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筆者認為,中學語文課應分為教學、導學、扶學和自學四類。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保證精品課文教學的節(jié)數、實效、質量,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施好導學、扶學和自學,才有可能高質量地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為學生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發(fā)展奠定好基礎。
所謂精品課文,在筆者看來就是指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兼美、具有典型教學價值的經典課文。那么,精品課文如何展開教學呢?筆者提出的生活化語文課堂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課文是什么樣的和怎么寫出來的,學生就該怎么學;而學生該怎么學,教師就該怎么教;語文教學就是要教學生學通悟透,真正學會和會學,最終會閱讀、會品析和會表達。每逢教學課文,筆者都積極實踐、落實好這一理念,教學生深入課文語言文字的“骨縫”中去細品語文的“真味”。下面,筆者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來談談精品課文的教學。
教學前,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是唐代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唐肅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的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敘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fā)了詩人內心的感慨,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這首詩共分為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詩人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節(jié)寫詩人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節(jié)寫詩人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節(jié)寫詩人期盼能得到萬千廣廈庇佑天下寒士。從結構布局來看,前三節(jié)層層敘述描寫、鋪陳蓄勢,為最后一節(jié)一吐胸臆、升華情感、表明心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更加具體深入地感知這首詩,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逐段逐句逐字地來品析這首詩——這也是教師教學這首詩必須要做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詩的第一節(jié),一共五句。開始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突兀迅疾,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迅猛的秋風突至、咆哮怒號的景象?!帮L怒號”這三個字,音響宏大,誦讀起來真有如“秋風”就在耳畔咆哮一般。一個“怒”字,又將“秋風”擬人化,有著濃烈的情感色彩。誦讀這兩句時,教師不妨這樣點撥學生:試想,詩人好不容易蓋起了這座茅草房,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好像故意跟詩人過不去似的,怒吼而來,狂暴地卷去他屋頂的層層茅草。此時此景此刻,詩人的心情會怎樣?那迅猛的狂風,那凄厲的怒號都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從整首詩的結構布局來看,這兩句詩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再從讀者的維度來看,這兩句詩還會有怎樣的作用?學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師著重講解“三”在古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再往下看,“茅飛渡江灑江郊”,寫被秋風“卷”起的茅草根本就沒有機會落在屋旁,而是隨風“飛”過江去,然后紛亂地“灑”在了遠處的“江郊”。師生共品“飛”字的用法。這個“飛”字緊承上句中的“卷”字,凸顯了秋風之迅猛之狂暴。那“高者”掛在高高的樹梢上,無法弄下來;那“下者”隨流飄轉沉于塘坳,更是很難收回——流露出詩人的萬般無奈。所以,這個“飛”字絕非僅僅用得生動恰切,更是傳達出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焦灼。接下來,“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又是一個接著一個,動作迅疾,劇烈地撕扯著作者和讀者的心。更高明的是,詩人并沒有直白地喊叫出自己的焦灼、無奈、痛苦和怨憤,而是將這些情感都巧妙地融入對秋風的描寫之中。再有,這五句詩依次押“號”“茅”“郊”“梢”“坳”等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因而誦讀起來如同身臨其境,一陣陣凄冷狂暴的“秋風”就在耳邊咆哮著。這時,學生也仿佛看見了一個枯瘦的老人,穿著單薄破舊的衣衫,拄著破竹竿,立在屋外狂風凄雨中,正眼巴巴地望著那“秋風”狂暴地撕扯著他房頂的茅草。這樣的描述自然會激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強烈的同情心,也為后文制造了懸疑和鋪墊。課堂上,對開篇這五句詩,學生決不能漫不經心地一讀而過,而是要在教師的導引、點撥之下深入情境,擊透文字底里,深度品味蘊于其中的詩味,透悟詩人這樣運筆的緣由。
