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強
摘? 要:古典功利主義在功利主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關功利主義的很多論爭都是圍繞古典功利主義的核心問題展開的,因此研究這些核心問題有著重要價值。本文主要就古典功利主義的“后果論”問題展開相應研究?!昂蠊摗眴栴}是從英國法理學家哲學家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這里開始形成的。邊沁的“后果論”面臨著如何對快樂進行計算、按功利原則行事會導致與社會相應的道德準則相違背等問題。為了彌補“后果論”的缺陷,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譯作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二十世紀的功利主義者對功利主義理論進行了相應修正和完善。
關鍵詞:古典功利主義;“后果論”;邊沁;密爾;功利主義者
中圖分類號:B222;B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1-00-03
功利主義是在工業(yè)革命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一大理論思潮,它最早萌芽于古希臘時期,并于十八世紀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功利主義的核心概念為“utility”,這個詞通常被譯為功利,亦有部分研究者將它譯作功用或效用,因此功利主義亦被稱為功用主義或效用主義?!肮畲蠡笔枪髁x學說的核心原則,這一原則講求從行為能否造成“利益”最大化來考量行為的正當性。功利主義是應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所需產(chǎn)生的理論,對西方社會的歷史進步和社會變革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并為資本主義制度和相關理論的發(fā)展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功利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后世的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正義論等學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功利主義的相關思想內(nèi)容。因此,研究功利主義的相關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古典功利主義“后果論”問題的形成
(一)功利主義的大致發(fā)展階段
功利主義自產(chǎn)生之后大致經(jīng)歷了“發(fā)展—鼎盛—衰弱—復興”這幾個階段。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前期是功利主義的發(fā)展期,這一時期功利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邊沁,他奠定了功利主義的基本理論框架,功利主義的一些核心問題在這一時期也應運而生。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后,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陷入了困境,然而在密爾的修正和完善下功利主義變得更為精細化,在理論內(nèi)涵方面也更加豐富,功利主義由此進入鼎盛期。在密爾去世后不久,功利主義進入了一個“內(nèi)外交困期”,即這一時期的功利主義者不僅沒能對功利主義理論進行成功修正,還對功利主義的理論基石造成了一定破壞。功利主義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其他新興學說的強有力沖擊,對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也沒能給予有力回應,在內(nèi)外交困下不免走向衰弱。功利主義的再度復興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時期的功利主義對社會現(xiàn)實給予了密切關注和回應,并大大拓展了功利主義的關注領域,使得功利主義再度得以興起。
(二)古典功利主義及其著名代表人物邊沁
由上述功利主義的大致發(fā)展階段可知功利主義理論涉及的代表人物很多,理論體系所涵蓋的范圍也比較廣,因而本文不可能對功利主義思想進行全面論述。本文在此主要圍繞古典功利主義“后果論”問題的形成和演進進行相關論述,那么為何要選擇古典功利主義的相關問題進行論述呢?因為古典功利主義在功利主義發(fā)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義的基本理論框架和核心原則都是古典功利主義奠定的,有關功利主義的很多學術交鋒也都是圍繞古典功利主義的相關問題展開的。那么,古典功利主義是如何定義的呢?對此,本文采納牛京輝教授的定義。人們一般是從兩個方面來定義古典功利主義的:“一方面它是指產(chǎn)生、形成于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社會、并持續(xù)一個世紀之久的、涉及廣泛社會生活領域的綜合性社會改革運動;另一方面,它是指與那場社會運動相聯(lián)系并作為其意識形態(tài)強調(diào)功用的政治和倫理思想,尤其是指功用主義倫理思想”[1]。本文側重探討古典功利主義的相關理論和思想,對相應的社會改革運動暫時不作闡釋。根據(jù)牛京輝教授的相關表述,古典功利主義主要是指發(fā)展階段和鼎盛階段的功利主義,而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邊沁和密爾。古典功利主義(乃至功利主義)的一些核心問題是在邊沁這里形成,而后在密爾那里獲得進一步發(fā)展的,“后果論”相關問題自然也不例外。
