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峰
(浙江萬里學院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商業(yè)組織均以“資產分割”為其核心法則。在這一法則之下,信托、合伙、公司均是類似光譜上不同點的光源一樣的程度有所差異,進而做出不同契約安排的商事關系,并且都遵從著從身份到契約的發(fā)展路徑。信義義務的產生和發(fā)展在商事組織中也遵循著這一邏輯。其發(fā)端于羅馬法上的“信托遺囑”,后擴展到所有的信托關系,隨著商事領域的擴張和商事組織的增多,其適用于合伙關系中。然而,在現代市場關系中,學界對于股東之間是否適用信義義務仍然存在爭議。本文就股東之間的信義義務發(fā)表淺見,以求教于同仁。
信義(fiduciary)源于羅馬法[1],是基于信用、信任所應承擔義務的代名詞,要求行為人具有更高標準的善意和注意義務。fiduciary在《元照英美法詞典》有明確清晰的解釋,fiduciary源自羅馬法,是信任、信托、信用的意思,在基于fiduciary建立的關系中,受托人或者被信任者需要盡忠職守,為委托人利益處理事務,達到法律規(guī)定或者約定的標準。[2]549“fiduciary duty”在《元照英美法詞典》中解釋為“受托人責任;信托義務”,建立信任關系或者信托關系,被信任方則應當誠信履行該義務,不得將個人利益置于信任方的利益之上。[2]550可見,在英美法中,對應信義的“fiduciary”主要指的是信托關系,是受托人在信托關系中應當承擔的義務。然而,根據《元照英美法詞典》的解釋,信義的內涵并非僅指信托,信托只是其中的典型,除了信托之外,信義還包括其他類似信任關系中的受信任者與信任者之間的關系。
信義與信托的關系,從其在英美判例法中的發(fā)展也可得出同樣的分析結論。早期的英國判例中,只有基于信任衡平法上的信托(trust)沒有信義(fiduciary),信托關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其范圍廣泛,不但包括嚴格意義上的信托,而且包括具有信任關系的雇主雇員關系、代理事務和管理財務關系。在早期英國衡平法中,信任和信托并不區(qū)分,兩者經常被替代使用,這一點證明了“信義”與信托在本源存在的密切聯系,而信任的泛化也是信義義務產生的淵源。[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走入法律規(guī)范化的道路,具有模糊意義的信任一詞在法律中被具體確定的詞語所規(guī)范化。信托成為法律上的專門詞語,并形成了專門的法律和自己的調整對象。相反,概念模糊的信任沒有成為法律上的專門詞語,其他的用“信任(confidence)”表達的情形則失去了法律上的名稱。無奈,英國的司法實踐中采用了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信托”的方式解決各種基于“信任”而建立的法律關系,信托的含義呈現擴大的趨勢。在司法實踐中,為了解決基于信任關系的糾紛,“類信托”“某種意義上的信托”等措辭在法官的判決文書中經常會被使用。比如1795年的判例中,法官認為:“無可懷疑,被告處于普通合伙人的地位,其顯然與原告之間并非信托關系,然而探究信托的深層本質,被告處于為他人管理財產和事務的地位,與原告形成了信托關系。事實上,所有的當存在授予他人經營事業(yè)的情形時,都有可能陷入信托關系中。”(1)而這種“類信托”關系或者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其他關系,實際為“信義關系”。
“信”在中國古代指的是拜祭神靈和祭祀時表現的誠實不欺,經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說的發(fā)展,“信”才擺脫宗教色彩而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中的道德規(guī)范?!靶拧背S糜谡\信、信任等詞語中,用于表達信賴、信任等關系和態(tài)度。根據詞典的解釋,“信”解釋為“確實,信用,相信,信奉(宗教),聽憑、隨意,信息,憑據,書信”。“信任”解釋為“相信而敢于托付”[3]783-784。
因信的上述解釋,在漢語實踐中,經常將“誠信”“信譽”“信用”和“信義”混用,相較而言,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使用“信義”一詞較少,其他的三個詞語則較多使用,且作為近義詞混同使用。但這些詞語仍然有一定的區(qū)別,在法學等專業(yè)學術領域,還需將其分清。“誠信”在法學中一般會在民法的帝王規(guī)則“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原則”中使用,其指的是在從事法律行為時應當“善意”“誠實”“守信”;“信譽”則具有被人認可的內涵,是指該人的品德、品行被人認可而獲得的一種贊揚,該詞原使用于自然人,后法律擬制出法人后,則亦使用于法人;“信用”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被使用,在法律領域則多與“誠實”合并使用,組成“誠實信用”;“信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和模糊性,多將其等同于“誠信”“信譽”“信用”等意思。
“義”在中國詞典中解釋為“正義,意義、道理,合乎正義或公益的;情誼,因撫養(yǎng)或拜認而成為親屬的?!薄傲x”常與“務”組成一詞,用于約束人們的行為?!傲x務”在中國詞典中解釋為“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guī)定應盡的責任”[3]830。
