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賀璇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黨史,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史、奮斗史、創(chuàng)業(yè)史,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召開、黨章內容不斷完善的過程,黨組織建設、發(fā)展情況,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發(fā)展的歷程等。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fā)展史,是為人民奮斗、為人民奉獻的歷史[1]。黨史為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重要且豐富的寶貴教學資源,能培育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自覺,能涵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并推動大學生理性踐行愛國主義。“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課程要做好頂層設計,以歷史視野、國際視野規(guī)劃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盵2]因此,要加大黨史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比例,通過推動大學生積極參加黨史巡回宣講、黨史知識競賽、黨史講課比賽等各種黨史學習活動,充分發(fā)揮黨史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
黨史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史料,利用黨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助于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有利于發(fā)揮愛國先輩榜樣示范作用以及推動大學生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很多,包括自然地理、社會人文和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宣部就《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答記者問中指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歷史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本路線教育和建設成就教育、國情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國防與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平統(tǒng)一祖國教育等八個方面[3]?!毒V要》規(guī)定,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必須涉及這八個方面。黨史作為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組織建設、生態(tài)等多方面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無疑起到了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作用。黨史的形成階段主要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及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史具體包含國情、黨情、社情、民情的重要內容,包含國家領導人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榮辱觀、基本路線、成就教育等。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利于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史料,為大學生提供革命先輩愛國榜樣示范案例,充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要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上下功夫。關于愛國主義情懷,學者劉建軍指出:“這是一種復合性主體狀態(tài),包括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內容?!盵4]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指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認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大學生的愛國意志來推動學生踐行理性愛國主義,達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在前期教育的基礎上,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愛國主義情懷。利用黨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眾多內涵豐富的黨史資料,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可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資源,深化大學生對黨史基本知識的了解,便可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對骨肉同胞、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制度、祖國統(tǒng)一、中國共產黨領導、黨的方針、政策的擁護和支持;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實踐證明,黨史教育可以進一步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先輩榜樣是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各個歷史時期涌現(xiàn)出最具代表性的愛國英雄,他們明白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對國家獨立、富強有著深刻的認知,他們擁有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堅定的愛國意志,在國家危難存亡之際,為了保護國家的利益做出舍棄個人利益甚至犧牲生命的行為,以此踐行愛國之志。愛國先輩的英雄事跡和愛國精神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榜樣力量,是永不過時的寶貴資源和精神財富。在加強黨史學習教育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盵5]因此,利用黨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愛國先輩榜樣翔實的資料,充分發(fā)揮愛國先輩榜樣示范的作用,有利于推動大學生了解黨史知識,了解革命先輩忠誠愛國、偉大無私的愛國事跡,厚植大學生知情意行合一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踐行為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力量的愛國之志。
“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fā)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盵6]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xiàn)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撐,它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不斷豐富,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社會力量的凝聚和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都離不開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大責任和使命,擁有和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其在為國家偉大建設事業(yè)奮斗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黨史中那些愛國主義楷模的精神與事跡,是生動典型的教育資源。比如:抗戰(zhàn)時期,楊靖宇堅決斗爭、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趙一曼堅貞不屈等革命先輩的艱苦斗爭精神;新中國建設時期,錢學森不畏艱苦,不懼迫害,毅然回國投入國防和航天事業(yè),為國家做貢獻;如今有抗疫逆行者鐘南山院士為我國抗疫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院士投身田間地頭研究高產稻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等等。此類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能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推動大學生踐行愛國之志、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利用豐富的黨史資源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既能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源的重要價值,又能展現(xiàn)其多樣的精神力量,在幫助大學生了解更多黨史知識的基礎上培育其愛國主義精神。但在當前階段,高校落實黨史教育還存在很多困難,具體分析如下。
