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拉
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應注意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高效預習、以學定教,基于字理、深度教學,還原語境、積累運用,字詞復現(xiàn)、溫故知新,拓展閱讀,鞏固教學,激活學生識字學詞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自主識字的能力。
關鍵詞:識字教學;低年級;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從二年級上冊的識字表來看,統(tǒng)編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識字量都是450個,人教版是34篇課文加8篇集中識字,而統(tǒng)編教材則只有24篇課文加4篇集中識字。這樣,每篇課文編排的生字自然就多了。對于剛邁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量確實有點大。因此,如何運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提升字詞教學的效率,就成了當下低段語文教師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高效預習,以學定教
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提出:假如把全部教育心理學歸結為一條原理,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些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簡言之:就是“以學定教”。即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
可以巧妙設計單元識字預學單。表面上看,一個單元有50個左右的生字,其中學生生活中已經熟識的可能有十幾個,另有十幾個也可通過預習初步認識,而剩下的20個左右的生字才是教師應該花時間去教的重點。同時教師還要預設學生自己覺得已經掌握但容易出錯的字詞。這是課上需要花心思去突破的難點。經過梳理,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真正的識字量遠沒有課后呈現(xiàn)出來的那么多。預習單篩選出了最具教學價值的生字新詞,教學因此而變得有的放矢,教學效率也得以提高。
二、基于字理,深度教學
統(tǒng)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在識字部分插入了大量生動逼真的插圖,幫助小學生加深對生字的認知。生字的意義通常很難捕捉,低年段的學生由于認知發(fā)展不成熟,很難真正掌握生字的意思,學習生字的熱情較難持續(xù)。因此,教師在
教生字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書本中的插圖,給生字提供特有的情境。
以一年級上冊的《四季》為例,本課需要掌握的9個生字都是隨文識字,巧妙的是在《四季》中,教材搭配了四幅插圖,分別是春天的草,夏天的蛙,秋天的谷和冬天的雪。在生字的學習過程中,映入小學生眼簾的是優(yōu)美的畫卷,而所需掌握的生字,在這些插圖的輔助下也顯得親切起來。給漢字以情境,能凸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彰顯漢字深厚的魅力,更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使之領會生字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
三、還原語境,積累運用
1.借助圖片,使詞義理解更直觀。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描寫的是四個季節(jié)的田園風光,其中夏季的“蠶桑”“插秧”“早起勤耕作”“歸來戴月光”最難理解。教學時,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說說看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然后出示四組不同季節(jié)的田園風光圖,學生說說不同的季節(jié)有哪些不同的景色,最后回到課文,出這樣的畫面。依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具體形象的圖片將字詞的意思呈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細細體悟,使詞語的理解水到渠成。
2.以讀助識,使詞義理解更生動。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2課《找春天》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其中“探”是一個生字,“探”如何教呢?如果只是強調讀準它是前鼻音,理解字義為“伸出”的意思,那詞語背后的語境意味就丟失了。這句話,妙就妙在一個字寫活了小草。一個“探”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小草剛剛來到春天的世界感到新鮮好奇,又有點緊興奮的情態(tài)。教學這個“探”字,如果沒有從這個字中讀到小草的可愛形象,那這個生字的學習是不完整的。一位老師是這樣教的:首先出現(xiàn)詞卡,讀準“探”的字音;接著問:“誰探出頭來?知道“探”是什么意思嗎?”使學生明白“探”在這里就是指小草把頭“伸出來”的意思,“探出頭來”就是“伸出頭來”;然后再引導學生表演體驗:“誰來演一演小草探出頭的樣子?你就是小草,春天來了,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此時,你的心情怎樣呢?”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驗邊做著動作邊朗讀,把小草探出頭來的興奮、好奇的樣子讀出來。如此,對“探”字的學習,從一個字到一句話,從抽象到形象,結合課文語境,讀出了小草可愛的形象,真正做到了以識促讀、以讀助識、識讀相融。
3.聯(lián)系上下文,使詞義理解更深刻。以文解詞,可以是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中的“泛濫”一詞,學生通過泡泡提示語發(fā)現(xiàn),下文的“大水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毒蛇猛獸到處傷害百姓和牲畜,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正是對“洪水經常泛濫”的具體描寫。以文解詞,可以依據關鍵詞展開品讀,促進對文本的深度理解與深層感悟。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中的“四海為家”。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植物媽媽會送自己的孩子去哪兒為家,比如田野、山洼……這就叫“四海為家”。再問學生“植物媽媽送孩子四海為家,靠的是什么辦法”,使其了解“清公英媽媽給孩子準備降落傘借著風出發(fā);蒼耳媽媽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掛住動物皮毛出發(fā);
豌豆媽媽只要讓豆莢在太陽底下一曬,等豆莢炸開后;孩子就能出發(fā)”。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學習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高效預習、以學定教,基于字理、深度教學,還原語境、積累運用,字詞復現(xiàn)、溫故知新,拓展閱讀,鞏固教學。
參考文獻
[1]梁巖巖崔友興.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識字特點及教學建議[J].課程教學研究,2019,第1期:42-44.
[2]李培.淺談低年級字詞教學的策略新[J].課程與教學,2018,64.
[3]孫曉琴.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字詞積累[J].課改縱橫,2017,第11期:43.
[4]周雨明.用字詞豐富兒童的心靈世界[J].課堂密碼,2018,第15期:61-63.
[5]芮曉菊.運用字理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J].語文教學通訊,2018,第9期:60-61.
[6]林淑容.依托字理提升識字效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第8期:45-46.
[7]梁玉萍.多維推進立體認知——低年級字詞教學策略舉隅[J].教學月刊,2018,第7期:42-45.