邊沁是功利主義的真正奠基者,他于十八世紀中期誕生在英國的一個富裕律師家庭。邊沁興趣愛好廣泛,通曉多種語言,愛好實驗科學,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法理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社會改革家。邊沁的學說在當時社會影響很大,因此也擁有眾多信徒,其中不乏歐文這樣的社會改革家。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社會那場轟轟烈烈的綜合性社會改革運動就是在邊沁學說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有三大理論基點,即苦樂理論、“后果論”(效果論)、功利主義原則,這也是他成功奠定功利主義基本框架所依靠的三大理論基點。在邊沁的努力下,功利主義思想開始名聲大噪,但也招致了不少批評。
(三)“后果論”問題的形成
在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中,“快樂最大化”是核心原則。邊沁主張從相應的后果去考量一個行為,即看這一行為是否有利于增進行為人本身(或集體)的快樂。這一主張與康德所持的“動機論”有很大區(qū)別??档轮鲝埖赖聭宰陨頌槟康模瑒訖C本身雖有好壞之分,但與行為后果不直接相關。在康德看來,在對一個行為進行考量時,主要看行為者的道德動機是否正當和純粹,與行為后果的好壞無關。鑒于康德的“動機論”在當時影響很大,邊沁承認道德動機所的具有相應作用,但他認為不能從動機出發(fā)去考量人的行為,應從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后果方面來考量。邊沁這種根據(jù)行為的相應后果來判定是否實施該行為的理論無疑是典型的“后果論”。這一理論講求行為人在實施某一具體行為之前先要進行相應的功利計算,而后再決定是否實施這一行為。這種“后果論”在行為選擇方面賦予了人們較大的靈活和自由,使人們不必囿于“教條式、僵死的原則(或準則)”。再者,“后果論”有利于明確行為者的相應責任,有利于人們結合行為的相應后果進行針對性自省,進而明曉自己在行為方面存在的偏差。此外,“后果論”應用于司法領域后也產(chǎn)生了相應的積極意義。
“后果論”也存在著相應難題(或不足)。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實施行為前的計算問題。為了便于計算某一行為所帶來的快樂,邊沁提出了相應的快樂計算辦法,比較復雜。他提出要先計算一個行為產(chǎn)生的初次快樂和痛苦,接下來計算在初次快樂和痛苦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每一次快樂和痛苦……最后把這一行為所產(chǎn)生的所有痛苦和快樂分別累加起來,對比痛苦和快樂總值的大小。這種快樂的計算方法問題在于:快樂真能像數(shù)學那樣進行簡單相加嗎?眾所周知,快樂是人的一種主觀體驗,具有不可度量性和不可計算性。此外,有批評者認為人們在行動之前沒有時間進行快樂計算。快樂計算問題是“后果論”首先面臨的最大難題,之后的功利主義者也很難解決這一問題。除快樂計算問題之外,邊沁的“后果論”還面臨批評者的如下詰難:一是在一些情況下,凡事只考慮行為的后果會導致行為者的行為與社會相應的道德觀念和相關準則相違背。比如,按照“后果論”的相關要求,在一些情況下會允許犧牲少部分人的快樂來使大多數(shù)人快樂,這種做法很明顯會違背正義、公平等公認的道德準則。二是“后果論”需要預設一個這樣的前提,即一定的動機和意圖必然產(chǎn)生一定的結果,而且這一動機和意圖還是這一結果的唯一原因。只有如此,人們才可能對行為的結果進行提前計算。而在現(xiàn)實當中,影響一個行為結果的因素眾多,除了行為的動機和意圖之外,還有個人的認知能力以及許多客觀、偶然的因素,即便是動機相同,結果往往還會出現(xiàn)不一致。這樣一來“后果論”所預設的前提就不能成立,其相關理論自然就不能令人信服。三是如果單純依據(jù)行為的后果來考量行為者的動機,容易忽視人們在行為中所體現(xiàn)的道德動機和道德品質。因為按照邊沁“后果論”的觀點,一個行為只要后果是糟糕的,那么行為人的動機就是不好的,道德品質自然也遭到忽視,如此一來很容易遭受別人的批評。
二、“后果論”問題在密爾處的發(fā)展
(一)古典功利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密爾
除了邊沁之外,古典功利主義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就是密爾。密爾是著名的哲學家、功利主義者、經(jīng)濟學家、政治思想家和邏輯學家,他不僅在功利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人類整個思想史上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除了功利主義之外,他還涉足自由主義、政治社會改革、邏輯學、女性主義等眾多領域。
密爾的父親是邊沁的“忠實信徒”之一,與邊沁往來密切。他之所以對密爾進行嚴格教育,也是希望將密爾培養(yǎng)成為像邊沁那樣的杰出思想家。受父親和邊沁的影響,密爾早期幾乎完全繼承了邊沁的思想,并一度被視作邊沁的“衣缽傳人”。然而,在青年時期發(fā)生的一次“精神危機”開始讓密爾改變了原先對邊沁及其思想的“絕對信奉”。這次“精神危機”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早年過度的“腦力活動”、缺乏情感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童年缺失等。在這次“精神危機”發(fā)生后,密爾對原先信奉的很多思想(包括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開始進行反思。通過認真反思,密爾認為邊沁所奠定的功利主義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則是正確的,但也確實存在一些漏洞,正是這些漏洞為功利主義招來了不少“反對之聲”。為此,密爾對這些漏洞進行了相應“修正”,并成功地將功利主義帶入發(fā)展的鼎盛期。
(二)密爾對“后果論”問題的修正嘗試
