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剛,鄒國元,張寶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yǎng)與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北京 00097;.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北京 00097)
中國設施蔬菜種植規(guī)模居全球之首,為保證城鄉(xiāng)菜籃子周年供應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種植方式仍以人工為主,生產效率不高,隨著社會發(fā)展,依靠密集型勞動的溫室生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1-2]。幾十年來,溫室以人力為主要勞動力,溫室內形成了南北向定植管理的傳統(tǒng)。常規(guī)的南北向生產是基于人工勞動方便形成的,在發(fā)展機械化方面存在較大局限性。在日光溫室內使用機器做畦時,由于南北向距離很短,一般在6~10 m,機器需不斷地折返,要消耗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隨著城鎮(zhèn)化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農業(yè)生產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設施生產管理人員短缺,往往導致栽培管理不及時、粗放管理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改變傳統(tǒng)栽培模式,采用東西向栽培適應機械化操作,探索農機農藝有效融合的新方式[3-4]。本研究自2015 年開始將傳統(tǒng)的溫室南北向栽培轉變?yōu)闁|西向栽培,滿足機械化生產需求,研發(fā)出溫室蔬菜東西向生產的關鍵技術與輕簡化集成模式[5-6]。溫室內大量使用機器及配套設施,管理方便,利于標準化,有助于實現(xiàn)輕簡優(yōu)質高效生產[7-8]。
最早采用東西向栽培技術的是溫室葉菜生產。大多葉菜高度較低,生長周期較短,采用東西向幾乎不需要考慮遮光、通風等問題,而且換茬可以不重新做畦,因此東西向生產技術首先在葉菜中得到實現(xiàn)。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最早選擇在生菜上開展了東西向的栽培研究,試驗地點在北京市大興區(qū)長子營鎮(zhèn)北蒲州農業(yè)綜合試驗站,溫室為常規(guī)日光溫室,三面磚墻,頂覆聚乙烯薄膜,長70 m,寬8 m,東西走向。東西栽培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為起壟,壟上雙行定植(圖1),另一種為高平畦,畦上定植4 行(圖2)。壟上雙行適合春季生產,畦上四行適合秋冬季生產。經過多年試驗示范驗證,形成了葉菜東西向生產的多項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
圖1 春季壟上雙行東西向定植
圖2 秋冬季畦上4 行東西向定植
分區(qū)差異化精細管理
東西向種植后,種植畦從南到北逐畦排列,相同溫度和光照條件分布在同一畦上,可以快捷實現(xiàn)差異化管理和采收。秋冬季的生菜靠近南側的產量是北側的75%,而冬春茬番茄種植中北側產量僅是南側的70%,產量降低近1/3。因此在推廣東西向栽培過程中,對于生菜一方面可以適當降低南側的水肥供應,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期采收,先采北側后采南側,增加商品性。通過這樣的措施,順應溫室環(huán)境的變化進而提供差異化管理,不僅可以降低水肥投入10% 以上,還可以增加產量和商品性,從而達到增收10% 以上。
高平畦輕簡化栽培
