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圓月 陳桔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撈漁河入湖口濕地曾因城鎮(zhèn)化、圍湖造田活動,而水質變差,水生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大幅降低,面臨巨大生態(tài)壓力。由此,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開展了生態(tài)恢復及重建工作,旨在強化湖泊水質凈化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承載功能,為人們提供一個社會交往、日常休閑的場所。
景觀績效系列(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LPS)是在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三方面建立指標體系,對已建成景觀進行績效評估[1]。目前景觀績效評價方法的應用已日漸成熟,效果良好,如王云才等[2]在生態(tài)、經濟、文化績效3 個方面,基于4 個維度,得到12 項評價準則,最終量化為包括33 項指標的景觀空間績效綜合評價系統,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強的特點。根據LPS的方法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景觀空間并提供循證依據。
本研究借鑒LPS 已有的研究成果[2~4],結合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tài)及社會目標,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濕地公園的使用后績效進行評估,來探討以生態(tài)恢復為目標的公園設計是否兼顧了公園的社會績效,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戶外活動空間。
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qū)的大漁片區(qū),是滇池沿岸眾多濕地公園之一。其地處入滇池河流撈漁河的兩側,整體為扇形布局,占地約53.34 hm2,濕地率高達75%①數據來源: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官方公眾號(圖1~2)。整治工程以最大化減少人工干預,充分尊重自然恢復為原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防浪堤拆除,抬高撈漁河水位,使得河水憑借地勢,以重力自流通過新建的載水和布水設施,進入中山杉森林及自然表流濕地系統,經過凈化后流入滇池。這一過程消減了入湖污染負荷,提升了水質凈化效果。同時,濕地公園作為城市的開放空間,為使用者提供了游憩休閑的場所,發(fā)揮了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
圖1 滇池沿岸濕地公園分布圖
圖2 區(qū)位分析圖
基于LPS的研究方法,本文建立了包括2大類別、6項準則及12項績效指標在內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表1)。
表1 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對濕地公園進行生態(tài)績效評估可了解其當前生態(tài)恢復情況,以進一步完善生態(tài)服務,促進濕地生態(tài)系統良性循環(huán)。社會績效的評價在于濕地公園是否在生態(tài)恢復的基礎上為公眾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其能顯示出目前需要改善的重點,有助于進一步滿足使用者的社會需求。
2.2.1 生態(tài)績效評價內容
實地調研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植物物種,并將其劃分為陸生和水生2種生境類型,在此基礎上對生境結構進行解析,分析濕地公園建設前后的生境,進而評價生境的恢復程度。
此外,筆者收集了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滇管水務局公布的2020年6月—2021年3月每月撈漁河河道入、出水口的CODCr、-N和TP濃度,根據數據評價濕地凈化水質的效果。
2.2.2 社會績效評價內容
一是運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調查使用者的主觀評價;二是運用非參與性觀察法,通過相機定點拍攝,瞬時直觀地記錄使用者的行為,以研究使用者的行為偏好。根據濕地公園的景觀要素和場地功能,將公園分為商業(yè)廣場區(qū)、水上森林區(qū)、沙灘游憩區(qū)、湖濱濕地區(qū)(圖3),分區(qū)域對使用者進行行為觀察,分析其行為特征和時空分布。
圖3 濕地公園分區(qū)圖
2.3.1 問卷調查及訪談
選取2020年9月和12月、2021年3月和6月,每月的非工作日、工作日各1天,共計8天,根據上述功能分區(qū),定點隨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400份,其中有效問卷375份,有效率達94%。問卷的調查數據采用Excel進行統計及分析。
2.3.2 行為觀察
選取2020 年9 月和12 月、2021年3月和6月,每月工作日、雙休日各2 天,共計16 天,通過預調研確定固定路線,于9:30—19:30,每15 min進行一次拍攝和記錄。對于拍攝下的使用者信息和時空分布特征,利用ArcGIS進行記錄,并利用Excel進行統計和分析。
2.3.3 使用者滿意度評價
在SD語義差別問卷中,設置包含生態(tài)環(huán)境、配套設施、交通、管理維護和文化5個方面共計20個因子的評價因子集(Cronbach系數為0.841,問卷信度分析大于0.8),制定五級評價標準(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賦值(2,1,0,-1,-2)。
3.1.1 生境恢復程度
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整治前生境結構簡單,以濕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為主。防浪堤的存在為挺水植物創(chuàng)造了保護屏障,因而蘆葦、菰為主要優(yōu)勢種,香蒲伴生;浮水植物以滿江紅為主,沉水植物主要為穗狀狐尾藻。濕生植物以垂柳為優(yōu)勢種,與少量美人蕉混生,主要位于撈漁河兩側。而人工建設的水上森林區(qū)大量種植了中山杉,植物群落構成單一。
濕地公園的現狀生境恢復較好,植物配置較為豐富,結構趨于穩(wěn)定。但是大面積中山杉種植不僅林相單一,且種植密度大,生境條件不利于水禽等動物的棲息(表2)。
