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云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腎內科,福建福州 350009
腹膜透析是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因其具有低耗省力、操作簡單、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安全高效等優(yōu)點,所以患者對其接受度較高[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腹膜透析的設備及技術正在逐漸改進, 但在使用過程中仍然會存在導管相關并發(fā)癥,其中以導管引流不暢最為常見。 一旦出現(xiàn)導管引流不暢,就會致使腹膜透析失敗,患者需退出腹膜透析和再次住院, 導致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難以獲得保障[2]。 在對患者行腹膜透析時雖然會輔以護理干預,但是常規(guī)護理僅注重在操作過程中的配合, 對于并發(fā)癥的預防意識較弱,并未針對導致導管引流不暢的各個原因采取針對性干預, 使得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不適感,甚至還會引發(fā)護患糾紛,降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3]。既往研究表明: 腹膜透析患者導管引流管不暢原因相對較多,且不同原因之間能相互作用及影響,加強患者腹膜透析治療期間預防干預, 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隨機選擇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該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探討腹膜透析患者腹透導管引流不暢的原因及護理措施, 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 對照組45 例,男29 例,女16 例;年齡47~71 歲,平均(60.34±2.38)歲;病程1~8年,平均(4.23±0.73)年;原發(fā)疾?。核幬镄阅I病2 例、慢性腎炎15 例、糖尿病腎病25 例、高血壓腎病3 例。 觀察組45 例,男30 例,女15 例;年齡47~70 歲,平均(60.61±2.74)歲;病程1~9 年,平均(4.28±0.75)年;原發(fā)疾病:藥物性腎病2 例、慢性腎炎16 例、糖尿病腎病25例、高血壓腎病2 例。 經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的90 例患者中已排除存在腹部手術史者、 腫瘤患者、 依從性差者,對該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具體過程均已了解并簽署同意書,該院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予以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膜透析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②認識功能正常,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③具有完整的量表資料及隨訪資料。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凝血功能異?;蚱髻|性疾病者;②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嚴重心、肝異常者;③中途死亡或退出研究者。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①治療前檢查:治療前完善有關檢查,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導管; 采用卵圓鉗頂端鉗夾將導管末端送入腹腔,深度約10 cm,隨后采用手法將卵圓鉗垂直于脊柱方向,然后向會陰方向前行,以患者感到陰部不適或有尿意為標準判斷置管位置,最后將卵圓鉗退出,并
于腹膜剪口處防止脫出, 且患者治療過程中應避免采用金屬導絲送管。 ②體位指導:由于腹膜透析治療時間較長,對患者身體要求較高,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舒適加強其體位指導,正確指導患者保持斜坡位,避免坐立或平臥;根據患者需求確保其大小便通暢,必要情況下可進行導尿,以防膀胱充盈;患者于術后第1 天臥床,拍片檢查管位置;第2 天指導患者起床,加強患者康復鍛煉。 ③飲食指導:加強患者飲食指導干預,且患者腹膜透析第1 天保持大便通暢, 指導患者飲食流質食或半流質食,對于恢復良好患者,指導患者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盡可能讓患者食用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低鹽的食物,每日應攝入1.2~1.5 g/kg 蛋白質。 ④功能鍛煉: 腹膜透析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恢復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治療開始第1 天以床上翻身為主,24 h后可根據腹部切口的改善程度逐漸增加活動的強度、難度,可適當調整體位,并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咳嗽,以防止對切口或導管造成影響。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針對性預防護理。 (1)導管引流不暢的原因分析。 腹膜透析患者導管引流不暢原因相對較多,包括導管移位、導管阻塞、功能性引流障礙、大網膜包裹導管等,應根據患者情況對導管引流不暢原因進行分析,并做好相應的記錄,為患者制定相應的措施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2)針對性預防干預:①導管移位。 對于女性患者采用B 超對其子宮位置進行檢查,確定子宮是前屈位或后屈位,如為前屈位,則將導管末端置于子宮直腸窩;如為后屈位,則將導管置于直腸后位。 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每天向患者推送導管移位的相關知識,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術前保持胃腸道通暢,排空腸道及膀胱,如患者存在便秘情況,可于術前一晚指導其服用緩瀉劑;導管類型盡可能地選擇直管。②導管阻塞。將導管置入腹腔時需對長度進行控制,以臍部到恥骨的距離為宜,且末端需插入直腸膀胱的凹陷處, 定期檢查導管是否存在扭曲的情況,避免堵塞的發(fā)生;為了防止側孔堵塞,于腹腔液中加入適當?shù)哪蚣っ浮⒏嗡?;對于出院患者加強患者電話及上門隨訪,了解患者出院后恢復情況,對于導管阻塞的原因進行分析,讓患者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護理配合度。③功能性引流障礙。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能與感染、渾濁透析液刺激等有關,因此,在更換透析液或透析管裝卸接頭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 操作者需具備強烈的無菌觀念,在整潔、干凈、經過消毒的環(huán)境中更換透析液, 同時還遵循醫(yī)囑在透析液中加入適量抗生素以預防感染;鼓勵患者多走動,并自行按摩腹部,護理人員還可采用生理鹽水對其進行灌腸。 ④大網膜包裹導管。 置管時間越長,患者發(fā)生導管移位的概率就會越高, 而大網膜包裹導管是導致移位的主要原因,為預防大網膜包裹導管,術中需對過長的大網膜進行懸吊或預切除;加強患者家屬指導干預,告知家屬相關注意事項,讓家屬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進行預防干預及識別, 對于異常時及時采取措施干預。
