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曉,儲紅梅,張 敏,王世亞,陳磊磊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雙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隨著醫(yī)療行業(yè)的發(fā)展,冠心病的檢出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1-2]。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冠心病的常用治療手段,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但PCI術后患者仍存在運動耐量下降等問題[3]。目前,國外冠心病治療中心臟康復應用已比較普遍,已證明有氧耐力訓練和抗阻訓練在冠心病患者康復中的有效性[4-5]。本研究以11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價值。
1.1 對象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5月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海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年齡60~80歲;(2)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6];(3)心功能Ⅰ~Ⅲ級;(4)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2)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3)嚴重心功能不全(Ⅳ級);(4)有嚴重精神疾病或運動障礙,無法完成心肺運動試驗。
表1 兩組冠心病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s]
表1 兩組冠心病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s]
組別 例數(shù)觀察組 55對照組 55 t/χ2值P值性別 年齡(歲) 病程(年) 發(fā)病時間(d)Gensini評分(分) 合并癥 心功能男女高血壓 糖尿病 Ⅰ級 Ⅱ級 Ⅲ級26(47.27)29(52.73)67.15±6.52 4.28±1.63 3.74±0.85 17.62±8.34 28(50.91)8(14.55)17(30.91)33(60.00)5(9.09)30(54.55)25(45.45)68.22±6.47 4.55±1.49 3.49±0.52 18.19±6.62 25(45.45)10(18.18)18(32.73)31(56.36)6(10.91)0.582 0.864 0.907 1.861 0.692 0.378 0.182 0.446 0.390 0.367 0.066 0.397 0.539 0.913
1.2 方法 (1)對照組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指導患者嚴格遵循醫(yī)囑服藥;密切關注患者服用洋地黃等藥物時是有無不良反應,每次給藥之前需檢測患者心率;對于使用利尿劑的患者,應嚴格記錄其24 h內(nèi)出入量,密切監(jiān)測其電解質(zhì)和體重變化,并在患者出院前將記錄和測量方法交給患者。②為患者飲食提供指導,應當以易消化、產(chǎn)氣少、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合理控制鈉鹽和水的攝入,避免大量飲水。③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和溝通,教授疾病相關知識,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感,幫助患者建立信心。④耐力運動訓練,器材選擇功率自行車,30 min/次,包含5 min熱身運動、20 min自行車訓練、5 min整理活動,3~5次/周。此外,患者在家中時進行步行訓練,20 min/次,5次/周,患者根據(jù)自身體能情況調(diào)整運動強度,運動強度范圍為運動耐量50%~80%,患者運動時監(jiān)護其心率和血壓等體征,保障運動訓練的安全性。⑤患者出院后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患者出現(xiàn)疑問可通過電話、QQ、微信等方式與醫(yī)護人員溝通,及時反饋問題。(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進行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第1~2周為第1階段,使用彈力帶輔助練習站姿外旋,患者收緊腹部,肩膀向后向下,雙手手心朝上,肘關節(jié)緊貼腰側(cè)。②第3~4周為第2階段,使用彈力帶輔助練習坐姿劃船,患者取正常坐位,雙手握緊彈力帶并置于腰兩側(cè),肩膀向后向下,收緊腹部,雙手向后模擬劃船動作。③第5~7周為第3階段,使用彈力帶輔助練習弓步,患者呈弓步,肩膀向后向下,手心朝上,收緊腹部,肘關節(jié)貼緊腰側(cè),雙臂上抬后回到原位;練習單臂彎舉,肩膀向后向下,收緊腹部,單手握住彈力帶,肘關節(jié)貼緊腰側(cè),彎曲手臂并回到原位。④第8~12周為第4階段,使用彈力帶輔助練習半蹲,患者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收緊腹部、挺直背部,兩手貼近身體兩側(cè)并抓緊彈力帶,緩慢下蹲、站立;練習仰臥卷腹,患者取仰臥位,雙手置于腦后,兩腿上抬并使小腿與地面保持平行,患者均勻呼吸,下半身保持不動,上半身逐漸靠近腿部,再回到原處。所有練習均在康復科專業(yè)人員陪同下進行,運動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和血壓以保證安全性,上、下肢運動強度分別為最大負荷量的40%、60%。使用彈力帶輔助進行柔性抗阻運動,每組動作進行3組,每組重復20次,組間間隔3 min,每周進行2次練習。兩組均行12周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1)心肺耐力:干預前1 d、干預后3個月使用心肺功能測試儀(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MetaMax 3X型)檢測氧脈搏(O2/HR)、最大公斤攝氧量(VO2max/kg)、無氧閾(AT)水平、攝氧量增量/功率增量(△VO2/△WR)。(2)肌肉力量:干預前1天、干預后3個月使用等速肌力儀檢測患者屈膝、屈肘、伸膝時的肌肉力量。(3)生活質(zhì)量:使用生活質(zhì)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評價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該量表包含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總體評價5個維度,共26個項目,每個維度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zhì)量好[7]。記錄干預前1d、干預后3個月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選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肺耐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O2/HR、VO2max/kg、AT、△VO2/△W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O2/HR、VO2max/kg、AT有所提高,△VO2/△WR有所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O2/HR、VO2max/kg、AT較高,△VO2/△WR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冠心病患者心肺耐力比較(±s)