筆者認為,“信”和“義”組成的“信義”,適用到法律領域可解釋為基于相信、信任、信賴的關系,而產生應當按照合乎正義或者公益的方式從事行為,或者更簡單地說,是基于信任、信賴的關系而產生的義務關系。因此,信義是以誠信為基礎建立的,在英美法系通過衡平法予以發(fā)展,在大陸法系國家則通過誠實信用原則加以推廣。商法領域的信義義務是民法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法領域的具體體現和進一步延伸,其要求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各方當事人應當誠實、守信,在行使權利時需要考慮和兼顧對方的利益。該種解釋與美國《合同法》第二次重述中對“善意”的定義相一致。善意在美國《合同法》第二次重述中被定義為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各方均忠誠于合同的目的,是各方當事人按照合同達到其期待,排除違反合同目的和合同內容的不公平、不誠信的惡意。[4]
公司股東之間顯然存在這種信任關系,這一點在封閉式的有限責任公司體現非常明顯,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公司法理論很少提及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合性,故一般認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之間沒有相互信任和信賴的關系。但是實際上公司作為社團存在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且向來我國都承認公司為共同目的而設立。正如有學者認為的:“‘公司’一詞,為吾固有,并非舶來……公司一詞,其來有自,主司共同之事而無私也。”[5]11對于股東之間的信義義務,我國《公司法》中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在規(guī)制上市公司相關規(guī)定中已經有所體現,而且其體現在一般認為股東之間人合性較弱的上市公司的相關規(guī)定中。例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19條(2)和《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8條第1款(3)均規(guī)定了控制股東的誠信義務。上市公司作為開放式公司,具有公開交易的股票市場,股權結構較為分散,股東流動性較強。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等封閉式公司股東身份具有封閉性,股權轉讓不公開、自由,股東之間具有人身信賴關聯,其人合性特征較強。兩類公司相比較,封閉式公司股東之間的信賴和信任關系更為強烈,封閉式公司的股東應當承擔更嚴格的信義義務。[6]
在公司法領域,根據股東持股比例的不同,有大股東、多數股東、控股股東或者控制股東和小股東、少數股東、非控股股東或者非控制股東的不同稱謂。雖然這些概念有些時候我們會混同使用,但實際上卻有區(qū)別。大股東與小股東對應,一般指持股數額或者持股比例達到公司股份總額半數以上的股東,其可以通過股東會會議行使表決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股東會決議。多數股東與少數股東對應,一般指持股多數和持股少數的股東,該區(qū)分多數也以持股是否達半數以上作為劃分標準。控股股東與非控股股東相對應,該種劃分則是以在公司股東會中是否掌握話語權作為標準,持股達到半數以上的為相對控股,持股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為絕對控股??梢?,上述大股東、多數股東、控股股東的稱謂,其內涵基本一致,均是以股東是否能夠掌控公司股東會,進而掌控公司作為判斷標準。然而這些概念并不能涵蓋所有能夠控制公司的股東。通常情形下,股東的持股比例與其在公司股東會中的“話語權”呈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控股股東能夠通過其掌握股東的多數股權而在股東會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并能夠左右股東會的決議是否通過,從而達到控制公司的狀態(tài)。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市場的繁榮,這種對應關系和正相關關系正在發(fā)生變化,大量的無表決權股東、限制表決權股東以及專業(yè)的投資主體的出現,使得這種正相關關系逐漸式微。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市場,專門的投資主體的進入,使得被投資公司的資本數額增大、股東的持股發(fā)生變化,原有股東的持股比例被稀釋,但其并未改變原股東經營管理公司并控制公司的狀態(tài)。因為,專門的投資主體所看好的是被投資公司的經營前景和經營管理人員的經營能力,其并不想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也不會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而被投資公司的發(fā)展前景是受原公司股東即公司創(chuàng)始人個人能力、知識和商業(yè)模式約束和決定的,投資主體所看重的也正是這一點。基于此可知,控制股東與控股股東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區(qū)別??毓晒蓶|,是控制公司的持股比例和持股數額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股東(大)會的股東。但是,控股股東未必能夠控制公司。而控制股東,則是指控制公司的股東,其可能是持有公司股份較多的股東;也可能是在公司持股比例上不占優(yōu)勢,但能夠控制董事會的股東;也可能是實質掌握公司經營管理權限,公司公章、財務、主要財產、重要賬冊均在其掌握之下的股東。正如伯利、米恩斯在其經典著作《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中所述:“公司財富所有權和控制權發(fā)生了分化,持有少量的財富所有權甚至不擁有財富權益的情況下,亦有可能享有對公司的控制權,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似乎成為公司發(fā)展的趨勢?!保?]79其進一步論述了控制權的五種形態(tài),[7]80該五種形態(tài)涵蓋了能夠控制公司的股東的所有情形,既包括通過持股來控制,也包括通過協(xié)議或者其他安排掌握表決權來控制,還包括持股較少而通過經營來控制。因此,控制股東是指能夠對公司經營管理產生決定性影響的股東,即能夠控制公司的股東。該股東可能是持股比例多數的股東,可能是持股較少但擁有多數表決權的股東,也可能是持股較少但掌握公司經營管理權的股東。[6]
