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俊超 吳 蓉
歌詠活動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強大影響力,源自學堂樂歌帶來的新型歌唱形式。“近采日本、遠效西歐”的學堂樂歌,引入了集體唱歌形式,因其包含富國強兵的思想內(nèi)涵與新音樂特質(zhì),由學堂推及社會,大受民眾歡迎,一時蔚為新潮。學堂樂歌不僅是我國新音樂之肇始,而且使“群眾集體歌唱的形式,在我國得以確立與發(fā)展,為后來我國的軍歌、工農(nóng)革命歌曲以及群眾歌曲體裁的發(fā)展開了先河”①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1840—1949)》,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第27頁。。而歌詠活動對于我國社會的全面影響,卻是在1931—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產(chǎn)生的??箲?zhàn)期間,由于民族主義思想的激蕩,抗戰(zhàn)文藝運動方興未艾,抗戰(zhàn)歌詠運動則成為抗戰(zhàn)文藝麾下的“高亮點”活動。
成立于武漢會戰(zhàn)前夕的武漢合唱團,原本是一個松散的民間組織,由于較好地兼顧了藝術與宣傳的關系,在為數(shù)眾多的歌詠團體中脫穎而出,成為政府向國際社會推介抗戰(zhàn)歌曲的模范。當時,武漢合唱團除了在社會上做宣傳之外,還多次承擔招待國際友邦人士的外宣活動。在武漢淪陷前夕,立志報國的武漢合唱團的
28名團員,決定拋家舍業(yè),赴南洋開展演賑活動,以實際行動支援祖國抗戰(zhàn)。武漢合唱團在武漢會戰(zhàn)時期以及南洋演賑的活動,除了當時留存的宣傳資料和相關回憶史料外,系統(tǒng)性的學術研究比較缺乏。以汪毓和先生編著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歷次版本為例:在1994年版中尚無對“武漢合唱團”的介紹,在2002年版以及2009年版中,僅在介紹夏之秋的附注中有“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任武漢抗戰(zhàn)工作團音樂組長及武漢合唱團指揮”的簡要說明②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第203頁。。在陳先柄主編的《夏之秋紀念集》(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特刊,1994年5月出版)中,雖則有了武漢合唱團及其南洋演賑的介紹,但大多為回憶性質(zhì)史料。在葉其思《赤子丹心——武漢合唱團南洋籌賑巡回演出紀實》(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一書中,匯編了大量且零碎的武漢合唱團在南洋演賑的新聞報道。武漢合唱團成立的情況如何,武漢合唱團的特色為何,是何原因促使他們奔赴南洋演賑,在南洋演賑的過程與效果若何?這些問題也值得深入探討?;匚哆@一段往事,總結其歷史經(jīng)驗,對于在新時代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發(fā)揮海外華人華僑的鄉(xiāng)誼作用等方面,具有鑒往知今的歷史意義。
1937年冬,隨著最大城市上海及首都南京的相繼淪陷,中國抗戰(zhàn)進入了“武漢會戰(zhàn)”期。此時,全國文藝界人士齊聚武漢,掀起轟轟烈烈的武漢抗戰(zhàn)文藝運動。歌詠方面,冼星海聯(lián)絡呂驥、賀綠汀等音樂界人士,于1938年1月17日在武漢成立了“中華全國歌詠協(xié)會”。早在1937年11月,上?!皣⒁魧!弊髑M畢業(yè)生江定仙、劉雪庵等,曾與武昌文華中學音樂教師黃椒衍一起,成立了一個名為“武漢合唱團”的組織。在江定仙等人的組織下,武漢合唱團“卻有蓬勃的氣象”,但由于“江君為了其他的原因,不得不離開武漢”,便將合唱團的指揮工作托付給在“國立音專”求學暫回武漢避難的夏之秋、周小燕等接辦。③費黑羅:《介紹武漢合唱團》,《戰(zhàn)歌》,1938年4月15日第1卷,第7期,第10-11頁。此時,夏之秋與周小燕回到武漢后,也曾先后在漢口和武昌組織了兩支歌詠隊參與宣傳活動。他們接任武漢合唱團指揮后,將這兩支歌詠隊與武漢合唱團合并起來。實力大增的武漢合唱團,一舉成為武漢文藝救亡運動期間公認為水平最高的歌詠團體。④楊勝紅、袁少運:《一片歌從武漢來——抗戰(zhàn)烽火中組建的武漢合唱團》,《長江日報》,2008年11月4日,第1版。其不同之處是,武漢合唱團大多以混聲四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抗戰(zhàn)歌曲。
