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孝忠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笠澤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200)
隨著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探究式教學已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一種常態(tài),其育人價值得到一線教師的充分肯定,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比如探究設計“目中無人”,不關注學生經驗基礎,導致探究活動不是難度太大,就是缺乏挑戰(zhàn)性,學生對探究不感興趣,易游離于活動之外;又如活動組織“按圖索驥”,學生被教師或活動單牽引、控制,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表面上課堂氣氛活躍,探究過程順利,而實質上未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思維.這些問題導致探究活動處于淺層學習狀態(tài),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1]深度 學習具有以下特征:[2]強調對知識的批判性理解,注重新舊知識的整合或聯結,面向的是真實問題解決,關注對學習和自我認知的反思.探究式教學對應的學習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深度學習方式,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探究極易落入形式化的窠臼,難以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現從促進深度學習視角,探討優(yōu)化探究式教學的路徑和策略.
深度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的高投入行為,課堂情境導入要能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突出關聯性、趣味性、互動性和顛覆性.情境的關聯性,即情境不僅要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而且要與課堂教學核心知識緊密相關,不能只圖形式上的熱鬧,這是情境創(chuàng)設最基本的原則;情境的趣味性,即情境要能吸引學生眼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實踐表明物理實驗、魔術表演、游戲等活動類情境更能達到這一目的;情境的互動性,即情境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秀,要有學生參與進來,通過師生互動,增強情境的導入效果;情境的顛覆性,即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認知需求和探究欲望.
案例1:“電磁感應 發(fā)電機”的導入.
如圖1,PVC板上固定一條長2m、額定電壓為5V的LED燈帶.
生:電源.
師:如果將一個線圈與燈帶接通,燈帶能發(fā)光嗎?
生:不能.
教師操作,燈帶不發(fā)光.
師:現在老師表演一個魔術,在現有條件下,能讓燈帶亮起來,同學們相信嗎?
如圖1,教師將線圈在褲子前左右擺動,燈帶發(fā)光.緊接著,請一位學生做相同的動作,燈帶卻不亮,而當教師重新操作,燈帶又亮了.
這是為什么呢?正當學生充滿疑惑和好奇時,教師從褲子口袋拿出一塊釹硼磁鐵,順勢導入電磁感應現象,并引出要探究的問題:產生感應電流需要什么條件?
通過會計實訓,能使學生快速掌握理論課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以后的擇業(yè)、就業(yè)提供幫助。因此,要注重實訓的真實性,加大投資力度,會計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此類措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會計能力,從而滿足各企業(yè)的招聘要求,緩解就業(yè)壓力。
本案例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與學習內容高度關聯、極富趣味性和互動性的真實情境,激發(fā)了學生認知沖突,為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做好情感和認知上的鋪墊.
圖1 LED燈帶發(fā)光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各自的經驗走進物理課堂.學生經驗是學生個體在他生活的環(huán)境里,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的.學生經驗是教育的起點,是教育的途徑,而學生經驗的獲得和持續(xù)改造則是教育的目的.[3]通過適切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設計,喚醒學生已有經驗,并讓其充分呈現出來.在經歷自主探究、反思重構過程后,完成對經驗的同化或順應.基于學生經驗的探究式學習,強調新舊知識間的聯結或整合,與學生原有認知和體驗息息相關,所以探究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和深度參與的.
(1)基于經驗,步步深探.
比如小孔成像實驗,若直接提供器材讓學生實驗,確實能讓學生獲得小孔成像的相關經驗,但回顧整個活動過程,主要是觀察實驗現象,缺少思維的參與和訓練.優(yōu)化后的教學過程如下.
案例2:“小孔成像”的實驗探究.
光線較暗的教室內,課桌上提供光具座、蠟燭、光屏、卡片紙若干(包括中間分別開有較大尺寸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孔的卡片紙)、卡片紙支架等,讓學生組裝好器材,如圖2.
問題1:將開孔的卡片紙放在點燃的蠟燭和光屏之間,光屏上會看到什么現象?
本問題在于喚醒學生生活經驗,根據經驗學生不難判斷,光屏上將分別呈現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光斑.學生動手操作,現象與猜想吻合.
問題2:如果保持孔的形狀不變,將其慢慢縮小,光屏上將出現什么現象?
由于學生缺乏小孔成像的生活經驗,自然推測出現象是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光斑將逐漸縮小.這個問題將學生前概念充分暴露出來,為接下來的認知沖突埋下伏筆.
問題3:選什么形狀的孔進行探究,既能方便地將其縮小,又能控制孔的形狀不變?
本問題側重探究工具的選擇,而工具的選擇往往伴隨著思維過程.經過討論,學生選擇了三角形孔.如圖3,當卡片紙疊放在開孔卡片紙上,從上往下遮蓋時,孔雖然變小,但形狀基本保持不變.學生分組探究,發(fā)現孔慢慢減小時,三角形光斑逐漸變小,繼而周邊變模糊,最后光屏上竟出現了燭焰倒立的實像.
圖3 改變孔的大小進行探究
問題4:如果改變小孔形狀,會觀察到什么現象?你能解釋小孔成像現象嗎?
學生先猜想,然后實驗.卡片紙上戳出不同形狀的“小”孔,仍放在燭焰與光屏之間的固定位置,光屏上的現象不變,說明“小”孔的形狀并不影響成像性質.通過“大孔—小孔—不同形狀小孔”的探究進階過程,學生對小孔成像實驗產生立體而深刻的認識.現象解釋具有挑戰(zhàn)性,需要學生化抽象為具體,運用“光的直線傳播”知識理解這一真實情境.
