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寶 李單單
(1.廈門醫(yī)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2.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福建泉州 362000)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偉大建黨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人英勇斗爭、頑強拼搏的力量支撐,也是其歷經磨難依然朝氣蓬勃、代代相傳的原因所在。當代青年學生生逢盛世,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重任,必須要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偉大建黨精神。高校要充分發(fā)揮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偉大建黨精神綿延與彰顯于百年黨史之中,其蘊含著“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信仰精神,“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實干精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四個方面相互統(tǒng)一,構成有機整體,全方位展示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政治品格和崇高精神境界。掌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是發(fā)揮其在高校立德樹人中重要作用的切入點。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基石,揭示了我們黨求真精神和堅毅屬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科學真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馬克思和恩格斯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正是我們黨百年來堅守的遠大理想。這個理想是無數(shù)共產黨人不屈不撓、至死不渝也要追求的美好社會,也是人類社會最后將走向的終極形態(tài)?!皥猿终胬?、堅守理想”的信仰精神是黨的事業(yè)之所以能夠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參天大樹之根本。
“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盵3]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磨難而淬火成鋼,團結帶領人民跨過千難萬險,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這份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以能夠取得事業(yè)的成功,靠的是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4]。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目的,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改善民生,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奇跡。
“不怕犧牲”就是指共產黨人為理想獻身、舍生取義的不屈風骨;“英勇斗爭”就是指共產黨人為了救國救民、民族復興,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高達370多萬;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19.7萬中國人民志愿軍英勇犧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1800余名黨員干部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zhàn)場中,無數(shù)人民子弟兵、醫(yī)護人員、各行各業(yè)的志愿者,逆行出征、不怕犧牲,譜寫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壯麗篇章。實踐證明,“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斗爭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當中,成為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永不磨滅的紅色基因。
“對黨忠誠”是保持政黨組織穩(wěn)固的生存基礎,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抵御各種風險挑戰(zhàn)的重要保障,也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弘揚,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忠誠觀。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政治上的先進性集中體現(xiàn)在黨員的忠誠上,中國共產黨凝聚力是否強大依賴黨員對黨的絕對忠誠。黨員如果缺乏忠誠觀必將喪失為黨工作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皩h忠誠”要求黨員要以鐵的紀律嚴格要求自己,為黨的事業(yè)竭盡全力,永不叛黨?!皩h忠誠”和“不負人民”二者之間緊密聯(lián)系,對黨忠誠就是對人民負責,實現(xiàn)了黨性立場和人民立場相統(tǒng)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盵5]一百年來,正是靠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建國、興國、富國、強國大業(y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偉大建黨精神總結過去,昭示現(xiàn)在,指向未來。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深厚的德育資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豐厚價值滋養(yǎng)。高校要用偉大建黨精神涵養(yǎng)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德育資源,以偉大建黨精神堅定青年學生理想信念、培育青年學生擔當意識、塑造青年學生堅韌品格、厚植青年學生家國情懷。
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少數(shù)青年學生存在奮斗精神不足、理想信念缺失,流行“佛系”“道系”“躺平”等現(xiàn)象。理想信念作為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不僅關系著青年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發(fā)展,更關系著廣大青年學子能否自覺擔當起黨和人民所賦予的時代重任。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一如既往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甘于奉獻,高舉真理旗幟,攻堅克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些故事是新時代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鮮活教材。方志敏于1934年11月率領紅軍北上抗日,途中遭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但他依然堅持戰(zhàn)斗,最終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始終毫不妥協(xié),拒絕敵人的勸降,堅貞不屈、英勇就義,時年36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革命先烈敢于追求科學真理、勇于堅定信仰信念的事跡,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為理想信念而奮斗的感人故事,引導青年學生從偉大建黨精神中領會真理的力量,補足精神之鈣,樹立崇高理想信念,找準人生目標。
百年黨史處處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踐行和對使命的擔當,這是我們黨能夠取得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制勝密碼。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青年學生要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實踐中勇攀人生高峰,實現(xiàn)人生價值。黃文秀是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生,畢業(yè)后她并未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奉獻家鄉(xiāng)。她響應黨的號召到廣西新化鎮(zhèn)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在她的帶領下村里的貧困發(fā)生率下降了20.17%,共有88戶貧困戶擺脫貧困。而這位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的年輕共產黨員,卻將生命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y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過講好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事跡,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將偉大建黨精神入腦入心,增強擔當意識,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夯實專業(yè)知識,練就過硬本領,以專業(yè)知識奉獻社會、造福人民。