武漢合唱團的活動,引起了中華全國歌詠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冼星海的關注。1938年3月5日,為救助日軍飛機空襲武漢造成的一批難民,中華全國歌詠協(xié)會在漢口俄國總會俱樂部舉行聯(lián)合演奏大會,冼星海特邀武漢合唱團承擔其主要節(jié)目的演出。⑤李崟:《抗戰(zhàn)初期,冼星海在武漢》,《武漢文史資料》,2004年,第1期,第39頁。據(jù)資料分析,這次演奏大會的節(jié)目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武漢合唱團48人組成的合唱,曲目有《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等;第二部分為獨奏與獨唱節(jié)目,計有王人藝、張舍之的小提琴重奏,巫一舟的鋼琴獨奏,杜庭修、田鳴恩的男聲獨唱,周小燕的女聲獨唱等;最后由武漢合唱團演唱合唱《伏爾加河船夫曲》《旗正飄飄》。演奏大會獲得了一千多元賑款的良好成績。⑥《武漢合唱團昨舉行救濟難民演奏大會》,《新華日報》,1938年3月6日,第2版。之后,武漢合唱團開始健全組織:成立理事會,由理事會干事分擔各種工作,開始了在社會上的多次公演。合唱團的演出,還引起了時任國民外交協(xié)會總干事鐘可托先生的注意,他推薦該團參加招待外賓的數(shù)次演出,組織該團到廣播電臺錄音并制成唱片,分寄世界各國以資宣傳。此時的武漢合唱團已發(fā)展至70多人,“常常在深夜十二時后,還在水銀燈下試唱”。可惜的是,由于各人職業(yè)的關系,往往不能全數(shù)參加歌唱活動。⑦《武漢合唱團六人抵星,合唱團副團長黃椒衍對記者談話》(1938年11月24日《南洋商報》),轉(zhuǎn)自葉奇思:《赤子丹心——武漢合唱團南洋籌賑巡回演出紀實》(以下簡稱《赤子丹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年,第38頁。
隨著戰(zhàn)局變化,武漢危在旦夕,而武漢合唱團仍然還是松散型的組織,在國難日深之下難以發(fā)揮效力。于是,合唱團骨干成員陳仁炳⑧陳仁炳(1909—1990),湖北武昌人,1928年入上海滬江大學,1936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建議赴海外演賑,以雄壯歌聲激起敵愾,以募捐支援民族解放大業(yè)。1938年7月31日晚,他們相約“正式組建武漢合唱團”,其團員都“辭去職業(yè)、告別家庭,自籌經(jīng)費,赴海外開展抗戰(zhàn)宣傳工作”,當場報名者達26人。由于周小燕將赴法國留學,夏之秋便設法聯(lián)絡畢業(yè)于北平大學音樂系的女高音周保靈加入,同時邀請畢業(yè)于“國立音專”鋼琴組的潘蓮雅女士擔任鋼琴伴奏,先后加入者共達28人。合唱團出發(fā)前,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先是推舉正、副團長各一人,分由夏之秋與黃椒衍擔任;另設立總領隊,以監(jiān)督工作執(zhí)行情況,由陳仁炳擔任。其次是設立了宣傳組與總務組,宣傳組內(nèi)設音樂股、戲劇股、演展股,總務組內(nèi)會計股、文書股、事務股,各組及各股負責人分由團員兼任。合唱團在隨后兩個月的護照辦理期中,白天排練話劇,晚上練習歌唱,并募集大批的書報、照片等以備宣傳之需。⑨陳建寧等:《武漢合唱團為赴海外宣傳發(fā)動募捐情形史料一組》,《民國檔案》,2017年,第1期,第29-35頁。
赴南洋的籌備工作歷經(jīng)兩個月,不僅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亦得到了官方的鼓勵。其間,陳仁炳與夏之秋、黃椒衍曾專訪中共長江局負責人董必武,了解中共的抗戰(zhàn)主張與政策。9月15日,主管抗戰(zhàn)文藝工作的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會見合唱團全體成員,贈送錦旗,以壯行程。⑩《武漢合唱團在紀念堂演唱最后一晚,夏之秋致詞述合唱團南來使命》(1939年2月7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167頁。合唱團離開武漢前,董顯光又主持召開由500余人參加的歡送大會。1938年9月30日,滿懷救國熱忱的武漢合唱團,由陳仁炳、夏之秋率領從漢口出發(fā),開啟了他們“慷慨悲歌”的萬里之行。