①導管引流管不暢發(fā)生率。 對兩組發(fā)生導管移位、導管阻塞、功能性引流障礙、大網膜包裹導管的情況進行記錄,計算其導管引流不暢發(fā)生率。 ②滿意度。 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4]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該量表共19 個項目,主要圍繞護理人員的工作展開,每個項目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和非常滿意,分別計1、2、3、4、5 分,最低分為0 分,最高分為95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對護理越滿意。 ③自我管理水平。 兩組護理后分別從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管理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均完成相應的護理干預, 觀察組護理后導管移位、導管阻塞、功能性引流障礙及大網膜包裹導管發(fā)生率為11.11%低于對照組4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導管引流不暢發(fā)生率比較
護理完畢后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后滿意度評分為(88.43±5.59)分,高于對照組(77.65±7.33)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評分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77.65±7.33 88.43±5.59 7.845<0.001
觀察組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評分對比[(±s),分]
組別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管理 總分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22.43±3.98 28.46±3.33 7.795<0.001 44.14±5.93 52.46±3.54 8.081<0.001 36.83±3.98 42.74±6.45 5.231<0.001 22.30±4.19 27.55±3.43 6.504<0.001 25.94±4.58 32.21±3.61 7.212<0.001 151.68±20.57 183.34±14.36 8.466<0.001
腹膜透析是腎衰竭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 并成為腎臟終末期患者主要治療方法,能改善患者癥狀,延緩病情發(fā)生,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5]。 既往研究表明:與血液透析相比, 腹膜透析在維持殘腎功能上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加上腹膜透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機體炎癥反應, 所以大部分患者常采用腹膜透析治療[6]。 但是使用該方式治療極易出現(xiàn)導管引流不暢的情況,在出現(xiàn)并發(fā)癥時患者常常會產生不良情緒,致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甚至影響護患關系,從而降低護理滿意度[7]。 經過查閱文獻資料及該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導管移位、導管阻塞、功能性引流障礙、大網膜包裹導管是導致導管引流不暢的主要原因, 與過往臨床常見病因基本一致[8]。 既往研究表明:腹膜透析患者導管引流不暢原因相對較多,危害性亦相對較多,增加患者治療期間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9]。
導管移位主要與導管選擇、手術方法、生活方式及透析方案等有關,由于直管具有較大靈活性,其可在道格拉斯窩內自由活動,就算出現(xiàn)移位,通過手法即可復位[10]。手術方法中,導管置入腹腔的手法、縫合腹直肌前鞘的順序等均是影響導管移位的危險因素[11]。在手術后應在第一時間將透析液灌入腹腔, 使其腹腔處于溶液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腹膜對溶質交換工作的適應性[12]。 因此,加強患者腹膜透析過程中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除了對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外,還根據患者的性別、便秘情況等采取針對性干預,進一步降低了導管移位發(fā)生率。 若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透析液進出速度緩慢的情況, 則提示存在導管堵塞的可能,一根導管上共有80 個小孔,若部分小孔遭到血塊、纖維蛋白等異物堵塞,或者大網膜包裹,則會使透析液交換出現(xiàn)障礙[7-8]。 出現(xiàn)堵塞時不可使用注射器空抽,以防止加劇堵塞或出現(xiàn)器械性切割,可以在透析液中加入肝素或尿激酶,行封管處理[13]。 在出現(xiàn)大網膜包裹導管時,患者通常會伴隨疼痛感,而大網膜包繞程度越大,疼痛感就越強,此時多采用腹腔鏡對患者進行手術復位[14-15]。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有1 例出現(xiàn)大網膜包裹導管,而對照組有3 例,說明對過長的大網膜進行懸吊或預切除可以有效預防該并發(fā)癥, 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導管堵塞和移位的發(fā)生。 功能性透析管引流障礙通常是導管的位置、側孔等無異常,可能與腸道功能障礙有關,除了加強對患者的飲食干預,促進其腸胃蠕動外,還可通過多走動、按摩腹部用生理鹽水灌腸等方式刺激腸道,使其功能得以加強[16-17]。 經多家腹膜透析中心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 各中心發(fā)生導管引流不暢的概率相差較大,致使導管引流不暢的原因除了導管移位、導管阻塞、功能性引流障礙、大網膜包裹導管外,還考慮存在年齡、性別、術后護理、原發(fā)病等方面的因素[18-19]。該次研究中由于樣本數(shù)量較少,無法對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fā)病、術后護理等方面展開對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因此,還需日后加大樣本量和研究力度,以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國內學者以腹膜透析患者為對象,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 結果表明, 觀察組護理后導管移位、導管阻塞、功能性引流障礙及大網膜包裹導管發(fā)生率為9.41%低于對照組33.32%(P<0.05)[20],與該研究結果相符。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導管移位、導管阻塞、 功能性引流障礙及大網膜包裹導管發(fā)生率為11.11%低于對照組40.00%(P<0.05);觀察組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患者的腹膜透析安全性獲得保障后,其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也會有所減輕,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與認可度隨之提升, 所以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說明針對性預防護理可以促進護患關系,確保護理服務質量[21-22]。 同時,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其生命體征監(jiān)測, 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干預,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3-24]。
綜上所述, 通過分析引起腹膜透析患者導管引流不暢的原因,并實施針對性干預,有利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并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