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張紅,陳孟溪
1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湖南長沙 410208
2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湖南長沙 410007
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升高,2020年全球新增惡性腫瘤人數(shù)約有1930萬人,預計到2040年,全球每年新發(fā)惡性腫瘤人數(shù)將達到2840萬人,比2020年增長約47%,癌癥負擔總體呈持續(xù)上升趨勢[1]。腫瘤的治療方式,目前主要有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生物制劑治療以及介入治療等,但這些治療方式作用于中晚期患者時存在生活質量差、生存率低等問題。中醫(yī)藥的作用日益凸顯,中醫(yī)藥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能起到減毒增效、提高免疫、預防復發(fā)、延緩耐藥的作用。
早在殷墟時期,中醫(yī)就有了與惡性腫瘤有關的記載。惡性腫瘤的命名有以主要臨床表現(xiàn)命名者,如石癭、腸蕈、乳癌、翻花瘡等;有以病因病機命名者,如積聚、肝積、癥瘕等。惡性腫瘤的出現(xiàn),多認為是正虛基礎上,復感外邪,飲食失調、情志不暢,素有舊疾等造成的。對惡性腫瘤病機的認識,大多認為是正氣不足,再加上氣機郁滯、血液瘀結、痰濁凝結、水濕聚集、毒熱內炙等,導致機體陰陽失衡,臟腑組織氣血經(jīng)絡等功能受到障礙,日久導致病理產(chǎn)物聚結于局部,逐漸形成的有形腫塊。如《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病》所言“諸臟受邪,初未能成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惡性腫瘤的病理屬性總屬于本虛標實,機體整體屬虛,腫瘤局部屬實。應以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為基本治療原則。
在中醫(yī)基礎理論中,氣理論是重要組成之一,對臨床實踐有較為深刻的指導意義。中醫(yī)氣理論包含氣及其運動的相關論述。氣是人體生命信息的載體,連接人體各個局部組織。氣的運動稱為氣機,由氣的運動產(chǎn)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因此氣機是氣化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而氣化是氣機的必然結果,機體通過氣化進行物質與能量的轉化,從而推進人體的生命進程。在這個過程中,陽氣是推動氣運動的動力源泉;而臟腑、經(jīng)絡、器官是氣運動的場所;津、氣、血、津液是氣運動的物質基礎。機體通過氣及其運動,維持著各個局部之間以及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統(tǒng)一性與聯(lián)系性。氣理論與惡性腫瘤的治療探討如下。
正氣是指機體抵御病邪的能力,自我修復的能力,即人體自身免疫力,體現(xiàn)了人體之氣的防御功能;邪氣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疾病的發(fā)生總責之于正氣不足,邪氣來犯。若人體氣虛,血、精、津液等物質與能量生成不足,臟腑功能低下,人體正氣不足,防御無力,外邪趁機侵襲人體,導致氣機不暢,若氣不行血,則氣血瘀滯,若氣不行津,則聚為痰濕,痰瘀交阻,日久而誘發(fā)癌病?!夺t(yī)宗必讀·積聚》言“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之”,而周仲瑛教授[2]提出“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所”,認為腫瘤轉移的發(fā)生是毒邪侵襲機體虛損之處所致??梢姛o論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還是腫瘤的轉移過程中,機體正氣都起著主導作用。正氣不足是誘發(fā)癌瘤的主因,而癌瘤又進一步耗傷正氣,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終致正氣耗竭而生命垂危。因此顧護正氣應貫穿腫瘤治療的始終,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強調“衰其大半而止”,“養(yǎng)正積自除”的治療原則。治療癌癥不應以完全消除瘤體為目的,應當適可而止,調動機體自身的正氣抵御病邪的侵襲才是治療癌癥的關鍵。從現(xiàn)代免疫機制研究來看,扶助正氣可以起到改善機體內部免疫微環(huán)境,提升機體識別與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使癌細胞不易快速增值,減少腫瘤復發(fā)轉移,使機體逐步達到穩(wěn)態(tài)的作用[3]。
