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耘曌 徐 丹
(1.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遼寧 沈陽 110003;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風濕免疫科,遼寧 沈陽 110032)
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2 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和胰島素抵抗引起的血糖升高。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居世界第一位。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會導致慢性組織器官的損害,從而出現各種慢性并發(fā)癥。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表現為患者足部潰瘍、感染及深部組織破壞,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而周圍神經病變是引起糖尿病足發(fā)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臨床上西醫(yī)常應用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等治療糖尿病,或者皮下注射胰島素替代治療,但不合理的應用會導致低血糖日益暴露[1]。這為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糖尿病足在中醫(yī)學屬于“消渴”“脫疽”范疇,中醫(yī)主要采取針刺聯(lián)合藥物進行治療,本文從理論基礎、研究現狀和臨床證據等方面觀察,對糖尿病足患者采取補腎健脾法結合針刺效果進行分析,并比較糖尿病足患者采取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100例糖尿病足患者,時間為2019 年5 月—2020年5 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50例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齡45.5~68.5 歲,平均年齡(56.4±2.8)歲;糖尿病病程為3~15 年,平均病程為(6.8±2.8)年。試驗組50例患者,男24例,女26例;年齡46.5~71.5 歲,平均年齡(59.0±2.9)歲;糖尿病病程為3~12 年,平均病程為(6.5±2.8)年。經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納入符合糖尿病足診斷標準者,患者足部無蒼白發(fā)紺,皮膚溫度正常且無間歇性跛行史,無靜息性疼痛,患者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可觸及搏動,所有患者均診斷為糖尿病足1~2 級(wagner 分級),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腎功能衰竭、心肌梗死或肺部感染患者;意識障礙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基礎資料、病歷資料不全患者;ABI 檢查<0.4 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采取常規(guī)治療,控制血糖以及基礎疾病,對照組采取營養(yǎng)神經、止痛治療,如果有局部破損,清創(chuàng)治療。試驗組采取補腎健脾法結合局部針刺進行治療,針刺主要采取的方法為對病灶部位采取針刺,再配合辨證取穴,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采取常規(guī)消毒,采取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補腎健脾法主要采取的方劑組成為:補骨脂15 g,淫羊藿10 g,熟地黃10 g,山藥15 g,黃芪15 g,白芍10 g,乳香5 g,沒藥5 g,全蝎5 g,天花粉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隨證加減:若尿量多并且渾濁者加益智仁15 g,桑螵蛸15 g;身體困倦乏力黨參15 g,黃精15 g。以上水煎服,200 mL,每次取100 mL,日2 次口服。
1.4 療效標準生活質量采用SF-36 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情緒功能等,各項指標均以100 分表示。分數越高,生活質量就越高。臨床療效:顯效:足部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足部深淺感覺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增加>5 m/s;有效:足部創(chuàng)面縮小,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足部深淺感覺好轉,神經傳導速度增加<5 m/s;無效:足部創(chuàng)面擴大、合并軟組織感染及骨質破壞,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選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3.0,臨床有療效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х2檢驗,SF-36 量表評分為計量資料采取()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評分試驗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社會功能評分、情感職能評分、生理機能評分以及生理職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糖尿病足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2組糖尿病足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臨床療效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4%(47/50)高于對照組52%(26/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糖尿病足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yōu)榕R床上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皮膚溫度下降等癥狀[2]。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發(fā)生足部潰瘍。之后潰瘍逐步發(fā)展,到達足部的肌肉、肌腱和骨骼。有些嚴重者會導致截肢。該病在中醫(yī)學中論述比較早,《圣濟總錄·消渴門》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則經絡壅塞,留于肌肉,變?yōu)榘b疽”[3]。指出,消渴患者,疾病日久,累及脾腎,先天之精以及后天之精均不足,發(fā)生經絡阻滯,氣血俱虛,血行無力,不通則痛,發(fā)生皮膚色暗,肢體末端疼痛等,因此治療上采取補腎健脾,通絡止痛的原則[4]。補腎健脾法以補骨脂、淫羊藿補腎助陽為君藥,山藥、黃芪健脾滋陰為臣藥,君臣為用起到滋補先天以及后天的作用,使氣血生化有源,熟地黃、白芍、女貞子、墨旱蓮養(yǎng)血滋陰起到佐藥的作用,乳香、沒藥活血化瘀,全蝎止痛,若尿量多并且渾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固精縮尿;身體困倦乏力黨參、黃精益氣健脾。以上藥物合用起到滋補肝腎、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在口服中藥的基礎上使用局部針刺結合辨證取穴進行治療,對患者的潰瘍部位采取局部針刺,可以有效加速壞疽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液的通暢性,讓局部血液再分配,有效地改善局部缺血地區(qū)的血液流動,改善壞疽部位的血液供應[5],再配合辨證取穴,肺俞、脾俞、腎俞均位于背部,調整臟腑經氣,足三里、三陰交穴脾胃同調,太溪穴針刺激發(fā)腎中精氣,以上穴位同用,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足患者采取補腎健脾法結合針刺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