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琴思 孫玉琪 劉玉霞 張香寧
(濰坊醫(yī)學院,山東濰坊 261053)
伴隨健康中國行動的推進與落實,人們對自身健康狀況與健康信息愈發(fā)關注,老年人隨著機能退化和疾病多發(fā),展對健康信息需求愈發(fā)強烈。健康信息是與人們身心健康、疾病、營養(yǎng)、養(yǎng)生等相關的信息,健康信息搜尋行為(Health Information Seek Behavior,HISB)是指人獲取有關健康、健康促進方式、健康風險和疾病信息的方式、渠道。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呈現(xiàn)途徑的多樣化,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實用性與獲取健康信息的途徑息息相關[1]。因此,了解老年人健康信息獲取途徑及影響因素,對促進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隨機選擇23位居住在濰坊市市轄區(qū)(奎文區(qū)、濰城區(qū)、寒亭區(qū)、坊子區(qū))、年齡為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本研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收集資料,同時為達成我們構建合理理論框架的目的,采用目前在信息系統(tǒng)領域得到廣泛認可和使用且以構建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扎根理論來分析資料。扎根理論的關鍵在于對資料逐級編碼,本研究采用常規(guī)三級編碼的形式,即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編碼。通過扎根理論分析,本研究可以通過對獲得的一手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構建理論,討論老年人健康信息獲取途徑及影響因素,深入了解行為特征。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年齡在60~90周歲,其中年齡處在60~69周歲的有14位,70~79周歲的有6位,80~90周歲的有3位。女性數(shù)量過半(14位,60.8%),較符合老年男女比例。受教育情況存在差距,以初中、小學水平居多,文盲及高等文化水平者較少,多數(shù)受訪者都有老年病的困擾,有四成左右(43.5%)的老年人表示能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
筆者將錄音資料整理成文本,共整理出23份有效訪談錄音,訪談文本共計4萬余字,隨后通過NVivo12將文本資料進行編碼,兩位研究者共同編碼,編碼過程中合理討論以保證編碼的一致性。
2.1.1 開放編碼
在編碼過程中,編碼者圍繞研究主題與目的,以開放、客觀的態(tài)度,對收集來的原始資料進行閱讀,從中形成初始概念并提煉出類屬。本階段共形成自65個初始概念,最后歸類為15個類屬,歸納得來的類屬均為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部分編碼展示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開放式編碼結果
2.1.2 主軸編碼
將開放編碼得到的概念進一步分析,挖掘概念類屬之間更深層次的關系,歸納總結形成主類屬。在本研究中,將開放編碼得到的15個類屬(次類屬)歸納為4個新的類屬(主類屬):信息因素、條件因素、情境因素和個人因素。
主類屬與次類屬之間的從屬關系為:信息因素(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服務)、條件因素(軟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無形資源、有形資源)、情境因素(動機、信息需求、背景狀況)、個人因素(健康意識、認知能力、個人特征、健康狀況、人口統(tǒng)計特征)。
2.1.3 選擇編碼
提煉核心類屬。該階段主要是對主類屬進行分析,進一步挖掘核心類屬,進而分析核心類屬和主類屬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最能反映原始數(shù)據(jù)的理論框架。本研究將4個主類屬凝練為一個核心類屬—“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影響因素”。
扎根理論中理論飽和即可停止采樣。在分析至第19份訪談材料時,未能提煉出新的概念范疇,當前各范疇間關系基本明晰,理論模型初步建立。隨后,以相同的訪談技巧與模式繼續(xù)訪談4位老年人來檢驗理論飽和度,發(fā)現(xiàn)并未形成新的概念范疇,新得到的結果符合由原編碼所建立的理論模型,因此,認為理論模型已飽和。
2.3.1 老年人健康信息需求
養(yǎng)生保健信息(飲食、運動、保健和睡眠等)、疾病防治信息(預防、治療和藥物使用)、醫(yī)療相關信息是老年人關注的主要健康信息,人們通常有一種或多種健康信息需求。同時,存在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不具有具體明確的健康信息需求。
2.3.2 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特征
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的行為特征有主動關注、被動關注、不關注和信息回避這4種類型。受訪者中,主動關注健康信息的共有10位,占總受訪者的43.5%,被動關注者有8人,不關注者有4人,有1人表示對健康信息回避。
2.3.3 老年人健康信息獲取途徑
當前,老年人健康信息獲取的主要來源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傳統(tǒng)媒介、人際交往、醫(yī)療機構及醫(yī)生、社區(qū)機構、藥店、自身經(jīng)歷/經(jīng)驗。受訪者信息獲取的途徑往往不止一種,最為老年人信任的途徑是醫(yī)療機構及醫(yī)生、央視節(jié)目、藥店和書籍[2]。
經(jīng)過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影響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因素包括四大類:信息因素、條件因素、情境因素和個人因素。
首要影響因素是信息因素,信息因素是指信息本身特征,信息源及信息服務;條件因素包括老年人擁有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以及所處的軟環(huán)境與硬環(huán)境;情境因素分為事件的背景狀況、老年人的信息需求及信息選擇的動機;個人因素包括老年人的健康意識、認知能力、個人特征、健康狀況以及人口統(tǒng)計特征。
盡管4類影響因素均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存在影響,但其影響方式及程度不盡相同,甚至存在互相作用,4類因素共同影響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
3.2.1 信息因素
信息因素是首要影響因素,是指信息本身產(chǎn)生的影響,包括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服務3方面。
信息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獲取的難易程度、信息質量、信息實用性。由于老年人對新興科技方面掌握不熟練,學習能力及精力較弱,因而更加重視信息的易獲性。其次,信息質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受訪者普遍對專業(yè)機構及央視節(jié)目最為信任,但目前健康信息魚龍混雜,難以分辨,對信息獲取過程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同時,信息是否實用也是老年人關注的重點之一,信息是否對老年人具有針對性,特異度是否滿足自身要求都是重點。