表2 兩組冠心病患者心肺耐力比較(±s)
注:與干預前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shù)觀察組 55對照組 55 t值P值O2/HR(ml/次) VO2max/kg(mL/kg)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7.24±1.65 8.96±1.71a 17.45±0.72 7.36±1.49 8.16±1.52a 17.62±0.64 0.400 2.593 1.309 0.690 0.011 0.193干預后22.39±2.62a 19.48±2.13a 6.391 0.000 AT[ml/(kg·min)]△VO2/△WR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10.15±0.62 13.28±1.74a 10.82±1.49 9.03±1.18a 10.22±0.73 11.12±1.35a 10.65±1.37 9.74±1.25a 0.542 7.274 0.623 3.063 0.589 0.000 0.535 0.003
2.2 兩組干預前后肌力比較 兩組干預前屈膝、屈肘、伸膝的肌肉力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干預前屈膝、屈肘、伸膝的肌肉力量均有所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屈膝、屈肘、伸膝的肌肉力量較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冠心病患者干預前后肌力比較(Nm,±s)
表3 兩組冠心病患者干預前后肌力比較(Nm,±s)
注:與干預前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shù)觀察組 55對照組 55 t值P值屈膝干預前 干預后16.52±2.37 22.52±3.15a 17.13±2.56 20.39±2.92a 1.297 3.678 0.198 0.000干預前8.58±1.95 8.49±1.75 0.255 0.799屈肘伸膝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10.79±1.74a 12.95±1.98 17.53±2.63a 9.81±1.42a 13.07±2.12 15.26±2.14a 3.236 0.307 4.965 0.002 0.760 0.000
2.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zhì)量各項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zhì)量各項評分均有所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總體評價得分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冠心病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冠心病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相比,aP<0.05
項目 時點 觀察組(n=55) 對照組(n=55) t值 P值生理領域 干預前 34.62±7.89 35.11±8.85 0.306 0.760干預后 64.79±13.95a 52.37±9.82a 5.394 0.000心理領域 干預前 39.26±11.73 38.84±12.25 0.184 0.855干預后 62.49±10.95a 55.17±11.68a 3.391 0.001社會關系領域 干預前 19.15±5.82 18.85±6.13 0.263 0.793干預后 63.51±13.22a 55.74±9.85a 3.495 0.001環(huán)境領域 干預前 42.18±9.32 40.59±9.26 0.898 0.371干預后 60.38±11.59a 58.72±11.73a 0.747 0.457總體評價 干預前 47.39±9.71 46.81±9.36 0.319 0.750干預后 60.35±12.15a 53.72±11.06a 2.993 0.003
PCI術治療冠心病患者可開通狹窄冠狀動脈,使心肌血流供應迅速恢復,但PCI術中支架釋放、球囊擴張等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短暫收縮,或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部分患者術后仍會有心絞痛發(fā)作,降低患者的基礎運動耐量,導致運動受限,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等[8]。研究顯示,運動康復訓練用于冠心病患者有利于改善預后,可明顯降低再次血運重建率、再住院率、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因此本研究將觀察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對患者康復的價值[9-10]。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O2/HR、VO2max/kg、AT較高,△VO2/△WR較低,提示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耐力。日常生活中的運動、活動能力與進行抗阻運動的肌肉密切相關,機體最大主動收縮能力中肌肉收縮的占比是影響機體對抗阻運動的反應主要因素,抗阻運動訓練可明顯增強肌肉力量,減輕機體對同等負荷的心率反應性,提升舒張壓、使室壁張力下降,改善心肌灌注[11-12]。劉西花等[13]研究抗阻-耐力運動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價值,該研究顯示,抗阻-耐力運動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通氣功能和肌肉力量,本研究與之相符。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屈膝、屈肘、伸膝的肌肉力量較強,提示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可增強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肌肉力量。使用一般的力量練習器進行抗阻運動,不便調(diào)控阻力方向和大小,對于老年人訓練有一定風險,而且器械笨重,容易受到時間、空間等多方面條件限制,而本研究中使用的輔助器械為彈力帶,材質(zhì)為天然橡膠,柔軟輕便,其產(chǎn)生的阻力由患者施加的拉力決定,阻力方向和大小都易于調(diào)整,且不易傷及患者[14]。研究顯示,漸進性抗阻運動可明顯增長肌肉體積,加強肌肉力量,改善心功能,提高運動能力和心血管系統(tǒng)能力[15-16]。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骨骼肌肌肉力量和質(zhì)量均會逐漸下降,下肢力量降低可明顯影響髖、膝、踝等關節(jié)功能,影響人體的平衡能力,增加跌倒受傷的風險,甚至導致運動受限,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17]。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通過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強化其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降低患者跌倒的風險,增強患者的自信,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
綜上,分階段康復訓練聯(lián)合抗阻-耐力運動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生活質(zhì)量,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