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豪,陳小偉
中國街頭田徑賽事開展的積極效應與優(yōu)化路徑探析
陳 豪1,2,陳小偉2
1.阿壩師范學院,四川阿壩,623002;2.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新時代的到來,田徑運動被賦予更深的時代內(nèi)涵,街頭田徑賽事的發(fā)展為田徑運動注入新的活力。運用實地調查、文獻資料、數(shù)理統(tǒng)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對街頭田徑賽事的發(fā)展進行研究。主要結論:街頭田徑賽事具有促進田徑文化塑造和傳播、改善體育人口、提升競技水平、推動體育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作用。優(yōu)化策略:平衡男女項目、增加群眾項目、提高群眾參與度;增加舉辦場次、增設比賽項目、提高場地利用率;整合資源、尋求贊助商、加大賽事宣傳力度。
街頭田徑;田徑賽事;田徑文化;優(yōu)化路徑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水平高速發(fā)展,群眾健康意識逐步增強,對體育運動的需求越來越高。田徑作為“運動之母”,目前除馬拉松項目蓬勃發(fā)展外,其他項目群眾參與度和關注度較低。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充分發(fā)揮田徑運動的特點和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中國田協(xié)順應國際田聯(lián)“讓田徑走向街頭”的號召,推出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旨在突破傳統(tǒng)賽事的發(fā)展瓶頸,為田徑運動的普及和推廣提供新思路。
2015年國際田聯(lián)(現(xiàn)世界田聯(lián))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提倡“讓田徑走向街頭”。同年7月中國田徑精英賽在北京世貿(mào)天階舉辦,中國田徑賽事開啟了由場館到街頭的新旅程。2016年9月,中國田徑精英賽更名為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打破田徑項目辦賽傳統(tǒng),旨在通過“讓田徑走上街頭”的辦賽理念,宣傳田徑文化、推廣田徑運動,不斷貼近普通大眾,更加直接和廣泛地傳播田徑的正能量[1],為我國田徑運動的普及和發(fā)展提供新途徑。經(jīng)過5年的發(fā)展,中國街頭田徑賽事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見表1),從最初的全年2場比賽增加到全年的4-5場賽事,從單一項目到涵蓋跑、跳、投等多項目賽事,從單一辦賽城市擴散到北京、西安、上海、廣州、南京、成都等多城市舉辦,中國街頭田徑正在不斷地發(fā)展。
表1 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賽事一覽表
田徑文化大體包括田徑認識、價值、情感、道德、田徑的物質條件和制度等[2]。運動技術屬于田徑運動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是田徑文化外顯性的一部分;其內(nèi)隱性為田徑精神、田徑項目的氛圍和人際關系等。街頭田徑賽事能從外顯與內(nèi)隱兩個層面推動田徑文化的發(fā)展。
大眾觀看傳統(tǒng)賽事的主要途徑是網(wǎng)絡直播和現(xiàn)場觀賽,網(wǎng)絡直播能清晰地捕捉運動員的運動技術特點,但是缺乏連貫性:(1)不能兼顧整場比賽,觀眾可能會錯過自己喜歡的項目;(2)網(wǎng)絡直播會在運動員的重要技術中進行慢放或重播,但往往不能將整體運動技術完整的呈現(xiàn)給觀眾;同時捕捉到的運動技術只是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的單次發(fā)揮,不能代表運動員的整體能力。網(wǎng)絡直播觀賽難以感受現(xiàn)場熱烈的氛圍和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對觀眾的情緒感染有限,難以調動觀眾的運動感知,不利于田徑內(nèi)隱文化的塑造?,F(xiàn)場觀賽能夠感受到現(xiàn)場的強烈氛圍,享受比賽帶來的情緒釋放。但由于傳統(tǒng)賽事在場館內(nèi)進行,觀眾席與比賽場地之間的遙遠距離將運動員與觀眾拉遠,觀眾難以捕捉運動員清晰地運動技術;而街頭田徑賽事能夠彌補網(wǎng)絡直播與現(xiàn)場觀賽的不足,整合兩者的優(yōu)點,將清晰地運動技術展現(xiàn)與現(xiàn)場濃烈的氛圍相結合。觀眾能近距離清晰地觀看跳躍項目的助跑、起跳、騰空(過桿)、落地(落墊);徑賽項目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沖刺跑的完整技術;投擲項目從靜止到出手的全過程。通過運動員的運動節(jié)奏、面部表情和競技表現(xiàn),以及主持嘉賓的技術講解,觀眾能夠感知運動員在每一跳、每一投、每次跑動中的情緒和對更快、更高、更遠的追求。