采用機械化開溝、起壟、作畦。傳統(tǒng)的平畦栽培需要按一定畦寬打埂和平整畦面,不僅消耗大量人工,也無法用機器替代,管理上沿用大水漫灌、大量人工施肥的粗放管理模式,土壤水分不均且容易引起大面積病害,過量灌水還會引起養(yǎng)分流失,造成環(huán)境污染?;谶@些問題,采用高平畦技術將粗放的模式變?yōu)閱卧?、網(wǎng)格化的精細管理,還可以使用機械來完成。比如開溝可以使用小型汽油機帶開溝機來完成,在溫室內將南北向平畦改為東西向高畦,用20~40 cm 的小溝代替田埂,將原來1.5~2.0 m 的寬畦變成0.8~1.2 m 的窄畦,將原來的大水漫灌改為滴灌。采用這項技術,不僅節(jié)省了人工,而且改變了土壤的水氣運動,使得土壤水分運移更加合理,縮短干濕交替周期,減少土壤高濕引發(fā)病害的風險。與人工起壟相比,采用起壟機東西向起壟效率提高近10 倍,生產成本由300 元/667 m2降至25 元/667 m2,降低投入也在10 倍以上。該技術經過幾年的驗證,目前已在北京大興、房山、延慶、通州等地區(qū)進行了大面積推廣,并且得到了用戶的肯定。
應用專用農機具
設施溫室大棚空間相對狹小,推進東西向高平畦也為現(xiàn)代小型機械推廣應用提供了可能。開溝做畦所需動力較小,小型微耕機(5.1~6.6 kW)以汽油發(fā)動機為動力,輕便省力、油耗低、動力適量,與起壟機、開溝機配套即可高效便捷地完成作業(yè),不但壟形整齊,而且解決了農忙時勞動力緊張的問題。篩選和改進小型耕作機械,加長翻耕機的刀口、增加起壟機側壓條,發(fā)揮其靈活性強、功能多的作用,更換作業(yè)部件后,可進行犁耕、培土、開溝和起壟等一系列作業(yè)。機械化運輸提高采收效率。采收時東西距離較長,人工搬運費時費力,采用小型運輸車或空中吊軌車可以直接從畦間行走,大幅減少人力,運輸效率提高80% 以上。進而實現(xiàn)從種到收多個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本增效。
配套滴灌設施
設施蔬菜生產采用滴灌施肥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傳統(tǒng)大水大肥的管理思想仍未徹底改變。據(jù)筆者在北京郊區(qū)的調研,目前設施蔬菜生產園區(qū)中還有25% 沒有采用滴灌施肥,一些平畦和高畦仍在沿用管灌、漫灌。本技術研究開展以來,推行的高平畦東西向栽培,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栽培管理,而且?guī)优涮姿始夹g發(fā)生改變。東西向長畦必須與滴灌施肥水肥一體技術配套,否則畦面太長難以完成灌溉。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增加,采用滴灌施肥更加省工高效,東西向栽培配套滴灌施肥技術為設施生產轉型升級、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由于東西向主管道縮短85%,安裝滴灌帶減少用工50%,滴灌設施總成本降低了28%,進一步降低了農戶使用滴灌的成本,增加了技術使用積極性。目前該項技術已在北京市大興、房山、順義等區(qū),以及河北省張家口等地區(qū)得到大量應用。使用該技術可以減少19% 肥料用量,顯著改善蔬菜品質,提高糖度,降低硝酸鹽含量。該技術的應用推廣基本實現(xiàn)了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省勞動力、節(jié)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四節(jié)一增”的效果。
配套綠色防控
將防蟲網(wǎng)、黏蟲板、篩選得到的益生菌應用到葉菜的生產中,降低病蟲害、增強植株抗性,秋冬季生菜生產病害防治“零”用藥,僅使用少量防蟲類藥劑,化學農藥用藥總量較傳統(tǒng)減少約30%。
溫室除了種植葉菜,還要種植果類蔬菜。因此實現(xiàn)果類蔬菜東西向栽培是全面推進溫室東西向栽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葉菜東西向技術的基礎上,針對果菜群體結構與葉菜的差別,經過多年實踐與技術改進,證明日光溫室栽培果類蔬菜是可以采用東西向。
