五年十年應該把它都讀下來,這是一種做法。但有時候因為材料太多,時間不夠,就只能先讀一部分。另外根據(jù)研究工作的需要,要有目的地去調查。比如我后來做博士論文研究白居易的時候,真的是必須把唐代的這些相關材料都讀一下,我花了一段時間首先把《全唐文》整個查了一下,并想到可能會有哪些是我研究白居易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我?guī)е@些問題去查這些材料,用比較快的速度把《全唐文》整個看了一遍,可能會有對我很有用的一些材料,我就把它搜集出來。
唐以前的史書我就讀得不夠,只是在調查的時候會看一些,因為后來魏晉南北朝這一段我也做過一些專題研究,當然也會看一些,但是我知道看得很不夠。
先秦兩漢的典籍,是一些基礎知識,必須得讀。但是有一些確實是很不好讀的,像《十三經》,像三禮(《儀禮》《周禮》《禮記》)。而且它們還有注疏,而這些注疏量也非常大,要花很多時間去讀。所以這些要根據(jù)研究工作的需要有目的地去調查,會更好一點。
楊阿敏:讀研究生階段,您認識到材料考證、版本校勘是研究的出發(fā)點,當時選做的一些課題大都與此相關,您如何看待這一階段的樸學訓練?
謝思煒:這個也不好說是樸學吧,樸學有些東西我也沒有很好地掌握,這個實際上就是文獻學,文獻學是一個基礎。另外從治學角度講,應該盡量全面一點,有一些做研究的,對文獻方面基本上不涉及,就用別人整理好的文獻,這個就受到比較大的限制。我自己的體會是,你只有從文獻做起,才能心中有數(shù)。
比如說我做杜甫,做白居易,文獻方面我掌握得相對比較充分一點,所以討論它的作品問題,就心里有數(shù)。其他一些我沒有直接做過文獻調查,或者做得比較少的,我也可以談一談,但是就不敢像討論杜甫、白居易這樣,不敢全面地進行討論,只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圍里。
從文獻的調查里面確實能發(fā)現(xiàn)好多問題,即便是做杜甫,前人不知道已經做過多少研究了,但是從文獻入手的話,還是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甚至文獻的基本理解上都有一些問題。這就能彌補前人的一些不足,糾正一些不準確的說法,才能夠更深入地討論一些問題。
楊阿敏:前人有一個說法叫讀書先校書,您怎么看呢?
謝思煒:有時候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說所有的書你讀之前都要校,作為你的研究對象,這個是應該有的一個基礎。
文獻學其實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不是說上一個文獻學的課,讀兩本文獻學的書就能解決問題的。比如說有一個文集,那就從??比胧郑瑔⑾壬f文獻學里面什么最重要,就是??保@就是一個基礎工作,只不過是愿意不愿意做的問題。因為??笔且粋€很枯燥的事情,花很多時間,校得頭昏眼花的,但是最后校出來的問題可能很少,所以好多人就不愿意去做。但不采用這種方式,又沒法進入文獻的工作中,去研究版本等。如果沒有經過校對,???,你根本沒法判斷一個版本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楊阿敏:畢業(yè)任教后,您開始接觸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各種哲學思潮、文藝學思想,為什么會有這個認識上的變化?這樣做給您帶來了什么影響?
謝思煒:以前其實也知道一些,但不是特別的關注。80年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西方的各種學術觀點、學術流派包括一些研究方法介紹進來的比較多,一開始覺得目不暇接,東西太多了,消化不了。但也是大勢所趨,你必須得知道一點,眼界狹隘是不行的。
外文原著如果讀不了很多的話,可以讀一點,包括讀原文。現(xiàn)在也有一些專門選給研究生,包括本科生也可以用的經典導讀著作,它就是一個范例,原文不一定每一篇選很多,把一些很重要的,至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選一些。這樣的話就可以花相對比較少的時間,讀的面比較廣一點。
另外,我自己的體會是,假如做某一方面的研究,就需要適當了解國際上的相關研究成果,就必須讀它的原著。因為什么呢?光看中文有時候確實是不夠,現(xiàn)在很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論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這個引進其實是滯后的。如果僅看翻譯,肯定會丟失一些東西。這個當然得有一定的針對性。
楊阿敏:您最初留在北師大工作,期間曾到日本名古屋大學講學,之后怎么到了清華大學中文系工作呢?
