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北京 100091〕
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經歷了數百年的發(fā)展,經過多次革命,已經發(fā)展成種種學派,關于經濟學科學性的討論也從未停止。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嗎?它的科學性體現在哪里?經濟學的理論是一種趨勢還是不變的規(guī)律?經濟學者們如何去評價一個理論的正確與錯誤?這些問題一直在經濟學界引起爭論。
隨著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經濟學一直試圖使自己變成更具科學與理性的學科,變得像自然科學那樣更加無可非議,也因此常與自然科學的典型代表——物理學的具體方法做對比,并實際運用其中。然而,在本體論層次經濟學與物理學存在著許多的區(qū)別,也因此物理學的許多方法實際上并不能完全地應用于經濟學中。
經濟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對象、理論及價值判斷三個角度,都存在巨大差異。
首先,是研究對象的區(qū)別。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為客觀物質世界,研究者外在于研究對象,研究所得出的理論具有一般性。牛頓所建立的近代宏觀物理學體系有一種一切皆注定的思想在其中。在宏觀層面上,知道一個事物的初始位置與速度及受力情況,就可以推理出未來的運動情況。典型的如天文學,研究者通過經驗數據計算出了星體的運動路徑、星系的大小、宇宙的演變等等。按照這種邏輯,從實質上說,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就已經注定了結果,即使沒有經驗數據去證實,但是從邏輯上看,沒有什么不確定的會發(fā)生,大到星系擴張、宇宙膨脹,小到地球上的風雨雷電,只要知道其中所有物質的受力情況,初始位置,運動速度等,一切都不過是確定的,就像一個精確的模型一般,輸入初始條件,得出確定結論。
然而,現代量子力學體系的建立,打破了這種觀念。在量子領域中,粒子的運動呈現出不確定性,它的運動規(guī)律只能以概率的形式來表達,而不能像宏觀物理學體系那樣呈現出確定性。這種性質被歸納為不確定性原理,即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確定。由微觀領域的不確定性為基礎,構成了宏觀領域的確定性特征。
經濟學同物理學的這種不一致性相區(qū)別,在經濟學中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都表現出共同的不確定性的特征。經濟學家認為作為經濟學研究基礎的微觀個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有時會表現出非理性的特征,理性經濟人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基于此出發(fā)作為人性延伸的社會,也是主觀與客觀二元并存的。
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其內部各因素之間的因果聯系也是存在很大差別。在自然科學中,原因與結果之間是確定性的關系,零度以下水會固化,萬有引力導致蘋果會落向地面而不是天空等等。正是這種確定性的因果關系,科學家才能利用經驗數據歸納與演繹出自然科學理論,并再次結合經驗數據來驗證。經濟學則不同,原因與結果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通貨膨脹的可能原因有貨幣超發(fā),也有可能是生產下降,也有可能是短期內需求的快速上升。這種不確定的因果關系也一直使經濟學的科學性被人詬病。
將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理論做對比,可以發(fā)現在一般性與特殊性上、理論證實與證偽性以及科學預測上,都存在著差異。
由于自然世界規(guī)律的一般性,自然科學的理論也表現出一般性,理論可以被多次重復實驗,不會因時間、地點、實驗人物等無關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這種一般性也是近代科學體系建立的基礎。正是由于這種一般性,使得自然科學的理論更加容易證實或證偽,比較知名的像生物學上的韓春雨事件。韓春雨有一篇生物學科上意義重大的論文發(fā)表在了SCI期刊上,由于這篇論文所研究內容的重要性,世界上有諸多實驗室進行了重復實驗,然而都沒有得到論文所描述的結果。由此,該期刊撤回了這篇極具爭議的論文。研究者可以相對容易地通過重復實驗對理論進行證實或證偽。
而經濟學則與自然科學不同,即使它運用自然科學的一些方法論,由于經濟學所研究的經驗世界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在重復性實驗上是不可能的。經濟學的理論是特殊性的,這種特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理論來源的經驗世界的特殊性,另一個是理論適用的時間、地點的特殊性。這兩種特殊性也使得難以對經濟學理論進行證實或證偽。證明一個理論是科學的,除了需要對其基本演繹邏輯進行判斷之外,還需要經驗數據的支持。經驗世界的不斷變化使得獲取同質的經驗數據基本是不可能。主流經濟學對于計量工具的運用,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為了使其理論更加嚴密,邏輯結構更加完善,這樣就能避免理論被以第一種證明方式來證偽。同時,由于經驗數據的缺乏,只要經濟學理論通過了第一種證明方式,也就很難判斷出這一理論的科學性。與自然科學相比,經濟學理論難以證實或者證偽,使得經濟學理論難以持續(xù)性深化。