大學生對黨史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是普遍現(xiàn)象,尤其是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歷史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對于黨史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耳熟能詳的典型愛國先輩榜樣事跡。黨史知識涵蓋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歷史事件時間交叉、線索繁多,不僅需要學生對其進行認真系統(tǒng)地學習,還需要擁有深厚黨史專業(yè)理論功底的教師進行教學,學生才能掌握。一方面,大學思政課是公共必修課,其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全體大學生,而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前,已或多或少地接觸過課程相關知識,再加上高校多以大班教學的形式講授思政課,且多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導致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高,對其中涉及的黨史知識也難以開展系統(tǒng)學習。在思政課中,普遍存在逃課、替課、形式化上課等問題,嚴重影響課程教學效果,大學生就不可能系統(tǒng)掌握黨史理論知識,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接受黨史精神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在黨史教學方面的教師分配不合理,教師教授專業(yè)不對口,有些教師的黨史知識基本功底不深厚、知識儲備有限,影響學生對黨史的學習效果,造成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此外,還有些高校缺乏對黨史教育基地、紅色革命影視、社團校園紅色革命紀念活動等的運用,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難以調動學生學習黨史知識的積極性。這些都是造成大學生黨史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的原因。
黨史巡回宣講分校內和校外宣講,校內宣講主要是在系內或院內、校內進行。校外可以是兄弟院校,可以是中小學或其他企事業(yè)單位。開展黨史巡回宣講首先要對報名學生進行選拔,然后組建宣講團,選擇宣講內容,查找準備資料,熟練宣講內容,對宣講的流程進行系統(tǒng)地規(guī)劃設計。而黨史宣講團成立的目的主要是進行黨史教育和學習交流,提高參與人員的黨史認知、厚植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促進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并通過學生巡回宣講黨史,提高其他同學學習黨史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學習黨史,發(fā)揮黨史教育的時代價值。一方面,因為黨史宣講團的人員要求比較高,要經過前期的選拔,很多學生害怕自己不能勝任,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報名。另一方面,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或歷史專業(yè)的學生,沒有基本的黨史知識基礎,對報名參與黨史巡回宣講不感興趣。此外,各高校黨史宣講活動的開辦能力存在差異,個別高校的教師水平有限,黨史巡回宣講活動開展不順利,學生也缺乏報名的勇氣。綜上,部分學生參與黨史巡回宣講態(tài)度不積極,無法充分發(fā)揮宣講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高校舉辦黨史知識競賽,可以比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為具有充分黨史知識儲備的大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也在此過程中豐富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進一步展現(xiàn)其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黨史知識競賽是檢驗大學生黨史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黨史知識競賽了解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識需要查漏補缺,在之后的學習中以便有針對性地學習;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在參與黨史知識競賽的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提高愛國認知。但是,面對學院或學校舉辦的黨史知識競賽,很多學生不積極報名參加。一是因為黨史知識競賽涉及內容多、知識點繁雜、歷史事件時間節(jié)點多,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黨史知識積累少,心里沒底氣,沒有自信,害怕參加比賽。二是因為黨史知識競賽需要學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如找資料、做筆記、找題庫,需要對基礎知識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和練習,這個過程比較費時間和精力,很多學生不愿花時間和精力準備、練習。三是因為黨史知識競賽題目有許多時政熱點、重要會議領導人講話等內容,題型比較靈活,很多學生在學校很少關注時政新聞,還是心里沒底。四是因為部分學校的黨史知識競賽活動流于形式,存在舉辦流程不正式、競賽題目沒有吸引力、獎項設置不合理、領導不重視不參與、活動認可度低等問題,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缺乏報名的興趣。
黨史講課比賽是鍛煉大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活動,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并能扎實推進大學生對黨史知識的積累,鍛煉其講課實踐技能。大學生黨史講課比賽包括備課、寫教案和練習等環(huán)節(jié),在備課過程中需要深挖黨史知識、引用經典黨史故事,提高講課效果,這就需要參與者對黨史知識按線索、模塊進行整理內化,還需要多閱讀黨史類書籍如黨史名人傳記、選集等,搜尋一手黨史故事資料,確保內容的真實性、新穎性。在選擇不同模塊知識進行備課時,可以豐富講課比賽學生的黨史知識結構。在反復練習中,可以提高講課的熟練度,使得知識更加條理和系統(tǒng)化。但是,大學生在爭取黨史講課比賽時不積極,主要有這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理工科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學習講課的課程,不會講課、對講課無從下手,對黨史講課比賽也不感興趣。二是還有部分學生黨史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缺乏講課實踐鍛煉機會,講課能力弱,面對講課比賽,心理壓力大,過度緊張,不敢報名參加。三是有的學生想參加黨史講課比賽,但是囿于缺乏專門的教師指導,獨立講課效果不好,便失去了報名的積極性。
由于大學生在接受黨史教育過程中存在各種學習的困境,影響黨史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實價值的發(fā)揮。本文認為要順利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學習黨史的積極性、主動性。