謝思煒:我們這個專業(yè)在高校工作最合適,當時留在北師大是最好的選擇。那個時候碩士就留校工作了,我們畢業(yè)的時候還沒有博士。我們之前的那一屆研究生也是碩士就留校了,我們這一屆這個專業(yè)就有三個人留校。那個時候機會比較好,現(xiàn)在可能博士也不一定能進高校工作了。
從1984年一直到2000年在北師大,有十五六年吧。當時主要是開文學史課,唐代、宋代、元代還有魏晉南北朝這幾段我好像都講過,另外選修講過杜甫、禪宗等,研究生也講過一些課,也是唐宋文學研究。
到日本名古屋大學講學是學校間的合作,當時北師大派我去那邊當外國人講師,中文專業(yè)教一年的中文。從一年級開始就有這樣的課,各個年級都有。這種課我其實在好多地方都上過,在韓國上過,在國內也上過,也給留學生教漢語。這個課也挺有意思的。
在這之前我跟日本的有些學者有過聯(lián)系,因為做白居易研究,我給太田次男先生寫信,他后來就讓他的一個學生跟我聯(lián)系,給我?guī)б恍┵Y料過來。所以我和他們在這之前就有聯(lián)系,后來利用這一年的時間,我在日本參加了學術界的一些年會、讀書會之類的,接觸了更多學者,在他們那邊查文獻資料也更方便一些。后來我在2007年、2011年、2014年又去過幾次日本,有一次就到東京的各個書庫去調查,當時時間很倉促,就像看展覽似的要看一下日本這些抄卷保存的情況。
在日本生活還是挺好的。比較遺憾的是盡管在日本待了一年,我的日語卻沒有學好,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我交流的那些學者大部分都會講漢語,有一些通過翻譯的幫助,也能交流。除了這次到日本,我還去過韓國一年,也是校際交流,擔任教中文的任務,是2006年在清華的時候。
到清華大學中文系工作沒有什么特別原因,就是一個正常的工作調動,在北師大待了很長時間,后來清華這邊正好有一個機會,他們想讓我過來,就調過來了。后來傅璇琮先生過來,成立了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傅先生是主任,就給我派了一個副主任。在傅先生領導下,我們做一些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工作。
這個提要工作主要是傅先生在做,他策劃組織。做這個提要是要很多學者參與的,難度是很大的?,F(xiàn)在這種情況需要組織集體來做,不像過去,現(xiàn)在大家都很忙,做這個工作需要很大的投入。但這是一個集體項目,從效益上來講,大家覺得不是那么劃算。所以,組織起來是比較費勁的。約稿都是傅先生在做的。集部的這一部分傅先生讓我做主編,做一下統(tǒng)稿工作。大概有上百位學者的稿子,我把它們看一遍,做一下加工。
這個工作做了好幾年,現(xiàn)在還有兩卷沒有出版,最早出的是集部和史部,經部和子部后出。
楊阿敏:您現(xiàn)在清華開一門《左傳》課程,為什么會想開這門課呢?
謝思煒:這是給本科生開的,而且從一年級就開。我們設計了一個課叫經典研讀,是一個系列的課程,要上四個學期,就是選一些最基本的典籍來研讀。原來這個班是一個試驗班,文史專業(yè)是不分的,所以這個課就是幫助他們打好基礎。文獻閱讀基礎,這是很重要的。除了學古代漢語這些專業(yè)課,還要有文獻閱讀做保證,那么就逼著學生讀原著,通過讀原著培養(yǎng)他們的文獻閱讀能力,同時也能了解了歷史、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識,這些訓練對他們還是有好處的。
我這個課就是讀,給學生規(guī)定好每個星期讀一百頁,你自己回去讀,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在課上一塊兒讀,我讓每個同學當場讀當場翻譯,就是檢查他們閱讀的情況。學生翻譯一遍后再講評,看看他們是不是讀懂了,其實就是起這樣一個作用。同時,讀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可以在課上交流。一個學期基本上能讀完。我上課用的是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我對他們的要求就是把它通讀下來,但是現(xiàn)在我們一個學期只有十六周的課,課時是緊一點,所以有時候后面留一點就是到課程結束后再去讀。我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一周讀一百頁,那個書大概有一千多頁不到兩千頁,一個學期把它讀下來還是可以的。
剛才說的經典研讀,叫中國經典研讀,另外他們還有一個西方經典研讀,正好是配合的,我主要是開中國經典研讀。
楊阿敏:作為博士生導師,您是如何指導研究生的?