在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理論演變更多是以深化的方式進行,沿著固定的研究思路,運用舊理論不斷歸納經驗世界的實際,從而歸納與演繹出新的理論。從牛頓三大定律到星體運動規(guī)律,從麥克斯韋方程和洛倫茲變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自然科學的理論可以不斷地持續(xù)性深化。經濟學理論不同,人的不確定性導致整個經濟學經驗世界的不確定性,因而建立在不確定性世界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也難以深化。即使是主流經濟學所認同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實際上也被許多研究者駁斥,雖然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理性的,但是愛情、親情、榮譽等有時候并不是理性的。經濟學理論的這種難以證實或證偽的情況,使得整個經濟學體系更多的是橫向發(fā)展著,各個流派之間的理論之爭也常常持續(xù)很久。
在對理論的認可方面,經濟學理論與自然科學理論也有所不同。對于自然科學理論而言,認可程度并不能說明一個理論的正確與錯誤,客觀真理并不隨著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相對論剛出來之時,大部分的物理學家并沒有持贊成態(tài)度,但是隨后的經驗證據已經說明了理論的正確。經濟學理論不同,如果一個經濟學理論沒有被許多人接受,那么足以說明這個理論存在一些問題。拿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來說明,對于物理學獎,如果理論已經體現出自身的重要性,那么延遲獲獎的原因,一般都是在尋找支持性的經驗證據的過程中,獲獎較快的如“宇稱不守恒理論”,在提出一年以后,其他研究者得到了經驗證據證實該理論,楊振寧和李政道隨后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理論預測上,經濟學理論更是因其從未預測出經濟危機而被廣泛批評。弗里德曼認為,實證經濟學的合理性就在于預測,檢驗經濟學理論的科學性的唯一標準是預測。但實際上,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的經驗世界內部的規(guī)律具有和客觀性普遍性,理論并不會隨著時間而變化,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不能外在于研究者,會隨著時間的不同而變化。正因如此,不存在能永遠準確預測的經濟學理論,準確預測的前提是存在客觀規(guī)律,經濟學理論發(fā)現的只是社會趨勢,準確的預測只能是一種偶然,而不是一種必然。
對于自然科學而言,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結果都是一種客觀實在,人們的價值判斷、意識形態(tài)等等都無法影響理論的正確與錯誤。經濟學理論從建立之初就帶有價值判斷在其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前提是對私有權的保護以及自由交易。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種種問題產生,經濟學理論的傾向也從自由主義擴展到了國家干預主義,從社會財富最大化到福利型社會,種種理論的轉變都包含了價值判斷在其中。
正是由于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的主觀性,在修辭上經濟學也不同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修辭所表明的基本是一種客觀實在,例如物理學中給的“力”“光”“氣體”等。而經濟學的修辭是從社會概念中抽象化而來,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主觀成分在其中,同時隨著時間、人物、地點的變化,修辭的含義也會發(fā)生變化?!癷nequality”在庫茲涅茨1955年的論文中,所表明的是群體中收入不相等的情形,就這篇論文而言,作者并沒有對“inequality”表現出相應的價值判斷,更多的是一種事實,一種“是”論述。但是國內學者在引用的過程中,將其翻譯為“不平等”,實質上涉及了價值評判。因此,經濟學的修辭并不是客觀的,會隨著不同情形而變化。
現代科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在思想上,科學哲學起始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是整個西方文明從神學理性轉向科學理性的時期。培根的經驗論和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認識論摧毀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體系,確立了近代的科學哲學體系。
在自然科學上,伽利略首先將數學分析與物理研究統(tǒng)一起來,通過建立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數學分析,推翻了西方過去傳統(tǒng)的自然觀。運用數學工具,伽利略開創(chuàng)了關于科學研究的嚴密邏輯體系,因此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
一個理論在什么情況下稱為科學?對于自然科學而言,重要的是科學研究的結論是普遍性的,對于一般規(guī)律的發(fā)現及運用,能夠具備重復實驗性質。不能進行重復性的實驗,這個理論也就表明的只是理論來源系統(tǒng)中的偶然性,而不是反映了必然性的不變規(guī)律。與自然科學相比,經濟學被一些學者詬病為不能稱為科學,雖然數學工具的運用使得社會科學,也具備了一定的演繹邏輯體系,但是其特殊性,難以進行重復實驗,這也成為了學科弱點之一。