由于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的生成主要依賴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因而人體氣虛主要責之于脾胃,正如《景岳全書》所言:“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皆有積聚病”,健脾養(yǎng)胃可使正氣充足,為扶正補虛之根本。補土派的李東垣認為,元氣產(chǎn)生于脾胃,若脾胃健運,化源充足,則外邪不能攻擊人體而發(fā)病。因而臨床治療腫瘤時,應注重健脾養(yǎng)胃,醒脾開胃,培土以生氣,臨床也不可濫用峻猛、攻伐、苦寒之品,以防傷人正氣[4]。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機體正氣與致病邪氣相抗爭的過程,如《醫(yī)宗必讀·積聚》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末者,病魔經(jīng)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痹谀[瘤疾病的初期正虛不顯,邪盛為主,治療當重攻輕補;中期正氣漸損,邪氣漸盛,治療當攻補同施;晚期邪盛正衰,機體不耐受攻伐,治療當以補為主,兼顧去邪;術后患者正氣尚弱,余邪未盡,治療當補虛兼顧清除余邪。劉永惠[5]教授總結腫瘤患者在不同時期顧護胃氣之法:①初期正盛邪實,病情較輕,應當去邪為主,兼顧正氣,在解毒、散結、抗癌等去邪基礎上,兼用甘草、大棗等健脾養(yǎng)氣之品,使去邪不傷正。 ②中期邪漸長而正漸消,治療當攻補并重,臨床常在去邪基礎上合用四君子湯、黃芪建中湯等補中益氣之品。 ③晚期正氣虛弱,身體不耐受攻伐,治療當扶正為主,輔以去邪,臨床在補益時常合用香砂六君子湯、厚樸八味湯加減,使補而不滯。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上……思則氣結”,百病皆由氣生,無論是內因(飲食、情志、勞逸等),外因(六淫、疫癘等)還是不內外因都能引起氣病,包括氣虛、氣的運動(氣化、氣機)失常而發(fā)病。氣機失常,包含氣的運動失衡和氣的運行受阻。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衡時,可出現(xiàn)氣逆證、氣陷證、氣脫證、氣閉證;如氣的運行受阻,則會出現(xiàn)氣滯。若氣機失常,則影響機體的氣化功能,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與能量不能正常轉化,導致氣滯而不行、津停而不運、血留而不走,日久形成痰濁、瘀血、水飲等病理產(chǎn)物;而病理產(chǎn)物的蓄積又會進一步影響機體的氣機,形成惡性循環(huán),日久結成徵瘕積聚,終致腫瘤形成。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衡,氣上升太過,下降不及可致氣逆,如肺癌患者肺失肅降、肺氣上逆致咳嗽、咳血;胃癌患者胃氣下降不及,上升太過致嘔血;食管癌患者氣下降不及,致飲食難下。氣下降太過,上升不及可致氣陷,如結腸癌患者,氣陷于下易出現(xiàn)便溏、便血等癥;顱腦腫瘤患者,氣上升不足,不能上榮耳目,致頭暈、目眩、耳鳴。氣不內守,亡失于外可致氣脫,如晚期腫瘤患者,正氣被癌毒耗竭,致氣不能內守而外脫,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肢冷脈微、二便失禁等危重癥?!鹅`蘭要覽》言“治積之法,理氣為先”,惡性腫瘤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移過程,都離不開氣機失調,因此調暢氣機在腫瘤疾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由于各個臟腑氣機有其特定的升降之性,如肝氣升發(fā)、肺氣下降、脾氣上升、胃氣下降、心氣下降、腎氣上升,因此在調暢氣機時,應順應各個臟腑的升降之性遣方用藥。由于肝主疏泄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調暢氣機;而脾胃位居中焦,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肝、脾胃與氣機調暢與否密切相關,因此調暢氣機的關鍵在于調暢肝、脾胃之氣,在腫瘤疾病治療中,常常需加入柴胡、砂仁等調理肝、脾之品。中藥也有升降浮沉之性,在調暢臟腑氣機時,可以以中藥之性調臟腑之性,共奏升清、降濁、攻邪之效,恢復機體氣的正常運行。疏肝常用柴胡、枳殼、八月札、木香等;肅肺常用前胡、杏仁、紫蘇子、桔梗、紫菀等;調理脾胃常用陳皮、黃芪、薏苡仁、白術、茯苓、砂仁等。而保證氣運動正常的前提是氣的充足,若氣虛則無力行氣,可致氣滯,從而影響氣機,因此補氣在調暢氣機方面也不可或缺。脾胃為后天之本,健運脾胃是補氣的關鍵所在,若脾胃運化失常可用砂仁、厚樸、陳皮、枳實等醒脾開胃,若脾胃虛弱,可用大棗、黨參、白術、黃芪、山藥等健脾養(yǎng)胃。