街頭田徑的開展對田徑基礎知識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在街頭田徑的多站比賽中設置有拍照體驗、跑鞋體驗、體育互動等體驗區(qū),觀眾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去體驗、感受田徑賽事,了解田徑基礎知識,領略田徑文化的魅力,為田徑文化塑造打下群眾基礎。街頭田徑通過田徑技術動作的展示,田徑運動項目知識的普及,熏陶觀眾的精神內(nèi)涵、調動觀眾的情緒,促進田徑文化的塑造與傳播。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在2020年我國經(jīng)常參與鍛煉的人數(shù)達到4.35億,到2030年達到5.3億[3]。我國將學生群體納入在體育人口統(tǒng)計內(nèi),使體育人口數(shù)量達到一個較高的值,除去學生群體這支主力軍,普通人群的體育人口塑造是群眾體育建設的關鍵。田徑運動作為基礎大項,正在努力承擔項目應盡的責任,2018年我國馬拉松累計參賽人次達583萬[4],是發(fā)展最快、參與人群最多的田徑項目。2017至2019年,陜西省田徑協(xié)會舉辦3場田徑公開賽,打破熱愛田徑卻無比賽可參加的局面;2019年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開啟大眾選手的報名通道,如成都站設置有男女20歲、30歲、30歲以上不同組別,為熱愛田徑運動的大眾選手提供參賽平臺。在成都站大眾選拔賽中,報名人數(shù)共計180人,參賽人數(shù)160人,參賽者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11歲(見表2)。
表2 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成都站大眾選拔賽參賽情況
160名參賽者背后是160個家庭,通過以個人輻射家庭再擴散社會的影響效應,其作用不容小覷。大眾賽事的設置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提供了個人展示的平臺,滿足群眾的參賽需求。街頭田徑所增設的各種體驗區(qū)也是群眾了解、普及田徑常識的窗口,對群眾的健身意識培養(yǎng)、街頭田徑的發(fā)展和群眾體育人口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體育強國建設對競技體育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街頭田徑賽事以其獨特的賽事特征,營造濃烈的現(xiàn)場氛圍,對運動員的心理產(chǎn)生激勵作用,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表現(xiàn),涌現(xiàn)出一系列好成績。2017年北京世貿(mào)天階男子跳遠比賽4人5次刷新賽會紀錄,石雨豪以8.31m創(chuàng)造新的亞洲青年紀錄并獲得冠軍;黃常洲跳出8.26m,將PB提升6cm取得亞軍。2017年7月張國偉在瓢潑大雨中跳出2.30m打破賽會紀錄,謝震業(yè)跑出6.55s的好成績,距其PB僅0.02s。2018年在北京世貿(mào)天階,張偉以5.70m的PB大幅度提高賽會紀錄獲得冠軍;在上海站跳高比賽中,王宇憑借2.32m的成績奪冠,刷新個人室內(nèi)最好成績、打破2.30m的賽會紀錄。2019年北京五棵松100m比賽,謝震業(yè)以10.04s的成績獲得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入場券。在2019年收官之戰(zhàn)成都春熙路街頭,黃常洲以8.24m的成績達標東京奧運會,表現(xiàn)出強勁的競技實力。運動員在街頭田徑賽事中的高水平發(fā)揮離不開現(xiàn)場濃郁的氛圍、觀眾的極高關注度和新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刺激。青少年近距離觀看精英運動員比賽有利于激發(fā)田徑興趣,提升田徑意識,為田徑運動扎根青少年打下基礎;精英運動員的良好競技表現(xiàn)為青少年參賽運動員樹立榜樣,為我國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夯實基礎。
為給中國體育產(chǎn)業(yè)注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全新動力,2019年發(fā)布《關于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計劃》中提到,到2020年我國體育消費總規(guī)模達到1.5萬億[5]。近年來,馬拉松是我國發(fā)展最快、市場化程度最高、體育及周邊產(chǎn)業(yè)消費帶動最廣的運動項目。田徑項目多,能否借助各項目特點,以街頭田徑為契機,帶動體育及相關產(chǎn)業(yè)消費的增長是街頭田徑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市場經(jīng)濟需求亟待解決的問題。街頭田徑作為田徑運動項目改革新生的賽事模式,從誕生即捕獲大批群眾的心,建立較為固定的賽事周期、打造特色賽事,通過街頭田徑的舉辦提升城市知名度,從而促進田徑愛好者的觀光旅游度假,增設每一站賽事主體的周邊衍生產(chǎn)品,以其特有的項目特征和大批的田徑愛好群體帶動其對體育市場經(jīng)濟的促進作用。