本文按照理論的來源與存在對感知世界進行劃分,將世界分為理論來源世界和理論世界兩部分。前者為理論來源的世界,后者是科學家對來源世界所歸納與演繹出的理論構成的。前者由已知與未知組成,后者是已知。這種劃分是為了說明自然科學與經濟學的不同之處。
就自然科學而言,研究者從自然世界中經驗歸納并演繹出相關理論,通過實驗來證實或證偽。最初的理論是純粹以經驗獲取,從近代伽利略開始,結合數學工具,科學研究成為了歸納與演繹的過程。隨著認識的深入,理論本身也在發(fā)生演變。自然科學的理論演變如圖1所示,在理論演變的過程中,新理論以舊的理論為基礎,科學家結合舊理論對理論來源世界重新歸納與演繹,使得理論發(fā)生演變。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現在的宇宙模型,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待日心說是錯誤的,但就其時代意義而言,突破了地心說的傳統(tǒng),認識到了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動,具有進步意義。圖1所示的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單項理論演變模型,實際情形要復雜得多,理論與理論之間互相交織,或者共同構成了一項新的理論的基礎。也正如牛頓所言,他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
圖1 自然科學理論演變過程
同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的理論演變過程不僅有許多是橫向擴展,而且重要的區(qū)別是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世界,并非像自然科學那樣表現出恒定性。自然科學的理論來源世界是相對恒定的,這種恒定指的并非是物質層面上的永恒,而是在各種規(guī)律層面上,自然規(guī)律不會因研究者、研究時間或研究地點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人們利用規(guī)律可以改造世界,但是在理論前提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并不能改變規(guī)律本身。正是這種恒定性,規(guī)律具有重復性,在無數次的實驗與檢驗中始終不變,從而使得理論能夠證實或證偽。經濟學理論不同,它的理論來源世界會受到理論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雖然人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理性,例如“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是自利的,是理性的結果。自亞當·斯密提出這一假設以來,經馬歇爾、薩繆爾森、德布魯等人以此為基礎,結合數學工具,經過邏輯演繹推理確立了現代的西方主流經濟學體系。經濟人假設使得經濟學研究體系化,確立了現代主流經濟學的邏輯基礎。但是對于這一假設的質疑也并未停止。人的行為動機的復雜性,會受到道德、環(huán)境、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影響。正是因為作為經濟學基礎的個體的非理性存在,作為經濟學理論的來源世界會呈現出非恒定性。當經濟學理論被社會所知時,社會本身也會對理論作出反應。例如,自從經濟增長理論被創(chuàng)造出來,消費作為“三駕馬車”之一被社會所熟知,一定程度上社會的微觀基礎會改變自己的消費傾向。經濟學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同樣的理論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會因為微觀理論基礎的改變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如圖2所示,經濟學理論的演變不僅僅是在舊理論基礎上的對不變世界的歸納演繹,與自然科學的理論來源世界的恒定不同,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世界會受到理論反饋的影響。因為作為微觀基礎的人類個體是會發(fā)生變化的,其所組成的社會也因此并不恒定。主流經濟學利用計量手段對社會因果關系進行簡單推定,一直受到批評,托尼·勞森認為這種簡單因果關系“也幾乎不是普遍存在的,而只有在相當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也就是說,勞森認為這種推定出的因果關系并不是不變的規(guī)律,甚至連趨勢都不是,而只是某些特例。
圖 2 經濟學理論演變過程
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典型代表,由于其結合數學工具,以假設作為前提通過演繹得出結論。這種相對較為嚴密的邏輯體系,使得它被認為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學科之一。但是即使是體系如何嚴密,其理論來源世界不斷變化,使得經濟學理論的演變過程,永遠不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
經濟學理論更多的是一種趨勢,還是一種規(guī)律?在一些學者間有過爭議。趨勢被認為是可以發(fā)生變化的,它只是表明了在一段時間內事物的一種傾向,如果有某些因素超乎預料而發(fā)生,事物會被這些因素影響而偏離原有的趨勢。規(guī)律則不同,被認為是只要符合前提假設條件就必然會發(fā)生。在經濟學理論史上,許多理論都以定律來命名,如薩伊定律、凱恩斯定律、奧肯定律等等。但是事后的許多實踐證明,這些理論也有著種種缺陷,現實社會并不如同定律所決定的那樣發(fā)生,例如在上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并不能解決美國的滯漲現象,許多經濟學家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反思。
