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輝
中央民族干部學院 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9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先后召開兩次中央西藏工作會議、兩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等重要會議,對如何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出了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1]。近年來,學界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主要聚焦背景、內涵、意義等方面,但是相關研究主要是對具體觀點進行總結,對其特質的研究不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三大情懷”、價值及如何在實踐中深化,對深入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從中華各民族發(fā)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出發(fā),蘊含帶領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彰顯出濃厚的人民情懷;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顯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情懷;強調為世界人民作貢獻體現(xiàn)出真摯的世界情懷。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1]。這是中國共產黨情真意切的人民情懷的自然流露,同時也是對各族人民的莊嚴承諾,溫暖了各族人民的心。這種人民情懷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活”的靈魂。
一是體現(xiàn)在“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必須要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提出:“支持各民族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富?!盵1],只有加大對民族地區(qū)的支持力度,協(xié)調和縮小地區(qū)差異,才能使各民族共同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情懷。
二是體現(xiàn)在“維護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與人民群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崇高情懷的集中體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始終把各族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的人民情懷,全面推進民族地區(q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維護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1]。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關注并努力解決關系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的政治本色。
三是體現(xiàn)在“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實現(xiàn)各民族的發(fā)展、使各族人民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指出:“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一方面要“立足資源稟賦、發(fā)展條件、比較優(yōu)勢等實際,找準把握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融入新發(fā)展格局、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fā)力點”[1],重點推動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融入新發(fā)展格局、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和鄉(xiāng)村振興;另一方面要促進各民族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富裕,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使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感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各民族共同的期盼和奮斗目標,離不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要建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1],蘊含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不息的民族情懷。
一是體現(xiàn)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中。“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盵3]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與各民族一起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各民族的發(fā)展共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從濃厚的民族情懷出發(f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提出各民族要為共同邁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凝心聚力,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和各民族共同的努力下,各族人民“一個都不能少”地步入全面小康,極大增強了各民族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懷認同。新時代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欣欣向榮,基礎設施越來越齊全,鄉(xiāng)村振興成效斐然,各族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中國共產黨與各族人民“榮辱與共、命運與共”的民族情懷日益濃厚,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中華民族情懷不斷增加。
二是體現(xiàn)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各族人民不斷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過程,是各民族共同奮斗的結果。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堅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推動各民族堅定“五個認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tǒng)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盵1]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從濃厚的民族情懷出發(fā),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建設出發(fā),始終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維護和發(fā)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今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光榮感、自豪感和責任感不斷增強,各族人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增強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各族人民與中國共產黨血濃于水的情懷的不斷增加。
三是體現(xiàn)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敝?。人民是國家之本。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推翻封建剝削制度,讓各族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了各族人民尤其是飽受壓迫和剝削的廣大少數(shù)民族同胞真正地當家作主,使他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日益增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提出“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支持各民族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1]。要求通過立足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不斷深化民族地區(qū)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成果,讓各族人民“看得見,摸得著”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成果,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偉大榮光。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族人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激發(fā),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逐步走向了共同富裕,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關系和諧發(fā)展成為各族人民的行動自覺,各民族人民的幸福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中華民族情懷的不斷增加。
馬克思主義充滿了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世界感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盵4]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但對中華民族有著天然的、深沉的責任擔當,而且擁有“世界大同,天下一家”(1)“大同”是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一種稱謂,相當于西方的“烏托邦”。大同的理想沒有私有制,人人為社會勞動而不是“為己”;老有所依幼有所養(yǎng),鄰國友好往來,沒有戰(zhàn)爭和國際陰謀。天下一家出自《禮記·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币馑际且曁煜氯藶橐患遥湍老嗵?。也指全國統(tǒng)一。的情懷。