2015年來街頭田徑共舉辦近20場賽事,其中女子僅4場,男子16場(見表1),呈現(xiàn)出男女設項不均衡的特點。本著男女平等、以人為本的思想,深入吸引女性參與到體育運動中,街頭田徑賽事應均衡男女項目,為女運動員提供更多的參賽平臺,提高女性群眾的參與度。
街頭田徑舉辦的初衷是“讓田徑走向街頭”,旨在吸引大眾參與到田徑賽事中來。現(xiàn)場觀眾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還是以“親歷者”的身份參與街頭田徑,這對發(fā)揮街頭田徑賽事的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也不同。街頭田徑賽事不僅強調現(xiàn)場運動氣氛對大眾的影響,更強調的是讓大眾作為競技者親身參與到比賽中,從身體到精神切實感受田徑賽事的魅力。促進觀眾由“旁觀者”到“親歷者”的轉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打破以精英賽為主的模式,設置更多的特色組別,增加社會人群、學生、殘障人士等群眾項目設置[6-7]、提高群眾項目關注度。由于大眾選手與精英選手水平的差異性,必將導致大眾比賽的精彩程度不及精英選手,由此大眾比賽的關注度也將大大降低,其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若將大眾組與精英組的比賽交替進行,不僅能與精英運動員同場競技、得到更多的關注、增加參與者的被認同感,還能夠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均衡發(fā)展,從單一競技化向競技化、大眾化轉變,提高參與度。
從2015年2場到現(xiàn)在全年的4-5場比賽,其舉辦場次較為固定,但舉辦總量較少;其舉辦城市除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還有西安、南京、成都等新一線城市,舉辦地較為單一。為更充分有效的發(fā)揮街頭田徑賽事的作用,可以將街頭田徑帶到更多的城市,特別是二三線城市,適當增加全年的比賽場次,讓不同層次和水平的選手有機會了解并參與到田徑運動中。
街頭田徑比賽項目單一、時間總量較短,這一問題在今年舉辦的成都站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取得較好的效果。成都站分別在7月7日和13日舉行兩場大眾組選拔賽,在24日上午舉行大眾組決賽,下午舉行青少年組、晚上舉行專業(yè)組比賽,賽事時間延長,不僅豐富了比賽內(nèi)容、營造了良好的賽事氛圍,而且提高了場地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場地閑置。未來的街頭賽事項目安排可以延續(xù)2017年上海站、2019年的北京站和成都站,將田賽與徑賽相結合,增設項目內(nèi)容、延長賽事時間,結合開展更多組別的比賽,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街頭田徑。
為進一步擴大街頭田徑賽事影響力,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應整合安保、交通、宣傳、新聞、旅游等政府部門資源,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合作,確保賽事安全有序開展。同時還應借助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贊助商,積極發(fā)揮商家、企事業(yè)單位的作用,通過對街頭田徑賽事的資金注入與賽事推廣,不僅有助于賽事的順利進行,還有利于品牌自身影響力的擴展,形成以賽事推廣品牌和以品牌支持賽事的雙向良性循環(huán)模式。
街頭田徑賽事的宣傳在影響范圍、傳播速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賽事宣傳應該考慮到受眾年齡層次的差異、接受信息喜好方式的不同、地域上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田徑賽事的宣傳可以打造“傳統(tǒng)宣傳+新媒體傳播”的宣傳模式。傳統(tǒng)模式主要是以當?shù)仉娨曓D播、新聞、報紙報道、廣告投放為主。傳統(tǒng)媒介仍有大量的受眾群體,如針對一些年齡較大,習慣閱讀報紙、收看電視新聞的受眾來說,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產(chǎn)生的效果不容小覷。地鐵廣告投放也是一個重要手段,2018年成都地鐵日均客運量約為317萬人次[8],如此巨大的受眾群體,運用好地鐵廣告將具有很好的宣傳效果。傳統(tǒng)宣傳模式也能彌補以網(wǎng)絡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傳播的不足,在網(wǎng)絡信息技術欠發(fā)達的地區(qū)能夠打破地域限制,傳播田徑賽事的相關信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則是以微博、微信、抖音等軟件進行宣傳,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大的特點。以新浪網(wǎng)為例,2006年世界杯開賽后,其新聞刷新的速度是以秒為單位進行計算的,其中文字是5s的刷新速度,圖片是30s的刷新速度,詳細的圖文報道是5min的刷新速度[9]。將新媒體運用到田徑賽事的宣傳上,參賽運動員的視頻、高清圖片、個人排名,甚至是賽事信息的調整與變更均可通過相關平臺及時的查閱。因此,采用“傳統(tǒng)宣傳+新媒體傳播”的宣傳模式,既能打破時空的限制,又能兼顧不同的受眾群體,還能結合田徑賽事的特點進行宣傳,極大的拓寬了田徑賽事的宣傳廣度,讓更多地域、群體感受到田徑運動的魅力。
