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重慶市巴南區(qū)魚洞第二小學校 重慶 400000)
“雙減”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切口,其根本意義在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教育良好生態(tài),它將推動學校立足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導向,系統地構建適應新發(fā)展階段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學校生態(tài)。學校如何以“雙減”為契機,通過一域治理來推動全局,用“減作業(yè)”和“減課外培訓”兩個小切口來撬動學校的整體變革呢?重慶市巴南區(qū)魚洞第二小學(以下簡稱魚洞二?。坝形摇苯逃枷牒蛯嵺`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重構了學校教育生態(tài),實現了由“育分”向“育人”蛻變。
“我”是指學校里的每一個生命個體,“有我”有兩層含義,即“我在場”和“我就是我”?!拔以趫觥笔侵该總€人都應參與到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來,都應成為活動的主體;“我就是我”是指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在場”和“我就是我”從個體物質形態(tài)的存在到精神層面的存在構成了完整的生命在場[1]。
“有我”教育就是根據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點),通過引導并激活受教育者內在的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利于互動參與和實踐體驗的教育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手段),使受教育者主動自主地成為認知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并培養(yǎng)其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的一種辦學思想和實踐活動(目的)。
“有我”教育的核心指向是要讓受教育者在接受學校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自覺自愿的意識、主動自主的行為和獨特創(chuàng)造的品格。自覺自愿的意識,即孩子能在第一時間內對外界事物形成感興趣、有好奇、愿探究的條件反射;主動自主的行為,即在沒有控制和強迫的干預下,能自己發(fā)出認知和探究的動作;獨特創(chuàng)新的品格即孩子敢于大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并嘗試實施相對應的行為。
概括起來講,“有我”的核心要義就是培養(yǎng)人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三性教育”。
(1)學生觀(我在場)
①每個孩子都應被尊重和關愛.孩子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就是一切從孩子出發(fā),一切為了孩子;且每個孩子無論貧窮貴賤都應得到無差別對待;衡量學校辦學、治校和管理的杠桿就是學生利益最大化。
②每個孩子都應被喚醒和激活。生命的存在不僅僅指個體物質形態(tài)的存在,更指向有自我意識的精神存在;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就是讓他們意識到“我”具有平等的獨立人格,對事物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中得以實現,“有我”教育就是要為孩子提供激發(fā)動機和潛能的可能性、感受到內心的愉悅與遵從,找到他們未來的樣子。
③每個孩子都應成為一切教育活動的主人。教育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探尋;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體驗和實踐;沒有個體主動參與的教育是空談和形而上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親歷教育教學過程。(2)價值觀(我就是我)
①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每個生命個體都具有唯一性和不重合性;從心理學角度上看,每個生命體對外界環(huán)境和客觀事物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存在思維活動、心理活動和行為上的差異。所以說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獨立性和差別性。
②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價值和稟賦。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每個生命個體被賦予的天資和稟賦都不同,都有與生俱來的智能優(yōu)勢,他們都有存在的價值。
③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應該讓每個人的價值得到彰顯,稟賦得到生長;同時還要幫助他們發(fā)現和挖掘自己的潛能和智能優(yōu)勢;完成教育就是“對完整的人的成全”的使命。
“有我”教育的產生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魚洞二小長達72年的辦學歷史中,學校緊跟國家教育發(fā)展的步伐,走過了不同時期教育發(fā)展的普遍性、大眾化發(fā)展歷程,同時也在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和風雨磨礪中,總結和提煉出了學校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征,形成自己的教育認知和辦學精神[2]。
(1)主體性教育思想
主體性教育思想認為:人的價值是教育的最高價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體性,使之成為時代需要的社會活動的主體,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必須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使教育成為主體的內在需要。
(2)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guī)定著事物運動和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進程,但不能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和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學生發(fā)展的好壞取決于個體自己,外力作用只是輔助。
辯證唯物主義還提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
l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認識世界的活動——“想”
l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做”
l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的精神狀態(tài)——“品格”
這與“有我”教育辦學思想內涵的三個層次是有邏輯對應關系的。