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偉大斗爭史。千千萬萬中國共產黨人為了理想信念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甚至英勇犧牲。在長征征途中,紅軍將士翻越了40多座高山,穿越了茫茫草地,跨越了近百條江河,進行了600多次戰(zhàn)斗,平均每行進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紅軍將士用驚人的毅力、不懼犧牲的精神跨越千難萬險,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英雄史詩。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會遇到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需要我們自己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過講好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感人事跡,塑造青年學生勇于面對挫折、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堅韌品格,在不懈奮斗中磨礪意志、鍛煉能力、創(chuàng)造輝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踐行了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的無悔誓言,以無私無我的奉獻精神詮釋了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家國情懷。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zhàn)場上,中國共產黨人為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逆行出征、奔赴一線,甚至有將近400名黨員干部獻出了寶貴生命。這種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精神,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講好一百年來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乃至生命踐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感人故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決擁護黨的領導,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奉獻祖國、服務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的精神之源,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德育資源和重要思想根基。高校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青年學生“四史”學習,大力拓展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育人路徑,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要把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思政課重要內容,促進各門思政課同向同行,整體發(fā)力,引導大學生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及優(yōu)良作風,矢志不渝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例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將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與“中國精神”及“中國革命道德”等章節(jié)精準銜接,引導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樹立浩然正氣、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中,系統(tǒng)闡述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把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以來精彩紛呈的歷史事件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講述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幫助學生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感悟黨的偉大成就及歷史經驗;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xiàn)”的章節(jié),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高校要從培養(yǎng)目標和實施方案入手,實現(xiàn)各類專業(yè)課程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效銜接,架構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專業(yè)課教學,實現(xiàn)鑄魂育人的全課程覆蓋,不斷提升各類課程的育人成效。課程思政主要著眼于學科課程教育過程中的德育功能,“在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實現(xiàn)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等課程要素中的德育價值”[6]。青年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應當貫穿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環(huán)節(jié),使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德育價值發(fā)揮出來,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黨史觀。教師要自覺承擔黨史學習教育的責任,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找到專業(yè)課程與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合點,教育學生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正能量,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的真理偉力,引導學生自覺成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
一是要主動占領新媒體陣地、搭建網(wǎng)絡新平臺。在當下微信、微博、抖音盛行的年代,高校如不及時占領新媒體網(wǎng)絡平臺并發(fā)出正面聲音,青年學生群體就有可能被別的聲音所影響,因此通過運用新媒體廣泛宣傳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信仰精神、實干精神、斗爭精神和奉獻精神,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二是要烘托校園文化育人新氛圍。高校應充分挖掘地方的紅色文化資源及學校辦學歷史中蘊含的紅色基因,以身邊的校史人物和紅色故事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打造校園紅色文化景觀和紅色文化墻,讓學生以直觀形式重溫黨史,使偉大建黨精神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校風、學風、班風等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耳濡目染中滋養(yǎng)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素養(yǎng)。三是要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新高潮。定期邀請校外著名專家學者到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系列專題講座,提高青年學生的理論水平。
一是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第二課堂活動。以慶祝建黨、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節(jié)點以及紀念長征勝利、抗戰(zhàn)勝利、抗美援朝勝利等重大事件為契機,依托學校團委、大學生社團、理論讀書社、大學生宣講團等平臺,積極創(chuàng)新黨史宣傳教育形式載體,組織以“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題的黨史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微宣講等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讓學生在開發(fā)個人潛能的同時,全面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二是要組織學生開展內容豐富的校外實踐教學活動。高校應依托地方紅色資源,用好地方博物館、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紅色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現(xiàn)場實踐教學活動,把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感人故事、苦難輝煌融入實踐教學活動當中,讓青年學生在常學常新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偉力,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三是要激勵學生做好志愿服務活動。偉大建黨精神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導向是高度契合的。高校要倡導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為“為群眾辦實事”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用專業(yè)知識服務社會,為鄉(xiāng)村振興添磚加瓦。讓學生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增長本領才干,用奮斗的青春書寫精彩人生。
綜上所述,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高校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通過多種路徑認真學習和研究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在砥礪前行中放飛青春夢想,在不懈奮斗中踐行青年擔當,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