1938年12月18日晚,到達南洋的武漢合唱團于新加坡大世界游藝場太平洋戲院舉行了試演,觀眾為新加坡各僑團、學校的籌賑會工作人員,還特邀當時駐新加坡領事館總領事高凌百?高凌百,1900年生于江蘇江陰,1922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機要秘書等要職,1936年9月出任國民政府派駐新加坡總領事。前往觀看。試演曲目14首:1.青天白日滿地紅,2.救國歌,3.滿江紅,4.募寒衣,5.焦土抗戰(zhàn),6.打回東北去,7.打走敵人,8.青年戰(zhàn)歌,9.游擊隊歌,10.松花江上,11.玉門出塞,12.長城謠,13.保家鄉(xiāng),14.歌八百壯士。此次試演,也為其后的演出奠定了一種“演唱、演說、演劇”的程式:1.在演出前,在僑領中公推一位主席主持演出儀式,2.合唱團演唱,3.團員演說,4.演出救亡話劇。
在新加坡期間,合唱團一共出演67場:其中,專演話劇6場,歌唱演出3場,試演或聯(lián)誼演出5場。以下為合唱團在新加坡的演出場次統(tǒng)計:
1938年12月18日,大世界太平洋戲院(試演1場,演唱歌曲14首);1938年12月24日至1939年1月3日,大世界太平洋戲院(11場,演唱歌曲16至20首不等);1月3日,首都戲院(1場,演唱歌曲18首);1月15日至21日,新世界日光戲院(7場,演唱歌曲16至28首);1月21日,快樂世界舞廳(1場,合唱歌曲5首);1月23日,新加坡馬來西亞廣播播音(1場,歌曲12首);1月25日至31日,大世界太平洋戲院(7場,演唱歌曲18首);2月3日至6日,域多利亞紀念堂(3場,演唱歌曲18首),2月8日至17日,快樂世界體育場(7場,演唱歌曲20首);2月20日,春節(jié)海上游藝籌賑(1場,演唱歌曲23首);2月25日至3月5日,大世界太平洋戲院(9場,演唱歌曲20至26首);3月8日至22日,源順街天福宮(11場,演唱歌曲18至22首);3月25日至4月2日,大世界太平洋戲院(6場,話劇專場);4月5日,域多利亞紀念堂(1場,演唱歌曲28首)。?據(jù)葉奇思《赤子丹心》,第47-266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其中因合唱團間或停演休息,其演出場次與日期區(qū)間的天數(shù)可能稍有不同。
在新加坡演唱的曲目,從試演時的14首,逐步增加至48首。其中,1938年12月24日至1939年1月3日晚,在大世界太平洋戲院連續(xù)11場演唱,曲目與試演基本相同。隨著團長夏之秋、鋼琴伴奏潘蓮雅及女高音周保靈的加入,從12月30日起,逐步加入曲目有:《抗敵歌》《抗戰(zhàn)到底》《青年戰(zhàn)歌》《女青年戰(zhàn)歌》《熱血歌》《保衛(wèi)中華》《流亡三部曲》《上前線》《背著槍》《日本的兄弟》等。
1939年1月15日至21日晚,合唱團在新世界日光戲院連演7場,逐步加入歌唱曲目有:《安全土》《旗正飄飄》《秋風涼》《全國總動員》《前進》《莫做漢奸》等。1月23日,合唱團應邀在新加坡廣播臺播音,演唱了12首歌曲:《上操歌》《青年戰(zhàn)歌》《熱血歌》《保衛(wèi)中華》《玉門出塞》《滿江紅》《玫瑰三愿》《巾幗英雄》《旗正飄飄》《長城謠》《松花江上》《歌八百壯士》。其中,《上操歌》《玫瑰三愿》《巾幗英雄》為新曲目。1月25日至30日又連演7場,再加入《淮河船夫曲》《鐮刀歌》《鋤頭歌》等歌曲。1月25日至31日,重返大世界太平洋戲院演唱,新添的曲目有:《沖鋒號》《認清敵人》《新生命》《奮起救國》《游擊進行曲》等。2月25日至3月5日,合唱團再次到大世界太平洋戲院演出期時,由于大多數(shù)觀眾對于抗戰(zhàn)歌曲日漸熟悉,當唱到《保家鄉(xiāng)》一曲時,“夏指導別出心裁,將該歌之后六節(jié)改由全體聽眾齊唱,再則男唱一遍,女唱一遍,集千余聽眾之歌聲,作融洽一片之怒吼。所謂歌聲到處,救亡精神寄乎其間,歌詠之感人實大哉!”?《陳嘉庚氏在武漢合唱團演唱開始的致詞》(1939年2月26日《南洋商報》),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07頁。