推動大學生認真學習黨史基本知識,有利于實現(xiàn)黨史中愛國主義內容的教育價值,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黨情、國情、民情的認知,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擁護,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肯定國家建設成就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充滿信心等,進而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和推動學生踐行愛國主義。推動大學生認真學習黨史基本知識,高校要從這幾方面用力。一是思政課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歷史專業(yè)的學生,在思想上對他們進行引導,強調黨史學習的重要性,并加強對學生簽到工作的監(jiān)管,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嚴格要求學生完成課程任務。二是作為黨史課教師要不斷積累黨史知識,關注時政熱點、黨和國家重要代表會議,提高科研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上,充分發(fā)揮黨史教育作用,增強課堂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黨史知識的興趣。三是高校要重視學生黨史實踐教育,充分利用黨史教育基地、重大紀念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了解黨史知識。四是高校還應充分發(fā)揮網絡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開設黨史網絡課程,挑選經典紅色影視作品、紅色文學作品,供學生學習、觀看,拓寬學生黨史學習渠道,增加學生的黨史知識。這些方法都有利于推動大學生認真學習黨史基礎知識。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大學生參與黨史知識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高校還應注意設置合理的獎懲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獎勵和懲罰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黨史知識學習。為此,高??舍槍Υ髮W生參與黨史課的出勤率、課堂互動、課后交流表現(xiàn)等進行跟蹤記錄,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每個學生設置專屬數據庫,動態(tài)化監(jiān)測學生參與情況及學習效果,并在固定時間對學習表現(xiàn)較好、數據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評獎評優(yōu)時予以一定傾斜,或直接轉化為學分成績,對表現(xiàn)較差且參與度不高的學生設置必要的懲罰,如取消其評獎評優(yōu)資格等。如此,通過合理化的獎懲機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黨史學習的興趣,為提升學生黨史知識水平奠定基礎。
大學生積極參加黨史巡回宣講,能夠提高學生系統(tǒng)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抗挫折的能力,推動學生承擔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責任。因此,為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黨史巡回宣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高校要加強黨史巡回宣講,進行廣泛宣傳和支持,分撥專業(yè)指導教師組建宣講團并增加宣講團名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老師要與有過黨史巡回宣講經驗的教師和單位進行交流學習,提高自己的黨史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增加黨史宣講團組建、開展工作的經驗,為學生參與黨史宣講提供指導和幫助。第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一方面要重視黨史知識的學習。黨史是我們了解過去、做好現(xiàn)在、規(guī)劃未來的一面鏡子。大學生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擔著艱巨的責任和使命,更不能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黨史知識的學習,這是最簡單的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學生愛國的具體行動就是努力學習,特別是要了解黨史內容,聽黨話、跟黨走,并積極參加黨史巡回宣講,在扎實自身黨史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增強自信心,在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堅定理想信念,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成長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時代新人。綜上,從高校、教師及學生主體三方面入手,可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參加黨史巡回宣講的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黨史學習,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發(fā)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通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yè)?!盵7]大學生參加黨史知識競賽的過程就是進行黨史學習的過程,能從中接受黨史教育帶來的有益影響,能更多地了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了解中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原因等,從而堅定大學生的愛國意志、推動大學生踐行愛國行為。因此,組織大學生主動參與黨史知識競賽需要高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作為高校,要舉辦不同層次的黨史知識競賽,如通過社團、系部、學院、學校舉辦,知識競賽水平由易到難,給予所有學生參與的機會,設置通關獎勵,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作為教師,一方面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向學生進行提問式教學,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組織知識競賽考試,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黨史知識競賽;另一方面教師自己也要積極參加黨史知識競賽活動,為學生做榜樣,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作為學生,在黨史學習過程中,為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不僅要關注自身,還要積極動員其他同學積極參加社團、系部、學院、學校的黨史知識通關競賽。
黨史講課比賽是有難度的學習活動,也是有效的黨史學習方式。大學生積極參與黨史講課比賽能深刻地體驗到老師在黨史知識教學中的付出,能體會到黨史知識內容的豐富和有力量。因此,要發(fā)揮黨史講課比賽的黨史教育作用,激勵大學生積極參加黨史講課比賽。一方面,作為高校要重視提高學生參加黨史講課比賽的積極性,為學生參與講課比賽指定專門的指導教師并給予經費的支持,激發(fā)教師指導的積極性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作為高校負責黨史教學的教師,在日常的黨史教學中要傳授給學生講課的方法,布置講課的任務,將這些作為學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學生學習講課的機會,提高他們參與黨史講課比賽的積極性。此外,作為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勇于表現(xiàn)自己,夯實黨史基礎知識;課后要與老師進行交流,向老師請教講課方法,克服講課的恐懼心理,積極主動地參與講課比賽。
總之,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要強化其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建國之才和效國之行。因此我們要運用黨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培育愛國情感,砥礪強國之志,構筑起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脊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