針對邊沁“后果論”存在的相應困境,密爾進行了回應和修正。密爾首先回應的是快樂計算問題。對此密爾只是回應了快樂計算所需要的時間問題。密爾認為批評者所指出的在行動之前沒有時間來進行快樂計算是站不住腳的,這種觀點就如同認為人們在行動之前沒有時間利用基督教教義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一樣荒謬。對于快樂計算所需的時間,密爾有著這樣的表述:“對此,功利主義者的答案是,時間是充裕的,那就是人過去存在的全部時間”[2]。密爾認為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人們會慢慢形成一種符合功利主義要求的行為模式。至于快樂計算的標準和可行性問題,密爾則沒有進行回應。
針對批評者指責的按照功利主義原則行事會導致行為者的行為與社會相應的道德觀念和相關準則相違背的問題,密爾做了這樣的回應:“關于行為的節(jié)制,即人們出于道德的考慮而克制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盡管在特定情況下做這些事的結果反而可能是有益的。作為一個有才智的行為者,應當清醒地意識到行為是分層次的,倘若在實踐中一概而論,則一般而言是有害的,而這正是對行為進行克制的義務所在”[2]。據(jù)此,密爾認為與其他理論一樣,功利主義也會考慮相應的準則和道德義務,以避免有違背道德觀念和相關準則的行為。如此一來,密爾只是將這一問題“普遍化”,并沒能給出直接、有力的回應。針對批評者提出的功利主義只側重考慮行為結果從而忽視行為者道德品質的問題,密爾認為在已知的倫理理論中,沒有哪種在評判一個具體行為時會考慮行為者的道德品質,因此這一問題不是功利主義獨有的問題。此外,密爾還區(qū)分了“對行為本身的評價”和“對人的評價”,他認為功利主義的批評者是把這兩個問題混淆了,這樣一來就比較好地回應了這一問題。
三、“后果論”相關問題在二十世紀的演進
古典功利主義在密爾之后就逐漸走向了衰弱,不過在二十世紀后半葉,迎來了再度復蘇。這一時期的功利主義陣營已然發(fā)生了“分化”,出現(xiàn)了不同陣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行為功利主義和準則功利主義。這一時期的功利主義者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依然是古典功利主義的那些核心問題,因為關于功利主義的很多論爭一直是圍繞這些核心問題來進行的,故而他們必須對此作出回應。那么,“后果論”的相關問題在此是如何演進的呢?
“后果論”在二十世紀受到的主要批評為:如果人們只是按照“功利最大化”的核心原則去行事,容易導致對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侵犯。在這一方面,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 1929—2003年)的相關批評最為具體和突出,他認為“后果論”講求的“功利最大化”侵犯了個人的完整性。在威廉姆斯這里,個人完整性這一概念涉及“維持那些塑造一個人的生活、構成一個人的自我的人格、品格、價值和承諾”[3]。威廉姆斯認為,正是得益于個人的這種完整性,人們才有著一定的道德準則和個人信念,個人的行為和自身才能真正統(tǒng)一。而功利主義的“后果論”則強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行為模式,如果人們自身的道德準則與其不符,會被要求做相應的改變,如此一來“個人的完整性”自然會遭到破壞。面對威廉姆斯的這一指責,功利主義者主要有兩種回應:其一,任何一種道德理論都會存在破壞“個人完整性”的問題,這一問題不是功利主義所獨有的,是普遍的,然而功利主義者并沒能就此給出相應的例證。其二,威廉姆斯所提出的“個人完整性”的概念和理論存在相應的缺陷和問題,不同個體之間的“個人完整性”很可能會互相沖突,單純追求“個人完整性”很可能會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然而,即便威廉姆斯的“個人完整性”理論存在相應的問題,也不影響他對“后果論”的相關批評,功利主義者很難對這一問題進行有力回應。此外,針對“后果論”一直存在的按“功利最大化”原則行事會導致與公認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沖突的問題,以倫理學家R·B·布蘭特為代表的準則功利主義給予了相應回應。準則功利主義者認為可以建立一套理想的行為準則體系,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還可以解決“后果論”存在的其他問題。然而,準則功利主義者并沒能建立一套這樣的行為準則體系,自然他們的這一觀點也就難以令人信服。況且,真能建立這樣一套理想的行為準則體系嗎?恐怕很困難。
四、結語
上述內(nèi)容就是對古典功利主義的“后果論”問題及其在二十世紀的發(fā)展演進所作的相應論述。可以說,功利主義的批評者就“后果論”所指出的相關問題在某些方面都戳中了“要害”,邊沁、密爾以及二十世紀的功利主義者沒能對此作出有力回應??陀^來說,功利主義的批評者所持的批評意見有些是“言過其實”的,有的問題確實不是功利主義獨有的。包括“后果論”相關問題在內(nèi)的古典功利主義的這些核心問題在當今看來仍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而且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論爭不會就此結束,還會一直持續(xù)下去。也正是得益于這些論爭,功利主義才得以不斷保持生命力,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牛京輝.英國功用主義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M].葉建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毛興貴.伯納德威廉姆斯對功利主義的批判[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3):38-45.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