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博 陳 陽 唐可清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355)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由于患者體循環(huán)動脈持續(xù)的高血壓狀態(tài),可造成心、腦、腎等器官的嚴重損害[1-2]。我國2019年的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在248個區(qū)縣檢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對病情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36%、23%、6%,有效的干預手段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和重視[3]。西醫(yī)在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方面具有顯著療效,但由于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藥,因此如何減少藥物用量、降低藥物副作用、進一步提高療效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4-5]。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們采用釜底抽薪方貼敷涌泉穴聯(lián)合纈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30例,并與單純采用纈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治療3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山東省濰坊市中醫(yī)院心血管病科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1.2.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6]中3級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80 mmHg和(或)舒張壓(DBP)≥110 mmHg(1 mmHg≈0.133 kPa)。
1.2.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醫(yī)診斷學》[8]中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主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次癥:顏面潮紅,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或弦細數(shù)。至少具備2項主癥,2項次癥,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3 排除標準 繼發(fā)性高血壓者;高血壓分級為1、2級者;合并其他嚴重心臟器質性病變或嚴重心律失常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證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纈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135)1片,每日1次清晨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釜底抽薪方貼敷涌泉穴治療。藥物組成:吳茱萸、大黃、黃芩、黃連、黃柏、芥子,按照5∶3∶3∶3∶3∶3比例加工成細末,過80目篩,用醋調合成膏狀備用。取患者雙側涌泉穴,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取約2 g藥膏于涌泉穴鋪成直徑1.5 cm的藥餅,并用透氣醫(yī)用膠帶固定,每日1次,保留6 h。
1.3.3 療程及其他 2組均治療7 d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期間指導患者控制飲食,戒煙限酒,合理運動,加強與人交流溝通,保持平和心態(tài),減輕精神壓力。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變化情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相關內容擬訂評分標準,按照無、輕、中、重的原則,主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分別評為0、2、4、6分,次癥顏面潮紅、腰膝痠軟、手足心熱分別評為0、1、2、3分;舌象、脈象符分別記2分,不符分別記為0分。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晨起血壓和24 h動態(tài)血壓水平變化情況。于患者清晨起床后1 h內用臺式血壓計測量肱動脈血壓,測量2次取平均數(shù),若2次測量誤差超過5 mmHg,則進行第3次測量,取3次血壓平均值,計算SBP和DBP情況[9]。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采用美國迪姆公司DMS-ABP型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檢測,日間(8:00~22:00)每間隔15 min測量1次血壓,夜間(22:00~次日8:00)每間隔30 min測量1次,日間至少有20個血壓讀數(shù),夜間至少有7個血壓讀數(shù),計算24 h平均收縮壓(24 hMSBP)和24 h平均舒張壓(24 hMDBP)情況[10]。
1.5 療效標準
1.5.1 中醫(yī)證候療效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減少<30%[7]。
1.5.2 血壓療效 顯效:DBP下降10 mmHg以上,并達正常范圍,或DBP雖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Hg及以上;有效:DBP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或DBP較治療前下降10~19 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SBP較治療前下降30 mmHg以上;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7]。
2.1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由表2可見,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2.2 2組血壓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血壓療效比較 例
由表3可見,2組血壓療效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2.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變化比較 見表4。
由表4可見,治療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顏面潮紅、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脈評分和總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降低,對照組治療后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腰膝痠軟、舌脈評分和總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眩暈、頭目脹痛、急躁易怒、手足心熱、舌脈評分和總分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