表2 現狀植物
3.1.2 植物群落多樣性評價
撈漁河入湖口濕地是以水生植物(包括濕生植物)為主,陸生植物相對較少。經初步調查,該濕地公園植物包括72科117屬134種,其中水生植物21科27屬33種(依據被子植物APG分類系統)。該濕地公園的挺水植物群落單優(yōu)狀態(tài)明顯,如蘆葦、香蒲、菰等群落,但結構較為合理;浮葉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群落結構也呈現單優(yōu)狀態(tài),存在少量伴生種(表3),這說明公園的植物群落多樣性有待提升。植物群落多樣性的提高促進濕地生態(tài)系統更穩(wěn)定。
表3 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結構
3.1.3 水質凈化效果評價
2020 年6 月 至2021 年3 月,濕地公園的入水口和出水口C O DCr濃度分別為23.35~34.30 mg/L 和7.24~22.57 mg/L,-N濃度分別為5.24~9.91 mg/L和0.02~1.35 mg/L,TP 濃度分別為0.71~1.51 mg/L 和0~0.32 mg/L①數據來源: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滇管水務局(圖4~6)。
圖4 入水口、出水口CODCr濃度變化
圖5 入水口、出水口-N濃度變化
圖6 入水口、出水口TP濃度變化
根據《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入水口-N與TP 濃度均屬劣Ⅴ類水質,CODCr濃度基本屬IV 類水質,而出水口CODCr、-N和TP濃度均基本為II類水質,說明經濕地過濾后,水中的污染物CODCr、-N 與TP 濃度下降,可見濕地的凈化水質效果明顯。
3.1.4 小結
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tài)績效評估較好,生境恢復程度良好,但人工濕地中山杉林須優(yōu)化提升,建議降低其密度,結合本地鄉(xiāng)土植物進行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的建設;同時應增加水生植物種類,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及凈化水質。建議選用耐受性強的鄉(xiāng)土植物,如沉水植物選用穗狀狐尾藻、竹葉眼子菜、微齒眼子菜,浮葉植物選用荇菜、青萍Lemna aequinoctialis、紫萍、水鱉等,挺水植物選用蘆葦、香蒲、水蔥等,逐步形成“沉水-浮葉-挺水”完整生態(tài)位結構的植被群落[5]。
3.2.1 使用者基本情況及使用特征
統計顯示,使用者男女比例相當,年齡以中青年為主,職業(yè)類型多為大學城的學生及市政府等單位的公職人員,受教育程度以本科及碩士為多。
在出行特征方面,使用者的到訪交通方式以私家車為主,占比54.5%,其次是公交車,占比25.3%。由此來看,該公園的可達性一般。有66.2%的使用者來自距離公園1~5 km的大學城,有20.3%來自距離公園5~10 km的主城區(qū),這反映出了濕地公園屬于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的景點式公園。使用者多傾向于非工作日來園,活動類型多樣,包括散步休息、休閑娛樂、觀光攝影、學習調研、聚會野餐等,游玩時長主要為3~6 h。
在使用特征方面,在非工作日的使用者到訪量會遠高于工作日,且各時段的到訪量較為均勻;由于氣溫低,12月到訪量顯著低于其他月份(圖7)。沙灘游憩區(qū)的到訪量隨時間波動大,傍晚17:30—19:30來此看日落,進行家庭聚會、交往休閑的人數呈現高增長態(tài)勢。水上森林區(qū)在9:30—11:30到訪人數最多,到訪量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少。景觀豐富、小氣候宜人的湖濱濕地區(qū)各時段到訪量均較高,而商業(yè)廣場區(qū)到訪量較低,說明該區(qū)獲得的滿意度一般,亟需改善(圖8)。
圖7 使用者時間分布圖
圖8 使用者空間分布圖(數據為各月份調研天數匯總結果)
3.2.2 使用者需求及滿意度評價
使用者的四類需求按滿意度從高到低依次為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32%)、親近自然的休閑活動設施(27%)、濕地保護修復的科普場所(22%)以及豐富的景觀設計(19%)。采用語義差分方法對公園使用狀況進行評估,統計375位使用者對20項評價指標的滿意度,并對數據進行均值分析,計算出每個因子的綜合滿意度得分(圖9)。其中,有14個正因子的值大于0.5,說明使用者對濕地公園的滿意度評價優(yōu)良。存在的3個負因子分別是“無障礙設施”“商業(yè)服務”“外部交通可達性”,與現狀問題吻合。而正因子“休息設施”的值低至0.08,這與場地內缺乏足夠的休憩設施,尤其是席地休憩的場地有關;“設施維護”“水環(huán)境質量”2個因子的值低于0.5,說明濕地公園在這兩方面還有待加強。
圖9 平均語義分析圖
3.2.3 小結
總體來看,該濕地公園的社會績效優(yōu)良,社會服務水平仍有待提升。如公園的可達性及便利度較差,未來需要增加公共交通的覆蓋,以提高公園的可達性。此外,濕地公園的休息設施不足,活動空間有限,筆者建議在不影響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提高部分區(qū)域環(huán)境容量[6],如沙灘休憩區(qū)著重建設一些面積較小、地面平整的休息場地,滿足人們對社交休閑娛樂的需求;在水上森林區(qū)適當增設一些健身活動設施,滿足使用者的晨練需求。
基于生態(tài)績效和社會績效兩個維度,撈漁河國家濕地公園的使用后績效良好,基本達到了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目標。
保證生態(tài)效益是濕地公園建設的前提。濕地公園與城市公園的不同在于其首要目標是提高生物多樣性及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然后盡可能發(fā)揮社會績效。但二者在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凈化水環(huán)境,滿足使用者追求良好環(huán)境、親近自然等需求的方面相互統一[7]。未來該濕地公園優(yōu)化設計應營建有梯次的植物群落,即“堤岸陸生植被—水陸過渡植被—水生植被”,一方面可以增強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梯段進行景觀設計,提升濕地的景觀功能。
注:圖2根據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招商圖冊改繪,其余圖片由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