正式演出之外,合唱團還在多種聯(lián)誼活動中演唱。如,1939年2月8日,合唱團男女團員在快樂世界體育場分別與新加坡男子聯(lián)隊、南洋女中隊舉行男女籃球慈善賽。比賽結束后,合唱團演唱了《抗敵歌》《滿江紅》《歌八百壯士》《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等歌曲,最后與全場觀眾一起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全場彌溢激憤的熱情,雄壯的歌聲,震動空間,有如萬軍怒發(fā)”。?《球迷五千余人昨在快樂世界體育館欣賞合唱團球藝》(1939年2月9日《南洋商報》),葉奇思:《赤子丹心》,第172頁。2月21日,為慶祝農(nóng)歷春節(jié),星華籌賑會?星華籌賑會是陳嘉庚于1937年10月在新加坡華僑中發(fā)起成立的一個愛國團體,原名“星加坡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1938年10月該會擴大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為南洋華僑募款救助祖國籌賑總機關。邀請合唱團團員乘游輪舉辦“海上游藝籌賑”,合唱團在游輪上演唱了22首抗戰(zhàn)歌曲。?《巴得力輪愛國游客擁擠》(1939年2月21日《南洋商報》),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03頁。
1939年3月7日,在星華籌賑會的資助下,武漢合唱團出版了一本名為《民族呼聲》的歌集,收錄武漢合唱團常備演唱曲目48首。內(nèi)頁有高總領事題字、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的序文以及主編夏之秋的說明,最后還有團員戴天道的后記,是為我國抗戰(zhàn)期間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抗戰(zhàn)歌曲集。?戴鵬海、向延生兩位先生認為,此間最早在境外出版的中國抗戰(zhàn)歌曲集是于1939年秋由李抱忱、李惟寧等編輯的《China Patriots Sing》(分別在香港及印度加爾各答出版,僅收入了14首抗戰(zhàn)歌曲)。詳見戴鵬海:《“重寫音樂史”:一個敏感而有不得不說的話題》,《音樂藝術》,2001年,第1期,第78頁;向延生:《李抱忱與英文版〈中國抗戰(zhàn)歌曲集〉》,《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第49頁。夏之秋在說明中說:“在沒有離開武漢之前,就想編寫一本比較豐富新穎而合用的民眾歌詠集,當時因交通不便,紙價飛漲,和缺乏印刷機等重重困難而作罷?!标惣胃谛蜓灾?,對武漢合唱團贊譽溢于言表,“歌聲入耳,聞所未聞,但覺耳際有如萬馬奔騰,怒潮洶涌… …泰晤士報記者特著評論,譽之為新中國之歌曲,謂其藝術造詣之深,直可并駕歐美。”他亦道出了出版歌集的初衷,“夏團長浸浴于群眾熱情鼓舞中,欣然將其歌譜,編訂成集,交付南僑總會印行… …合唱團只有二十八人耳,乃初到星洲,歌聲一出,即轟動全南洋。今更以歌集編行,文字傳播。人人唱之,人人能作武漢合唱團之歌聲,人人亦能為武漢合唱團之團員。”?《民族呼聲歌集》“序”,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1939年4月7日印行。
有了在新加坡籌賑演出的基礎,帶著《民族呼聲》歌集的48首歌曲,在南僑總會的統(tǒng)籌下,武漢合唱團從新加坡出發(fā),一路向北,先后奔赴馬來亞所屬的柔佛、馬六甲、森美蘭、雪蘭莪、彭亨、霹靂、檳城、吉打、玻璃市等地,?1909—1957年,馬來亞為英國殖民時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軍侵占),其間的行政區(qū)劃為:1、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檳城);2、馬來聯(lián)邦(雪蘭莪、森美蘭、霹靂、彭亨);3、馬來屬邦(柔佛、吉打、吉蘭丹、丁加奴、玻璃市)。1948年,馬來聯(lián)邦與馬來屬邦等合并成立馬來亞聯(lián)合邦;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lián)合邦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lián)合邦與新加坡、沙拉越、沙巴合并成立馬來西亞聯(lián)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又開展了為期一年演賑活動。
