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痹谶@一藍圖的指引下,我國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正邁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近年來,教育學者憑借對研究問題的一腔熱忱和推動中國教育現實的責任感,勇于跳出學術寫作的舒適區(qū),進入新領域,鉆研新理論,利用新方法?;谠鷮嵉膶W養(yǎng)和嚴謹的規(guī)范意識,許多新的學術成果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改換——在老路上開新車,也沒有止步于實驗性的嘗試,而是以超越前人的敏銳性把握住了某個高等教育問題的內核和實質。當作者經過深思熟慮走出自我突破的一步,中國高等教育學的前沿便在此處延伸出了一段。
這種以學術理論問題抑或現實政策問題為導向,在跨界融通中實現學術突破,正是高等教育學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由于其較強的學科范式反而不具有這樣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近些年,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方面的高教交叉研究已經被前人踩出了后人可以依憑的深跡,思想史、政治學、財政學、人口學、地理學等與教育學交叉的新大陸還有待發(fā)現。
一杭嘴對著酒壺,將殘酒一口氣喝光,叫店小二埋了單,挺著肚子扶著樓梯下了樓。風一吹,酒勁涌上來,趕緊扶著一棵斑駁的梧桐樹嘔吐不止。店小二并不關心出門的顧客,“吱呀”一聲,將店門關上了。
基于這些出色研究的新面貌,我們對老生常談的高等教育學科性質也有了更深的認識。雖然“學科論”和“領域論”的爭議未曾平息,但是通過持續(xù)的討論,高等教育學自身的學科特點越來越明晰。不同學者對“學科”的界定不盡相同,以至于沒有得出一致的判別標準。不過大家對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目標、對象、主要方法和學術價值的認識并不存在嚴重的分歧。一方面,不斷有新方法、新視角被引入高教研究,從而另辟蹊徑地改進或充實了對老問題的認識;另一方面,一些研究雖具有交叉性,卻顯然屬于高等教育學的領域??梢哉f,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共識和基本范式正在迅速形成。
如果想要降低運輸配送成本,應當減少運輸環(huán)節(jié),對滿足直送條件的,大批量以及小頻率的,應盡量采取直送的運輸方式,降低由于二次運輸帶來的成本上升;對于批量小頻次又多的商品運輸應當通過配送中心來解決。同時,更是要避免相向運輸、迂回運輸等不合理的情形。百安居目前的配送方式很有問題,必須對原有的線路進行優(yōu)化,整合現有資源,從而最快最有效地降低配送成本。于是,百安居的供應鏈部門提出應該先將貨物集中到某區(qū)域物流中心,再分別由區(qū)域物流中心負責各區(qū)域門店的配送。
開放融通的研究手法、深入多面的問題探究,將成為高等教育學術的新增長點。與此同時,兼容貫通的研究特色對學術共同體也將帶來多方面的挑戰(zhàn)。其一是學術評價。對于這類研究,恰當的評價意見和有效的觀點交鋒有賴于共同體的品味與眼界。既要尋求對主題熟稔的同行——他了解前人關于這一問題的種種努力,又要征詢深諳研究方法的專家——他可能來自其他學科。對研究的評價不應該被“行會”內部所壟斷,既然以問題為重,就更要承擔起對真實世界反映和改造的責任,經得起較長時段的歷史回顧。其二是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基礎課加專業(yè)選修課、理論課加方法課的傳統(tǒng)邏輯暗示要傳授一套系統(tǒng)的“學科樹”,經歷過這套訓練的學生對高等教育事業(yè)的了解將達到碩士水平。但是,單純的“學科化”訓練與儲備卻不太容易實現創(chuàng)新,以至于在博士培養(yǎng)中按部就班的工作太多,火花四濺的靈感太少。這種現象已經影響到高教學術圈的氣氛。面對熱情聰慧的學生,既要避免過于饾饤瑣屑的知識學習,也要防止故步自封的學科訓練。如何增強學生對理論問題的現實感和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性?是廣大高教學人在培養(yǎng)下一代青年學者過程中必須念茲在茲的問題。
真正定義學科質量的是對那些看似一般性的問題,研究者卻能從問題的內在理路出發(fā),通過嚴謹的科學方法、敏銳的思想剖析,做出非專業(yè)人士所不能使之昭明的學術研究。這些成果的展現形式可以包括學者苦心孤詣創(chuàng)作的學術作品、學者之間基于大量默會專業(yè)知識的深入交流,以及對學術共同體的自覺呵護和對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的代代相傳。我們相信,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話語的建設不是外在的制度目標,而是內在的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