街頭田徑賽事的開展有利于田徑文化的塑造、體育人口的培育、競技水平的提升及體育產(chǎn)業(yè)的推動,能有效促進田徑項目的普及,可見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而街頭田徑賽事的發(fā)展,則需要從平衡男女項目、增設群眾項目、增加舉辦場次、增設舉辦地、提高利用率、整合資源加強宣傳等各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與完善,以更成熟的模式更好地促進田徑項目的發(fā)展。
[1] 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官網(wǎng)[EB/OL]. http://www.castsport.cn/onepage3.html.
[2] 萬 崗,于樓成.論田徑運動的文化內(nèi)涵[J].科技信息,2008(09):229.
[3]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Z].2016(10).
[4] 中國田徑協(xié)會官網(wǎng)[EB/OL].(2019-3-11) http://www.athletics.org.cn/marathon/news/2019/0311/218818.html.
[5] 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Z].2019(01).
[6] 武文強,崔 雨,蔡 勇,等.我國街頭田徑賽事問題分析及優(yōu)化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04):65~70+76.
[7] 陳春平,姚光亮.中國街頭田徑賽事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6):83~88.
[8] 成都地鐵客流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EB/OL].(2018-12-29)https://www.ditietu.com/p/1827.
[9] 孫 怡.政府發(fā)力體育產(chǎn)業(yè)背景下體育新媒體的作用和發(fā)展趨勢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4,5(16):47.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Optimized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
CHEN Hao1,2, CHEN Xiaowei2
1.Aba Teachers University, Aba Sichuan, 623002, China;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The coming of a new era, track and field has been endowed with a deeper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rack and fiel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Main conclusions: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 can promote the shap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culture, improve the sports populatio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alancing male and female projects, increasing mass projects and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vents held, add competition item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venue; Integrate resources, seek sponsors and increase the publicity of the event.
Street track and field; Track and field events; Track and field culture; Optimization path
G808.22
A
1007―6891(2022)01―007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2.01.18
2020-03-18
2020-04-16
陳小偉(1977—),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田徑教學訓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