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 代色平
廣東省植被豐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古樹資源[1],彰顯了獨特的區(qū)域生態(tài)文化。其中,桑科榕屬Ficus保存了大量古樹,具有重要的區(qū)域代表性[2],是研究廣東省古樹生態(tài)文化的關鍵類群。榕屬古樹的存量與分布除了受自然地理與歷史遺留的約束,更深受歷史文化要素的影響[3]。本文對廣東省的榕屬古樹的樹種組成、樹齡組成、分布特征、種植歷史、生態(tài)文化等開展研究,旨在為榕屬古樹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
廣東省地處華南,屬沿海省份,光、熱、水資源豐富,夏季常受臺風影響。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多沖積平原、臺地;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和降水空間分布都呈南高北低的趨勢。
榕屬喬木在廣東省范圍內廣泛分布。該屬植物不耐寒,耐水濕,喜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和陽光水分充足的自然環(huán)境,樹體枝葉繁茂,生長快速且抗性強,較少病蟲害,具有氣生根,可形成獨木成林的景觀。
在“廣東省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榕屬古樹作為原始數(shù)據(jù)(2019年9月17日的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廣東省各地級市面積數(shù)據(jù)源于《2017年廣東省情手冊》。統(tǒng)計分析和圖表制作應用ArcGIS10.4和Microsoft Excel 2016。
我國關于榕屬植物分布和種植的最早史料記載都在廣東。東漢楊孚明確記錄榕屬植物分布,其致仕后退居家鄉(xiāng)(今廣州海珠區(qū))所作的《南裔異物志》[4](76—88年),是中國第一部地區(qū)性物產(chǎn)志。“榕樹棲棲,長與少殊;高出林表,廣蔭原丘?!笨梢婇艑僦参镌?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已是廣東地區(qū)的常見植物。晉代嵇含明確記錄榕屬植物種植,其任廣州刺史時所作的《南方草木狀》(304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植物志?!伴艠洌虾?、桂林多植之”[5],反映出距今1 700多年前的南??ぃㄔ诮駨V東范圍內[6])已廣泛栽植榕屬植物。
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顯示:廣東省共有榕屬古樹23 405株,約占全省古樹總量(80 337株)[7]的29.1%。根據(jù)古樹樹齡的等級劃分要求,將榕屬古樹劃分為3個等級[8],廣東省榕屬三級古樹數(shù)量最多,占總數(shù)的90.2%(表1)。各級古樹在地級市的數(shù)量分布明顯不均,僅惠州、東莞的各級古樹所占比例比較均衡。
表1 廣東省古榕樹分級數(shù)量
榕屬古樹共有21種,其中榕樹、雅榕、垂葉榕、高山榕、黃葛樹數(shù)量位列前五,約占總數(shù)的98.2%。其中,榕樹的數(shù)量最多,占總數(shù)的81.8%(表2)。
表2 廣東省榕屬古樹主要種類比例
榕屬一級古樹中榕樹占47.5%,雅榕占44.4%。榕屬一級古樹有25.1%分布在韶關,其中雅榕占96.3%,當?shù)囟壒艠渲虚艠浜脱砰艛?shù)量相近,三級古樹中榕樹數(shù)量明顯超過雅榕。粵北地區(qū)的河源、清遠、梅州亦有相似的樹齡和樹種分布特點。可見粵北地區(qū)早期主要種植雅榕,后期主要種植榕樹;而粵東、粵西、珠三角地區(qū)榕屬古樹主要為榕樹。