果菜群體結構控制與配套
與葉類菜相比,果類菜采用東西向最大的問題是株高較高,東西向種植會產生南北(前后)的遮光,進而影響生長和產量?;谶@一問題,我們按照果類菜光合飽和點的大小將蔬菜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光合飽和點較高的蔬菜,以番茄為典型作物(7.0 萬lx);第二類光合飽和點較低的蔬菜,以黃瓜和茄子為典型作物(4.0~5.5 萬lx)。光飽和點越高的作物,對光的需求量越高,如果番茄采用東西向可以克服遮光的不利因素,那么其他作物相應的則更好解決。
因此,番茄東西向栽培首先需要解決株高的問題。措施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降低株高,增加密度;第二是降低密度,提高株高。在華北光照不是太強烈的地區(qū)適宜采用降低株高增加密度的方式;在西北高原光照強烈的地區(qū)可以采用降低密度增加株高的辦法。以華北地區(qū)為例,試驗表明,采用密度增加1 倍,株高降低50% 的方法,留果穗數(shù)降至2~3 穗,密度增加到4400 株/667 m2,連續(xù)3 年產量可以達到9300 kg/667 m2。水肥的投入與傳統(tǒng)相比可以降低30%~50%,勞動投入降低20%。實現(xiàn)了東西向番茄高產高效的輕簡化生產(圖3~5)。
圖3 日光溫室東西向番茄果實膨大期
圖4 日光溫室東西向番茄成熟期
圖5 2018~2020 年不同模式下溫室番茄產量
溫室黃瓜和茄子(圖6~7)則不用采取改變株高的方式,僅需將原來一側放置灌水施肥設施改為溫室中部滴灌施肥,使滴灌更加均勻,產量與傳統(tǒng)南北栽培相比沒有下降,水肥投入和勞動投入相應的都會減少。
圖6 日光溫室茄子東西向栽培
果實品質提升與污染控制
采用東西向種植模式后,番茄果實硝酸鹽含量降低18%,VC 含量增加13%,糖酸比提高12%,口感明顯提升。同時完成病蟲害生物綠色生物防治技術2 套,顯著降低用藥次數(shù),減少化學農藥污染風險,采用小型噴藥車打藥,進一步降低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效率。采用高平畦東西向設施綜合栽培技術在環(huán)境保護上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通過在田間的試驗監(jiān)測,采用高平畦配合液體肥技術,可以減少20% 以上活性氮氣體(NH3、N2O)排放,降低土壤剖面硝態(tài)氮累積20%,為減輕空氣和土壤污染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設施蔬菜復種指數(shù)高,常常是周年生產,合理安排茬口是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采用東西向高平畦不僅要考慮當季種植的方便適用,還要考慮下茬種植的有序科學銜接。
形成秋冬季溫室反季節(jié)比同品種生菜-生菜連作輕簡栽培模式,配套滴灌施肥及其機器噴藥、軌道運輸采收設備。技術要點:①由南北畦改為東西畦,去掉北側過道,土地利用率提高11%,小馬力汽油機(5.1 kW)配開溝機機械化做畦,省人工1~2 個;②畦面配套滴灌帶2~3 條,大幅減少水肥用量,溫室內濕度降低,病害發(fā)生幾率顯著降低;③定植畦差異化管理,南北畦調控澆水、施肥等操作,實現(xiàn)管理與生長同步,促進均衡生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商品化率;④收獲機械化運輸,軌道車安裝于舊棚架上,承重>150 kg,微力運輸;⑤下茬免耕移栽,由全年土壤翻耕2~3 次,減少到1 次,一次覆膜種植2~3 茬。生菜東西向栽培與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xiàn)增產8.6%,節(jié)肥19%,提高運輸效率400%(圖8~9)。
圖7 日光溫室黃瓜東西向栽培
圖8 2017~2019 年溫室不同生產模式的產量