有學者認為,控制股東對其他股東承擔信義義務只是美好的修辭,其義務的實質內容不同于信義義務。[4]這涉及信義義務內涵界定和內涵擴張的問題。
如上所述,信義義務源于羅馬法的“信托遺囑”,其是在信托關系中,要求受托人為受益人處理信托事務使盡到最高標準的義務,不得為自己利益而損害信托事務或者受益人利益,當自己利益與信托事務利益或者受益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當舍棄個人利益。我國《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了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信義義務,即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該義務要求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司的利益,忠誠于公司;在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應當勤勉盡責,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從這個角度來說,信義義務是一種超然于個人私利的義務,是一種“克己利人”“因人廢己”的義務。
那么,信義義務是否只有這一種解釋呢?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其內涵是否擴張了呢?回答是肯定的。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信義義務不僅存在于信托關系中,還存在于存在信任、信賴關系的合伙中。在合伙關系中的信義義務顯然與在信托關系中(包括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信義義務不同??梢姡煌帕x關系中的信義義務是有所不同的。[8]69-73
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信義義務已經被各國公司法所確認,我國公司法也予以了明確規(guī)定。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一般認為公司與董事之間是委任關系,[9]240[10]146由此可以認為,董事是公司經營過程中的代理人,對公司事務負有忠誠于公司的忠實義務和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11]257我們非常清楚地能夠看到,股東之間的關系與股東、董事之間的關系,或者董事、公司之間的關系完全不同。董事的產生是基于股東會的選舉產生,是接受股東的委托代理處理公司事務的,因此董事與股東或者公司之間存在信任委托關系,具有信義義務產生的基礎。而股東之間的關系,是基于出資而產生的,股東享有的股權是其向公司出資的對價,控制股東享有對公司的控制權亦可能源于對公司支付較多的出資,股東并未接受委托而產生股東之間的代理關系,因此股東之間沒有信任委托關系,除非股東同時擔任董事、監(jiān)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正如英國學者Chatlesworth等認為,通過股東會行使投票權的股東不同于董事會中的董事,股東并非任何形式的公司代理人,因此,股東的意志取決于個人,而不應給予任何限制。[12]430-431然而,如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法律關系更加細膩和復雜化,信義義務不再僅建立在信任委托關系中,沒有委托關系的信任關系中亦會存在信義義務??刂乒蓶|的信義義務即發(fā)端于此。當然,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應當低于董監(jiān)高的信義義務。正如王建文教授所說:“不具有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身份的控制股東與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地位不同,信義義務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此時的控制股東的注意義務應當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原因在于股東在經營管理上要比董事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稍遜一籌,如果將董事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在對待公司事務時所應盡到的專業(yè)勤勉義務適用到股東身上,對于股東來說則過于苛刻。同時,于此種情況下控制股東需要承擔的勤勉義務主要是因自身事務的實施而旨在照顧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所產生。因此,即便是控制股東,于此場合下承擔的勤勉義務也要低于董事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他們只需展現出通常的謹慎,無須滿足更高的要求?!保?]