榕屬古樹的分布密度存在明顯差異,在21個地級市中,珠三角核心區(qū)、粵西和粵東兩翼的榕屬古樹密度較大,粵北地區(qū)的密度較小,榕屬古樹密度總體呈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趨勢(圖1~2)。
圖1 廣東省各地級市榕屬古樹分布密度
將21個地級市的榕屬古樹密度分成4個梯度,其中,密度較大的3個梯度包括12個城市,除佛山外,其他均為濱海城市。這些緯度低、積溫高、水網(wǎng)密布的沿海平原較粵北丘陵更適宜榕屬植物的生長。這些城市多為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植榕史,城市之間雖受客家、潮汕、廣府、雷州等不同文化影響,但各種文化均有保護榕屬古樹的習俗。由圖2可知,東莞、中山、汕頭、佛山作為榕屬古樹密度最大的區(qū)域,均為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城市更新速度適中,重視“榕樹文化”,為榕屬古樹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圖2 廣東省各地級市榕屬古樹分布密度梯度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廣東省榕屬古樹97%為散生,主要以點狀分布在村落、寺廟宗祠、學校、公園景區(qū)等區(qū)域(表3)。村落是榕屬古樹最主要的分布場所,占71.3%;寺廟宗祠次之,占13.2%??梢姡迓浜退聫R宗祠有種植并保護榕屬植物的習俗。
表3 廣東省榕屬古樹分布點狀況 單位:株
古樹的組成與分布除了能呈現(xiàn)地區(qū)氣候特點,也與民族風俗、宗教信仰、歷史事件等密切相聯(lián)[9~11]。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88.2%的榕屬古樹分布在鄉(xiāng)村,可見鄉(xiāng)村是種植保護榕屬植物和孕育其生態(tài)文化的主要區(qū)域。
3.1.1 漢語諧音文化
在許多民俗民事中,諧音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且大多反映了漢民族趨利避害的社會心理[12]。榕屬植物的“榕”和“容”同音,有包“容”萬物之贊譽;又與“榮”同音,有“榮耀、繁榮、榮華富貴”的寓意。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一書提到:“榕蔭極廣,以其能容,故名曰榕”。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13]言:“榕,容也。自容亦能容乎人也?!贝送猓伴拧痹诔鄙欠窖灾械陌l(fā)音同“成”,被賦予了“有所成就”等含義,又象征宗族同根共生、一脈相承的強大凝聚力,因此古榕成為備受推崇的“成樹”。清代從汕頭的樟林古港乘“紅頭船”到暹羅(今泰國)之前,會跪拜祭奉榕屬古樹,祈求平安和有所成就[2]。
3.1.2 定居種植習俗
古代的人口流動是榕屬植物種植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14],促進了榕屬植物數(shù)量的增加。來到廣東的移民在定居建村時有植樹習俗,寓意“落地生根”。榕屬植物作為地帶性優(yōu)勢樹種,成為了首選。慢慢“有村就有榕,無榕不成村”,古榕成為村落的象征[2]。韶關南雄市是一級榕屬古樹的集中分布地,以珠璣鎮(zhèn)為核心區(qū),共36株雅榕。南雄是唐宋時期中原氏族南遷的駐足地和發(fā)祥地,這些古榕多是南遷家族隨遷栽植。
3.1.3 風水樹文化
《廣東新語》有此描述:“榕易高大,廣人多植作風水,墟落間榕樹多者,地必興?!遍艑僦参锏膲勖d長,可獨木成林,被視為擁有生生不息的靈力。人們將對樹木和土地的崇拜和敬畏延伸到榕屬植物身上,常將其種在村中或村口作為“風水樹”“伯公樹”守護村莊[15],并認為樹齡愈高,神性愈強。為了乞求神靈的庇佑,人們常將土地神的龕位供奉其下,祈求福壽安康、子孫綿延、家族興旺。中山市部分村落保留著人與古榕“上契”的習俗,祈求百病不侵、長命百歲。東莞市麻涌鎮(zhèn)麻四村于清代嘉慶年間先后在村內不同方位栽種榕樹,祈求護蔭地脈,有3株古樹保留至今。