在柔佛,合唱團于51天內(nèi)演出39場?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68-369;372-414;468-579;372-41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合唱團進入柔佛后,《南洋商報》有追蹤新聞報道:在新山皇宮戲院的3場演出中,“每曲告終,掌聲頻響,其緊張之場面,不亞于星加坡每次演出之情形”。以“周保靈女士之《長城謠》、《巾幗英雄》及江心美女士之《松花江上》,最獲好評”。4月21日晚在大笨珍演唱,“繼著抗戰(zhàn)之歌響徹云霄,全場觀眾無疑身在戰(zhàn)場… …《歌八百壯士》之澎湃處如萬馬奔騰,令滿場觀眾悠悲悠喜”。武漢合唱團在峇株巴轄第二晚演唱時,“合唱團諸君演唱精神,卻俞形熱烈… …唱到悲慘處,觀眾中不少留下同情之淚,激昂處則又全場即其激越的浪潮”。在柔佛各地演出時,當?shù)貎S團組織除了向合唱團贈錦旗外,有的還獻以花籃,合唱團遂將獲贈花籃當場拍賣,所得收入概充賑款。
在馬六甲,合唱團于23天內(nèi)演出17場。在馬六甲卡必多大戲院,合唱團首晚演出便點燃了觀眾的愛國熱情,“歌詠開始,其悲壯吼聲,溢于全場,每歌一曲,掌聲如雷動,唱至《保家鄉(xiāng)》時并由夏之秋團長指導在場觀眾合唱”。至第二晚,“歌聲激昂,有如萬馬奔騰,令人悲傷、感奮。尤以江心美女士、周保靈女士獨唱大受觀眾贊嘆‘再來,再來’的呼聲,配合著緊張的空氣”。6月17日下午,武漢合唱團與馬六甲三十八團體舉行聯(lián)合座談會,討論促進馬六甲歌詠戲劇運動方案,主席何保仁說:“武漢合唱團來甲之后,逐漸引起僑眾注意歌詠,如抗戰(zhàn)到底、認清敵人、保家鄉(xiāng)、松花江上、長城謠之歌聲,天天可以聽到,本席相信,此后歌詠必能在古城掀起?!焙铣獔F在馬六甲演出期間,先后與當?shù)匾魳飞鐖F有了更多的互動與交流。如,在合唱團于5月30日下午到達馬六甲時,馬六甲籌賑會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茶會,并請晨鐘銅樂隊現(xiàn)場奏樂”。6月1日演出時,“有僑生月明音樂隊到場助興”。在6月3日在野新、4日在萬里望的2場演出中,又有“明星慈善銅樂隊隨之奏樂助興”。6月5日在馬六甲西湖戲院演出時,再有“僑生組織的親愛音樂團奏樂”。6月16日在淡邊的演出,有“商會音樂隊到場奏救亡歌曲”。6月22日的演出,更是運用“武漢合唱團與僑生聯(lián)合舉辦音樂會”的形式進行。?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68-369;372-414;468-579;372-41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
在森美蘭,合唱團于27天內(nèi)演出18場。合唱團到森美蘭后,先在芙蓉連演4晚,其最后一晚,“到場觀眾達三千余人,其中有西人和日本人等”,“當李杰女士獨唱《告日本大眾》歌詞,全場空氣極為緊張,并由陳仁炳博士用英語向觀眾解釋歌詞內(nèi)容,中、西、日觀眾大受感動,唱《賣花詞》時亦然”。其中,在芙蓉西人俱樂部的演出,是專為招待外籍人士而舉行的,參加者有“森美蘭參政司及華民護衛(wèi)司,以及英籍軍政領袖及眷屬,英商界人士前來觀看,僑領黃益堂等到場相陪”。演唱開始前,“由團長夏之秋用英語報告各節(jié)目,計有抗敵歌,滿江紅,旗正飄飄,焦土抗戰(zhàn),抗戰(zhàn)到底,告日本大眾,安全土,莫做漢奸,長城謠,打走敵人等”,繼而由總領隊陳仁炳用英語演講。之后,“繼續(xù)演唱,周保靈女士獨唱英文歌圣母頌等曲,拍掌不絕,后又合唱英文歌,最后仍用國語演唱最后勝利是我們的,歌八百壯士?!痹谲饺貑讨瓮跤⑿6Y堂舉行的演唱會,是應森美蘭公會的邀請舉行的,觀眾主要是僑生及印、英籍學生。?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68-369;372-414;468-579;372-41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