謝思煒:指導學生,這個談不上有什么經驗。因人而異或者因材施教吧。學生情況千差萬別,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肯定是不一樣的,要求也不能一樣。主要還是給他們提一些建議,比如說你做什么樣的研究題目,向什么樣的方向發(fā)展。
楊阿敏:請您談談自己閱讀和研究杜詩的一些經歷?
謝思煒: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是第一次完整地讀杜詩,當時我自己就做了一個工作,因為那個時候跟老師學習,就是在文獻方面進行訓練,老師也給我們一些指導,我自己也想去嘗試,于是我就做了一下杜詩的???。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讀杜詩基本上還是讀清代的注本。清代注本的??笔墚敃r學術條件的限制,他們好多材料是沒有見到的,比如看仇注的??保鹱⒁郧跋皴X箋的???,還是很不夠的。有些資料我們后來能夠見到的,像《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本杜工部集》,它基本上能夠反映北宋二王本的面貌,這些材料清代注家基本上沒有利用。
所以當時我想可以自己做一個訓練,也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可以做一個更好一點的杜詩的校勘工作,我就找當時比較能夠容易找到的杜詩的宋代刊本,當然都是影印本,像《四部叢刊》里面的,還有像《九家注》的影印本,就是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這些本子,我挑了這么幾種,然后做了一下校勘。這個??惫ぷ鲗ξ揖褪且粋€學習,一個初步訓練。當然,整個工作做下來之后,我對杜集版本的情況、文本的情況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把握。
后來到碩士論文做宋代江西詩派,杜詩這個就放了一段時間。工作以后,想研究哪些課題,我就想還是回過頭去再做杜甫,就開始寫了一些有關杜甫的論文,后來都收到《唐宋詩學論集》里面了。當時我投的一篇關于杜詩自傳性的論文,特別得到《文學遺產》陶文鵬老師的鼓勵,他說這篇還是寫得不錯的,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回信。我得到鼓勵,接下來繼續(xù)寫了幾篇,前前后后有十年的時間,就是討論杜甫的思想、創(chuàng)作等。
同時,那個時候我也給北師大本科開選修課,講杜詩,主要是講作品。選了大概是三四十篇。后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周絢隆先生約我做一個杜詩的選本,開選修課時的那些底稿,就用在《杜甫詩選》里面。這個選本出了以后反響還是比較好的。
再后來就是決定做《杜甫集校注》。我并不是很早就有這個計劃,大概是2007—2008年,那個時候我的《白居易文集校注》已經交稿了,就有一點空閑,當時也在考慮接下來做什么。有一次在出版社開一個討論會,討論古典文學的選題計劃。當時大家就在議論,就講到這一點。那個時候蕭滌非先生主編的《杜甫全集》還沒有出來,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了。大家就說有一些很重要的大作家的新的校注,從1950年代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做。
那個時候我忽然有一個想法,我是不是也能做這個選題。當然我知道,蕭滌非先生他們正在做,但是我覺得我們做的方式還是不太一樣。我就試著做一做,看自己能不能做。之前我有版本調查、??钡幕A,我就在這個基礎上做一個比較全面的校注工作。我就這樣做了幾卷。正好第二年,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趙昌平先生到北京來開會,當時我們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趙先生就是來開這個工作會議。在底下聊天的時候,我就把我正在做的跟他說了。后來我就把完成的前五卷寄給了他。他可能比較滿意,也接受了這個稿子。大概從2008年做到2012年,2012年5月我就給出版社交稿了。
作者:楊阿敏,《中華瑰寶》雜志編輯?!盃栄艊鴮W”公眾號創(chuàng)始人。
編輯:杜碧媛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