氣的運行受阻時,引起氣滯,而引起氣滯的病因很多,痰飲、食積、瘀血等皆可引起氣滯,主要病因是情志抑郁。氣滯于機體某一局部,該部位可出現(xiàn)悶、脹、痛等癥;氣滯則津、血不行,可引起血行瘀滯、水液停聚,日久形成瘀血、痰濁、水濕等病理產(chǎn)物。現(xiàn)代醫(yī)家大多認為腫瘤形成的關鍵在于痰、瘀、毒、虛。正氣虛弱,又遭致病因素侵襲,致機體氣機失調,氣不能行血、行津,致氣滯、血瘀、水停,日久形成瘀血、痰飲、水濕等病理產(chǎn)物,久留不去,終成積聚癌毒。腫瘤病人常常出現(xiàn)患病部位的悶、脹、痛等癥,即是氣滯于局部,病理產(chǎn)物蓄積所致。孫慶才[6]等將腫瘤分飛三期,將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貫穿于腫瘤病始終。初期為肝失疏泄期,常見太息、納差等癥;中期為正氣消散期,??梢娨驓馓撛斐傻臍鉁Y;晚期為正氣衰竭期,五臟衰竭,元真不通。由于氣機郁滯的主因是情志不調。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的狀態(tài)容易促發(fā)惡性腫瘤,腫瘤患者也大多存在緊張、焦慮、抑郁、不安等精神狀態(tài),而不良精神狀態(tài)又會使惡性腫瘤進一步惡化。因此調暢情志對調理氣機有重要作用。情志因素在腫瘤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預后上有重要影響,這也符合現(xiàn)代推導的“身心醫(yī)學”的主旨。在臨床上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疏導也是治療腫瘤疾病的重要方面,可幫助消除患者的緊張、憂慮、恐懼等情緒。醫(yī)生應當多用安慰性、鼓勵性、暗示性語言告知患者疾病相關信息,使患者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腫瘤疾病,心情舒暢、樹立信心、配合治療,正確面對疾病,恢復機體的精氣神,增強抗病能力[7]。另外根據(jù)中醫(yī)以情勝情的治法,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情志來疏導患者的心理。例如,“怒傷肝,悲勝怒……恐傷腎,思勝恐”。
《內經(jīng)》言:“陽化氣,陰成形”,陰陽為氣的不同功能狀態(tài),陽氣推動著世間萬物的氣化,陰氣推動著世間萬物的成形,陰陽雙方對立制約,維持著萬物的平衡協(xié)調[8]。機體的氣機、氣化活動,離不開陽氣的推動作用,人體在陽氣的推動作用下進行著生長壯老矣的生命進程,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女子每七歲為一階段,男子每八歲為一階段,見證著人體陽氣由盛到衰的過程,女子五七陽氣漸衰,男子五八陽氣漸衰。表明女子35歲、男子40歲開始出現(xiàn)陽氣由盛到衰的轉變,而腫瘤高發(fā)人群為40歲以上者,即是機體陽氣漸衰所致[9]。精、氣、血、津、液在人體陽氣的推動和溫熙下,上輸于脾、上歸于肺,外達皮毛肌腠,內而五臟六腑,起到濡養(yǎng)機體的作用。若機體受病邪侵襲,陽氣受損,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協(xié)調,溫熙、推動功能減退,氣機、氣化無力,氣、血、津液運行障礙,積聚于局部,陰凝成形為水飲、痰濁、瘀血,日久形成癌瘤,即《靈樞·百病始生》所言的:“積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在腫瘤疾病的進展過程中,陽氣逐漸衰退,終致陽氣衰竭、陰陽離絕。沈曼娜[10]等認為當機體陽氣不足時,機體無力對損傷進行修復,機體局部持續(xù)誘發(fā)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炎性細胞及其代謝產(chǎn)物構成局部炎性微環(huán)境,與“炎-癌轉換”學說不謀而合。