在雪蘭莪(含巴生),合唱團于80天內(nèi)演出47場。?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68-369;372-414;468-579;372-41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由于雪蘭莪州地理上是沿馬六甲海峽南北狹長地帶,合唱團于8月9日至13日暫離雪蘭莪赴巴生港梨嘉戲院演出4場,8月12日中午在巴生港舉行游輪演唱會,專為在巴生港口短暫停留的南僑總會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征募處主任劉牡丹等,以及即將歸國服務的60余名機工而在輪船上進行的1次演出活動:“先由合唱團諸君分別獨唱、繼以合唱。夏團長則彈唱指揮,兼而為之,一時歡聲笑語,如水如潮,騰溢腦際,匯聚于偶然。然而航旅知音,共鳴一室,亦快事也。最后由夏之秋團長召開音樂速成班,教導機工合唱‘保家鄉(xiāng)’時,瞬間,背唱自如。合唱團諸君,原為送友而來,竟收宣傳之效以歸。”?《劉牡丹及〈南洋商報〉特派員抵巴生》(1939年8月11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515頁。
當合唱團抵達雪蘭莪首府吉隆坡時,得到十余萬僑眾的夾道歡迎,雪華籌賑會主席李孝式“假座中華大會堂,舉行盛大茶會歡迎”,會場“遍貼觸目驚心、發(fā)人猛醒之標語、聯(lián)語”。其中的一副對聯(lián):“武億聲宏,鐵板鋼琶增敵愾;漢風威烈,全團合唱壯山河”,起到十分形象的介紹武漢合唱團與營造救亡氣氛之作用。在吉隆坡的首場演出中,主席李孝式在致辭中說:“武漢合唱團,系用嶄新之歌曲、高超之藝術、悲壯之聲音演唱… …故到處能令會場氣氛緊張,人心振奮,好像置身于故國烽火,觀見敵人殘酷之行為,同胞流離之慘狀,其感人實深?!?月30日下午,合唱團應邀專為招待外賓演出,在演唱歌八百壯士一歌時,“全場外賓,大為同情,一致要求再唱。獨唱時以江心美、周保靈女士最受歡迎”。合唱團在吉隆坡各地演唱的歌曲更為集中,通常演唱20余首抗戰(zhàn)歌曲,最后結束的曲目一般是《歌八百壯士》。10月4日,合唱團舉辦為吉隆坡華僑接生醫(yī)院籌賑演出;10月6日下午赴巴都律英文學校演唱。10月8日下午,當時駐吉隆坡領事施紹曾假座大華飯店餞別武漢合唱團時,賓主百余人“全體演唱《保家鄉(xiāng)》第一節(jié)。一時‘齊心去打敵人’的歌聲,響徹云霄,洵一時盛會”?《施領事慰勞合唱團》(1939年10月8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579頁。。
在彭亨,合唱團于29天內(nèi)演出18場。武漢合唱團在彭亨各埠的演唱曲目“計十項,凡三十首”。在18場演出中,近半有外籍人士前來聆聽,“歌聲慷慨激越,外僑多為感動,每曲終,均報以熱烈的掌聲”,除用英語演講之外,合唱團有時會加唱一二首英文歌曲。?同注?,第582-617;582-617;704-724;704-72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
在霹靂,合唱團于88天內(nèi)共演出50場。武漢合唱團在霹靂州的演唱歌曲基本上與彭亨相同。其中,1940年1月14日晚的演出,為霹靂華人接生醫(yī)院籌款專場演出,在演唱曲目方面增加了一首《華僑機工回國服務歌》,尚有當?shù)亍扒嗄陜S生、小提琴家黃永豪的演賑助興”。2月1日晚,霹靂籌賑會假座太平埠福建會館餞別合唱團,最后一項程序為全場合唱《保家鄉(xiāng)》,“歌聲激昂,響徹云霄”?同注?,第582-617;582-617;704-724;704-72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
在檳城,合唱團于15天內(nèi)演出10場。武漢合唱團在檳城演出期間,其演唱曲目編定為《大家一條心》《共赴國難》《出發(fā)》《女青年戰(zhàn)歌》《女子軍人進行曲》《殺敵歌》《打殺漢奸》《心頭恨》《征兵歌》《北風起》《流亡三部曲》《思鄉(xiāng)》《歸不得故鄉(xiāng)》《保家鄉(xiāng)》《送郎上前線》《華僑機工回國服務歌》《送寒衣予前方將士》《青天白日滿地紅》等18首。?同注?,第582-617;582-617;704-724;704-72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