信任關系是股東結合而成立公司的基礎,尤其是封閉式公司,該信任關系是公司立足和發(fā)展的根基。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發(fā)起人之間的關系亦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這種關系要求各方主體在從事行為時應當兼顧他方利益,在大陸法系是誠信義務的具體體現,而在英美法系則被稱為“信義義務”,[13]其是法律關系中的誠實、守信和善意的義務,其要求公司的共同創(chuàng)立者(股東)都應當堅守自己創(chuàng)立公司的初心,應當從公司這一團體、組織的整體利益出發(fā)從事各種行為。雖然,在實踐中,我們應當關注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主體,但是也不應忽視公司的社團性——在組織法視角下團體與成員的關系,不應忽視公司是作為一個共同體存在的,既然是一個共同體,該共同體中任何人的行為都不應是隨意的,與其他人無關的。相反任何人都成為該共同體中與其他人休戚相關的主體,即使是在股東會中行使表決權亦應如此,亦應受到“他人利益”“公司整體利益”的約束,該約束即為基于信任產生的義務,即信義義務。非但如此,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的規(guī)則認為,合伙人之間存在信義義務的關系,封閉公司股東之間的關系與合伙人關系相似,亦應當相互之間承擔信義義務,無論是持有公司股份較多比例的大股東還是小股東,在行使股東權利時都應當考慮公司的利益和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無視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否則構成對信義義務的違反。(4)正如英國的一位信托法學者所認為的,被信任者是個擴張性的名詞,只要在一個關系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了信任并且有了期待,則后者就是被信任者,后者善意、忠誠行事的義務,即衡平法上認為的負有信義義務的人。[14]69-71
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信義關系源于羅馬法和教會法。在立法上,信義關系首先體現在英美法國家的代理法、信托法之中。大陸法系國家起初并無信托,也無信義義務的法律規(guī)定,隨著兩大法系的融合,大陸法系引入英美法規(guī)則中的信托制度后才通過法律予以確認。該信義義務在法律上的確認,根本原因是與大陸法系權利不得濫用原則的相契合??梢?,大陸法系國家通過法律移植引入的信義義務有制度基礎,即大陸法系的不得濫用權利原則。[13]
在我國,公司股權高度集中,我國公司治理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股東之間的矛盾。股東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志和確保自己的利益,往往會將關注點放在公司控制權和管理權的爭奪上,這也是股東內斗的主要方向。在我國,股東內斗和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欺壓是有限責任公司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該問題和矛盾在某種程度上甚于上市公司。[15]而在很多公司,因股東之間的矛盾導致公司組織機構之間出現僵局,公司運營癱瘓,從而導致公司無法繼續(xù)經營而停業(yè),或被吊銷,或成為名存實亡的僵尸企業(yè)。大量企業(yè)的倒閉解散并非源于市場風險,而是股東的內部斗爭。這種情況在我國現代公司治理中應當予以重視并進行充分的關注。然而,控制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雖然是我國公司治理的主要內容,防止控制股東濫用權利是其中應有之義,但我國公司法并未給予控制股東濫用權利規(guī)制應有的關注。[16]在這種情形下,筆者贊同股東之間存在信義義務的觀點,并主張以信義義務為理論基礎構建控制股東權利濫用的規(guī)制措施。
我國《公司法》第20條(5)對于股東濫用權利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有學者指出,該條中股東不得濫用權利的規(guī)定源于股東之間的信義義務。[17]對此,筆者持贊同的態(tài)度。
對于股東不得濫用權利義務的判斷和鑒定,美國很多州采取了信義義務理論的具體判斷標準規(guī)則-合理期待規(guī)則。該規(guī)則認定股東向公司投資的前提是存在著對于公司經營、投資收益及股東之間信任關系的合理期待,當公司的管理模式、商業(yè)決策及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導致股東的期待落空時,則侵害了股東的合理期待。該種狀況因未經期待落空股東的同意,甚至完全違反期待落空股東的意思,系控制股東違反信義義務的股東壓迫行為,亦是控制股東濫用權利的行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法院對于被壓迫股東的救濟,是根據案情事實情況能夠合理推導出來的股東正當期望,不是法院對公司股東之間擬定合同的額外補充,而是對股東已經存在的合意的確認,法院介入是在尊重公司股東原有合意的基礎上的。因此,在認定股東是否有濫用權利的過程中,裁判者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去發(fā)現隱含的股東合理期待而非局限于外在章程文本是否存在過錯進行認定”[18]??梢姡帕x義務確實有約束和限制股東濫用權利的作用。[19]王建文教授亦認為:“控制股東信義義務是禁止權利濫用的具體體現?!保?]