《諸病源候論》言“積聚起于冷結”,認為腫瘤是陽氣不足,氣的推動、溫熙功能減退,氣化不行,陰寒內盛所致,終致的陰凝成形。 臨床治療惡性腫瘤時,當遵循“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選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溫熱藥以制其陰,使陰平陽秘,防止陰氣太過而凝聚成形。高振華[11]等在晚期惡性腫瘤治療中擅長選用理中湯、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等溫陽散寒方藥,屢奏奇效,驗證了溫陽散寒法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重要性。由于脾為后天之本,又為陰中之至陰,邪氣易損傷脾陽,致脾陽不足;而腎為先天之本,腎陽稱為元陽,是一身陽氣之根,因此溫補陽氣的關鍵在于溫補脾腎陽氣。趙希忠[12]等認為正邪斗爭日久、邪盛正衰而發(fā)腫瘤,正衰為本,治療應當重視培補陽氣,蒸解寒凝,提倡直腸腫瘤治療應以培補脾腎之陽為主,助陽化氣,溫化有形之陰邪。張介賓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由于陰陽互根互用,在選用溫補陽氣方藥時,可加用少許滋陰藥物,以期許陰中求陽,少火生氣[13]。由于機體陽氣隨著腫瘤的進展而逐步減退,因此在腫瘤疾病的不同階段,培補陽氣有所側重。在腫瘤疾病初期,陽不化氣伊始,在活血化瘀、化痰利濕、解毒散結等去邪的基礎上兼顧扶陽,可在方藥中添加吳茱萸、肉桂等溫里藥;在腫瘤疾病進展期,陽虛進一步加重,陽不化氣日久,治療當遵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溫陽藥,溫陽散寒以化氣,使陽氣敷布周身,扶陽以抑陰,消除有形之邪?!皽仃柣瘹狻狈ㄔ谀[瘤治療中有重要作用,同時需依據(jù)不同的疾病階段、變證兼證、虛實主次,辨證論治。
由于各臟腑組織之間以及各臟腑組織與整體之間通過氣及其運動維持著協(xié)調平衡,因此若局部氣及其運動紊亂,必然會影響整體氣及其運動,而整體失常,又會影響整體協(xié)調平衡各個局部機能的發(fā)揮,這正是中醫(yī)整體觀念在機體內部的體現(xiàn),即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包括“形神一體觀”和”五臟一體觀”。腫瘤是一種虛實夾雜的病癥,腫瘤局部為實,機體整體為虛,腫瘤的發(fā)生是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xiàn),是機體整體失衡的結果,而腫瘤又會進一步破壞整體的平衡性。西方學者提出“種子和土壤”學說,認為腫瘤病灶是“種子”,而腫瘤微環(huán)境是“土壤”[14]。而炎性微環(huán)境、酸性微環(huán)境與缺氧微環(huán)境等與腫瘤細胞的產(chǎn)生、繁殖、轉移關系密切,這是對腫瘤與機體整體關系的形象描述[15]。
中醫(yī)的整體觀念能夠指導臨床整體地、動態(tài)地看待疾病?!拔迮K一體觀”認為在人體這個統(tǒng)一體中,臟與臟之間、臟與腑之間、腑與腑之間都存在密切聯(lián)系,因此局部某一臟腑的病變可能殃及他臟,而機體局部病變可以反映全身狀況,即所謂的“見微知著”。 遵循“五臟一體觀”的思想,當一臟病變時,可根據(jù)傳變規(guī)律,提前顧護易受傳之臟,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臟病變易影響脾臟,因此肝臟發(fā)生惡性腫瘤時,應提前調護脾臟,以防傳變。由于局部病變可反映整體的情況,因此在局部發(fā)生改變時,可提前預測整體情況,力求對惡性腫瘤疾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張蓓[16]等人發(fā)現(xiàn)鼻咽癌患者放療后,有50%幾率出現(xiàn)青紫舌,而青紫舌與腫瘤預后有很大關系:即經(jīng)放療的鼻咽癌患者,青紫舌相對于非青紫舌者,復發(fā)率明顯升高,而5年生存率明顯降低?!靶紊褚惑w觀”將機體的形體與精神思維等看作一個統(tǒng)一體,它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的健康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精神思維情志既是影響癌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又是評估療效的重要指針。在“形神一體觀”的指導下,臨床上治療腫瘤患者的時候,要“以人為本”,既要重視患者的生存質量,顧全整個機體情況,又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態(tài),即是符合現(xiàn)代推崇的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17]。
