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光 劉海紅 王鳳東 劉軍
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期真菌或細菌侵入血液中生長繁殖,生成毒素導致全身感染,為新生兒常見感染性疾病。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病情呈爆發(fā)性進展,明顯增加多臟器功能障礙及死亡率[1]。新生兒敗血癥早期癥狀較為隱匿,血培養(yǎng)為診斷金標準,但所需時間較長,且血培養(yǎng)也會受到抗生素影響,影響臨床治療及預后[2]。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嚴重細菌感染的重要指標,亦為敗血癥的診斷標志物,臨床常根據PCT指標變化情況指導疾病診斷、用藥[3]。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HMGB1)為存在于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免疫細胞中的DNA 結合蛋白,參與基因轉錄、復制,在燒傷、創(chuàng)傷、感染刺激下,HMGB1 會發(fā)生乙?;D移至細胞漿,促進炎癥因子釋放,加重病情[4]。粒細胞/淋巴細胞(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與免疫性疾病活動性有關[5]。當前已有研究提出PCT、HMGB1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具有一定價值[6],但較少研究分析PCT、HMGB1、NLR 對新生兒敗血癥預后的預測價值。本研究探討PCT、HMGB1、NLR 對其預后的預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承德市婦幼保健院2016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81 例新生兒敗血癥一般臨床資料(敗血癥組)。 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7],具有臨床表現(xiàn)且具備以下任一條:非特異性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不成熟中性粒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在2 條以上顯示陽性;血標本病原菌抗原或者DNA 檢測呈陽性;腦脊液檢查顯示為化膿性腦膜炎改變。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代謝遺異常者;②嚴重先天畸形;③圍產期應用抗菌藥物治療者。另選取103 例體同期住院的非敗血癥的一般感染患兒納入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受試者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組別敗血癥組對照組χ2/t 值P 值n 281 103性別男149(53.02)55(53.40)0.004 0.948女132(46.98)48(46.60)年齡(h)35.49±3.21 35.48±3.26 0.017 0.986早產兒42(14.95)16(15.53)0.020 0.887足月兒239(85.05)87(84.47)
敗血癥組患兒給予注射用美羅培南(山東羅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63391,0.25 g)+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中科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23043,(pH4)2.5 g/瓶(5%,50 mL)],美羅培南20 mg/(kg·次),3 次/天,治療5 天。免疫球蛋白500 mg/(kg·次)共1 次。
抽取受試者靜脈血5 mL 于抗凝管中,3 000 r/min 下離心,半徑為19 cm,15 min 離心,采用日本Sysmex 公司提供的血細胞分析儀(型號:sysmex XN9000)計算NLR,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檢測HMGB1、PCT 水平。試劑盒均由上海穎心實驗室設備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預后良好:好轉且無后遺癥遺留;預后不良:死亡、腦積水、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UC),以評價NLR、HMGB1、PCT 在新生兒敗血癥預后中的預測價值,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敗血癥組患兒NLR、HMGB1、PC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LR、HMGB1、PCT 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NLR,HMGB1 and P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NLR、HMGB1、PCT 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NLR,HMGB1 and P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敗血癥組對照組t 值P 值n 281 103 NLR 2.65±0.31 1.25±0.13 44.396<0.001 HMGB1(ng/mL)7.52±1.17 3.53±0.46 33.647<0.001 PCT(μg/L)12.56±1.57 0.65±0.09 89.790<0.001
281 例新生兒敗血癥根據不同預后結果分為預后良好組245 例及預后不良組36 例。兩組性別、體重、胎齡、發(fā)病日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抗生素使用時間、呼吸機使用率、NLR、HMGB1、PCT、WBC、CRP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預后敗血癥患兒基線資料及治療前相關血清指標比較[n(%),(±s)]Table 3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and related serum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sepsis neonates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n(%),(±s)]
