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迪1 李衛(wèi)東2 馬華2
·臨床論著·
清熱化痰祛瘀法治療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及對動脈血氣、氣道炎性因子及蛋白分解的影響
郭曉迪1*李衛(wèi)東2 馬華2
(1. 鶴壁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河南 鶴壁 458030;2. 鶴壁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 鶴壁 458030)
:探討清熱化痰祛瘀法治療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及對動脈血氣、氣道炎性因子及蛋白分解的影響。: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117例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給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觀察組59例聯(lián)合清熱化痰祛瘀法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氣道炎性因子以及蛋白分解活動水平。: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氧分壓(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高于對照組,二氧化碳分壓(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rophil count,GRAN)、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Eutrophil elastase,NE)和組織蛋白酶G水平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清熱化痰祛瘀法用于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患者,通過調節(jié)蛋白分解以及炎癥因子水平,改善血氣分析指標,進而提高臨床療效。
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清熱化痰祛瘀法
支氣管擴張進行發(fā)作期由反復的氣道感染以及炎癥所導致,因此臨床治療該疾病以對癥治療為主,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是由半合成青霉素類抗生素哌拉西林和β內酰胺酶抑制藥他唑巴坦組成,因其可對眾多革蘭陰性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被臨床廣泛用于該疾病的治療,但是長時間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易產生耐藥性,影響抗菌作用[1]。中醫(yī)認為該疾病屬于“咳嗽”范疇,以肝火犯肺造成的火熱以及因外邪犯肺使得肺失宣降而引起的痰熱為病因病機,因此中醫(yī)治療該疾病以清熱解毒、化熱祛痰為主要治療原則,清熱化痰祛瘀法是由多種方劑組成的組方,具有清熱化痰、活血化瘀等功效,用于該疾病的治療可能有效。本文進行清熱化痰祛瘀法治療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及對動脈血氣、氣道炎性因子及蛋白分解影響的研究。
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間收治的117例支氣管擴張癥急性加重期患者分為對照組(n=58)和觀察組(n=59)。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45~60歲,平均年齡(51.36±5.01)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11.32±3.38)年;持續(xù)加重時間2~10天,平均病程(7.45±1.31)天。觀察組男32例,女27例;年齡45~59歲,平均年齡(50.96±4.98)歲;病程1~14年,平均病程(12.01±2.94)年;持續(xù)加重時間1~10天,平均病程(7.54±1.37)天。上述資料兩組患者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已取的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符合支氣管擴張癥的診斷標準[2];中醫(yī)符合痰熱壅肺證“咳嗽”診斷標準[3]。
1.1.2 納入標準
(1)處于進行發(fā)作期,且急性發(fā)作病程小于10天;(2)近期內無中藥治療史者;(3)無嚴重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
1.1.3 排除標準
(1)對本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2)伴有嚴重肝腦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者;(3)伴有其他肺部疾病者。
對照組予以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華北制藥 國藥準字H20073378 規(guī)格1.125g/瓶)治療。將3.375g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溶于250ml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入,每天1次。
觀察組增加清熱化痰祛瘀法(瓜蔞仁、魚腥草、丹參各20g,海浮石、金蕎麥、桔梗、桑白皮各15g,黃芩片、梔子、知母、浙貝母、化橘紅、地龍各10g,甘草片5g)治療,煎水服用,每天一劑,每劑煎煮2次,每次200mL,服用一周后根據(jù)舌苔、脈象等調整方劑。
以上藥物持續(xù)復服用15天。
1.3.1 臨床療效
治愈:咳嗽、咯痰、氣促、發(fā)熱、胸悶痛、口渴以及肺部明顯濕羅音等癥狀完全消失;顯效:以上癥狀有明顯改善且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有效:以上癥狀改善較為明顯但對其生活以及活動造成影響;無效:以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剩海ㄈ?顯效+有效)/總有效率×100%。
1.3.2 動脈血氣分析指標
治療前后,抽取橈動脈血2 mL,將所抽取血液置于血清分離管中靜置10分鐘,然后采用3000 rpm的轉速將血液進行離心處置,將離心處理后的血液運用血氣分析儀(雷度米特醫(yī)療 ABL90)檢測氧分壓(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二氧化碳分壓(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
1.3.3 氣道炎性因子
治療前后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將所抽取血液置于血清分離管中靜置10分鐘,然后采用3000 rpm的轉速將血液進行離心處置,將離心處理后的血液運用血常規(guī)分析儀(山東博華醫(yī)療 HP-3200)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rophil count,GRAN)、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
1.3.4 蛋白分解活動水平
治療前后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將所抽取血液置于血清分離管中靜置10分鐘,然后采用3000 rpm的轉速將血液進行離心處置,將離心處理后的血液運用ELISA法檢測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Eutrophil elastase,NE)和組織蛋白酶G水平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治療后,觀察組PaO2、S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治療后,觀察組PCT、CRP、WBC以及GRAN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治療前,觀察組NE水平(117.24±14.97)μg·L-1和對照組(117.58±15.01)μg·L-1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123,P=0.903);治療后兩組均降低且觀察組(25.37±6.37)μg·L-1低于對照組(50.67±10.27)μg·L-1(=15.981,P<0.001).治療前,觀察組組織蛋白酶G水平(11.57±2.18)μg·L-1和對照組(11.60±2.34)μg·L-1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72,P=0.943);治療后兩組均降低且觀察組(4.97±1.21)μg·L-1低于對照組(8.69±2.21)μg·L-1(=11.266,P<0.00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2兩組患者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SD)
注:與干預前組內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3兩組患者氣道炎性因子對比 (±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