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紅色基因 不竭動力-北京理工大學文化建設的傳承與思考》
作者:孫利,劉存福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2-9005-0
出版時間:2020 年9 月
定價:58 元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財富和生命密碼,貫穿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百年精神譜系之中。將黨的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新時代實現(xiàn)高校創(chuàng)新育人和全面育人的必然選擇。由孫利等著,北京理工大學2020 年9 月出版的《紅色基因 不竭動力-北京理工大學文化建設的傳承與思考》一書,從文化傳承與文化建設的角度,系統(tǒng)梳理學校各個時期的發(fā)展脈絡,深度聚焦和挖掘“延安根 軍工魂”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并輔之以文化建設和思政育人的成就案例和實踐經(jīng)驗,尤其是注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而為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議。
該書第一部分講的是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通過對歷史回望,如畫卷般展開紅色基因在北京理工大學辦學歷史中的時代測序;第二部分講的是文化淵源,從中華傳統(tǒng)、革命、陜北地域、青年和軍工五類既相互聯(lián)系又各有側重的文化中探尋“延安根 軍工魂”的文化淵源;第三部分講的是文化內(nèi)涵,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延安根”和“軍工魂”各自的文化內(nèi)涵,并由此提出對于當下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建構的意義;第四部分講的是文化建設和傳播,既談體系建設,又講建設實踐,并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nèi)容、重要舉措和政策建議五個方面對紅色文化的建設和傳播提出了思考和路徑。全書緊貼高校思政育人和文化建設工作實際,通過以小見大,對紅色基因在影響和指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供了支撐,同時,“延安根 軍工魂”的文化內(nèi)涵和建設傳播也對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近年來,各高校在紅色基因融入思政育人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一是重視不夠,將黨和國家的意志不折不扣地落實落地還有差距;二是內(nèi)涵不深,對本校和周邊的紅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形成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體系還有空間;三是創(chuàng)新不足,以形式多樣的手段、生動典型的事例進行教育宣傳還需提高;四是滲透不力。筆者在開展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重點項目“新時代中飛院傳承弘揚黨的紅色基因研究”(ZJ2019-01)研究成果過程中,參考《紅色基因 不竭動力》一書中傳承紅色基因和加強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著力探討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創(chuàng)新路徑和方法。
一是始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魂。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高校要讓紅色基因融入思政育人,就必須緊扣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命題,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守牢思政工作生命線,引導廣大師生更加堅定師生的理想信念,做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始終堅持以黨的領導為綱。要把堅持黨的領導、對黨忠誠,作為高校紅色基因的根本特征和鮮明底色,堅決貫徹執(zhí)行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持續(xù)加強黨對高校教育事業(y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黨的建設融入辦學治校全過程。
三是始終以厚植人民情懷為根。人民為中心是我黨的根本立場。紅色基因天然包含著對以人民為中心的鍥而不舍的堅持。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參與社會建設而回報國家、服務人民,要始終堅持扎根中國大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jīng)濟主戰(zhàn)場,厚植人民情懷,努力辦人民滿意的高水平特色大學。
四是始終以砥礪奮斗精神為本。奮斗是黨戰(zhàn)勝一切艱難困苦的重要法寶,也是高校紅色基因融入思政育人的一個主要精神維度。要始終傳承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勇于攻堅克難、攀登高峰,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破解難題,矢志奮斗不息、耕耘不輟,為教育強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五是始終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源。要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譜系為遵循,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校史館、陳列室等紅色陣地集群;創(chuàng)新宣教手段,利用演講、話劇等豐富形式和身邊人身邊事的生動事例,增強宣教的針對性、實效性;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涵養(yǎng)青年學生的精神世界、構建心靈空間,塑造優(yōu)良品格,增進文化自信、賡續(xù)紅色血脈,汲取新時代高質(zhì)量發(fā)展和建設“雙一流”大學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