形成葉菜-果菜輪作周年生產體系。葉菜果菜采用統(tǒng)一的畦壟,果菜收獲后畦壟少耕或免耕,以番茄東西向矮化密植高畦栽培為核心,形成春季矮化密植番茄-秋甘藍-秋冬生菜周年生產模式,以及早春甘藍-春黃瓜(豆角)-秋甘藍-秋冬生菜模式。早春甘藍-豆角-越冬茄子等多種輪作模式,配套機械開溝起壟、病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液體肥滴灌施肥、熊峰授粉等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春番茄-秋甘藍、秋冬生菜模式技術要點:①東西向作高畦,機器開溝,畦寬80 cm,溝寬60 cm,壟高20 cm,省工90%。壟上雙行交叉定植,株距20 cm,密度4400 株/667 m2;②滴灌施肥,壟上3 行滴灌帶,東西向布置,節(jié)省主管道70%,節(jié)省鋪設滴灌帶人工50%,液體肥滴灌,均勻度增加,大幅減少堵管;③田間管理,棚前2 畦二穗果打頂,其他畦3 穗果打頂,后期打掉下部老葉,保證通風;④熊蜂授粉,每棚1 個標準蜂箱,節(jié)省人工40%;⑤收獲,分畦采收,小型推車運輸;⑥8 月下旬移栽甘藍,原畦壟上淺翻平整后定植;⑦10 月下旬移栽生菜,原壟直接移栽,不翻耕,節(jié)省人工。該模式與傳統(tǒng)種植相比,每667 m2降低肥料用量50%,降低灌溉量30%,年增收8100 余元,節(jié)省勞動投入時間20%。
將傳統(tǒng)的南北向栽培改為東西向種植,可以促進機械的使用和普及。南北向作業(yè)距離僅有6~8 m,機器需要頻繁往返掉頭,改為東西向后,直線作業(yè)距離可以增加8~10 倍以上,完全滿足了機械化作業(yè)的需求。
針對東西向茄果類吊秧產生前后遮光問題,以光飽和點較高、光照影響產量較大的番茄為突破點,通過群體結構與個體根系調控,形成番茄矮化密植高產栽培技術(密度4400 株/667 m2,棚前2 畦每株留果2 穗,棚后4 畦留果3 穗)解決了東西向生產與光合效率協(xié)同提升的難題。
圖9 不同模式下生產1000 kg 生菜的水(左)、氮(右)消耗量
以東西向為基礎,可以實現(xiàn)區(qū)格化管理。將種植區(qū)從南到北劃為5~8 個條帶,機器起壟做畦,畦面配套滴灌施肥,避免了平畦漫灌,調節(jié)了土壤水氣轉化。針對起壟、運輸?shù)拳h(huán)節(jié)配套起壟機(5.1~6.6 k W)、空中軌道車(承重150~200 k g,溫室中間或1 側)、地軌車(雙軌電動,溫室1 側)等小型機械作業(yè)技術。
分區(qū)管理可以實現(xiàn)精準化、差異化的水肥藥供應。溫室南北光、溫、濕存在較大的差異,光合有效輻射相差20% 以上。為不同條帶配套密植群體和水肥藥精準供應,引進基于每天溫濕度光照的水肥模擬決策模型,為每畦提供精準的水肥周供應方案,形成低成本緩釋液體肥滴灌技術及園區(qū)配肥站技術,節(jié)本23%。采用分時分區(qū)、先北后南收獲,商品率提升6%~11%,進一步提升水肥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收益。
最終可形成綜合技術集成模式。將品種篩選、機器起壟、滴灌施肥、綠色防控、群體調控、收獲機械運輸?shù)燃夹g集成在生菜、韭菜等葉菜,和番茄、茄子、黃瓜等果類蔬菜上實現(xiàn)輕簡高效應用,同時形成葉菜-葉菜周年連作、番茄-甘藍-生菜周年輪作輕簡模式。勞動力節(jié)省20%,產量提升12%~24%,水肥藥節(jié)約19%~30%,經濟效益增加2512~5780 元/667 m2。
2020 年,中國農業(yè)農村部提出了推動溫室蔬菜機械化生產的戰(zhàn)略,以促進提高設施裝備水平支撐輕簡化高效生產。東西向栽培符合這一發(fā)展需求,溫室東西向栽培技術通過改變栽培方向將傳統(tǒng)生產升級為輕簡模式,操作簡單,省工省時,高產高效,成功解決了溫室機械化與輕簡化的難題,得到國內同行專家認可,被評定為國內先進的溫室輕簡創(chuàng)新技術,可在中國北方的溫室蔬菜生產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