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利 占康 黎云
2021年11月8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他們身上穿著的我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120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執(zhí)行出艙活動的鎧甲。它像一個人形飛船,充上一定的壓力后,可保護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溫、強輻射等。那么,這件比黃金還貴重的“飛天戰(zhàn)袍”,是由什么做成的?又是怎么做出來的?讓我們到航天員中心研發(fā)與總裝測試部服裝車間一探究竟。
航天服:重而不笨
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生命安全的保障。生命安全無小事,體現(xiàn)在工藝上就是復雜且精密。
艙外航天服的軟結構,包括上下肢和手套,從里到外是舒適層、備氣密層、主氣密層、限制層和熱防護層等,既能抵抗太空風險,又能穿著舒適、行動靈活,重而不笨。一般情況下,受試人員包括航天員在3分鐘左右,就可以穿上或脫下艙外航天服。
據(jù)了解,僅做一副艙外航天服下肢限制層需要260多個小時,而裝配一套艙外服需要近4個月。這已經(jīng)是最快速度了。
頭盔面窗:制作需要
經(jīng)過47道工序
艙外服上的頭盔面窗,是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時觀察外界的窗口。頭盔面窗有多層,最里層為雙層壓力面窗,是整個頭盔的承壓密封結構,呈曲面形,直接關系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必須做到絕對安全可靠。
且不說它的承壓材料要經(jīng)過多少輪的選擇、測試,光密封加縫合就耗時兩個月,一共完成47道工序。就拿面窗除塵來說,先吹洗,再不間斷擦拭兩小時左右,直到肉眼看不到一絲灰塵。
“波紋袖”:既舒適又靈活
在太空,航天員穿著航天服后活動的操作主要靠上肢實現(xiàn),所以制作時既要考慮活動的靈活性,還得考慮充壓后的承力性??p紉車間的王其芳用一雙巧手做出來的“波紋袖”充壓后舒適度和靈活度都是一流的。以打結為例,因為結點是多條線的交錯處,特別硬,就得用簪子扎孔、穿針,再用鑷子把針拽出,光打結就有3道工序,一套艙內(nèi)航天服上肢有76處孔需要打結,僅這個活就得干兩三天。
液冷服:全身上下鋪線100米
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會產(chǎn)生熱量,需要穿上給身體降溫的液冷服。液冷服是由彈性材料制成的,全身上下全是細密的小孔,供42根液冷管路線均勻穿過,每兩孔間穿1厘米的線,全身上下鋪設100米左右,就得穿20000個孔,尤其是頭部的蛇形分布線路,鋪線更是細密。
氣密層:反復刷幾遍膠
在真空中,人體血液中的氮氣會變成氣體,造成減壓病,必須給航天服加壓充氣,否則就會因體內(nèi)外的壓差懸殊而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航天服的氣密性要求極為嚴苛。比如,為艙外航天服氣密層刷膠,也不是簡單地刷,要觀察溫濕度、刷膠時間,薄厚度要適量均勻。
再如,艙外服氣密層的TPU材料表面非常光滑,粘膠前必須涂上一層表面處理劑對表面進行活化,稍微處理不當,表面就有可能造成損傷。而透明色的材料導致肉眼幾乎看不見特別小的損傷,等到后期加工完再充壓測試就為時已晚。
背包門:航天員“生命
之門”必須密封嚴實
艙外服的背包門被稱為航天員的“生命之門”。在太空環(huán)境下,背包門如果密封不嚴,將直接威脅航天員的生命。
背包門的插銷座有4組、插銷門有4組,插銷座和插銷門合上時要天衣無縫。為此,他們用卡尺一點點地量,精度精確到幾十微米。最終,他們用極精準的工藝手段使得開背包門省力一半多。
金屬“硬軀干”:
不能有0.1毫米細微毛刺
艙外航天服有個金屬結構的硬軀干,外形像是一個鎧甲,背后掛有保障生命的通風供氧裝置。光單機產(chǎn)品有100來個,由30多個外協(xié)單位分別生產(chǎn),最后從五湖四海聚集到艙外服系統(tǒng)集成總裝車間裝配。
金屬“硬軀干”上有1000多個米粒大的小孔,和配套的各種不同規(guī)格的螺絲,組長岳躍慶帶著組員們用鑷子夾著酒精棉一點點仔細擦拭,再用放大鏡檢查是否徹底擦洗干凈?!耙涣8m都有可能釀成大禍?!痹儡S慶說。
碰到毛刺,岳躍慶就變身整形醫(yī)生,要給金屬表面做“磨皮”手術。多年來,岳躍慶練就了“好手功”。他說,哪怕是0.1毫米的細微毛刺,都能摸出來。
艙外手套:
尺寸公差不超過1毫米
做手套的師傅郭濃兩個月要交付6副艙外手套,幾乎每天都在埋頭苦縫。就算是手縫,同樣要求精準,尺寸公差也不超過1毫米。更重要的是,由于航天服的特殊性,不能反復拆縫,走針的時候務必小心,力爭一次到位。
也正因為此,郭濃和同事們在縫制的時候,必須做到手到哪眼到哪。時間久了,練就出一雙雙火眼金睛。
(摘自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本刊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