信息源:老年人擁有多種健康信息獲取途徑,一般均具有多個信息來源,綜合各渠道信息以達到自身目的。
信息服務:信息服務的費用、效果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信息獲取是否收費,是否能夠帶來實質變化,同樣會對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3.2.2 條件因素
條件因素是指老年人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外部條件,可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形成差異,主要包括軟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
軟環(huán)境:老年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政策制度、文化宣傳背景均屬于影響因素。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老年人溫飽問題得已解決,才有精力去關注健康信息。國家進行文化宣傳、健康宣傳也可起影響作用。
硬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是指居住環(huán)境、配套設施、地理位置。接近廣場、公園的地理位置老年人更愿意活動鍛煉,與外界信息交換更豐富,居住地配套設施建設也可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產(chǎn)生影響。
無形資源:無形資源是指老年人擁有的人脈、時間、個人經(jīng)歷、經(jīng)驗、記憶。人脈較廣的老年人具有更多的途徑選擇,獲得的健康信息可靠性相對越高。有無充足閑暇時間,也可起到影響作用。
有形資源:有形資源是指老年人擁有的資金、配置和學習資源,收入高的人群擁有更豐富的信息途徑和信息服務。擁有現(xiàn)成的學習資源,能夠影響老年人獲取健康信息的熱情。
3.2.3 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也可能影響到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它是指老年人在獲取健康信息時的背景或動機,包括動機、信息需求、背景狀況。
動機:對搜尋行為起主導作用的是獲取信息的動機。動機包括為了自身健康,或是利益誘導,部分老年人會為了利益需求而去獲得健康信息,同時也有出于對家人健康的關心從而關注健康信息。
信息需求:對于不同的信息需求,所做的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決策也不同,老年人通常會通過醫(yī)療機構和醫(yī)生途徑獲得疾病防治和醫(yī)療相關信息。有養(yǎng)生保健和健康飲食信息需求的老年人,往往選擇電視、手機作為信息來源。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去藥店獲得藥物使用信息的同時,也會間接得到疾病相關信息。
背景狀況:問題的緊急、嚴重情況與老年人獲取信息的途徑息息相關。
3.2.4 個人因素
影響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個人因素包括健康意識、認知能力、個人特征、健康狀況、人口統(tǒng)計特征。
健康意識:擁有較強健康意識的人往往更愿意關注各類相關健康信息,他們獲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多,并且愿意做出改善。
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較強的人具有較高的分辨能力,往往有自己信任的途徑獲取健康信息。
個人特征:不同性格興趣的受訪者對于信息需求類型健康信息獲取途徑有所不同。性格外向的人樂于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心態(tài)較好的老年人更積極地關注健康信息;不同就醫(yī)習慣的老年人獲取健康信息的途徑也不同。
健康狀況:受訪者的健康狀況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身體狀況不佳的老年人更加關注健康信息,部分受訪者由于視力和聽力的衰退,獲取健康信息的途徑受到限制。
人口統(tǒng)計特征: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職業(yè)、受教育水平等不同程度的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受訪者偏向關注養(yǎng)生和飲食信息,男性偏向于了解運動信息。
本文應用扎根理論的方法,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獲得原始資料探究了老年人健康信息需求、行為特征及獲取途徑,構建了影響因素模型,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全過程有了較準確的認知。
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所關注的健康信息包括養(yǎng)生保健類信息、疾病防治類信息、醫(yī)療相關信息,且通常具有一種或多種健康信息需求。老年人對健康信息存在主動、被動和不關注以及信息回避的行為特征。獨特的健康信息需求以及行為特征都會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過程產(chǎn)生影響[3]。老年人健康信息的主要來源是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電視節(jié)目、人際交往、醫(yī)療機構及醫(yī)生、社區(qū)機構、藥店、報紙書籍、自身經(jīng)歷,老年人對醫(yī)療機構及醫(yī)生、央視節(jié)目的信任度最高。影響老年人健康信息獲取的因素包括信息因素、條件因素、情境因素和個人因素,且老年人通常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做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決策。
為提高老年人獲得的健康信息質量,改善老年人身體狀況,本文建議:(1)老年人應增強自身健康意識,主動獲取健康知識;提高自身信息獲取和甄別能力,可在親友的幫助下對健康信息進行篩選。(2)信息提供方篩選整合針對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設計專門服務老年人的線上社區(qū)(App),降低檢索難度,在保證信息質量的情況下在可控范圍內(nèi)降低收費,吸引老年群體,提供有效、可靠信息源。(3)社區(qū)、醫(yī)療機構可多開設講座,營造文化氛圍,為老年人提供可靠易獲得的信息。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我們樣本的數(shù)量有限,由于人力和物力的局限性,我們僅在濰坊當?shù)剡M行訪談,后續(xù)可以繼續(xù)豐富樣本數(shù)據(jù);其次,訪談者訪談經(jīng)驗缺乏,訪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抱有主觀態(tài)度,對訪談結果造成影響。同時,部分老年人由于性格和經(jīng)歷,訪談過程中可能有所保留;最后,在編碼過程中,由于不同研究者自身經(jīng)驗水平存在差異以及部分回答不夠清晰,得到的結論可能也存在偏差。我們后續(xù)研究可以繼續(xù)擴大樣本收集,更加細化影響因素,實現(xiàn)對老年人健康搜尋行為過程的全管理,以期對健康中國行動的推進和老年人健康狀況及素養(yǎng)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