在吉打,合唱團于15天內(nèi)共演出10場。3月4日至7日,合唱團赴玻璃市演出4場之后,尚有吉蘭丹州及丁加奴州籌賑會邀請合唱團前往演唱,但由于未獲當?shù)卣鷾识髁T。合唱團一行25人遂由玻璃市返檳城,準備取道新加坡乘輪歸國。?同注?,第582-617;582-617;704-724;704-724頁內(nèi)容整理而成。
在南洋演賑期間,武漢合唱團共舉行266場演出,考慮到在歡迎儀式及其他場合的演唱活動,其演唱場次估計當在280場以上。其正式演唱的歌曲達49首,如果考慮到臨時加唱曲目,保守估計當在50首以上。從演出場次,及曲目廣泛程度來看,武漢合唱團此間的演唱活動,堪為我國合唱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作為一個民間團體,武漢合唱團在此間受到許多贊譽與嘉許的同時,也遭遇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困擾。使得原來懷抱著雄心勃勃活動計劃的武漢合唱團,在苦心孤詣地堅持一年半之久后,面臨各種困難而草草收場。
當合唱團先遣6人于1938年11月24日達到新加坡時,副團長黃椒衍便對記者發(fā)表書面談話:“我們所選的唱曲,可以代表中國抗戰(zhàn)期間所產(chǎn)生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將它介紹到海外,使得友邦人士對于中國藝術有一良好認識。我們所受的痛苦,我們所負的使命,絕非幾首歌曲所能道盡?!薄拔覀兊乃囆g也許不是很能使人滿意,我們將用我們的人格,我們的精神、熱血、眼淚做我們的布景?!薄叭粼谀涎蠓矫娉煽儓A滿,再向歐美方面前進,路線臨時決定?!?《武漢合唱團六人抵星》(1938年11月24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36頁。為了盡快展開工作,黃椒衍等于11月25日晚“謁見星華籌賑會主席陳嘉庚先生,懇予代為主持該團在星表演籌賑事宜”。26日,他們又分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正副會長陳振賢、林慶年二氏,暨星洲日報社董事長胡文虎先生,報告該團南來之任務及請予以指導”?《武漢合唱團明晚舉行試演》(1938年12月17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46頁。。
11月28日,新加坡38個僑團學校聯(lián)合組成“星華各僑團歡迎武漢合唱團籌備委員會”,推舉星華籌賑會為歡迎會主席,以便籌備合唱團在新加坡的演出事宜。但星華籌賑會卻表示“不便擔當”,籌備委員會不得不再次召開會議,以“另行設法”。?《武漢合唱團那女團員十九人今日晨抵星》(1938年12月14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45頁。直到在新加坡的試演之前,星華籌賑會才表示:“為了便利該團演賑工作的進行,星華籌賑會特為舉辦一切?!痹谛侨A籌賑會的策劃下,武漢合唱團在新加坡的演出得以順利展開,而馬來亞各地籌賑會聞風而動,紛邀武漢合唱團前往演唱。
合唱團深入馬來亞各地后,隨著演出場地的頻繁更換,加之水土不服,團員出現(xiàn)生病等意外時有發(fā)生。如,1939年2月12日,星華籌賑會考慮到“武漢合唱團連日在星公演,備極忙碌… …該團特乘休息之便,于上午八時,分乘汽車數(shù)量,前往參觀柔佛大水池及該地吾僑實業(yè)建設機關”。不料途中一車傾翻,團員索景章、陳久芳、王南溪等5人皆輕傷。以致在3月13日晚的演出中,“歌曲節(jié)目屢有更換,戲劇、原擬換演《人性》,嗣以該劇主角索景章女士因赴柔佛參觀車禍受傷,故昨晚之劇,仍以《逃難到星洲》演出”?《武漢合唱團在天福宮演唱第五晚》(1939年3月14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234頁。。12月22日晚,合唱團在霹靂州布先演出時,因該團“三團員,喉痛未愈,不能出席”,團長夏之秋首次上演獨唱節(jié)目。至怡寶,副團長黃椒衍向外界稱:“同人中又有數(shù)位因勞頓過度而染疾,然該團早已抱定決心,故不會影響工作。且團員屢?guī)Р〉桥_,每人體重較未出國之前,俱減輕多磅?!?《各界僑胞紛紛慰勞合唱團》(1939年11月24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637頁。進入檳城后,又有3位團員因事先行歸國,作為團長的夏之秋,為填補團員減少而造成的節(jié)目空缺,多次充任獨唱。