腫瘤的治療應將整體治療和局部治療有機結合起來,以局部治療為核心,以全身治療為基礎。張蓓[18]等人認為在整體抗腫瘤的基礎上,不同部位的腫瘤,中醫(yī)用藥也有所偏好,如腦部惡性腫瘤多常用蜈蚣、全蝎等蟲類藥;乳腺癌多用絲瓜絡、海桐皮等;食管癌多用守宮、生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婦科腫瘤多用皂角刺、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紅豆杉等。諶玉佳[19]等認為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xiàn),其對患者全身與局部的影響并不一致,在治療過程中,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并不同時進行,當先截斷腫瘤與機體之間的血脈聯(lián)系,然后再拔毒外出,損毀其根。胡凱文[20]等強調腫瘤治療應將整體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合、內治外治相結合、中醫(yī)西醫(yī)相結合,盡量在抗腫瘤的同時,降低治療對機體帶來的損傷,并提出了腫瘤的三階段治法:第1階段為局部治療,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采用“消”法,并與現(xiàn)代微創(chuàng)技術相結合,消除局部病灶;第2階段為全身調理,采取放化療、生物治療、內分泌治療等結合中醫(yī)“補”法,扶正祛邪,改變機體整體正邪力量的對比;第3階段為調整體質,采用中醫(yī)“和”法,調和氣血陰陽,調整體質狀態(tài)。國醫(yī)大師周岱翰[21]提出了“帶瘤生存”的思想,認為中晚期無法根治或者體虛不耐受的腫瘤患者,不可一味地追求完全、徹底地消除瘤體而出現(xiàn)過度治療的情況,應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辨證論治,在驅除癌毒的同時,盡量降低機體損傷、減輕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與癌“和平共處”,實現(xiàn)帶瘤生存。
惡性腫瘤是現(xiàn)代醫(yī)學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發(fā)病率逐年增長,患癌年齡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而腫瘤本身又十分“狡詐”,有早期不易被發(fā)覺,中晚期不易被根除,易復發(fā)、轉移等特點。目前西醫(yī)藥對中晚期惡性腫瘤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存在治療費用高、治愈率低、對身體傷害性大等問題,中藥因為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效果顯著、適用廣泛,在惡性腫瘤輔助治療中的作用日益突顯。中醫(yī)學理論基礎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具有前瞻性、普適性、高度概括性等特點,是無數(shù)先賢臨床經(jīng)驗總結的思想薈萃,有望通過挖掘中醫(yī)理論來尋求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中醫(yī)“氣”理論是中醫(yī)理論中的經(jīng)典之一,對中醫(yī)臨床實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從中醫(yī)“氣”理論出發(fā),結合臨床腫瘤診治實踐,淺略探討了中醫(yī)藥在臨床治療惡性腫瘤方面的思路,望與讀者共饗??偨Y文章所述,可發(fā)現(xiàn)扶正補虛法在中醫(yī)治療惡性腫瘤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并貫穿治療過程始末;情志因素在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以及預后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調暢情志、舒暢氣機顯得尤為重要;陽氣不足是腫瘤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隨著“生物-社會-心理醫(yī)學模式”的普及與推廣,人們不再完全注重縮小瘤體,而重視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