作為彰顯儒釋道文化的重要場所,寺廟宗祠一直被人們視為神圣之地[16],榕屬植物作為其中的常見樹種,歷經(jīng)朝代更迭,與場地一起得到較好的保留。
3.2.1 儒道文化
儒道哲學將體驗感悟賦予榕屬植物,使之成為“無用之用” “德義兼?zhèn)洹钡拇碇参?。最早闡述榕屬植物“不材”的是《南方草木狀》:“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焙蟪霈F(xiàn)兩篇賦,歌頌了榕屬植物的“無用”之德,分別是北宋名相李綱《榕木賦》和南宋哲學家薛季宣的《大榕賦》。晚明大學士、抗清志士黃道周寫下書法名篇《榕頌》(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借物喻人,勉勵人們學習榕屬植物的堅定、謙遜、中正、獨立。這些詩賦為后世書寫了一個榕屬植物與儒道精神相結合的基本模式[17],也促使榕屬植物成為儒道文化場所的常見樹種。如羅浮山?jīng)_虛觀、汕頭市老媽宮(又稱天后宮)均在建廟時種植了榕樹;東莞市虎門鎮(zhèn)舊懷德小學、潮州市海山鎮(zhèn)蓬萊村小學、揭陽市聚賢中學都保存了榕樹一級古樹。
3.2.2 佛教文化
相比人為賦予儒道精神,榕屬植物與佛教的結合則更為直接。菩提樹F.religiosa位列佛教“五樹六花”之首,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成正果時位于菩提樹下,被視為“神圣樹”。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年),印度的智藥三藏帶菩提樹至廣東,親植于光孝寺[13];禪宗六祖慧能(638—713年)“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謁語進一步奠定了菩提樹在我國佛教中的地位。2022年廣東寺廟中有明確種植時間且樹齡最高的菩提樹保存在韶關大鑒寺,共2株,樹齡均為329歲。
因廣東積溫不足,榕樹、黃葛樹等榕屬植物常作為菩提樹的替代樹種。廣州的六榕寺因蘇東坡見到6株古榕遂得名,現(xiàn)雖舊榕不在,但后人不斷補充種植,目前保存了3株榕樹和1株菩提樹三級古樹。現(xiàn)惠州羅浮山華首寺內保存了寺廟中數(shù)量最多的榕屬古樹群,包括榕樹、青果榕F.variegata、菩提樹、對葉榕F.hispida共13株三級古樹。人們常在寺廟的古榕上懸掛紅色布條或布袋來許愿祈福。
士大夫主要指古代的政府官員和文人。他們修身進德,清廉自守,為社會大眾樹立了高尚的人格標桿,引領社會進步,對榕樹文化的形成和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3.3.1 文學意向的發(fā)展
明代散文家吳寬在《榕江記》中記載:“榕既偏生一隅,中原之人初不之識,故《詩》三百多草木之名而篇皆不載”。榕屬植物真正進入文學史,大概始于唐朝,這與嶺南所處偏遠有關[18]。晚唐以后,中原的士大夫頻繁旅居、調任或謫貶嶺南,將嶺南的奇花異草、風土人情融入詩文,榕屬植物也隨之融入中原文化,并受到推崇。晚唐嶺南官員許渾路過清遠峽山寺作“松蓋環(huán)清韻,榕根架綠陰”;南宋文人楊萬里在履職途中路過清遠作“榕樹陰中一葦橫,鷓鴣聲里數(shù)峰青”;明朝廣東行省參政汪廣洋作“榕樹陰陰集莫鴉,竹深人靜似仙家。”伴隨著士大夫的頌揚,嶺南榕屬植物的文學意象不斷豐富,文化地位根深蒂固,其成為了強烈的地方符號。
3.3.2 植榕傳統(tǒng)