表4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變化比較 分,
2.4 2組治療前后晨起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2組治療前后晨起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由表5可見,2組治療后SBP、DBP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降低。治療組治療后SBP、DBP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
2.5 2組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6。
表6 2組治療前后24h動態(tài)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由表6可見,2組治療后24 hMSBP、24 hMDBP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降低。治療組治療后24 hMSBP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24 hMDBP雖然也低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以機體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的心血管疾病,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導致患者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功能發(fā)生改變,進而產生一系列其他疾病,如腦出血、冠心病、慢性腎衰竭、主動脈病變等[11-12]。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發(fā)病原因復雜,主要與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有關,研究調查顯示其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13]。西醫(yī)臨床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主要以藥物對癥治療為主,通過不同的作用途徑而實現(xiàn)降血壓的目的,主要包括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利尿劑、β受體拮抗劑等,為減輕耐藥性,單片復方降壓藥物已經成為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其在保護靶器官、預防心血管并發(fā)癥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14]。纈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就是由纈沙坦和氨氯地平組成的復方制劑,其中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能夠在受體水平阻斷血管緊張素Ⅱ與其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釋放,進而達到降壓效果;氨氯地平為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通過阻斷鈣離子的跨膜轉運減少細胞內鈣離子的含量,從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壓,兩者聯(lián)合應用不僅能夠起到長效、平穩(wěn)降壓作用,而且能夠改善血管平滑肌、心肌細胞功能,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肌纖維化,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和死亡風險[15-16]
原發(fā)性高血壓屬中醫(yī)學眩暈、頭痛、肝風等范疇,其發(fā)病主要與肝相關。清·林珮琴《類證治裁》記載:“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郁勃……或由病后精神未復,陰不及陽,以至目昏耳鳴,震眩不定?!备螢閯偱K,內寄相火,體陰而用陽,具有易亢、易逆的特性,當患者因年高腎虧,或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jié),導致機體陰陽失去平衡,肝腎陰虧于下,陰不涵陽,陽無所潛,使肝陽亢逆于上,生風化熱,而致眩暈[17-18]。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言:“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故治療當以平肝潛陽為基本原則。穴位貼敷是中醫(yī)臨床常用外治法之一,是借助中藥和穴位聯(lián)合發(fā)揮功效。釜底抽薪方貼敷涌泉是我們結合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風陽升動、火熱上擾的臨床特點擬定的治療方案,其特點有二,一是本法取象比類,陽亢于上而擇足底涌泉穴,有上病取下之意;二是根據(jù)元·朱丹溪《格致余論·相火論》“凡動皆屬火”的觀點和本證臨床特點,配伍多味寒涼藥,藥宏力專,潛陽與瀉熱降火并舉,使陽熱從下而解。方中吳茱萸,有苦降之性,外用能降氣,使陽熱隨氣下行,亢逆之肝陽下潛[19],為君藥;大黃苦寒直折,能導熱下行,使陽熱下降,助君藥平肝潛陽,蕩滌上擾清竅之邪熱,為臣藥;黃芩清肝降火,以折亢陽,黃連清心寧神,心安則余臟有所主而不亢,黃柏入腎經,瀉相火,引諸藥歸經,三者共為佐藥;芥子性善走散,利氣機,使邪出之路通暢,是為使藥。涌泉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能散熱生氣。故取涌泉貼敷,養(yǎng)陰生液,釜底抽薪,共奏平肝潛陽、降火瀉熱之效[20]?,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吳茱萸主要成分為吳茱萸堿和吳茱萸次堿,其中吳茱萸總堿能抑制血管緊張素Ⅱ誘導的心肌肥大的病理過程,對心肌細胞具有保護作用[21],吳茱萸次堿能降低平滑肌張力,降低平滑肌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達到擴張血管和降血壓的作用[22];大黃的主要成分大黃酚能保護心肌和腦神經細胞,大黃素能減輕高血壓引起的腎臟損害,另外大黃素和大黃酸還具有利尿的作用,促進鈉離子的排泄,并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達到降血壓效果[23-2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療效和血壓療效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眩暈、頭目脹痛、急躁易怒、手足心熱、舌脈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晨起血壓SBP、DBP和24 hMSBP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釜底抽薪方貼敷涌泉穴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fā)性高血壓臨床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中醫(yī)證候表現(xiàn),降低血壓,穩(wěn)定血壓變化,操作簡單方便。但本研究樣本量小,觀察指標較為單一,有待將來選擇大樣本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