作為股東權利濫用規(guī)制措施的控制股東信義義務,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被認可并大量被適用,成為規(guī)制控制股東權利濫用的重要措施。比如,在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浙02民終1621號民事判決書中一審法院認為:“周旭光作為興泰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拒不移交清算材料而導致該案無法全面清算,其違反了對公司和公司其他股東的信義義務,公司清算不能的狀態(tài)使股東對公司的清算利益無法實現,此時,處于受害人地位的公司其他股東有權要求該實際控制人承擔賠償責任,故周旭光應對公司會計賬冊不全導致清算不能對盧曉云承擔賠償責任?!保?)二審法院支持一審的觀點,維持了一審判決。河南省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豫03民終952號民事判決書中一審法院認為:“伊鑫公司和鉬都公司在沒有按照公司章程召開股東會取得作為另一股東的郝大科同意的情況下,對公司的財產、資源、重大利益做出決定,鉬都公司的行為屬于濫用股東權利,違反了大股東對小股東的信義義務,是對郝大科作為股東的權利的侵害。”二審法院亦支持了一審法院的該觀點。(7)
公司是由人結合而成的社團法人,根據團體規(guī)則,團體成員必須基于團體的共同目的組織起來,理應為了團體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而努力。(8)在這個社團之中,股東相互之間尤其是非控制股東對控制股東存在著信任和依賴的關系,他們相信控制股東會為公司整體利益著想,控制股東在行使權力時不會忽略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由此才結合在一起共同成立公司或者進入到公司。因此,“在社團關系下,股東應根據社團組織法負有促進社團目的實現之義務,以此滿足公司社團的共同目的的實現”[20]。這就要求,擁有對公司控制權利的股東在行使權利時,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要平等、公正、誠信地考慮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善意地基于公司利益而達致平等股東權利的實現。[21]
控制股東具有控制公司的權力,其僅是一種狀態(tài),并不代表該權力會被濫用??刂乒蓶|利用該支配力達到利己的結果,這就是行使控制權力的結果??刂乒蓶|僅一般地行使控制權力,沒有追求損人利己的結果,并沒有濫用權力的表現,則不構成違法行使。賦予股東之間的信義義務,意在防止控制股東濫用權力,即要求控制股東承擔對非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如此,控制股東就能正當行使支配力和控制力,不會濫用自己的權利。否則,控制股東不履行信義義務,就會導致權利濫用。[21]
注釋
(1)York Buiding,CoVMackenzie(1795)8,Brop.C42.64。
(2)《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19條:“控制股東對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負有誠信義務??刂乒蓶|對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應嚴格依法行使出資人的權利,控制股東不得利用資產重組等方式損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
(3)《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8條第1款規(guī)定:“上市公司的控制股東和其他實際控制人對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及該公司其他股東負有誠信義務?!?/p>
(4)Smithv,Atlantic Properties,lnc,422 N.E.2d 798(M a ss.1981)。
(5)《公司法》第20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p>
(6)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e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FZ0BXS K4/index.html doc I d=7e f224d c05b c 477691a c a7f c01111f58,訪問時間:2020年11月27日。
(7)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s://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 K4/index.html doc I d=33010aa f275c 4d9b885c a7d90116d6a e,訪問時間:2020年11月27日。
(8)Vgl.Lutter,Theorieder Mitgliedschaft,AcP(1980),S.86,102ff,轉引自丁勇:《認繳制后公司法資本規(guī)則的革新》,載《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第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