(2)尊重經驗,自主探索.
比如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從學生經驗來講,有電流通過的證據是燈發(fā)光,或電流表發(fā)生偏轉.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經驗,讓學生自主選擇器材,他們會根據經驗選擇燈泡、發(fā)光二極管或電流表來顯示感應電流.初步探究后,發(fā)現這些器材幾乎無反應,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可能是感應電流太小,這些器材無法顯示出來,從而產生使用更小量程電流表的心理需求.此時提供靈敏電流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加深了學生對靈敏電流計的認識.在重要器材的選擇上,本案例延遲提供教學支架,學生在經驗驅動下自主探究,自我評價與反思,調整探究思路和方向,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元認知能力.
科學探究應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然而在現實課堂中,因教師對探究式教學內涵理解上的偏差和對探究重點把握不當,導致教學缺乏探究味,形式大于內容.探究式教學的設計不能盲目發(fā)力,也不能平均發(fā)力,要在思維的生長點上發(fā)力.對猜想的自我否定,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優(yōu)化,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等,都可能是思維的生長點,不同探究主題,思維生長點會有所不同,這些需要在深度備課中挖掘和發(fā)現.
案例3: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蘇科版教材內容如圖4,本探究實驗缺乏挑戰(zhàn)性,學生能輕松地完成探究任務,探究過程并不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本探究活動思維發(fā)展的著力點在探究方案的設計,教學設計的重心需要前移,即為什么用卡片進行實驗?優(yōu)化過程如下.
圖4 探究二力平衡實驗
按一般邏輯,選一物塊進行研究,如圖5所示,左右兩側各掛一個質量相等的大鉤碼,物塊靜止.而在某一側加掛一個小鉤碼時,物塊仍然靜止,提出問題:該裝置能探究二力平衡條件嗎?學生討論后認為:物塊還受摩擦力作用,屬于三力平衡問題,要減少摩擦的影響,比如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如圖6所示,將物塊換成一輛小車.當在一端增加一個質量較小的鉤碼時,小車還是保持靜止狀態(tài),說明摩擦力對實驗仍然產生了影響.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提議讓小車與桌面分離,可以將小車懸掛起來,如圖7所示.實驗效果不理想,小車重力較大,且受3個力作用.還能怎樣改進?學生建議:減小物體的質量,直至重力可忽略不計.此時,教師拿出卡片,用卡片代替小車實驗,即為教材上的實驗裝置.實驗方案的逐步優(yōu)化過程,其本質為真實問題解決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圖5 方案1
圖6 方案2
圖7 方案3
學生對探究方案、探究過程或分析論證后的結論進行展示交流,為生生之間相互學習、批判質疑創(chuàng)造機會,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提供鍛煉、展示的平臺,它是探究式教學中精彩而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再次引發(fā)深度學習、彰顯附加價值的增值點.給學生一個舞臺,他們會還以很多驚喜.對臺下的學生來講,他們要對各小組展示的探究方案、過程、實驗數據和結論等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分析,并主動進行比較和評價,從而催生出創(chuàng)造性想法.重視展示活動,能倒逼學生以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探究過程,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和素養(yǎng).遺憾的是,成果展示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存在走過場、展示不充分的現象.
(1)展示探究方案,開闊學生視野.
案例4:探究浸沒水中的物體上浮瞬間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
因上浮的物體處于運動狀態(tài),如何測出其浮力大小是探究的難點.提供帶蓋的小玻璃瓶、彈簧測力計、燒杯等基礎器材,可適當增加其他器材,讓學生討論玻璃瓶浸沒水中上浮時浮力的測量方案.
A組匯報方案及思路:如圖8,小玻璃瓶下方掛有鉤碼,首先將鉤碼浸沒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1,然后再將小玻璃瓶全部浸沒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2,則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為F1—F2.
圖8 A組方案
B組匯報方案及思路:如圖9,先測出小玻璃瓶的物重為G,然后將定滑輪用吸盤固定在燒杯底部,用彈簧測力計緩慢豎直拉動小玻璃瓶,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則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為G+F.
圖9 B組方案
C組匯報方案及思路:如圖10,向小玻璃瓶中加水,直至瓶能沉入水中,通過稱重法測出小瓶的浮力.因小瓶體積不變,故此時浮力大小與空玻璃瓶浸沒水中的浮力相等.
圖10 C組方案
通過各小組匯報交流,打開了探究思路,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思維,同時,學生會自覺比較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產生的誤差和方便程度,選出最優(yōu)的探究方案.雖然C組方案最理想,但其他方案也滲透了學生智慧,在方法上有創(chuàng)新之處,從長遠看,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2)展示探究過程與結論,鼓勵質疑批判.
科學探究是基于證據來形成解釋,并將各種解釋接受共同體相互批判、討論和修改,從而構建知識的過程.[4]例如,完成“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實驗后,讓學生展示探究過程,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當導體棒豎直上下運動時(如圖11,軌跡為虛線),不產生感應電流,水平或斜著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軌跡為實線).這一結論得到多數小組的認同,但有小組提出質疑并上臺演示實驗現象:如圖12,當U型磁鐵豎直放置時,導體棒水平運動無感應電流,其他方向運動有感應電流.兩個小組的探究結論不同引發(fā)學生熱烈討論,最終他們領悟到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還與磁場方向有關,然后在圖中畫出磁感線,再進一步分析、歸納和修正,直至得出正確結論.[5]
圖11 磁鐵水平放置
圖12 磁鐵豎直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