前文中,我們說明了經濟學的理論演變過程,同自然科學相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外在于研究者并恒定。因為作為微觀基礎的個人會受到經濟學理論的影響,因此經濟學的宏觀研究對象并不恒定,經濟學理論只能是一種暫時的趨勢,而難以是永恒的規(guī)律。經濟學的研究結果最終會對研究對象產生影響,越是成功的理論越是如此。
從這一角度說,經濟學的理論是具有時代特性,與時代的特點緊密聯系在一起。經濟學理論可能在它所創(chuàng)建的時刻和之前是獨立于研究對象,但一旦創(chuàng)立就會與研究對象交織在一起,使得研究對象發(fā)生變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獨立于經濟學理論而存在,兩者互相影響。經濟學理論只可能是當時的科學,但絕不是包含了之后的科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時間上,并不是永恒不變的事物。
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討論了對稱論題:“認為在解釋的本質和預言的本質之間,有著完美的、邏輯的、對稱的看法被稱為對稱論題,它構成了科學解釋的假定——推理或覆蓋律模式的核心?!辈紕诟裰赋觯蠖鄶蹬u家把解釋和預言看成是不同的東西:“他們認為預言并不一定包含有解釋,甚至解釋也并不一定包含有預言。”
對于解釋和預言,布勞格認為預言比解釋更加簡單,解釋需要深厚的知識,需要了解因果關系等,而預言不需要,只需要用某些方法,例如最小二乘法回歸。但是研究者為了自身理論的正確性,在用理論解釋時只會排外的決定所需要的經驗信息,來構成科學理論和假說,也就是所謂的因襲主義方法論。同時布勞格并不贊成在科學解釋中需要有因果關系,認為會阻止科學進步,研究者只需要知道規(guī)律,并且理論能夠具有預言力。布勞格批判一些科學理論沒有預言,只有解釋:“過分地進行這種沒有預言光有解釋的論題是危險的。”
實際上,經濟學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在解釋和預言上面臨著不同的情況。自然科學的理論來源世界具有恒定性,因此自然科學理論在時間上具有一致性。覆蓋率模式又稱為假定一推理模型,由初始的假定條件出發(fā),通過推理得出結果。對于自然科學而言,無論是解釋還是預言,應用這種覆蓋率模式是可行的,區(qū)別在于預言可以用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而解釋正如布勞格所指的那樣,在其中存在著因襲主義方法論。
但是經濟學不同,理論演變模型表明,經濟學理論是利用現在和過去的經驗信息,理論來源世界是現在和過去的理論來源世界。利用經濟學理論準確解釋過去和現在,從邏輯上說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世界在時間上并沒有恒定性,會隨著時間、人物、理論的影響而變化,研究者創(chuàng)造出的經濟學理論,最終會反過來影響理論來源世界的內部規(guī)律。在經濟學理論來源世界只存在種種趨勢,而不存在不變的規(guī)律。經濟學理論可能預言到其中的部分趨勢,可能偶爾是會準確,但長期中必然是不準確的。自然科學正如布勞格所指,理論只用來解釋,很難判斷出其中的科學性,預言才是對理論證實或證偽的有效選擇。而經濟學實際上恰恰相反,只有解釋才可能對理論進行證實或證偽,而預言則對所有經濟學理論都不能評價其科學性。
如何評價經濟學理論是很多學者討論的問題。許多學者聲稱是波普爾證偽主義的應用者,但實際寫作中卻并沒有使用證偽主義。因為波普爾的理論過于嚴格,如果一個理論沒有被證偽,那就不能接受這個理論。拉卡多斯對嚴苛的證偽主義進行了改進,認為只有一個理論相比其他理論能夠更準確地預言,那么就應該接受它。
然而,前文的理論演變過程已經說明,經濟學理論作出永遠準確的預言是不可能的。在人類社會內部,并不存在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而只存在種種趨勢。因此,試圖用預言去對一個經濟學理論進行評價是不可行的。
如何評價一個經濟學理論?最好的方式應當是看其指導實踐的情形。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于對現實社會進行經驗歸納,對歸納的知識進行演繹。理論只有通過指導實踐,才能夠看出一門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程度。理論來源于主觀經驗世界的經濟學,只能通過主觀的方式來評價。拿現實案例來說,凱恩斯主義為國家干預主義提供了相應理論依據,也正是凱恩斯理論能夠有效指導國家發(fā)展經濟的實踐,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范式,才會被學界認為是一場革命。
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種種差異,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理論演變過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世界,人類社會中并不如自然科學那樣存在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而只是存在著種種趨勢。正因如此,知識來源于人類社會的經濟學理論,并不能像自然科學理論那樣永久地準確預言,這是邏輯上不可行的。評價一個經濟學理論的好與壞、科學與非科學,除了邏輯上的演繹外,更多的需要評價其對現實的指導性作用,來源于人類社會的經濟學理論只有再次回歸人類社會,才能評價其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