一是體現(xiàn)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疤煜隆鼻閼岩恢币詠硎侵腥A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中國共產黨不僅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作為己任,同時也一直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號召各國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要“繼續(xù)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79。這向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不僅要自己實現(xiàn)偉大復興,還將堅決維護世界和平、并為世界和平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要加強國際反恐合作,做好重點國家和地區(qū)、國際組織、海外少數(shù)民族華僑華人群體等的工作”[1],不僅要團結和凝聚海外華僑的力量共創(chuàng)中華民族偉業(yè),還要為世界各民族的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把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聯(lián)系起來,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懷。
二是體現(xiàn)在努力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處理好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關系”[1],強調“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1]。這一思想在交融互鑒中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強烈的文化自信。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強調中華文化的自主性基礎上,以包容性、開放性倡導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把握好“中”和“外”的關系,提出“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5]468。強調推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用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行交流,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世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情懷有利于增進各族人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認同,有助于推動各族人民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有助于提升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的國際話語權。
列寧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6]情感形成后又會對認知產生巨大的推動和強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積極而肯定情懷,有益于推動各族人民對其中蘊含的真理產生高度認同。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間差異檢驗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兩組間差異檢驗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和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進一步研究影響血腫增大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是蘊含的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使命感,增強了各族人民的認同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要“改善民生,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富?!盵1],要求把實現(xiàn)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發(fā)展是解決民族地區(qū)各種問題的總鑰匙”[7]155的指導思想,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大力改善民族地區(qū)的民生問題,使得我國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社保、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有了質的飛躍,各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使各族人民從內心深處對黨的民族政策產生了積極而肯定的感情,這些積極而肯定的情感又會使各族人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真理性認同增強感。
二是蘊含的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積極情懷,推動了各族人民的“交心”,堅定了各族人民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懷、文化上的團結統(tǒng)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凸顯了中華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兄弟情。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通過不斷完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風險隱患工作機制;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創(chuàng)新突破,在講好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故事上用力,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順暢,“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8]的和諧局面遍地開花,各族人民與黨委政府血肉聯(lián)系、彼此“交心”蔚然成風。正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各族人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積極而肯定的情懷不斷得到強化,從而不斷增強了對黨的民族理論政策不斷了解和認同,堅定了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安全、民族團結的信心和決心。
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情懷,對各族人民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的正確形成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他能潛移默化地感染人,使人們形成認同,從而形成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本身的情懷能激發(fā)和驅使人們自覺踐行。
一是蘊含的人民情懷和歷史使命感激發(fā)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盵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過程中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其包含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堅持各民族的政治解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人民情懷。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了百年民族工作的歷史輝煌,帶領各民族走上了蓬勃發(fā)展的康莊大道。如今各族人民已經深刻認識到,只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才能凝聚各民族、發(fā)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
二是蘊含的民族情懷激發(fā)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拔幕J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盵7]157民族團結之花的盛開離不開文化的滋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強烈的民族情懷,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各族人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并以成為其中一分子而自豪,使他們自覺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團結奮進。新時代各族人民正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學指導下,著力推動各民族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互鑒融通,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時代性、包容性和共同性,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更加絢麗多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牢牢扎根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
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盵9]90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體系,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10]1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情懷價值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傳播特點的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提升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自覺。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單邊霸權主義,干涉別國內政,擾亂了國際和平發(fā)展的環(huán)境。為了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民族理論政策,我們要多講民族大團結的故事,用理和情去講好中國的故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堅持平等交流、共同發(fā)展理念,既與人類所追求的“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等共同價值相互融通,也與全球化“和平與發(fā)展”時代主題相互契合,是中國民族理論政策話語表達美好愿景的話語自覺。