詩的第二節(jié),也是五句。這節(jié)是對前一節(jié)的補述。前一節(jié)寫道:“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边@些茅草肯定是無法收回了。但是,那些撒落在平地上的茅草總還是可以收回的,然而卻都被“南村群童”抱跑了。這句詩里,最關鍵的三個字是“老無力”。假如不是詩人已然“老無力”,也就不會受這樣的欺侮了?!叭棠軐γ鏋楸I賊”,即“竟然如此狠心在‘我’眼前做起了‘盜賊’”之意。不過,這里還需明確一點,這“忍能對面為盜賊”一句只不過是為了表現詩人的“老無力”而已。實際上,詩人不可能視“群童”為“盜賊”,于是就只好無助地站在那里,“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了。詩人為什么會“嘆息”呢?筆者認為,至少該有這幾種意味:一者,嘆息自己竟遭遇了這樣的不幸;二者,嘆息人們的生活都太貧困了;三者,嘆息因貧困而世風變得不淳了;四者,在自我嘆息中聯(lián)想到了有類似處境的無數窮苦人。這些意味,詩人沒有直接寫出來,但教師一定要導引、點撥學生用心地從詩人那“嘆息”聲中品味出來。
詩的第三節(jié),共八句。這一節(jié)寫詩人屋破又遭連夜雨的凄苦愁痛的慘況?!岸眄曪L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濃墨重彩地渲染出凄慘愁苦的氛圍,烘托了當時詩人凄慘悲苦的心境,也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心靈,教師一定要點撥學生深入其境和詩人的內心去感受這兩句詩的作用。“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這兩句,沒有深切體驗過貧苦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寫出來的。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晚上睡姿不好,把被里子又蹬破了。這不僅是在寫布被的舊且破,也是在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這種鋪墊蓄勢,教師也一定要引導學生用心品味、積極思考,從而真正心領神會、讀通悟透。八月的成都,天氣并不算冷,但是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詩人才會感到特別冷;又由于“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詩人才會更加心冷。此景此境之中,憶起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不堪的經歷,想到戰(zhàn)亂頻仍、山河殘破的國家,詩人又怎能入睡?“何由徹”這三個字充分表現了詩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這里的“何由”即“由何”,可理解為“怎能、如何”,更強烈地表達了詩人迫切的心情。到此,詩人也就很自然地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lián)想到了其他窮苦人類似的處境。由此,將詩歌自然地過渡到最后一節(jié)。
詩的第四節(jié),即最后一節(jié),共五句?!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三句,前后兩句都用七字句,中間卻用九字句。這三句詩蟬聯(lián)而下,吼出了詩人的崇高的情懷,創(chuàng)出了一種宏闊而崇高的氣勢和詩境。這 當 中,“廣 廈”“千 萬 間”“大 庇”“天 下”“歡 顏”“安如山”等詞語,意境宏闊、情感美好,且聲音洪亮、節(jié)奏強烈、鏗鏘有力,強有力地迸發(fā)出詩人的激情和希望。特別是“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一句,本可以不寫出來的,但為了更強有力地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詩人又多寫了這七個字。對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高度重視,積極思考和探究,用心品味詩人多寫這七個字的真正用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兩句,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特別需強調的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一句,教師更是要一板一眼、一頓一挫地誦讀,而且“足”字還要讀重音并適當拖長,以更充分地表達出詩人崇高的思想情感。
綜上,我們深入這首詩字句(包括音韻)的“骨縫”,深入地品析了這首詩到底是“什么樣的”和“怎樣寫的”。不過,這里還是想再多說幾句:筆者寫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說明教師一定要依據“學生該怎樣去學”來進行教學,一定要啟發(fā)、點撥和導引學生如此多維“生活”融通地對課文進行品析和探究。為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精品課文的單篇教學,切實教導學生品通悟透課文究竟是“什么樣的”和“怎么寫出來的”等問題,以及作者“這樣寫的緣由”——這才是精品課文單篇教學所必須要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