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丹東市第一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丹東 118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以患者的聽力下降、中耳積液為主要特征,也被稱為滲出性中耳炎[1]。疾病的發(fā)生將影響患者聽力,尤其在小兒患病群體中,可能因兒童主訴不清而導致病情的加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2]。臨床上有效的護理工作不僅能提高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效果,還能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3-4]。為了研究品管圈管理方式在分泌性中耳炎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開展了對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段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研究對象是研究時間段內我院收治的2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本次研究經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在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的基礎上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仡櫺苑治龌颊叩呐R床資料,用數字隨機分方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均處于5~35歲,年齡平均值(19.23±2.54)歲;病程最長值為8個月,最短病程2個月,病程平均值(5.53±1.46)個月;患病部位在左耳的患者6例,右耳4例,雙耳3例。在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均處于6~37歲,年齡平均值(20.17±2.04)歲;病程最長值為9個月,最短病程3個月,病程平均值(5.62±1.13)個月;患病部位在左耳的患者4例,右耳5例,雙耳4例。經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對比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收常規(guī)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健康知識教育,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常規(guī)檢查,治療方法的介紹,對患者的病情監(jiān)督等。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應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在研究初期,由我院的7名護理工作者組成品管圈小組,護士長擔任監(jiān)督員,主管護師擔任品管圈圈長,通過會議討論,制訂“促進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聽力重建”的護理工作計劃。結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實際情況、護理工作經驗以及實際治療效果等,對患者聽力功能差、不良情緒類型以及不配合治療與護理的原因等進行分析,結合分析結果實施護理工作,工作的具體落實方案如下:在手術實施以前,引導患者完成各項常規(guī)檢查,包括血液生化檢查、心電圖檢查等,手術前一日進行患者耳部皮膚的準備,為患者清除耳部分泌物,使用1‰的硫柳汞酊沖洗患者外耳道,如果患者同時存在鼻咽部或鼻部炎癥,出現咽鼓管阻塞情況,則術前使用噴鼻劑促進中耳內滲出物的吸收。術后,在患者術后7 d內進行病情的重點觀察,包括患者通氣管的位置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保持暢通等,如果出現問題及時與醫(yī)師處理,結合患者病情的進展進行適當強度、頻率與時間的聽力訓練。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解決患者的問題,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在護理工作實施期間,定期召開小組會議,對品管圈的開展情況進行如實匯報,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制訂解決計劃。對參與護理的工作者進行培訓和考核,提高工作水平,提升護理質量。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使用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將患者的滿意等級分成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規(guī)定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滿意比率與一般滿意比率之和?;颊叩牟l(fā)癥項目包括鼓室硬化癥、后天原發(fā)性膽脂瘤、粘連性中耳炎。生活質量、焦慮心理、抑郁心理分別用SF-36、HAMA、HAMD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確保研究數據準確無誤后,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和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2.3 生活質量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更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對比(分,)
2.4 焦慮心理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焦慮心理數據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焦慮心理情況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焦慮心理情況對比(分,)
2.5 抑郁心理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抑郁心理數據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抑郁心理情況對比(分,)
表5 兩組患者抑郁心理情況對比(分,)
在眾多耳鼻喉疾病中,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見的一種,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研究認為與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和免疫反應障礙有關[5-6]。而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規(guī)方法是手術治療,通過手術解決患者中耳內積液問題,緩解鼓室通氣情況,對分泌物的引流有促進作用。并且手術還能幫助患者更快的恢復纖毛運動功能和黏膜上皮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7-8]。在患者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的護理措施以及取得的護理效果,對于患者疾病的康復、醫(yī)院的護理水平、和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都有重要的影響[9-10]。品管圈是一種由相近、相同或具有互補性質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小圈團體,應用品管圈管理模式,能夠促進小組內的集體合作、集思廣益,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對工作現場的管理,能夠解決諸多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11-12]。將品管圈管理應用在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通過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品管圈管理小組,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術前、術后的優(yōu)質護理,通過召開會議分析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制訂應對計劃,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等。應用品管圈管理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護理效率,對患者的心理、身體帶來積極的影響[4]。
通過對本次研究結果的分析來看,研究組應用了品管圈管理的護理工作模式,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患者的焦慮心理、抑郁心理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更低,兩組數據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應用品管圈管理的護理方法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來說有更高的應用價值。分析得出,在患者入院之處,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然后建立與主治醫(yī)師的聯系,為患者準備床單元,與患者共同進行病區(qū)患者的了解,促進患者對醫(yī)院的熟悉,避免患者不良情緒的出現[13-14]。在術前,對手術方法、目的、注意事項等詳細告知患者,這是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促進患者形成對手術正確認識的重要方法,護理工作人員結合宣傳手冊、圖片等資料,更全面的講解相關手術流程,減少患者的恐慌,使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依從性更高。結合手術要求對患者正確體位和姿勢進行告知,協助患者完成各項身體檢查,做好手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6]。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患者處于舒適的身體姿勢當中,給予吸氧和靜脈輸液,保持患者體內電解質與水分的正常。手術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恢復速度等,為患者建立全面的康復訓練方案,早期聽力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聽力功能的更快恢復,指導患者在恢復過程中避免長時間聽音樂以及劇烈運動,適當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的有效措施[15-16]。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良情緒,及時與其溝通和交流,主動幫助患者解決困難,建立治療的信心[8]。除此之外,應用品管圈管理的護理干預方法,還能促進護理水平的不斷進步,因為小組內護理工作者之間相互配合,分工明確,并利用定期召開會議的方法總結工作,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建立針對護理工作人員的考核與培訓制度,這對于促進護理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提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9]。為了調動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責任意識,結合考核與培訓制度,在改進工作方法、工作環(huán)境過程中,培養(yǎng)護理工作人員良好的工作意識,提高工作人員問題的解決能力[17-18]。經過本次研究發(fā)現,品管圈管理在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效果顯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治療和護理工作更加協調和有效的進行,在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同時,降低患者鼓室硬化癥、后天原發(fā)性膽脂瘤、粘連性中耳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對比常規(guī)護理方法來看,品管圈管理護理方式所取得的護理效果更理想,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更高,提高護理效果和醫(yī)院的護理工作水平。
綜上所述,應用品管圈管理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臨床護理方法,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效果,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提高其住院期間的生活質量,改善其不良心理,值得臨床上的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