據(jù)《周禮》記載,“國郊及野之道路旁必植樹”“列樹以表道”,兼“以蔭行旅”[19]。嶺南最重要的行道樹就是榕屬植物。官方通過植榕,抵擋嶺南酷熱,為百姓降暑減病,營造出“道邊千尺榕,午蔭清且美”的舒適環(huán)境。榕屬植物種植逐漸具有了“福蔭百姓”的涵義,是官員廉政愛民的象征。宋代廣州著名知州程師孟提倡植榕作“蒼煙巷陌青榕木”。宋代文人楊冠卿客游廣州途中記錄夢境中古榕福蔭南國的理想景觀:“古榕夾道周,老干參天碧。垂根相勾聯(lián),敷蔭接南國?!泵髂┛骨骞賳T郭之奇將揭陽市“八景”的第一景命名為“金城榕色”,并詠詩記錄:“喬木森森望郁蒼,相傳嶺國古榕鄉(xiāng)?!蹦壳霸搮^(qū)域仍保存8株明朝種植的榕樹一級古樹。
關于廣東的植榕傳統(tǒng)以及曾經(jīng)保存大量古樹,描述最為詳細的是《廣東新語》[13],其記錄了一代代士大夫帶領民眾在廣州、韶州、高州、新興、新州、高要等地植榕的故事。“龍門有連理樹…蓋兩榕也,宋時物也?!薄坝袀}振者知新州,夾道植榕”,“而僉事劉洵者,修高、倉故事,自高要南岸至新興,令里胥分地植榕,遣官以時驗勤怠,至今榕樹存者大十圍?!笔看蠓騻冋J為“遠者種德,近者種樹,吾無德且種樹。此皆仁人之澤也?!敝矘涫堑禄莅傩盏闹匾绞?。
元、明、清時期,廣東地區(qū)曾大量種植榕屬植物。如今未見大型古樹群保存,但在古驛道(也稱官道)上仍有零星古榕分布。如韶關梅關古道、潮州閩粵古驛道饒平-潮州府段、云浮新興的天露山北麓古驛道都有古榕保存。而榕屬植物種植亦作為市政園林綠化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
1)廣東省榕屬古樹共21 種,合計23 405 株,其中三級古樹占90.2%;榕樹占81.8%。2)粵北榕屬一級古樹數(shù)量較多,推測粵北為嶺南植榕文化的發(fā)源地。3)榕屬古樹分布密度總體呈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趨勢,其中珠三角核心區(qū)、粵西和粵東兩翼的古樹分布密度較大,粵北地區(qū)分布密度整體較小。4)鄉(xiāng)村榕屬古樹數(shù)量遠多于城市;村落、寺廟宗祠、公園景區(qū)和學校等文化場所是榕屬古樹的主要分布點。5)榕屬古樹是自然和人工雙向選擇的結果,其組成與分布特征除了受到榕屬生物學特征、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約束,亦受廣東本土鄉(xiāng)村民俗文化、儒釋道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等文化要素影響。6)適生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民間的保護習俗、充足的管護經(jīng)費、科學的城市更新模式,對榕屬古樹的保存和保護產(chǎn)生了積極而重要的影響。
榕屬古樹作為地域文明發(fā)展、政治興衰及城市建設的記錄者以及歷史文脈和景觀特色的展示者,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多種保護文化相輔相成,通過對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給古榕穿上了無形的文化鎧甲,在明確的保護主體管護下,大量古榕保存至今。古榕既具有“包容萬物”“繁榮平安”“有所成就”“不材而材”“自強不息”“福蔭百姓”等象征意義,又寄托著背井離鄉(xiāng)之人在異地思念家鄉(xiāng)、緬懷先祖的鄉(xiāng)愁;既被嶺南人視為村落的象征,神明的化身,也是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廣東精神的最好詮釋。如何在不斷完善古樹保護管理法規(guī)的基礎上,多形式發(fā)掘、利用和宣傳榕樹生態(tài)文化,完善榕屬古樹資源的保護方式和利用形式,并充分發(fā)揮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仍是一個亟待探究的話題。
致謝:感謝廣東省林業(yè)局、東莞市林業(yè)局、汕頭市自然資源局對論文數(shù)據(jù)和文化資料收集提供的幫助!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