二是增強中國民族理論政策話語創(chuàng)造力。當前西方大肆渲染“中國威脅”的論調,通過混淆黑白、偷換概念等手段來抹黑中國制度、中國道路,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影響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情懷使部分那些不了解西方敵對勢力意圖、盲目信從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人提升對中華文化自信,被中華民族解決民族問題的智慧而感染,同時使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
三是強化中國民族理論政策話語的感召力。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利用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情懷,制造民族對立,危害國家安全和祖國統(tǒng)一。這侵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的情懷對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解釋民族團結之根、傳播民族和睦之魂具有重要意義,提升了中國民族理論政策話語的感召力。
情懷是人們需要滿足之后的內心體驗。增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情懷熱度,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以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責任感,積極踐行。
一是不斷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始終致力于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體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帶領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實現(xiàn)了“一個都不能少”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為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指出:“要立足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實際,貫徹新發(fā)展理念,著力提升自我發(fā)展能力;從國家層面要加強和改進差別化區(qū)域支持政策,推動社會各種力量加大對民族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調整民族地區(qū)產業(yè)結構,要促進民族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振興,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盵1]只有生產力發(fā)展了,物質財富增加了,美好生活的物質需要才能滿足,民生福祉才能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增強,各族人民群眾才能衷心擁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他的情懷熱度才能增強。
二是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指出,“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xiàn)代化邁進”[1],形成強大精神紐帶,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局面,從而激發(fā)每個個體的民族自豪感,正確引導這種積極的情感,讓廣大人民群眾經常感受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富強這些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從而自覺維護與追求這類情懷體驗,如果個體不斷得到積極肯定的強化,在情懷上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其產生贊同和熱愛等態(tài)度,并在反復的情懷體驗中不斷地發(fā)展與鞏固,進而發(fā)自內心地產生自豪、驕傲、幸福等情懷,形成堅定的“五個認同”,實現(xiàn)進一步的情懷認同升華,激發(fā)并形成根植于內心深處的中華民族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情懷深化,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情懷深化,而且還需要實踐中的情懷深化,這就需要把情懷外化,被人觸摸和感知,能在日常生活中被感知到,而不是高高在上、格格不入,這就需要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厚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親近感。
一是樹立黨員干部良好的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社會有著很強的示范作用[9]108。實踐證明,如果黨員干部帶著深厚的人民情懷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各族人民就會感觸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懷,并不斷會認同、深化。反之,如果黨員干部言行不一,甚至是陽奉陰違,廣大各族人民的感情就會被傷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大打折扣,甚至被抵觸、反感。為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確強調,“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要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態(tài)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qū)干部隊伍,確保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誠干凈擔當?shù)母刹渴种小盵1]。從而增強各族人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情懷溫度。
二是發(fā)揮好各民族的先進分子的表率作用。新時代各民族的先進模范人物是社會各領域、各行業(yè)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代表,是可以觸摸的鮮活個體,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直觀、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他們對待工作的溫度、對待人民的熱情,始終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始終帶領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自覺堅定的行動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情懷的外化,對各族人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要發(fā)揮好他們的作用,讓他們的情懷“可觸摸”,有利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情懷在各族人民中的深化。
三是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起來,創(chuàng)新方式載體,推動進機關、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鄉(xiāng)鎮(zhèn)、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等?!盵10]10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抗擊新冠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準創(chuàng)建方向、深化創(chuàng)建內涵、豐富創(chuàng)建形式、提升創(chuàng)建水平;著眼提高宣傳教育實效,不斷推動宣傳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各民族干部群眾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神上來,認同感、親近感日益增強。
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的理論品格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情懷深化,就需要發(fā)揮他的批判性功能,以批判性為武器,對錯誤觀點以批判,讓人們認識到錯誤觀點的根源,從而鞏固情懷的真實度。
一是對錯誤的觀點進行堅定的批判。面對新時代民族工作形勢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立場出發(fā),從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的歷史經驗出發(fā),從中國的民族國情出發(fā),“正確地區(qū)分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過時的’”[1],為各族人民解疑釋惑,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方向。也正是在對錯誤觀點的批判中堅定了各族人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認同,增強了其中蘊含的情懷。
二是用正確的方法對錯誤的觀點進行批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要深刻把握“四個關系”,即“必須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指出工作中我們要著重在增進共同性上下功夫,既要實現(xiàn)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又要實現(xiàn)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既要著重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上下功夫,同時要保護好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既要著重在賦予精神引領力量上下功夫,同時也要加快民族地區(qū)的改革發(fā)展。只有掌握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內在蘊含的方法論,對錯誤思想進行堅定的批判,才能彰顯和深化其蘊含的情懷。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蘊含著深厚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擁有不負天下蒼生的情懷;擁有強烈的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情懷,充滿著責任感,擁有強烈的擔當意識。正由于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正被各族人民認同、接受和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