隨著中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奸細、漢奸在南洋的活動趨于頻繁,以及民國政府外交方面的不力,也給武漢合唱團在后續(xù)的演賑活動帶來了重重阻力。合唱團在新加坡試演時,陳嘉庚曾在致辭中說:“日寇則在香港不惜巨資利用漢奸宣傳,甚形活動… …其目的則在阻礙吾僑之籌賑,及摧毀抵貨之運動。”合唱團在星馬各地的演出中,常有日本觀眾混跡其間。據(jù)夏之秋先生回憶,合唱團在新加坡演出初期,就有日本領事曾到總督府抗議:“你們?yōu)槭裁丛试S中國這樣的抗日團體到新加坡來?”新加坡英人總督說:“如果你們愿意的話,你們也可以派同樣性質(zhì)的團體來新加坡演出。”這樣,日本領事才自討沒趣地回去了。?夏之秋:《武漢合唱團在新加坡為抗戰(zhàn)募捐演出二三事》,載陳先柄:《夏之秋紀念集》,中央音樂學院1994年特刊,第89頁。但后來,英殖民地政府當局對武漢合唱團在各地演出,往往也會列出各種限制條件。1940年2月2日,在合唱團抵達檳城的當天,有數(shù)千人華僑聚集碼頭歡迎合唱團,“因與警察發(fā)生沖突,僑胞五人被捕。群眾前往包圍警察局,結果我僑二十余人受傷,此事不久即平息”。當時政府駐檳城黃領事,在之后的歡迎儀式上向僑眾喊話,“吾僑為爭取友邦更大的同情與援助,必須與當?shù)卣献?,遵守當?shù)胤桑瑢ζ渌褡逡鄳婕佑H善”?《合唱團由太平抵檳碼頭》(1940年2月3日《南洋商報》),載葉奇思:《赤子丹心》,第704頁。。在武漢合唱團演賑活動上,中日雙方的外交角力,由此可見一斑。
接著,吉蘭丹籌賑會多次向當?shù)卣暾埡铣獔F前往演唱,但未獲批準,丁加奴州籌賑會的類似請求亦未獲批準,合唱團另尋出馬來亞到英屬婆羅洲或荷屬東印度各部,亦未獲準入境。這樣,合唱團在玻璃市演唱之后,于1940年3月10日一行22人返回檳城。4月23日,武漢合唱團所有團員由新加坡先后歸國。至1940年5月13日,大部分團員由總領隊陳仁炳率領抵達昆明,合唱團結束了在南洋的巡演。?《武漢合唱團歸國抵昆即行赴渝》,《新華日報》,1940年5月13日,第2版。
武漢合唱團南洋演賑活動,受發(fā)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主義高揚時代,而“民族主義高揚的時代,往往也是一個歌唱和聆聽的音樂時代”?王續(xù)添:《音樂政治:音樂中的民族主義——以抗戰(zhàn)歌曲為中心的考察》,《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8年,第3期,第110頁。。此時,新音樂運動在我國已經(jīng)歷了近50年的演進,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為抗日歌詠運動的開展培養(yǎng)了一批作曲家、歌唱者與聆聽者。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我國進入全民族抗戰(zhàn),極大地激發(fā)了作曲家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由此創(chuàng)作出一批濃郁戰(zhàn)斗氣息的抗戰(zhàn)歌曲,而武漢合唱團在南洋演出中演唱的歌曲,當為這一批抗戰(zhàn)歌曲中典范之作。
“北望宗邦,滿目蒼夷;音容過處,黃魂為振”,馬來亞華文報刊對合唱團演出的追蹤報道與渲染,持續(xù)地激起全馬華僑的愛國意識,使得在合唱團的演出中,全馬華僑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原則下,“馬馱千斤,蟻負一?!?,踴躍捐輸,甚至毀家紓難,造就了空前的籌賑成績。以陳嘉庚為主席的南僑總會及各地籌賑分會對于合唱團的支持,也是合唱團取得圓滿成績的助力之一。馬來亞各地僑領、僑賢,除慷慨捐贈外,還帶領同僑“義務地建筑戲臺,報效電氣,土木運輸?shù)取?,僑胞們所看到的不僅是合唱團激動人心的演出,更是全體僑胞的空前團結,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的危險情勢面前,所具有的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