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青
《單片機應用技術》是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yè)的核心課。學習該門課需要有《計算機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電子技術基礎》等多門課程的基礎,屬于一門實踐性、應用性都很強的專業(yè)技能課程,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于該課程的學習目標主要是掌握單片機基礎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電路搭建、原理圖繪制、模擬仿真、應用系統(tǒng)的綜合設計能力等實操能力。掌握了以上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專業(yè)課或參加各類技能競賽都提供了豐富的能力支撐,也對學生未來就業(yè)或升學都有很大幫助。經過對本專業(yè)在校學生發(fā)放200份問卷調查統(tǒng)計顯示,學生普遍認為該門課知識點的邏輯性較強,應用廣泛,學習該門課程困難度較大,成就感較低,考核較單一(除了平時成績就是實訓成績)。本文以中?!秵纹瑱C應用技術》課程基于泛雅信息化平臺的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為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資源的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等多方面進行以下嘗試并做出梳理總結。
(一)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采用任務驅動法,對課程教學進行重新設計。任務驅動法要求所設計的教學任務不僅明確知識、技能、素養(yǎng)三大目標,還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配套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帶著真實的任務和角色在探索中自主學習。在此過程,學生會收獲很強的成就感,這也更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逐漸形成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二)任務驅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例如:在設計綜合報警器的任務中,可以讓學生擔任某生產車間的負責人,有貴重的產品連續(xù)被盜),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和角色進入情境,使學習更加有趣、直觀和形象。
2.確定問題(任務)。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任務(例如:同樣是上面提到的生產車間被盜的案例,需要增加監(jiān)控和報警的功能)。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過程中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應用原有知識和經驗,談論分析并解決問題。
3.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教師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線索(例如需要查找哪方面資料,從哪里可以收集資料等)。此過程突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引導學生組隊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綜合總結,形成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達到協(xié)作學習的效果。
4.效果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包括至少兩方面:除了對學生解決當前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更多的應該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三)項目(任務)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項目(任務)思想政治化不僅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社會問題的參與感。例如:在紅外電子體溫計的設計項目中,融入“疫情期間測量體溫是保護自己也是助力全國抗疫,抗疫從我做起”等思想政治情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一)采用“翻轉課堂”,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般學習過程包括:“信息傳遞”(通過課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和“吸收內化”(通過課后學生自己消化吸收,此過程對于中專學生困難度較高,容易放棄)?!胺D課堂”對此過程進行了重構。目前有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在建立了信息化的網絡教學資源前提下,引導學生在課前自學(觀看教學微視頻、教學PPT、自我檢測闖關答題等),把基本的知識點放在課前,不占用課堂時間。而課堂(課中)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課前學習結果分析評價、答疑解惑、小組合作探究的展示等),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形成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學生組隊講究“資源互補”,突顯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對于中專學生組隊,經常出現(xiàn)玩得好的學生自動一隊,隊與隊之間水平相差較大,團隊內部也存在分工不明確,只要隊長一人完成就大功告成了的現(xiàn)象。所以,學生組隊不能隨意,需講究“資源互補”,取長補短,充分鍛煉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增強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感,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形成團隊合力。對于《單片機應用技術》實踐課,給每個隊配備了一臺電腦,可以利用Proteus軟件設計并繪制電路原理圖,還可以利用此軟件仿真的優(yōu)勢觀察設計效果,程序設計則通過Keil軟件編程調試,如學生自己有電腦的也可以不受實訓場地的限制。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軟件的安裝、使用、電路的設計、程序的編寫、小組成果視頻錄制等,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課程評價的方式有很多??梢允嵌康模部梢允嵌ㄐ缘???荚囍皇瞧渲泻苄∫徊糠?,目前已經不能靠考試成績單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了。除考試成績,還有很多可以參與課程評價的,例如: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等。
(一)在思想上。要突出評價的發(fā)展性和激勵性,重視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創(chuàng)造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良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在評價的主體上。創(chuàng)建學生、家長、社會、企業(yè)、學校、教師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改變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充分發(fā)揮多方資源優(yōu)勢,真正實現(xiàn)“三全育人”。
(三)在評價的方法上。一是由終結性評價轉變?yōu)樾纬尚栽u價,嘗試分多次評價(隨時性評價)等方式,突出過程性;二是由定量評價轉變?yōu)槎?、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避免過度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突出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動機、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三是由相對評價轉變?yōu)閭€人內差異評價。相對評價就像學校每次考試公布的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最高分、平均分等,也是家長口中經常說的“你看別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樣”,通過比較,確定學生成績的等級。個人內差異評價既屬于橫向評價,也屬于縱向評價。橫向評價是對學生同一課程內的不同方面或不同課程的成績與能力差異的比較(評價),而縱向評價是對學生同一課程不同階段或表現(xiàn)的不同方面的比較(評價)。個人內差異評價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準確的、動態(tài)的數(shù)據,也使學生更清晰精準地掌握自己的在每個階段每個方面的實際情況,方便其及時調整改變學習方法和方式;四是由絕對性評價轉變?yōu)椴町愋栽u價。絕對評價只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目標或任務的單一評價。此評價太過“簡單粗暴”,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在課前做學生學情分析和確定學習目標的時候就應該綜合考慮不同學生的水平差異,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例如:將全體學生的水平分為三個層次,針對水平一的學生群體確定的學習目標為基礎性的知識目標,針對水平二的學生群體確定的目標為有發(fā)展空間的能力性的目標,針對水平三的學生群體確定的目標為由挑戰(zhàn)性的一定難度的綜合水平的目標,使得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的發(fā)展。
《單片機應用技術》這門課將原有的“五指標”考核(考勤、課堂表現(xiàn)、實訓表現(xiàn)、作業(yè)、考試)改為“七指標”考核(微視頻學習、考試、章節(jié)測試、作業(yè)、課堂互動、討論、簽到),從半過程性評價轉變?yōu)槿^程性綜合評價。學生的綜合成績平均分達82.2分,及格率達93.3%,優(yōu)良率達60%,較改革前提高了約20%,學生學習成效顯著。
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PPT、教案,就只剩一些習題集了。嘗試了結合教師、學生的不同經歷、不同學習方式整理新增了多樣化的適用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
線上教學資源除了滿足常用的七類:微視頻、錄課、PPT、文檔、圖片、電子書、問卷之外,還創(chuàng)新了學生助教團隊資源+學生微課資源+小組成果資源。從真實兩個學習班中挑選了4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助教,主要負責線上小組任務設計的引領、學習困難小組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參與線上微課的錄制,突出學生視角和思維方式,更易產生共鳴。課后所有小組完成的任務成果也拍成視頻統(tǒng)一上傳到學習通-資源庫-小組成果展示文件夾,形成特有的小組成果資源,方便小組互評和交叉學習。截至目前共開發(fā)學生微課資源16個,小組成果資源共120個,效果顯著。
以學生為中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求為目標,進行了理論和實訓課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評價改革、教學資源改革創(chuàng)新等,通過兩年多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學生能力明顯提升,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度也同步提升。在后續(xù)的課程改革研究中,還將繼續(xù)深入開展多方面的探索,例如教學資源方面加入VR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更真實的職業(yè)場景等,打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