表3 不同預后敗血癥患兒基線資料及治療前相關血清指標比較[n(%),(±s)]Table 3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and related serum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sepsis neonates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n(%),(±s)]
組別性別(男/女)體重(g)胎齡(周)發(fā)病日期(d)抗生素使用時間(d)呼吸機使用率(%)NLR HMGB1(ng/mL)PCT(μg/L)WBC(×109/L)CRP(mg/L)預后不良組(n=36)17/19 3256±341 38.51±1.19 1.02±0.08 4.06±1.03 12(33.33)4.15±0.41 10.31±1.17 16.17±1.22 14.69±1.56 35.26±4.59預后良好組(n=245)115/130 3265±354 38.53±1.21 1.03±0.07 9.33±1.01 36(14.69)2.43±0.25 7.11±1.09 12.03±1.33 8.25±2.11 12.52±5.37 χ2/t 值0.001 0.143 0.093 0.785 29.160 7.699 35.013 16.293 17.615 17.608 24.136 P 值0.975 0.886 0.926 0.433<0.001 0.006<0.001<0.001<0.001<0.001<0.001
NLR、HMGB1、PCT 是影響敗血癥患兒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敗血癥患兒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related prognostic factors of neonatal sepsis
聯(lián)合NLR、HMGB1、PCT 預測敗血癥患兒不良預后AUC 為0.921,顯著高于單一指標預測價值(P<0.05)。見表5、圖1。
表5 治療前NLR、HMGB1、PCT 水平對預后預測價值Table 5 Prognostic value of NLR,HMGB1 and PCT levels before treatment
圖1 NLR、HMGB1、PCT 水平對預后預測價值Figure 1 Prognostic value of NLR,HMGB1 and PCT levels
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表現(xiàn)復雜,超低體重及極低體重患兒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極易導致漏診、誤診,增加臨床治療難度[8]。傳統(tǒng)血培養(yǎng)技術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尋找科學有效的手段實現(xiàn)早期病情確診及預后評估是臨床研究重點。為評估敗血癥患兒預后,需選擇簡單有效的預測指標[9]。NLR為早期炎性感染測定指標,在部分腫瘤預后預測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HMGB1 參與敗血癥的病理進展;PCT 為常規(guī)感染指標。本研究探討此三項指標對敗血癥患兒預后的預測價值,旨在為改善預后提供客觀依據。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敗血癥組患兒NLR、HMGB1、PCT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以上指標可為新生兒敗血癥早期鑒別診斷提供有效依據。NLR 為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中性粒細胞在機體早期感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0]。NLR 是監(jiān)測機體感染病原體的敏感性指標,在機體感染后呈升高趨勢,且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11]。HMGB1 定位于細胞質及細胞核中,通過與RAGE 及TLR4 受體結合,參與免疫反應、炎癥反應及細胞生物學行為多種病理過程[12]。PCT 為免疫調節(jié)蛋白,在正常情況下含量較低,而內毒素及炎癥因子誘導細菌感染后,機體中PCT 則在2~6 h 快速升高,在12~48 h 內出現(xiàn)峰值,較常規(guī)炎癥指標更能早期反映機體炎癥水平,且隨著疾病的發(fā)展,PCT 濃度呈升高趨勢[13]。
張瑾等[14]研究顯示,新生兒敗血癥中死亡組PCT 明顯高于存活組,PCT 在新生兒敗血癥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中具有較高價值。陳潔等[15]研究顯示,NLR 在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狀況中具有重要價值。鄧永紅等[16]研究提出,新生兒敗血癥者HMGB1 明顯高于非敗血癥者,HMGB1 與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以上研究均提示NLR、HMGB1、PCT 在新生兒敗血癥中具有一定研究意義。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NLR、HMGB1、PCT 是影響敗血癥患兒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以上指標與新生兒敗血癥預后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在感染性疾病中NLR 呈明顯升高趨勢,在敗血癥患者中,NLR 檢測敏感度明顯高于中性粒細胞,被認為是能快速反映機體炎癥及免疫狀態(tài)的指標[17]。敗血癥患兒免疫功能明顯紊亂,會激活中性粒細胞,損傷機體各個器官、細胞,誘發(fā)多器官功能失衡;淋巴細胞的降低則會影響機體特異性免疫反應,加重感染,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 隨之升高,加重疾病進展[18]。HMGB1 可與機體中相關受體結合,激活血管內皮細胞或免疫細胞,產生炎性細胞因子,加重機體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感染風險[19]。PCT 為敗血癥診斷標志性指標,其含量與細菌內毒素、炎性細胞因子密切相關,在機體被致病菌感染、器官衰竭或出現(xiàn)膿毒癥時,可從組織釋放,在體內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且半衰期長,可作為預測敗血癥預后的有效指標[20]。因此針對NLR、HMGB1、PCT 水平升高者應給予針對性干預,改善新生兒預后。另外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NLR、HMGB1、PCT 預測敗血癥患兒效能顯著高于單一指標,提示臨床可通過聯(lián)合監(jiān)測以上指標以提高整體效能。
綜上所述,NLR、HMGB1、PCT 在新生兒敗血癥預后預測中體現(xiàn)出較高價值,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