(3)加德納“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潛能,這種潛能在個人經驗、文化和動機的影響下,可以成為實現;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八項智能;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或數種優(yōu)勢智能,只要為他們提供了合適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有可能獲得某方面的專長,成為某方面的人才;教育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有利于發(fā)現、展現和促進各種智能的情景,激發(fā)潛在的智能,充分發(fā)展個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在7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魚洞二小明確了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并把它落地為“有我”教育的表述?!坝形摇苯逃k學思想是對魚洞二小辦學歷史的總結和提煉,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精髓。
發(fā)展歷程:
1999年:學校參與中央電教館《應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題研究,首次將建構主義的理論引入魚洞二?。徊⒚鞔_了教育“以生為主體”的思想。
2001年:第八次新課程改革,學校開始了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研究,課堂從關注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向。
2004年:加入西南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自我統整模式》課題研究,提出喚醒激活教師內在動力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2005年:學校開啟主體性教育辦學特色的課題研究,探討如何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地為辦學實踐。
2006年:學校提出“以人為本 主體教育 優(yōu)質服務”的辦學理念。
2009年:主體性課堂、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在學校深入展開。
2011年:“做自己 更精彩”的文化主題確立。
2014年:“有我”教育辦學思想確立,將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具體化。
所以,魚洞二小“有我”教育來自“二小大舞臺 有我更精彩”“我參與 我快樂 我運動 我健康”“我來辦講座”“我的六一我做主”“我來二小露一手”等傳統活動以及當下的課程實踐,它是對魚洞二小辦學歷史的總結和提煉,是學校文化的內核和精髓。
“有我”課堂是基于“有我”教育思想,以促進學生主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根本目的,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通過自由表達、觀點碰撞、對話探究等方式建構知識并應用知識的一種課堂教學形態(tài)。它的基本模型是問題·觀點式教學,該模型通過提出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轉換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我的課堂我做主”。
它由“我與自己”“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大主題構成的品牌課程群,通過三大品牌課程“有我”德育品牌課程、探秘自然品牌課程、走讀研學品牌課程,滿足學生高階能力、生命價值、潛能激發(fā)的需求,幫助學生完成學習能力的升級、知識運用的轉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
“有我”德育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要素,以筑夢“有我”、踐行“有我”、傳承“有我”、環(huán)保“有我”和向陽“有我”為載體,通過生活體驗、實踐感知的方式,融入學校德育常規(guī)活動之中,從而實現“有我的認識在場”“有我的情感在場”“有我的行動在場”三個層面的“讓生命在場”的“有我”辦學思想。
以“讓每個人因有我而幸?!睘閳F隊理念;以“將責任進行到底”為行為準則;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為標準;以思想喚醒、技術引領為兩翼;以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維、改變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為路徑;構建學校教師自主發(fā)展的“自我統整”模式,讓老師從“要我發(fā)展”轉向“我要發(fā)展”。
“有我”校園文化建設以學校形象識別系統SCIS的打造為路徑,以和諧為價值取向,通過構建理念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環(huán)境識別系統,打造美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師生與之匹配的精神與行為,讓書聲瑯瑯、歌聲朗朗、笑聲朗朗的生動氣息與老師們對教育理想心平氣和的堅守相得益彰,形成學校的文化氣場[3]。
葉瀾教授曾這樣定義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苯逃谋举|意義就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因此,要讓教育回歸到“人”的原點。教師和學生無疑是校園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生命群體?!坝形摇苯逃裱说闹黧w性原則,堅持認為教育必須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fā),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坝形摇苯逃P于“我在場”和“我就是我”兩層涵義的定義和解讀,就是以人為中心,通過場的疊加、群的協同,把學校建造成一座“有我”的生命體。
好的教育是生命的彼此成就。“有我”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關系。“有我”教育實現的五大路徑,建立起了師生之間的共同目標、歸屬感與認同感,以及生命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得益彰和和諧共融,使學校成為兒童共同學習的場所,成為教師相互協同的場所,真正實現了一個用生命聆聽生命,用生命理解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開啟生命的“關系場”。
生態(tài)是在宇宙規(guī)律之下,千千萬萬物種的“自然生長”以及“動態(tài)平衡”;生態(tài)體現為萬物之間的共生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依存,你的存在支撐了我的存在,同時也構成制約我的力量?!坝形摇苯逃非髮W校生態(tài)的平衡,就是追求這些生態(tài)因子之間的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tài)。然而,生態(tài)平衡是動態(tài)的,維護學校的教育生態(tài)平衡,需要在其原初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發(fā)揮更高效的功能、取得更好的生態(tài)效益,使得各個生態(tài)因子獲得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能夠相互促進,使其形成一條完整的教育生態(tài)鏈,從而推動生態(tài)系統的整體共生發(fā)展和進化[4]。
總之,“有我”教育是從魚洞二小辦學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構建起的學校發(fā)展的新生態(tài);它回答了在“雙減”背景下,“辦什么樣的學?!焙汀霸趺崔k學校”的問題;它為基礎教育學校特色發(fā)展和品質提升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